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昏庸与明智共存。谈起齐桓公来,大家都会想到收纳管仲、九合诸侯的故事,说明齐桓公的确是一个心胸博大、有政治才华的人。

邢、卫等小国每次遭到乱军恶匪的袭扰,都请求齐桓公出兵帮助,齐桓公从来没有拒绝他们。这让齐桓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十分亲近。

齐桓公习惯于穿紫色的服装,国都的百姓们就也跟随潮流穿紫色的衣服,但当时紫色布料并不便宜。齐桓公见到这个情况十分苦恼了,他并不想让人们因穿著而浪费钱财,便告诉他的手下他很讨厌紫色衣服,再也不想看到穿紫色衣服的人了。不久后,穿紫色衣服的百姓就少了许多。

齐桓公还曾经礼贤下士,数次去寻见一个叫稷的小官。天下人听到此事,都十分敬佩齐桓公对臣子的态度。

齐桓公和管仲说过:「我有三个癖好,喜欢喝酒、喜欢打猎、还喜欢女人。」管仲认为这是当皇帝的人的通病,就没去理会。因此,我们会发现,齐桓公也做过不少荒淫无道的事:齐桓公曾经说过:「天下那么多美食呀,我都快吃遍了,就是没吃过人肉。」他的厨子就把亲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吃,因此管仲对这个厨子十分厌恶,但齐桓公却感激涕零。可想而知,这个皇帝也有最昏庸的一面,这在哪个朝代也不可能会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只是偶尔遇到有割肉治病,当药的,没想到因为好奇,尝新,还尝试吃人肉的,而且还殃及人命的,实在是可恶至极。难怪管仲愤怒,只可惜人命已被祸害。

他还不加节制的在宫中淫乱,封了六个相当于皇后的正宫妻子。他的哥哥齐襄公曾经就私通妹妹,杀了妹夫。齐桓公全盘照搬,不放过自己的姐妹晚辈们,禽兽一般的野性也暴露无遗啊,历史对他的这些记载也只是轻描淡写,认为这都是皇帝应该享有的权利,这也反应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太过严重了,完全把女人当做玩乐的工具,只能说齐恒公的英明被他的这些荒唐之事给玷污了,而他的下场也验证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被饿死就是自己咎由自取的下场。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了这么一段,说齐桓公蓬头垢面的坐轿子在车上逛,看到姿色不错的女人就强行拉上来强暴。韩非还在书中生动形象的写了齐桓公散著头发强暴妇人的场景。

所以,令人敬佩又令人恼火的齐桓公的的确确是一个无法被准确评价的君王,它的贤能使齐国在短时间内称霸一时,它的荒淫也使他被活活饿死在宫中,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齐桓公在晚年宠信三个人。

易牙、开方以及竖刁。

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是好鸟。

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他为了讨好齐桓公,干出了畜生都干不来的事情。

他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齐桓公吃,说是让齐桓公尝尝人肉。

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做人质。

开方这人质做的算是业界良心了,为了讨好齐桓公,十五年不回家。

父母过世开方也不回家奔丧,安心在齐国搞仕途。

竖刁就更绝了,他为了讨好齐桓公,居然……自宫。

竖刁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干这事的人。

竖刁

管仲心里知道这三个人不是好鸟,但是他选择了沉默。

或许是为了明哲保身,或许是管仲还需要齐桓公的喜欢而只能顺著他,或许罢或许。

这位一代名相直到去世前,才向齐桓公做出了这重要的一谏。

管仲去世前,齐桓公去看望管仲,问他说:

「仲父啊,你去世了齐国可怎么办呢,谁可以做宰相呢,你看易牙行吗?」

管仲答说:「杀掉自己儿子来迎合你,这人没有人性。」

「开方呢?」

「背叛自己的亲人来迎合你,这人没有人性。」

「竖刁呢?」

「割掉自己的……来迎合你,这人也没有人性。陛下啊,这三人万万不可用啊!」

管仲死前向齐桓公发出了肺腑之言,可谓尽忠而去。

齐桓公当时也答应了他,并在管仲死后免去了三人的官职。

但遗憾的是,齐桓公在罢免了这三人之后觉得哪哪都不得劲。

觉得就算是管仲这样的圣人可能也有犯错的时候,便又令三人官复原职。

复职后的三人开始勾结桓公的儿子们,开始专权内斗。

这三人的专权,为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内乱和动荡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后话。

