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后唐灭前蜀,从出兵到攻克成都,不过70天,创造了速灭敌国的纪录,这空前的记录是有后唐第一谋士郭崇韬创造的。

虽然这次伐蜀之战明面上是由后唐庄宗李存勖长子魏王李继岌统领,但他李继岌年幼,之前从来没有军政的经验,所以伐蜀前的用兵筹划、军书告谕和后续的招降安抚、官吏补置,都有郭崇韬主持,李继岌不过是个奉命行事而已。

毫无疑问这次伐蜀之战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都是郭崇韬,这灭国之功得记在他的功劳簿上。


可惜这样拥有灭国之功的第一谋士,还未返回后唐帝都,就被两名宦官诬陷致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郭崇韬攻克前蜀后向后唐庄宗李存勖上报的战果数量,引起了庄宗的不满,李存勖说:「四川是天下最富有的地方,所得到的仅仅是这些?」

这就给了大宦官向延嗣报复郭崇韬的机会,他趁热打铁的说道:「臣问蜀人,知蜀中宝货皆入郭府囊中,皆言郭崇韬得到了黄金一万两、白影四十万两,名马千匹,蜀帝王衍的爱姬六十人、乐师一百人,犀玉带也是过百啊,魏王(指李继岌)府,蜀人不过赠他了些马匹而已啊!」

李存勖听了大怒,郭崇韬素与宦官集团不合,其他几个大宦官趁机添油加醋,鼓吹郭崇韬有谋反之心,不可不防。李存勖本就是贪财之人,郭崇韬贪墨本就触了自己的逆鳞,这一下庄宗已起杀心,但郭崇韬毕竟是后唐重臣,不可轻杀,李存勖随即派一名宦官马彦珪作为钦使去成都探明原委。

他跟马彦珪这样叮嘱:如果郭崇韬已经班师回朝就证明他没有谋反之心,假如郭崇韬还继续留在蜀中,那你就和魏王(李继岌)一起把他做掉。就这句话来看李存勖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更多是作为帝王对功高盖主的臣属的猜忌与防范。但是宦官们,杀郭崇韬之心已决。

宦官马彦珪与大宦官向延嗣密谋,想了一条妙计,去宫中请刘皇后假传庄宗之命要杀掉郭崇韬,刘皇后上位正是因为这几位于是投桃报李答应了。

到达成都后,宦官马彦珪召郭崇韬前来魏王府宣听圣旨,郭崇韬不疑有假,一进府就被早已埋伏好的魏王府亲兵干掉。

郭崇韬忠于后唐,忠于庄宗,虽然是一介谋士,却常以天下为己任,终有灭国之功,其智深谋远冠绝五代,可悲是他忠直有余,人事疏略,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宦官的关系,就身首异处,可悲可叹!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里,有郭崇韬这样的顶级谋士也无法善终,尽是横行的杀戮与肮脏。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历史中简堂首席写手羚羊飞渡,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历史、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功劳与被杀并不是一对矛盾,韩信对于汉、蓝玉对于明,都可以说功高盖世,还不是身首异处的下场。

还有一个地方要纠正,郭崇韬并非被赐死,而是被诱杀,而且死的极惨烈。

还是回头来说郭崇韬,这个人在五代十国时期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敢于任事,算得上一个军事谋略家。在那个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年代,他辅佐当时还是晋王的李存勖在灭后梁和灭前蜀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尤其是在灭前蜀的过程中,李存勖派儿子魏王李继岌为统帅,郭崇韬为付帅,实际上大权集中于郭崇韬,年轻的李继岌不过是挂名而已。由于前蜀皇帝王衍是个昏庸无能的玩闹,所以灭前蜀过程极为顺利,前后不过七十天就打进了成都,王衍投降。

灭前蜀过程中,危机已经悄悄埋下,可以说郭崇韬在劫难逃!

首先是已经称帝的李存勖开始骄奢淫逸,宠信伶人和宦官,猜忌功臣。

其次是李存勖还有一个特别没有下限的老婆(她的劣迹很多,不认亲爹、私通大将、聚敛钱财等等),在李存勖的纵容下,处处干涉朝政。

最后如果说郭崇韬自己有什么原因过错的话,那就是不懂的韬光养晦,锋芒太露,本来权力就大,还得罪了宦官和伶人,他们在李存勖夫妇面前「日夜毁之」,真是诲人不倦啊。如果说这点是郭崇韬正直所致,那么他忽视了魏王李继岌的存在这就有点大意了,不应该,也引起了李继岌极大不满,因为军国大事人们都找郭崇韬,魏王府除了礼貌性问安门可罗雀,这为郭崇韬悲剧埋下了重要一笔。

终于,李存勖老婆刘皇后下教令魏王杀郭崇韬,李继岌以议事为名骗郭崇韬到魏王府,早已埋伏的李存章用挝将郭崇韬头颅击碎!

事后,虽然并未亲自下令杀害郭崇韬的李存勖认可了这一结果,宣布郭崇韬罪状,功臣被杀,将士闻听无不寒心!这也为李存勖身死国灭埋下了伏笔!


