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一个只支出无回报,或者说回报不明显;一个支出大回报更大。

匈奴是游牧文明,相对于大汉来说就是个穷鬼,所以汉匈战争短期来看得不偿失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争。要想打败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一次在马匹方面的消耗都是数以万计,钱粮更是不可胜数。但游牧文明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牛羊马等牲畜,即使打败了匈奴,也只是能缴获一堆牲畜而已,价值有限。虽然武帝时期基本重创了匈奴,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国内长久积累的社会财富和资本丧失殆尽,马匹等物资损失严重,而加征租税又造成了农民起义。

而且因为汉军不可能在大草原上长期驻扎,要想控制打下来的匈奴领土必须迁移人口、开垦荒地、修筑城池,这又是一大笔支出,还是长期支出,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回报。

打败匈奴后还要继续花钱,建设新获得的土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这投入比战争更大、更持久

例如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一部。汉武帝当年即置朔方郡、五原郡,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前125年又置西河郡。朔方郡建县城十座,五原郡建县城十六座,西河郡建县城三十六座。

同时为防止匈奴袭扰这些新郡,还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如五原郡内就有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头曼、呼河、宿虏等多座鄣塞,还以长城连接起来,称为列城。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全部都需要中央拨款,可以想见支出之大。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大家看重的生产资料都是一样的,人口、土地、城市、矿产,打了胜仗后占领的地区,不需要什么投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战胜国的资产,为其下一次战争提供资源,所以当然会越打越强(准确说是越胜越强)。

例如宜阳之战,虽然秦国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攻克宜阳,但却获得了著名的宜阳铁山和大量能工巧匠,当时最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被秦国掌握,原本以「强弓劲弩」闻名于诸侯的韩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衰弱下去。

呼韩邪单于归汉,标志著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

但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长远收益是巨大的。汉匈战争主要在匈奴地盘上打,大汉仅损失壮丁和物资,不伤根本。在一段休养生息后,到宣帝时期依然能发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而河西、河南两块富庶地区的丢失使匈奴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内忧外患,匈奴不久发生了内乱,甚至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呼韩邪单于时期,匈奴不得不归附汉朝,北方终于出现了长期和平。


谢谢邀请,我从三个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

一、战争的规模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与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规模比起来,就是好比省斗和国斗。

而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多数都是攻城略地战,而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都是千里奔袭长驱漠北的远征,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二、战争的成本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小,就决定了他的成本低,而且战国之间还可以割地求和,不会和他国死磕,因为还有其他国家与之制衡,因为成本低廉,所以能够很快的回本,并且还有发展的余地。

而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大规模的远征全面战争,路途遥远、军队人数众多、补给难度非常高,这都无疑加重了战争的成本,所以非常耗国力,而且一旦消耗后,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三、战争的本质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本质是大国博弈,下的是围棋。