齐桓公有很多儿子,在管仲死后,桓公的五个儿子都要求立自己为君。

桓公生病后,五个儿子开始结党互斗。

不过病中的桓公显然没有气力去管这些事,实际上他被易牙等人软禁了起来。

根据《管子·小称》记载,易牙等人作乱使得齐桓公的饮食起居都无人照看。

要吃吃不得,要喝喝不得。

桓公死前后悔没听管仲的话,自觉死后无颜面对管仲。

拿过头巾包住脸,在饥饿和悔恨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桓公死后,五个儿子忙著争夺君位,内宫也是处处充满了斗争。

没人做主,谁也不敢擅自将齐桓公的尸体装入棺椁。

最终,易牙和竖刁入宫杀死众臣,立公子无诡为君。

直到无诡继位,才将尸体装棺向全国报丧。

此时距离桓公去世,已经过去了六十七天。


齐桓公是被人活活饿死的。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曾九合诸侯,威名远震,担任盟主之位达四十年之久,当然这与他重用管仲分不开。

但是,齐桓公年老病重,被人饿死,主要原因是晚年的他变得昏聩,没有识人之明。

没有识人之明,导致小人专权。管仲临死前告诫桓公不能重用竖刁、易牙、开方等人,桓公问原因,管仲答:为了亲近你,竖刁阉割自己,易牙杀子煮给你吃,开方抛弃父母,他们这样做不合常情,那么狠心歹毒的人,怎么会真心待你?

结果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把管仲的忠言当耳旁风,重用了这三个小人,给了他们擅权作乱的资本。

没有识人之明,导致公子争位。桓公的六位如夫人各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最喜爱三夫人,立其子公子昭为世子。易牙等人与二夫人关系好,就撺掇桓公立其子公子无亏,桓公也答应了。其他如夫人也跑来请求立自己的儿子,桓公统统都答应了。

立储没有原则,耳根子软,立了好几位公子,为公子们争夺君位、引发内乱埋下祸根。

等到齐桓公病重,易牙等人作乱,把桓公软禁起来,关进一个小黑屋,围以高墙,只留一个小洞,不供给他饮食。

桓公年老,病重,又没吃的,没喝的,活活饿死了。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国君之位,忙于混战,也没人管桓公。等桓公死了,尸体腐烂,生的尸虫爬出墙洞,大家才知道桓公死了很久了……

威震八方的齐桓公死得这么惨,可怜!可惜!可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注意身边的小人,不能得罪小人,更不能重用小人,而得远离小人,因为远离小人就是远离灾难……


春秋五霸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可歌可泣、先进模范代表的「忠臣」,他们分别是公子开方、竖刁和易牙。这三个人都是感动齐国的典型代表!因为他们身上发生了太多感人的典型事迹了。

公子开方

本是卫国身份地位显赫的公子,可他却毅然放弃了卫国公子的高贵身份,死心塌地的在齐国服侍齐桓公,甚至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回去奔丧,而要留在齐国继续服侍齐桓公!按照齐桓公对他的评价是:公子开方爱我胜过爱他亲爹!

竖刁

竖刁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他也是贵族后代,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经被送进宫里服侍过齐桓公,长大成人后,就被家人接出宫来。本来他可以衣食无忧的作为富二代生活下去,但他愣是铁了心要继续在宫里服侍齐桓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居然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趁家里大人不在家,自己挥刀自宫成了太监,从而再次来到宫里伺候齐桓公!齐桓公对他的评价是「竖刁,爱我胜过爱他自己啊」!

