这个时候吧,希特勒是非常想议和的,但是英国死活不同意,死缠烂打和希特勒打个没完。他这么做也就两点考虑,第一,绝不允许德国做大,第二,这仗还有的打,还没输。

德国议和心切

我们先看希特勒,他冒险进攻法国,打赢了法国,这个时候希特勒算是赚的盆满钵溢了,这就是个赌场,希特勒现在特别想全身而退,所以他向英国提出议和,而且他这个议和是非常有诚意的。

希特勒向英国提出的议和条件差不多就是三点

首先,拿回一战失去的海外殖民地

其次,拿回但泽走廊

最后,德国保护英国。

其实这几个条件,希特勒并不是特别过分,希特勒想要的是,让英国承认其合法性,另外与英国结盟。英国这个国家在很多条件上,是个很好的盟友。首先,英国毕竟是老牌强国,陆军渣渣一点,而且,英国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位置上不占优势。

英国绝不允许欧洲有强国

我们再看英国,英国这个国家,他的霸权主义思想和美国其实是一样的。他是欧洲老牌强国,他又是一个拼了老命也不允许欧洲出现强国的一个国家。从拿破仑时代起,英国就是去了称霸欧洲的机会,但是,他还是要想方设法制约欧洲。

英国就是典型的,欧洲谁强了打谁,法国强了,收拾法国,德国强了,干掉德国。一战二战,他之所以和法国结盟,就是为了制约德国,德国如日中天,英国势必要干掉德国,要不德国就是欧洲一家独大了。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当欧洲老大,他位置优势巨大。法国,欧洲老牌强国,同样优势明显。而你英国呢,隔著一个海,跨海来争夺欧洲霸权?天然的劣势就在这里。

英国绝对不只是单纯针对德国,而且不允许欧洲有一个超级强国,把欧洲统一了,自己放在哪里?没办法,英国只能和德国打,绝对不能让德国安安稳稳的做大做强。德国做大做强,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就没了啊,这可是他家门口啊。

你看英国,他和美国结盟,宁可把世界第一这个位置拱手相让,他也不能让德国变成欧洲顶级豪门。美国称霸世界了,他英国还是有赚头的。总比让德国在自己家门口做大要好吧?

而且,这一仗,英国还没输,隔著一个英吉利海峡,英国就有绝对的优势,至少保证自己死不了。德国那海上实力,拿他一点办法没有。这战争没结束,英国没输,就得接著和希特勒打。

如果,在敦刻尔克,德国给英国致命打击,吃掉其主力,英国怕是很难拒绝和德国议和。如果,不列颠空战,英国打输了,失去制空权,英国会议和。如果美国断了英国的资源供给,英国立马就得投降。

结果这几样全没有,英国还是安全的,他死活不和德国议和。这给德国气坏了,希特勒破口大骂,说丘吉尔是战争狂人,讽刺不?英国宁可让美国世界第一,也不能让德国世界第一。


先是希特勒的信用问题,从不鸟凡尔赛条约到吞奥地利、吞苏台德、日捷克斯洛伐克、和毛子瓜分波兰,纳粹所谓的保证就像CXK打篮球一样。

然后是英国人虽然在敦刻尔克掉了一地鸡毛,但大英本来陆军就是渣渣,人家强项是海军,这欧陆和英伦不是还隔了个海。德国的海军和大英海军比起来就像CXK和施瓦星格一样,英国还有环岛的雷达网,自身空军也不弱,主场作战不算太虚。而德国陆军想登陆英伦半岛就必须想办法对付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

另外,虽然当时从加来到英国多佛尔的海峡很近,但多佛尔的海岸长得和北境长城似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英国从崛起开始就在玩大陆均势。看著欧陆上那个陆权强国崛起了就帮著老二敲老大。但当时法国这个不中用的东西挂了,而苏联打个芬兰还打成这幅样子。如果等德国好好消化完整个西欧,甚至收拾完苏联,那英国的命运是啥?要不就是迟早被收拾,要不就是当德国的跟班。而德国不需要英国本土,只需要逐步蚕食英国殖民地就行。


二战爆发以后,英法联军被迅速击败,法国不得不向德国投降,而英国则退守英伦三岛,此时德国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不过却遭到了拒绝。英国拒绝德国的和平呼吁是出于多方面考虑:

德国的和平呼吁并无实际内容。

德国在7月的和平呼吁仅仅是一个呼吁而已,是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的一个和平讲话,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而且在讲话里希特勒以胜利者自居,宣称自己是出于善意不想让英国毁灭而已。