郭崇韬的功劳岂止是灭前蜀,若没有他的决断,李存勖就不可能灭后梁,成就五代第二个朝代后唐,说不定还会被后梁给灭了。

一、李存勖灭后梁之战其实是个冒险行动

李存勖绕开后梁军的主力,直接渡河进攻汴梁,这一招大出后梁的意外,其实非常冒险,此战若是不胜,李存勖又全军覆没被后梁说擒的可能。

李存勖出征前曾和郭崇韬商量,郭崇韬劝他:若是不出奇谋,败得虽迟,但早晚必败。若是冒险挺进,至少胜负未知。李存勖说道:大丈夫成则为为王,败则为贼,此行决矣。于是和他的皇后、儿子们告别,毅然统兵而行。

结果呢,成了。没有郭崇韬的决断,李存勖很可能得不了天下。

二、灭蜀之战里郭崇韬的功劳?

后唐灭蜀,前后不过两月有余,简直是个奇迹。后唐军的统帅是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及(山字头),而实际的统帅实际上是辅佐李继及的郭崇韬。不过呢,此战能这么顺利,除了郭崇韬的统帅能力,其实和前蜀内部极为腐败、矛盾巨大有很多关系,因此在一些重要地区,前蜀将军不战而降。

要论战功,其实得首推康延孝。真是他的冒死推进,把前蜀后主吓破了胆,促成其快速投降。

说起来这个康延孝还是后唐灭后梁的大功臣,此人反复无常,从后梁征讨大军中投降过来,把后梁的军力部属都告诉了李存勖,促成了李存勖下定决心,冒险渡河一搏。

然后这个家伙的命运和三国时期灭蜀的邓艾、钟会差不多,灭蜀后因为造反被灭杀。

三、郭崇韬为什么被杀死?

原因大概有三点

1、郭崇韬得罪的人太多。郭崇韬因为厌恶宦官,甚至劝李继及连被骟过的马都别骑,又抑制宦官的地位、限制他们的好处,因此让宦官对他恨之入骨,屡屡对李存勖进谗言。这种情况,同时也发生在李存勖所宠信的戏子身上。还有一点是,郭崇韬得罪了很多统军大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家伙打下天下后,开始学习唐朝那套,开始吹捧门第,他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把那些出身低微的大将贬得一文不值,因此这些人都和讨厌他。

2、李存勖的猜忌。李存勖这个人虽然能打仗,但在皇帝里算是比较单纯的,但其猜忌心却一点不少,于是被周围的人利用。恰恰呢,郭崇韬也是个不知道收敛的人,他的很多行为,还是给他的敌人留下了把柄,污蔑他要造反,自立为蜀王之类的。

3、刘皇后这个蠢女人的所为。李存勖的刘皇后出身低微,其实郭崇韬对她立为皇后是有很大帮助的,可刘皇后不记恩,天下还没统一,她就想当吕后了。于是,她私自给她儿子李继及下令,让他处死郭崇韬。李继及本来不太愿意,但周边的人都劝他,此事若是让郭崇韬知道了,他不反也得反,消息肯定难以保密,还是先下手为强。于是,李继及就去做了,而本来还很犹豫的李存勖得到消息后,也不得不认了,还下令处死了郭崇韬的其他家人。

总之吧,郭崇韬的确是后唐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五代极为重要的人物,他辅助李存勖本有更快统一天下的可能,结果呢,不提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郭崇韬,后唐著名的宰相,军事家,战略家。

郭崇韬,做事干练,毫不拖泥带水,非常廉洁,遇到事情从容应对。后唐李存瑁登记后,非常的器重他,郭崇韬也是非常衷心,跟随李存瑁到处征战。曾献计李存瑁灭掉梁。由于灭梁有功,郭崇韬被封为赵国公,还被赐铁卷。铁卷我们都知道是古代皇帝赐给有功之称免死牌。

郭崇韬军事谋略那可是非同一般,熟读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孙子兵法》,出兵攻打蜀国。前蜀灭掉后,郭崇韬的运气朝著更坏的方向发展。李存瑁的儿子身边的宦官都是一帮贪财的小人。在李继岌挑拨是非,陷害郭崇韬。最后死于宦官之手。对后唐是有功之臣。

不是被赐死,而是被宦官乱棍打死的。郭崇韬一生忠心耿耿,可惜悲剧收场。没有制约轻视了宦官。


作为定都洛阳的朝代之一,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彊域最广的!后唐,在历史的河流中历经多年的金戈铁马。灭后梁,吞前蜀,并岐国!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占据了众多地缘之利!做为后唐的创始人,李存勖的军事才能一点不逊色于他老爸。李存勖能够建立后唐伟业离不开郭崇韬的辅佐,郭崇韬处事机警,廉洁干练、善谋略,晓奇正。在灭梁,吞并前蜀的战役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建立后唐被荐为相国,之后又被封为赵郡公,食邑千户,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天有不测风云,郭崇韬也难逃人性的争权夺势。正应了那句哲言:危难合也,和平生乱,不懂政治的郭崇韬陷入了政权争取漩涡。惨遭,向延嗣、宦官李从袭、马彦珪以及皇后神闵敬的联合陷害。惨死于天府之国,其家人均被杀。一代名将、军事家、战略家郭崇韬就此陨落,试想一下!如果郭崇韬能向范蠡一样的激流勇退,能向张良一样的功成身退。或许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景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