易牙

易牙的故事就更让人感动了!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界的祖师爷之一。有一次,易牙做了一个烹乳猪给齐桓公吃,齐桓公享用完这道美味后顺口说了一句:「我尝遍天下美味,如今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只剩下没有尝过人肉了」。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易牙日思夜想,用谁的肉好?心里琢磨著,「一国之君,地位尊贵,决不能用平民和囚徒的肉」,于是,第二天,易牙就把四岁的儿子给烹了并做成肉汤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发现该肉汤味道不同于以往,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齐桓公尽管被吓了一跳,但却被深深的感动了——就为了自己一句话,人家就把亲儿子就给杀了。

然而这三个人先进事迹却并没有得到齐桓公宰相管仲的认可。管仲临死前一再告诫齐桓公要警惕并远离这三个人,否则必有大祸!管仲对他们三人的评价分别是:

人之常情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掉,对别人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的?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他还会在乎别人吗?

人生在世,孝道为先。开方公子不回去当太子,不回去奔丧说明他的政治野心,又怎么可以信任?

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这三个人。但三个人走后,齐桓公食不甘味,没有心思治理朝政,同时旧病也犯了,朝庭秩序也乱了。

过了三年,齐桓公说:「仲父的话有一点过份吧!」于是又把那三个人召回宫庭。

第二年,齐桓公病了,他们见齐恒公大势已去,就勾结起来作乱。他们把齐桓公的宫门堵塞住,筑起三丈高的墙,不让任何人进去,齐桓公连水都喝不上,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临死前,齐桓公叹息说:「哎!仲父真是料事如神哪!」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如果要问在古代的人类群体中,最牛的人是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当然是国王或者皇帝了,他们就是当时的南波万。

可是再牛的人也有倒霉的时候。如果说一个国王被活活饿死,绝大部分人打死都不会相信。但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类事情,还发生过多次。我们就举几个例子:齐桓公是第一例,他被活活饿死在病榻上,赵武灵王被饿死于沙丘宫中,齐王田建被饿死在原生态的松柏林里,袁术在投奔老哥袁绍的路上,饥渴交加而死,梁武帝因侯景叛乱在台城饿死。

估计没有挖掘出来的还有很多吧。但是顾不了这么多了,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国君王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听从大夫鲍叔牙的建议,释怨于政敌管仲。

一天,齐桓公与管仲之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对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臣对」,讨论的主题,就是什么是有道的君主,什么是无道之臣。在谈话时,齐桓公坦诚承认,他自身有三大缺点。

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管子·匡君小匡》

此话用今天的语言来叙述,就是说我这个人有三个很大的毛病,一是喜欢打猎,玩到天黑了也不知道收手;二是好喝酒贪杯,酒杯一端日夜不停;三是特别好色,即使是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一个都不放过,不让她们出嫁。

管仲一看君王很坦诚,能够把难以启齿的隐私都暴露给自己,说明对自己是充分信任的。

听了此话后,略做沉思,便回答道说,你这三个大毛病,的确很不好,坏是坏透了,但对你现在来说,还不是最重的要的事,不一定要立即改正。为人之君最不应该的事,是不爱护下属和不勤政;不爱护下属就会失去别人的拥戴,不勤政就会引起国家的混乱。

同时针对以上问题,回答了作为「有道君主」,应当遵循的七个标准:从前的有道之君,都是敬礼山川、宗庙和社稷的这是其一;对于先故的大臣,施以恩德,并且使其大富这是其二;巩固武将的官位,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是其三;圣人在前,贞廉之士在左右,互相提倡行义,上下都有修治这是其四;刑政明察,四时的行事安排没有失误,人民无忧,五谷丰登这是其五;内外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这是其六;把币帛授于邻国,以感怀邻国的德惠;把政令昭示于邻国,以作为他们的规范这是其七。以上这些都做到了,就可以称作有道之君了。」

「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受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管子·四称》)

讨论完君事,又开始探讨大臣的问题,管仲对无道之臣也一一作了回答。

他们俩人的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齐桓公听后,完全拜服了。下来后就按照他们在谈话中预定的设想,进行朝政改革,开始重用有实际能力的五个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

