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010P1443DT20130107105757.jpg

 

2016年6月22日

法王噶玛巴德里课程主题一:生命与死亡

 

谈到生死,先练习「感同身受」

你要尝试去练习感同身受,在心上去体会这种痛苦,这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悲悯心。

时间:2016年6月22日下午3:00至5:00
地点:印度德里凯悦饭店
授课上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中文翻译:堪布罗卓丹杰
主办单位:噶玛巴千诺基金会

 

今天是我们四天活动的第一天,这次课程是由香港各中心联合主办,以这四天的课程,来和大家结法缘,首先问候各中心住持喇嘛、会员、施主和法友们,问候大家!(大众鼓掌)
世界各地有著众多的噶玛噶举的佛学中心,但是「彼此不大联系」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而这次的活动是由香港各个噶玛噶举中心联合主办,这非常的好。我知道过去这么多年以来,香港各中心彼此相处融洽,互助合办过许多活动,已成为世界各中心的模范。我希望借由这次再在印度举办课程,目的就是借此活动,各中心的法友、会员之间的法缘能够更为紧密、关系更为融洽。
进入正题之前,首先说一下自己的近况,我先是在去年的祈愿法会期间感冒了,而且不止感冒一次,那时很忙,为了主持祈愿法会,没有时间生病,只好吃很多药,想把病况压下来。之后其实也并未有时间修养,因此一直没有痊愈。前阵子到欧洲,结果又感冒了,回来印度的前几天,我在德国稍微有几天休息的时间,但也还未康复,因此,现在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我会尽量和大家讲课的。
■生活出状况时,怎么修行?
这次的课程,并未依据传统开讲某部经典或论典,这次我主要想谈一谈如何在生活中修持,并且如何将修行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尤其当我们生活中出现状况的时候,应当如何去面对的方法。
不依据某部经典,其实难度比较高,然而在国外上课时受制于时间有限,也无法完整教授某部经典,因此多会准备一个主题来教授。总之,我这次会尽力分享此主题的内容。
传统讲经说法时,很重视讲法的依据,例如某部经典或口诀。因为这些经典、口诀,都是过去传承祖师们的修持结晶,有所依据而做开示,讲者就不会自己造做和臆想,并且也能避免内容有所偏误的过失。因此,依据经典或口诀来授课,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学习面对死亡、觉知死亡,才能「善终」
今天下午主题是「生命与死亡」,也就是说,我们该带著何种观念来面对生死?首先,「生死」应该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事情,它完全不是一种隐蔽、神秘之事,像是每天我们看的报纸、新闻,都在传播著很多生死情况,但即使我们看到众多报章杂志,仍会自然地觉得「这是别人的事情」,例如「死亡」时,当我们看到灾难、谋杀新闻等,都觉得那是「别人家」的事,不觉得和自己很有关系,忘了自己也是有生有死。
谈到「生死」时,我们要反求诸己,例如看到别人面临痛苦、死亡和灾难时,虽然我们身体上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但在心理上要能感同身受。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练习:就是你要尝试去练习感同身受,试著在心上去体会其他生命的痛苦,透过这种观修,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悲悯心和关怀心。
另一角度来说,谈到「生死」时,要知道,我们既已出生,就无可避免会死亡。因此若我们总是逃避死亡,想尽办法和死亡对抗的话,这绝非聪明之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去练习熟悉死亡,以此来减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与担忧。
有时想想,以人来说,我们常说,「你要吃得了苦」,以佛教名词而言,「安受苦忍」是一种对「苦」的安忍修持。
但现代人越来越不能吃苦,不能安受苦、不能忍辱,因为大家现在向往的是舒适方便的生活,最好一点痛苦都没有,因此稍微受点苦,心中就难以适应,比起过去修行人来说,现代人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恐惧,稍微一点苦,就难以承受。
也有人问说,佛教教义总是不离痛苦,是否算是一种「痛苦的宗教」,尤其是讲到「思维轮回痛苦」时,例如我们在「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时,教授到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光是轮回痛苦就讲了好多天,其实若以传统而言,要广说轮回之苦的话,几个月也讲不完。总之佛教的确很重视讲苦,有人会觉得「怎么都在讲痛苦,学佛不是为了喜悦吗?怎么反而更强调『苦』?」无论如何,学习接受和面对痛苦是很重要的。
很多现代人一生病就努力对抗病魔,可说是尝尽各种方式、永不放弃。同样地也是永不服老,很容易相信各种抗老的疗法,百般努力,就是不愿意变老。面对死亡亦复如此,总之,现代人们用尽了各种方式想要抗拒老、病、死。
■将一生努力耗费在抗拒「老、病、死」,实在可惜
但其实你可以看到,老一辈的人,尤其是藏族人,遇到生病时,虽然也会尽力治疗,但若真的难以治愈时,他们也就接受面对,然后放下、放松了,转而努力去修持、行善。现代人和老一辈的人们真的不同,现代人会花费各种金钱在抗老上,可说耗费了一辈子的精力,都用于抗拒老病死上,想来非常可惜。
面对死亡的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当谈到六道之苦时,若论地狱之苦,根本不是人的身体所能承受的,但我们在心上还是可以去练习,当谈到地狱之苦时,你要尝试去思维说:即使有此苦,我也要练习去面对、忍受,要有这种「安受苦忍」的练习,我觉得这对现代人是很重要的。
因此谈到「生死」时,简要而言,「出生就是死亡的起点」,一出生就必然迈向死亡,甚至可以说,生即是死的开始,因为有生必有死,出生后的死亡不需要其他因缘,出生本身就是造成死亡的因缘。不仅对我们自身是如此,生活中一切事物也都是刹那生灭的,无一例外。