而汉朝匈奴战争的本质是两个民族的血拚战争,下的是仇恨。

正因为本质上双方战争就不同,从而决定了双方战争的规模与成本是小巫见大巫。

综上所述

因为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本质与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本质不同,因此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规模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大得多,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成本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成本大得多,所以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题主把标题的意义完全说反了,战国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华夏民族总共只这么多人口,这么多资源,经过几十年战争,其中长平之战秦军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军队死亡人数在二百万以上。秦国属侵略战争,兵力越打越多,地盘越打越大,最后消灭六国。但消耗了当时各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秦统一面临资源枯竭,秦帝国貌似强大,其实国力空虚。还动用几百万民众修建长城,几十万修建骊山陵墓,激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秦始皇自己做死,大秦万世帝国二世而亡,不是秦始皇开劈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话,十五年的秦朝存在感都没有。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代兵强马壮,国家富强。武帝为了振兴大汉民族,以雪高祖与匈奴白登之战之耻,大汉与匈奴和亲之辱。开疆拓土,发起北伐匈奴之战,以卫青为大将军,此战收复河套广大地区。第二次北伐匈奴,卫青与霍去病分兵作战,霍去病向西北进军二千里,占领河西地区,直到狼居胥山。卫青也多有斩获。两次北伐共损失兵力十多万,钱粮多有损耗,但意义重大,打通西域通道,与世界各地交流贸易,传播中华文化。汉帝国当时兵力只少八十万,钱粮物质也不会耗尽,国力减弱,不可能空虚。国民也没激起反抗,也没有农民起义。只是当时国民过的艰苦,付出更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谢谢悟空邀请,无论那朝那代,发动战争都是非常烧钱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是春秋战国七雄相互争斗,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也是经过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统一中国,但是秦始皇也没有能力抵抗匈奴的侵略,大汉建立后,人口也是连年下降,整个大汉朝人口数目一直都是锐减,连年战乱老百姓只要能活著就不算了,谁还会结婚生孩子,老百姓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生孩子,而是为了能活下去,生存环境不安全,谁还会生孩子,就是生了孩子,生存环境不好,孩子是否能活下去,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有尊严的活著,还是个大问题,根本作不到,也不可能,匈奴打进中原大地烧杀抢,老百姓怎么休养生息,简直就是作白日梦,痴心妄想,汉武帝为了永绝后患,让老百姓有个安全的生存环境,匈奴连年侵扰边关,没完没了,汉武帝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倾全国之力,一举歼灭匈奴,想歼灭匈奴绝非易事,因为匈奴是骑兵,打仗机动性很高很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要低估古人智商,非常令人头疼,秦始皇为啥要举全国之力要修建长城,劳民伤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宋朝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然而汉武帝能和匈奴议和吗?,汉武帝一共作了54年皇帝,汉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打下极其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影响中国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围。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封建帝王,超越秦始皇筑造长城的范围有限区域,打出长城北击匈奴,彻底歼灭北部匈奴侵扰中原几百年的心腹大患,并且打通西北丝绸之路,打通广阔南海和西域。有敢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消灭四夷,尽除后患,四海臣服。才有大汉404年江山大地。两汉的人民,深受其福份,汉武帝的丰功伟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汉家天下基础薄弱

西汉政权可以说是在中原大地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持续战乱的废墟上建立的,尤其战国后期,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动辄三五十万兵力都是常事;秦朝建立后,又连续开展了诸多超大型工程,诸如秦始皇陵、长城、秦驰道、秦直道、三百余座离宫别苑、数不清的道路桥梁……等等,其中任何一项都对天下人口、物资、民心民力等是种极大的恶性透支。这样一番折腾下来,以致连大汉天子竟都找不出几匹毛色相同的马!中原大地再地大物博,也到了承载的极限!

所以,文景两代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恢复中原的活力和生机,重农扶桑、轻徭薄赋,既是明智之举、也是客观形势所迫。即使后来到刘彻继位,也不是一登基就找匈奴开撕,也是经历了数年筹划和准备。即使如此,到中后期西汉财力依然吃紧,刘彻不但开始「卖官」、且还明码标价,即使犯了死罪的人,只要缴纳赎金便可释放,甚至连「酎金成色」这样的油头都想出来了,可想当时情形何等窘迫。

二、战争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战国时期兵种基本是弓、步、骑混编、夹杂少量战车,骑兵由于成军成本和消耗要远远高于步兵,骑兵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等同于现代的特种陆战旅,都是各国的宝贝疙瘩。

而西汉所面对的匈奴,其主力是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在兵种构成上具有迭代优势。尤其匈奴骑兵本身就兼具骑、弓两种技艺,骑射和速射本事也明显高于汉军,其精准度更是远强于汉军。

因此,汉军首先要解决这个兵种迭代的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与匈奴兵种优势所带来的毁伤率;其次,是如何解决成军后千里跃进而产生的后勤和消耗问题,之后才是如何放手一搏。这就是说,刘彻面临的困难选大于战国诸侯!因此,刘彻一方面将「盐铁官营」,另一方面在全国大力开展马政,鼓励民间养马,以致当时以骑母马出行为耻(母马更金贵)。

三、通过透支来平衡战争成本

到后来远征漠北时,刘彻一次就调集骑兵10万、步兵数十万,看著很威武是么?可这威武的背后,还有从全国征集的「从马」14万匹、步兵役夫数十万、几乎是以平均五人的人力保证一名士兵后勤的代价来支持卫青霍去病大军的!为了让粮草辎重车辆能在大漠行军,那些随军役夫用数以百万计的草垫交替铺于车轮下,才得以顺利前进。

