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吧,希特勒是非常想議和的,但是英國死活不同意,死纏爛打和希特勒打個沒完。他這麼做也就兩點考慮,第一,絕不允許德國做大,第二,這仗還有的打,還沒輸。

德國議和心切

我們先看希特勒,他冒險進攻法國,打贏了法國,這個時候希特勒算是賺的盆滿缽溢了,這就是個賭場,希特勒現在特別想全身而退,所以他向英國提出議和,而且他這個議和是非常有誠意的。

希特勒向英國提出的議和條件差不多就是三點

首先,拿回一戰失去的海外殖民地

其次,拿回但澤走廊

最後,德國保護英國。

其實這幾個條件,希特勒並不是特別過分,希特勒想要的是,讓英國承認其合法性,另外與英國結盟。英國這個國家在很多條件上,是個很好的盟友。首先,英國畢竟是老牌強國,陸軍渣渣一點,而且,英國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位置上不佔優勢。

英國絕不允許歐洲有強國

我們再看英國,英國這個國家,他的霸權主義思想和美國其實是一樣的。他是歐洲老牌強國,他又是一個拼了老命也不允許歐洲出現強國的一個國家。從拿破崙時代起,英國就是去了稱霸歐洲的機會,但是,他還是要想方設法制約歐洲。

英國就是典型的,歐洲誰強了打誰,法國強了,收拾法國,德國強了,幹掉德國。一戰二戰,他之所以和法國結盟,就是為了制約德國,德國如日中天,英國勢必要幹掉德國,要不德國就是歐洲一家獨大了。

德國,地處歐洲中心,當歐洲老大,他位置優勢巨大。法國,歐洲老牌強國,同樣優勢明顯。而你英國呢,隔著一個海,跨海來爭奪歐洲霸權?天然的劣勢就在這裡。

英國絕對不只是單純針對德國,而且不允許歐洲有一個超級強國,把歐洲統一了,自己放在哪裡?沒辦法,英國只能和德國打,絕對不能讓德國安安穩穩的做大做強。德國做大做強,英國在歐洲的利益就沒了啊,這可是他家門口啊。

你看英國,他和美國結盟,寧可把世界第一這個位置拱手相讓,他也不能讓德國變成歐洲頂級豪門。美國稱霸世界了,他英國還是有賺頭的。總比讓德國在自己家門口做大要好吧?

而且,這一仗,英國還沒輸,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英國就有絕對的優勢,至少保證自己死不了。德國那海上實力,拿他一點辦法沒有。這戰爭沒結束,英國沒輸,就得接著和希特勒打。

如果,在敦刻爾克,德國給英國致命打擊,喫掉其主力,英國怕是很難拒絕和德國議和。如果,不列顛空戰,英國打輸了,失去制空權,英國會議和。如果美國斷了英國的資源供給,英國立馬就得投降。

結果這幾樣全沒有,英國還是安全的,他死活不和德國議和。這給德國氣壞了,希特勒破口大罵,說丘吉爾是戰爭狂人,諷刺不?英國寧可讓美國世界第一,也不能讓德國世界第一。


先是希特勒的信用問題,從不鳥凡爾賽條約到吞奧地利、吞蘇臺德、日捷克斯洛伐克、和毛子瓜分波蘭,納粹所謂的保證就像CXK打籃球一樣。

然後是英國人雖然在敦刻爾克掉了一地雞毛,但大英本來陸軍就是渣渣,人家強項是海軍,這歐陸和英倫不是還隔了個海。德國的海軍和大英海軍比起來就像CXK和施瓦星格一樣,英國還有環島的雷達網,自身空軍也不弱,主場作戰不算太虛。而德國陸軍想登陸英倫半島就必須想辦法對付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

另外,雖然當時從加來到英國多佛爾的海峽很近,但多佛爾的海岸長得和北境長城似的...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英國從崛起開始就在玩大陸均勢。看著歐陸上那個陸權強國崛起了就幫著老二敲老大。但當時法國這個不中用的東西掛了,而蘇聯打個芬蘭還打成這幅樣子。如果等德國好好消化完整個西歐,甚至收拾完蘇聯,那英國的命運是啥?要不就是遲早被收拾,要不就是當德國的跟班。而德國不需要英國本土,只需要逐步蠶食英國殖民地就行。


二戰爆發以後,英法聯軍被迅速擊敗,法國不得不向德國投降,而英國則退守英倫三島,此時德國向英國提出和平呼籲,不過卻遭到了拒絕。英國拒絕德國的和平呼籲是出於多方面考慮:

德國的和平呼籲並無實際內容。

德國在7月的和平呼籲僅僅是一個呼籲而已,是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的一個和平講話,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而且在講話裏希特勒以勝利者自居,宣稱自己是出於善意不想讓英國毀滅而已。

希特勒的這個態度,無法讓人相信他會提出一個合理的和平條約,最多是一個希望英國不戰而降的城下之盟。這對於英國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從利益上來說,一旦被德國獨佔歐洲,英國勢必淪落為二流國家,從感情上來說,他們也不能接受一個投降條約。