希特勒的这个态度,无法让人相信他会提出一个合理的和平条约,最多是一个希望英国不战而降的城下之盟。这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从利益上来说,一旦被德国独占欧洲,英国势必沦落为二流国家,从感情上来说,他们也不能接受一个投降条约。

法国人投降时惨遭德国羞辱,英国人可不想重蹈覆辙

德国的和平呼吁也没几个人相信。

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时候,曾经以为自己为欧洲找到了和平。但是没多久以后,德国人就把《慕尼黑协定》扔在了一遍,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实际上已经彻底破产,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的承诺。

希特勒可以撕毁《慕尼黑协定》,那么他也可以撕毁任何一个条约,和他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是不可信的。而且这种怀疑之后也得到了证实,在二战里希特勒撕毁了和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起了苏德战争。

英国人曾经欢呼《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但是此时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信赖德国了

此时英国虽然危险,但是本土还是安全的。

德国虽然横扫了西欧,但是英德之间毕竟还有一个英吉利海峡,由于缺乏海军,德国此时对于英国的实质威胁并不大。

另一方面,此时的英国除了本土的英伦三岛外,还有众多的英联邦国家和殖民地,其中加拿大还是世界第八大工业国,澳大利亚和纽西兰也有一定的工业能力,英国并非孤身奋战。

而更让英国感到欣慰的是,此时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逐步摆脱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向英国伸出援手。就是法国战败的同时,大批的军火就从美国启程,被运往英国,这是罗斯福授意美国陆军向英国出售军事物资的第一批,这无疑鲜明的表明了美国的态度。

所以英国此时对于继续战斗还充满了信心。

结语

英国既然还有一战之力,希特勒的和平呼吁也不可信,那么如果和德国展开谈判,这只会损害此时英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抵抗决心。所以丘吉尔决定直接予以拒绝,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达到鼓舞士气的效果,事实证明他的这一选择是对的


此时法国已经被曼施坦因计划给灭国了,欧洲大陆被已经被纳粹德国给控制了。英国则是隔了英吉利海峡,阻碍了德国陆军的钢铁洪流。

英国的主要军事实力为陆军和空军,自然在欧洲大陆是挡不住的,但是可以将英伦三岛作为反击的集结地。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退了33万英法联军,为反击做了铺垫。

德国为入侵英国本土制订了「海狮计划」,但由於伦敦空战的失利而不得不无限制延期。且英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强国,拥有广袤的殖民地,英国虽经历一战,但依旧有一战之力,且强大的皇家海军可以将纳粹德国控制在欧洲。

更重要的事丘吉尔的个人努力,将英国的议和派说服,牢牢稳定了英国民众的抗敌之心。且戴高乐在英国主持了「自由法国」运动,力主抗徳。


其实当时1940年,整个英国只有,极少数的人相信,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只是缓兵之计,当时英国的议会,还有像张伯伦这一些个,从首相位置撤下来的元老,就坚持要一盒,而底层民众和丘吉尔的态度,英国国王乔治,都认为必须要做战斗准备,才能解决英国当时的危机,由于丘吉尔的坚持,你至于到后来英国才免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而且,丘吉尔当时一直在游说美国,参加对德的战争,其实,美国迟早会参加的,当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在等待一个时机,让这些人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在去对德战争,这样有利于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先说一下基本背景吧。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波兰覆灭后,英法联军开始了卑鄙的静坐战,企图祸水东引。然而天不遂人愿,1940年5月德国开始进攻西欧,英法打败,进行了载入史册的伟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没错,伟大的失利。,而在此之前的5月13日,丘吉尔下议院发言时强调:劳资要的是胜利,胜利,胜利。牛逼吹下了,战场上却失利了,真是尴尬。 就在英国经历了阴暗的6月,准备积极抵抗的时候,没想到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居然发表了一个和平演讲,核心有三点:1,德国军队牛逼;2,是政客想打仗,但是人民想和平;3,丘吉尔小老弟,尊重民意别打了。但是英国最终给的答案是:NO!!!!! 为啥?原因大概有三点:

1,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那就是劳资凭啥听你的?

2, 领袖的意志力。丘吉尔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认定的事情就极力去推进;

3, 希特勒意图未知,没人敢保证他是不是真的要平。

4, 英国当时还拥世界第一的海军,底气还是有的。

而且事实证明英国的决定是对的


政治手段。。。等稀特勒统治了欧洲大陆,区区一个英伦小岛哪还有安身立命的份儿。。。稀特勒只是用装可怜来争取时间罢了,以防英国在欧洲西部的牵制,好将全部力量放在欧洲大陆上。好在英国人并不傻,并没有像当初德国吞并苏台德区那样作出容忍和让步,他们知道欧洲大陆被德国统治后,自己也逃不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