这是何等场面、何等规模?从找不齐六匹毛色相同的马、到几近百万人马的千里奔袭,文景两代积蓄消耗殆尽。刘彻光芒的背后,是对中华大地物力、民力的再次严重透支,真的伤不起了!所以,漠北之战后刘彻再也无力进行更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于是,在征和四年,刘彻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轮台罪己诏》,深刻反省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决定从此与民休息、不再出兵。

一直到刘彻的曾孙、汉宣帝继位后,西汉政府发动了整个东、西两汉以来最大规模的远征——再次出骑兵16万、同时联合乌孙骑兵5万夹击匈奴!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终于撑不住了,「匈奴款塞、单于来朝」——呼韩邪单于率匈奴各部首领王侯,亲赴长安称臣!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一、骑兵是一种很昂贵的军种。

从秦至汉,匈奴都是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秦始皇忙于兼并六国,只是把匈奴赶到了长城以外。

汉高祖刘邦也曾经试著打击匈奴,结果一场「白登之围」让几代帝王认识到了匈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于是和亲便成了维持和平的有效手段,从吕雉当政一直到文帝、宣帝,匈奴一直得到汉朝的女人和钱财。

匈奴也看出汉朝初年的孱弱,一面和亲一面从汉朝打秋风,直到汉武帝登基,一切都不一样了。

汉武帝刘彻把几代君王的愤怒全爆发出来了。经过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几代君王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显著提高,钱财、人口、粮食、马匹都十分充足。

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骑制骑。汉武帝花重金打造了自己的骑兵部队。为了持续打击匈奴,每个骑兵配备三匹马,试想一下,一个十万人的骑兵部队,光马匹就要三十万匹,不说士兵的铠甲、战刀、弓箭等装备,就是这几十万匹战马估计能把一个小国家吃垮。

再看粮草补给,在汉朝,把一斤粮草运送到前线,路上的消耗是三十斤,一万人的吃喝拉撒就需要五十万人做后勤工作。对匈奴的战争,几乎是全国动员。

所以说,汉武帝打击匈奴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没有前几代君王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是无法实施他心中的抱负的。

然而,耗资巨重,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塞外一望无垠的苦寒之地,战争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充,对匈奴作战,是一场纯消耗战。战争中损失的粮草、金钱、人口无法从匈奴那里补偿回来,顶多赶回一群牲口。这是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劣势。

自汉武帝开始,中原民族找到了自信,对于外来侵略者,要么打残,要么同化。

二、再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都是农耕社会,地域相邻,社会结构类似,战胜国、特别是秦国损失的人口、武器、土地、钱财可以从失败国迅速补偿过来,可以做到以战养战。所以,战国时期的战胜国越打越强,而失败的国家会越打越弱。


首先把,汉武帝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其军事制度是不完全一样的。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领攻打匈奴的骑兵动辄以万计算。而骑兵不同于步兵,骑兵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养的起的。于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建立了常规的骑兵部队。其中又以羽林军为精锐。

汉武帝还把和匈奴接壤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两河这六个郡的男性兵役人员当做常备骑兵兵员地,再该地区大力发展养马畜牧等骑兵产业。

另外,骑兵的武器装备也是一项新的花费。汉武帝时期,对骑兵进行了一系列的装备改革,除了例行的马鞍封东西之外,还为骑兵增加了近战武器—马刀。

而步兵部队也是常规性质的军队了,汉朝规定,到达服兵役年龄的男性壮丁要为国家服兵役两年,这可谓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之一了吧。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发动战争是要徵调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的丁壮来打仗的。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常规性部队即便有也很少。比如东周后期周王朝的皇帝想要合纵六国攻打秦国,于是现场募集了五千多人的军队。

另外一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徵调了全国所有的壮劳力才凑够了四十五万的大军,所以一战之后,赵国连种地的劳动力都不够了。秦国为了长平之战,不但发动了六十万的大军,还徵调河内百万民夫给前线大军提供物资保障,可以说,长平之战可谓两国倾国之力了。

汉朝攻打匈奴和春秋战国时期打的地方不一样

如果你去过内蒙古或者新疆青海的草原,你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呀。为啥呢?周围方圆几千里可能都是草场,人烟稀少不说,吃的东西可都得自己带著才行,不然就得饿肚子。