法國人投降時慘遭德國羞辱,英國人可不想重蹈覆轍

德國的和平呼籲也沒幾個人相信。

張伯倫簽訂《慕尼黑協定》的時候,曾經以為自己為歐洲找到了和平。但是沒多久以後,德國人就把《慕尼黑協定》扔在了一遍,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實際上已經徹底破產,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的承諾。

希特勒可以撕毀《慕尼黑協定》,那麼他也可以撕毀任何一個條約,和他達成的任何協議都是不可信的。而且這種懷疑之後也得到了證實,在二戰裏希特勒撕毀了和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發起了蘇德戰爭。

英國人曾經歡呼《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但是此時他們已經不可能再信賴德國了

此時英國雖然危險,但是本土還是安全的。

德國雖然橫掃了西歐,但是英德之間畢竟還有一個英吉利海峽,由於缺乏海軍,德國此時對於英國的實質威脅並不大。

另一方面,此時的英國除了本土的英倫三島外,還有眾多的英聯邦國家和殖民地,其中加拿大還是世界第八大工業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有一定的工業能力,英國並非孤身奮戰。

而更讓英國感到欣慰的是,此時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逐步擺脫孤立主義的影響,開始向英國伸出援手。就是法國戰敗的同時,大批的軍火就從美國啟程,被運往英國,這是羅斯福授意美國陸軍向英國出售軍事物資的第一批,這無疑鮮明的表明了美國的態度。

所以英國此時對於繼續戰鬥還充滿了信心。

結語

英國既然還有一戰之力,希特勒的和平呼籲也不可信,那麼如果和德國展開談判,這隻會損害此時英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抵抗決心。所以丘吉爾決定直接予以拒絕,以此表明自己的決心,達到鼓舞士氣的效果,事實證明他的這一選擇是對的


此時法國已經被曼施坦因計劃給滅國了,歐洲大陸被已經被納粹德國給控制了。英國則是隔了英吉利海峽,阻礙了德國陸軍的鋼鐵洪流。

英國的主要軍事實力為陸軍和空軍,自然在歐洲大陸是擋不住的,但是可以將英倫三島作為反擊的集結地。且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撤退了33萬英法聯軍,為反擊做了鋪墊。

德國為入侵英國本土製訂了「海獅計劃」,但由於倫敦空戰的失利而不得不無限制延期。且英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強國,擁有廣袤的殖民地,英國雖經歷一戰,但依舊有一戰之力,且強大的皇家海軍可以將納粹德國控制在歐洲。

更重要的事丘吉爾的個人努力,將英國的議和派說服,牢牢穩定了英國民眾的抗敵之心。且戴高樂在英國主持了「自由法國」運動,力主抗徳。


其實當時1940年,整個英國只有,極少數的人相信,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只是緩兵之計,當時英國的議會,還有像張伯倫這一些個,從首相位置撤下來的元老,就堅持要一盒,而底層民眾和丘吉爾的態度,英國國王喬治,都認為必須要做戰鬥準備,才能解決英國當時的危機,由於丘吉爾的堅持,你至於到後來英國才免於更加被動的局面。

而且,丘吉爾當時一直在遊說美國,參加對德的戰爭,其實,美國遲早會參加的,當時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在等待一個時機,讓這些人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們在去對德戰爭,這樣有利於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先說一下基本背景吧。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波蘭覆滅後,英法聯軍開始了卑鄙的靜坐戰,企圖禍水東引。然而天不遂人願,1940年5月德國開始進攻西歐,英法打敗,進行了載入史冊的偉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沒錯,偉大的失利。,而在此之前的5月13日,丘吉爾下議院發言時強調:勞資要的是勝利,勝利,勝利。牛逼吹下了,戰場上卻失利了,真是尷尬。 就在英國經歷了陰暗的6月,準備積極抵抗的時候,沒想到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居然發表了一個和平演講,核心有三點:1,德國軍隊牛逼;2,是政客想打仗,但是人民想和平;3,丘吉爾小老弟,尊重民意別打了。但是英國最終給的答案是:NO!!!!! 為啥?原因大概有三點:

1,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那就是勞資憑啥聽你的?

2, 領袖的意志力。丘吉爾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認定的事情就極力去推進;

3, 希特勒意圖未知,沒人敢保證他是不是真的要平。

4, 英國當時還擁世界第一的海軍,底氣還是有的。

而且事實證明英國的決定是對的


政治手段。。。等稀特勒統治了歐洲大陸,區區一個英倫小島哪還有安身立命的份兒。。。稀特勒只是用裝可憐來爭取時間罷了,以防英國在歐洲西部的牽制,好將全部力量放在歐洲大陸上。好在英國人並不傻,並沒有像當初德國吞併蘇臺德區那樣作出容忍和讓步,他們知道歐洲大陸被德國統治後,自己也逃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