■无常就是机会,所以刹那间充满各种可能
生灭是万法的本质,因为有生死,我们的生命更加多采多姿,因为有生灭,生命充满了各种可能,例如生灭迁变造就了四季的更迭,这本身即是一种美。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生死的美丽。
无常性就是机会,分分秒秒都是新的机会,让我们有新的生活或新的生命,因此当我们谈论「面对无常和生死」时,并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让我们认知到这正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让你不要浪费自己生命中的任何光阴。
谈到「生死」时,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结局,「一切到此为止」,但其实死亡不是终点,它不是单向,而是一种反复循环、生生不息的状态,这就是生死,这就是你现在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
因此我们可以做的练习是:善用每天起床到睡觉的机会,在起床时,想像这一刹那就是新生,在入睡时,思维这就是结束,这样就会渐渐体会到,生死并未和我们须臾分离过,甚或可以说是分分秒秒,生死都在我们左右。
■临终时刻,让自己保持正念觉知
刚刚谈到「生死并非曲终人散的电影结局,而是有更多可能性」,希望大家不要怕死,可能大家会想说:「你是噶玛巴,大概不需要怕死」,从各位角度而言,或许会如此认为;但以我而言,我也会怕死,尤其晚上夜深人静时,想得比较多时,会发现自己仍会生起对于死亡的恐惧。
每人怕死的原因各异,有些人的恐惧源于未知,还有一种是因为死亡时历经的苦与痛,让他害怕。之前我到欧洲瑞士时,在一所大学谈到死亡,聊得非常多,当时谈到「最好的死亡方式」时,有人说是在睡眠中安逝,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或痛苦,可说是寿终正寝,这种死法最好等等。
当时我也分享到,这种「睡眠中死亡最好」的主张,是和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教义背道而驰的。佛教教导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心识要非常清明、有觉知,这样才是最好的死亡,因此许多修行人会发愿说,希望死亡时刻的心智要非常清晰。然而认为「睡著时过世最好」的人会觉得死亡是「不知道自己死就很好」,这是不太正确的。对于修行者而言,「觉知死亡」是生时重要的修持功课,甚至可以说,一生的修为,就要在死亡时分验收,要能够具有一些修持的征兆。如果是迷迷糊糊的死亡,则一生修行可说就毫无意义了。
也有人在一生中修行并未精进,但在死亡时抓到了诀窍,仍可以有善终,因此在藏传佛教中,是教导我们要「面对」及「觉知」死亡的。
我还记得年幼时有过一次前所未有的经验,当时在西藏,早上和下午例行都要背诵经典,小孩子嘛,口中念著,心中却同时在胡思乱想,当时还没有学习什么无常、空性理论,仅有些听闻,但某一天的早上我突然想到「无常」一词,也不知为何,翻来覆去的越想越深,体会到无常后,心中突然生起了一阵莫名的恐惧,还记得当时前面还有桌子什么的,但这些东西好像都无端消失了,当时我变得无端的惊恐,因此赶快和老师说,我要出去透透气!
总之,「死亡无常」需由自己去设身处地去体会才行,但我们仍习惯觉得这是别人的事,例如最近美国发生重大枪击案,有五十人受害,我们会谈论到:「其实被害者有四十九人,另一位是枪手」等等,看新闻时可以算得很清楚;但若将生死放在自己身上时,却难以面对。
■「无常」代表著「机会随时在我们手中」
我们虽然心中明知总有一天会死,但总觉得为时尚远。但其实任何时刻、任何因缘,都有可能造成我们的死亡,但若我们平日不具备这些观念,也不做准备,尤其在现代生活中,更不谈这些议题,当面对各种「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你也可能不死」的宣传时,我们就更难以学习「死亡」了。
有些人对于「死亡无常」这主题有一种误解,认为讲授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害怕、恐惧死亡,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怕死」不是观修死亡无常的目的,动物也会本能的怕死。观修「死亡无常」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我们懂得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更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正因为你知道生命是无常的、生命会死亡的,因此你会懂得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如此才可能死而无憾,不然我们永远不知足,也不了解无常的话,最后只会悔憾终身。
因此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改变,机会随时都在我们手中,重点是我们愿不愿意踏出去、做出改变。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他前半生犯下很大杀业,但下半生就做出决定,要好好修持。佛法教导的并不是说若你是恶人,生命就无法改变,一切都取决于你,尤其当你了解「无常」这本质时,更会懂得任何时刻都是机会。
有人想法悲观,会认为说:「我已经这么坏了,反正无药可救了,就这样坏下去吧,这就是我的宿命!」用这种方式来笼统概括自己的一生,代表他并未认识到无常;当他认识到无常时,就会明白,其实他是有选择、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因此,重要的是珍惜现在,当你懂得「无常」时,就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唯有当一个人懂得把握现在时,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的每一次机会,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般,当入夏时,你就享受夏日的氛围,当冬天来临时,你就去把握冬日之美。