所以汉武帝让卫青和霍去病最后一次发动攻打匈奴的战争,俩人带了十万骑兵,却需要五十万的步兵负责给他们运输物资给养才行。

春秋战国则不同,这毕竟属于农耕地盘的战争。所以大军出动,除了自己带的粮食,还可以抢别人的呀。比如秦国就在长平之战中戒断赵国的后路,抢了赵军的粮草。而郑庄公更狠,他的一个下臣更是带著郑国部队跑到周王的土地上抢粮食。

赋税来源不同

汉朝的赋税比之春秋时期要轻很多,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更多的是处于奴隶社会,那全都是奴隶主的东西啊。如果那个诸侯王缺粮食了,还可以问手下的大臣要的。

汉朝好歹还算是讲法制的国家,所以征收税务也是有规定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大手大脚,一个是靠的前面文景之治留下的巨额财富。另一个是经过前期发展,汉武帝时期人口和经济总量够多了,征收的税还勉为其难能够支持。

但是即便这样,汉武帝依然有一段时间看著空荡荡的国库发愁。后来就有人想了个办法,一个是打了败仗的将军想要免死就交钱。另一个事社会上那些有钱人想要当官,就捐钱,然后汉武帝就给他们个没有职权的虚衔。不过这也各个后来带来很大弊端啊。

所以汉武帝打了十来年匈奴,其国力就支持不下去了。而春秋战国只要这个国家还有壮劳力就能坚持打下去。

所谓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战损,还有战国之间的问题,在下分两个部分来解答。

西汉国力的挥霍

其实在汉武帝挂了之后,昭宣时期的人就已经在分析汉武帝的北伐匈奴的得失了。特别是霍光死后,朝臣对汉武帝的挥霍以及霍去病等等就有了刻意的贬低。他们这些人毕竟离发生的事情并未过去太远,所以其有些话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总结下来就是汉武帝的非战争损失比战争损失大得多,特别是大量的辎重被扔掉,然后又导致了士兵的疲惫和饿死等等,这些都是非战争带来的损伤。霍去病也的确带来了巨大的战功,但是消耗亦是巨大。再加上汉武帝为了几十匹汗血宝马挥霍掉上十万大军等行为,积年累月下来当然就把汉朝几十年积累的国力挥霍掉了,所以汉宣帝时期的朝臣抱怨汉武帝也是正常。

战国各国越战越强?

战国时期各国越战越强?若真是这样,那六国就不会被秦国所灭了。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到了战国末期很多国家被连年征战弄得民疲国弱,哪是什么越来越强?只有秦国通过战争获取了大量土地、资源和国内安定,再加上秦国重视农业以及让奴隶和平民看到了上升通道,秦国的变法很彻底,才使得秦国越来越强。

战国各国的变法的确让有些国家暂时增强了国力,不过很多变法并不彻底或者因战争的失败,最终都导致了国力的更进一步的削弱,所以这所谓的战国各国越战越强就是一个伪命题。


总之汉武帝发动的对匈奴的全面作战在当时本来就不是以掠夺资源为目的战争,又加上战争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非战争减员以及物资的浪费,汉朝国内又因为战争的原因需求大于供给,所以一定年限下来国力当然就亏空了。但所谓的战国各国越战越强是不对的,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真正做到了越战越强,那就是秦国。


感谢邀请,简单来讲一下,不喜勿喷。

首先汉武帝北伐匈奴是什么时候,条件是什么,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

匈奴王朝在汉初的时候,由于大汉王朝实力不够,采取的对策是和亲政策,这带有一定的侮辱性质,汉武帝时代,大汉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而且汉武帝时代不仅要防著匈奴,而且由于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采用郡国并行制,各个诸侯王的实力也很强大,对中央王朝也是有威胁的,刘彻的皇位也不是特别稳定。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如果自己的王令不好使,那么大刀会让一个人听话,恰恰这个时候,世界级名将卫青,霍去病出现了。对内降服南越,闽越,卫氏朝鲜,以铁腕手段降服国内诸侯王,集中所有的力量准备收拾匈奴这个祸患,一劳永逸解决大汉王朝北方的威胁。

