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谢邀回答问题,问:在明朝郑和之前,中国有哪些记载了从水路通向西方、印度洋?

其实从西汉就有了从水路通往西方各国的航道,到了盛唐时期海上航行更加频繁起来。

到了唐代,已经开辟出了多条海上航线,从而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经济友好往来,那时候西方人见到我们都称之为「唐人",「唐人″的叫法起始于唐朝。而且那时也有不少西方人往来中国,或因派遣来大唐处理国事,或者是来做生意。

公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领土范围很广,我国史书称其为「大食」帝国。从公元八世纪中期唐朝就与大食帝国就有了往来。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哈里发奥斯曼首次派遣使者入唐。从此每三年一次……

唐德宗贞元时期,时任宰相又兼地理学家的贾耽所著的《广州通海夷道》中就详细记录了从广州到达东非的航线。

书中记载:自广州绕经海南岛东南,沿印度半岛东岸而行,过暹罗湾顺马来半岛南行,至苏门达腊岛的东南部;再至爪哇岛,西出马六甲海峡,经尼科巴群岛,横渡孟加拉湾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沿印度半岛西岸航行,渡过阿拉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抵波斯湾到阿巴丹附近……

贾耽所记的这条航线,从广州出发到达巴士拉约用时三个多月;再从巴士拉继续向西航行48天,就可以到达坦尚尼亚的港口达累斯萨拉姆……

唐代除了开通与西方连通的航线之外,还开通了与渤海国以及倭国日本的海上航线……

唐代与阿拉伯帝国、朝鲜以及日本的经济易往来频繁,加之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在沿海修建了很多港口。如:广州港、泉州港、明州港、扬州港、登州港以及最南面的交州港(比景港,现属于越南)。

到了宋代,国内的造船业己经非常发达了。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都成了制造海船的基地,造船厂有官家的,也有私人的,造船业一直都很兴旺发达。

好了,不再细述,总之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前的几百年间,祖先们早就开辟了通往西方的海上航线,并且绘制了航海图。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也只是按图索骥罢了。

好了,就说到此吧,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