许多人也会提及自己对于挚爱离去时,悲痛难忍之苦,及难以接受的经验,这和我们今天谈到「自己要先认识生死」也大有关连,唯有你越来越接受自身的「死亡无常」时,才会有力量去面对亲友的离去。
就像〈金刚总持祈请文〉所说:「世世不离清净上师尊」,从佛法、精神修持角度而言,根本上师、具德上师真的如同父母一般,当这样的上师圆寂时,带给你的苦就如同失去双亲一般,因此祈请文中提醒到「生生世世」,当你读到时,要了解死亡不是结束,你可以祈愿生生世世去跟随,缘份是可以循环不已的。
唯有当我们越习惯思维死亡无常时,一旦至亲过世时,你就更能坦然面对。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
■僧团和合,佛教兴盛,从每个人自身做起
如同开头提及,这次整个德里请法活动,是由香港各中心联合举办,这非常好,所谓的「好」,不是因为请我说法而好,其实你们请谁说法都一样,我所说的好,重点是看到香港各中心是如何携手合作、融洽的合办,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因为的确有些地方,我就不说哪里了,虽然佛学中心多,但他们就是难以合作,难以合办什么活动,香港各中心不仅是此次的请法活动,例如噶玛巴九百周年的活动,最初由印度开始,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地举办,据我所知,在香港举办得最好、最盛大,这真的是各位彼此合作下的成果。
总之不论任何活动或课程,大家齐心协力地和谐举办,是最重要的,因为不仅对你个人有很大利益,对于大众也有很大利益。我的心愿是,希望各位负责人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为了承事上师以及佛教,能够带著清净的发心,齐心融洽的继续举办各种活动。
佛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是「僧伽」,意思是「和合」。中心就是一种僧团,要能和合共处,如同钻石一般的坚固不摧,这就是和合僧团应有的状态,这「僧团和合」,也是佛教兴盛的基础,唯有如此,佛教才会兴盛。
过去我曾听到一个奇怪的说法:比起一般人,中心的法友们更麻烦、问题更多、嫉妒心更强。刚开始我也想不通,但有时看起来确实如此,平常挺正常的一个人,一进入中心就变了一个人,问题变得更多,嫉妒心变得更强,我们进入佛学中心,应该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不是吗?若反而变差,就不好了。过去迦叶佛的教法毁坏,是因为僧团的懒惰,而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毁坏呢」?是因为内部的争吵。佛经故事中曾提到,佛陀即将涅槃时,魔王波旬前来祈请说:「佛陀呀,你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做的也做了,快走吧!涅槃吧!」后来佛陀说:「我会涅槃,但我的法教会常传于世。」魔王则说:「不会的,你的教法无法常住于世的,因为我会化身成为佛教徒,会在内部挑拨离间,做各种破坏,所以你的教法不会长久的。」佛陀听后默然,流下了眼泪。
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到,佛陀不是一位万能的造物主,面对这样的状况,也只能流泪,这是在告诉后世身为佛教徒的我们:要怎么做,取决于我们自己。是要成为魔的化身毁坏佛教,还是成为一个能够和合的人,让佛教兴盛呢?
我希望大家能够和合,互相赞叹,看好的部分,这不是要大家歌功颂德,谄媚讨好,没证悟说有证悟,没神通说有神通,而是要能「看己过、赞他德」,唯有如此做到时,佛教才会兴盛,希望大家将此放在

原文出处 :  http://gyalwangkarmapa.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2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