匈奴人也够悲剧的,经过几十年了还非要到大汉的边境去抢,结果被霍去病盯上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个时候汉王朝对匈奴发动战争需要什么条件,首先马匹,在中原王朝没有那么多优良的马匹,只能进购,向少数民族订购,这就需要支出,而且对外战争中原王朝并不是全民借兵,我们需要后勤保障的队伍,我们的运输对甚至需要一直武装力量来护卫,这样到达边境真的剩不下多少粮食,而且进行作战就需要征兵,当兵的可是吃皇粮的,在小农经济比较脆弱的古代,如果劳动力都去打仗,那么地谁来种呢,很现实的问题,所以经过连年的战争消耗,汉王朝衰弱了。

而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是所谓的王爵,只需要给周王朝进点贡,后来甚至都不进贡了,都把自己的封地当成了自己的王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各个国家连年征战都是以战养战,谁攻占了富绕的国家,那么他会的到很大的人口,土地的补充,在重视劳动力的世界里,这真的很重要


这打的就不是一样的仗。但题目表述还是有一点点问题的,战国打仗也是耗空国力的,只不过看谁更能撑得住,谁更耗得起罢了。

两者相比,一则劳师远征,一则近在咫尺;一则大都为职业兵种,一则寓兵于农;一则骑兵为主,一则以步兵为主;三者叠加下来,这其中的费用差距之大,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了。

简单说来,战国时期都是夺地之战,基本上围绕著自己国家周边进行疆土拓展。比如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我们来看看当时秦、韩、魏、赵的区点阵图:

当时的局面是,秦国夺取魏的河东郡之后,已经完全占有了关中、陇右之地,加上之前为魏所有的河东地,黄河天险已经为秦所有。

而前262年,秦夺取野王之后,韩国与上党的连接已经被完全切断。

于是有了上党之战。秦的后秦紧邻前线,这样的后勤压力其实还是比较小的。但就是如此局面,「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也即是说,秦国其实已经是处于全国动员的局面。

这可真不是越打越强啊。实在也是打得两败俱伤,不过是尚可承受罢了。

而汉武帝征匈奴,战线最短的也在千里,更远的如霍去病远征瀚海,奔波可达万里,这距离岂是战国时期在周边打仗的后勤压力可比的。

当然,霍去病是因粮于敌打法的集大成者,善于抢掠,所以他的后勤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他的打法别人不能复制,相对传统一些的汉地打法都极其依赖于后勤。

比如说,征匈奴最大的一场大战,漠北之战。元狩四年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出征漠北,寻求与匈奴的最后决战。出兵只有十万,但「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据后人考证,漠北之战直接保障后勤的汉军达到50万之多,而为了保障这场战争胜利,整个汉朝全体动员,各种劳役更是大增,一切为了战争!

至于往漠北运粮,后勤压力究竟多大呢?运到前线一斤粮,中途要消耗掉至少30斤,才能勉强保障前线的粮食需求。

我们可以简单来算一算。比如,用板车运粮。

图中这种板车,一般装载量在200公斤左右,一辆车,一个拉车的,两个推车的,一共三人。漠北之战在今天的乌兰巴托附近,直线距离1200公里左右。步行一天距离按百里计算,粮食运到乌兰巴托至少需要30天以上,一个成年男人按一天两斤粮计算,3*30*2*2,一共要消耗掉360斤粮食,留给军队的也就40斤左右。有人会说,为什么要多乘个2?你总不能让人把粮食运到前线,就不让人回去了吧?单程票,运一趟就饿死在漠北?

再加上其他损耗,比如敌人骚扰粮道,损失会更大。

这样的仗,谁打得起?所以汉武帝打个精光,逼得晚年要下《轮台罪己诏》,也是不得不为之啊。

幸好文景二帝打下的底子太好,才能由著他折腾。要不,汉武帝就是另一个隋炀帝。隋炀帝三征辽东,逼得民变四起,最后身死江都,成为千古笑柄。

孙子兵法有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为什么孙子强调战争要速战速决,原因无他,无非就是「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久拖不决,「诸侯乘其弊而起」,善后又何其难也!

战国时期,诸侯每一次大战之后,都会修整很长时间,无非就是要修复国力,才能开始下一场战争。这也是秦国历时十余代,历时数百年才得一统天下的原因。

愿世界和平!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