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尤其是汉人政权一般都是沿袭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为的就是政权稳定,传承有序。

曹操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虽然没有强烈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士族阶级是坚持这项基本制度的,从个人倾向上来看更多的士人在支持曹丕中从嫡长子继承上支持的更多些,虽然曹植娶了大士族河北崔氏的女儿,但颍川士族如荀氏一直都是支持曹丕的,因为他们的立场不是根据曹丕这个人而是因为他的嫡子身份,自从长子曹昂死于乱军之中,曹丕就成为了当然的继承人。

另外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曹操也并非只是选择一个更好的继承人,还涉及到士族与寒门、宗室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权力分配问题,当两个复杂的问题裹挟在一起的时候就特别难以决断。所以曹操一度在曹丕与曹植之间左右摇摆,不断出难题令他们解决。

实际上从曹操最终的选择来看,他更可能是和现状做了妥协。重用寒士来制衡豪门的策略宣告失败,尤其在陈群的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掌握用人权之后,起于寒门的曹氏家族就再也难以控制整个政权了。


第一,曹丕是长子。

曹操正妻丁氏无子,又因为曹昂事件主动与曹操离婚,曹操剩余儿子都是庶子,又以曹丕为长,所以曹丕占据法理优势。

第二,选继承人的要求

曹操家大业大,但刘备孙权久未臣服,乱世中对继承人的要求当然不同。

曹植文动天下,不过笔杆子一个。

曹彰勇武异常,不过无脑匹夫。

都远比不上曹丕。

曹丕政治能力优秀,文学才能同样出色,作为曹家的继承人,既符合礼制要求又能保证曹家后续生存发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