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但是齐桓公觉得,那样的称呼显示不出应有的尊重来,于是下令:「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并且通告朝野,国家有了重要的事情,先汇报仲父,再汇报自己,一切大政方针都听仲父的决断。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逐渐失去了对众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以周天子为共主的思想,齐国如果贸然征伐蛮夷,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反感,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拉拢收买弱小诸侯国既减少了争霸的阻力。凭借著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齐桓公在诸侯中,顿时威名大震,最后一跃而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以前,齐桓公身边所用之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曾重用过易牙、竖刁、卫国公子开方这三个小人。他们每个人被重用,都是因为桓公的认识偏差所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熬成鲜美的汤,献给了君王,他认为这是爱君主胜过爱儿子;竖刁自我阉割后跑过来侍候君王,他认为这是爱君主,要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公子开方的父亲死了不回去奔丧,他觉得这是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管仲在弥留之际,对齐桓公说,这三个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人性的行为,都是小人所为。虎毒不食子,连自己儿子都能残忍杀掉的人,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一个人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能够珍惜别人吗?对自己父母都视若无睹的人,他们还能给谁尽孝?说白了,这些人这样做,无非是抱著更大的目的和企图罢了,所以希望君主远离这些小人人。

管仲过世后,桓公并没有听从要他远离小人的建议,依然重用他们,但不巧的是,没过多久,齐桓公得了重病 ,躺在卧榻上不能动弹,原来掩盖著的矛盾一下子就全都暴露出来了。

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易牙等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

有两个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问她们要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他。

桓公听后,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死者地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更是大乱,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开始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结语:其实我们今天的人,探讨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讨一下他因何而死后无人来管,对后人来说才具有警示意义。

一个君王,如果为国而死,死的令人钦佩;为民而亡,更令后人敬仰。但齐桓公的最大悲哀就在于,他的死和上面两者一点都沾不上边。他是因不肖子孙争权夺利,在争斗中「忽视」了他的存在,而被活活饿死的,那就死的很窝囊,死得令人扼腕叹息。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不能怨别人,还是自身的原因。你当甩手掌柜的当惯了,把体力用在了女人的肚皮上,把能力用在了追逐猎物上,把精力用在了杯觥交错上。只知道垂拱而治,等到辅佐政事多年的管仲一走,回头才发现,自己这几年啥正事也没干,到如今自己居然成了一个啥也不会的寄生虫!最后出现这个结果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今天来追溯这段历史,就是要让大家牢记,要近君子远小人,否则你被卖了,还要帮别人数钱呢。

同时,还要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做什么事情都要身体力行才行,再也不要做甩手掌柜的了。否则,哼哼,这类事件还会重现的。

参考资料:

《管子》

《史记》汉·司马迁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齐桓公身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建立了以齐国为诸侯长的宏伟霸业,但晚年却因为继承人问题被饿死在宫中。但这一切,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

齐桓公并不是一个雄韬伟略的英主,充其量只是中人之姿,也就是说身边有贤臣他会成为明君,身边有小人他会成为昏君。但他很幸运,年轻时拥有了管仲这样的治国贤臣。

在管仲的帮助下,他对齐国的经济以及民生进行了改革,同时打造了一支超强的国家军队。在春秋时期,想当霸主必须能打仗,这一点,齐桓公做的很出色。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方针,谁不尊重王室就站在道德至高点打谁,有外邦攻打各诸侯国,管仲和齐桓公也会出兵援助各诸侯国。久而久之,各诸侯国都听齐桓公的话,以齐桓公为尊,因此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但是好景不长,管仲因病去世,临死之前管仲说:「主公一定要远离三个小人:易牙、开方和竖貂。」

桓公听了十分不解:「仲父为何对这三人如此不放心?他们都是忠心于我的人。我不过和易牙提了一句想尝尝人肉的滋味,他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给我尝;开方舍弃了自己卫国世子的身份来服侍我;竖貂宁愿做太监也要跟随我,我还正想和你商议从他们三人中选一人接替你的位子。」

管仲说:「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还会对什么忠诚呢。」

「开方可以放弃自己大国世子的地位,可见他的欲望比王还大。」

「竖貂对自己的身体都能如此狠毒,对什么又能仁慈呢。」

刚开始,齐桓公确实听了管仲的话,远离了这三个人,但日子一久,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又把他们全召回来了。

结果他们三人联合后宫王后,为了夺权发兵攻打太子昭,立公子无亏为傀儡国君。同时为了不让齐桓公得知,在齐桓公修建的宫殿外筑起了高墙,严令任何人探望齐桓公,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君子远小人,对于一个国家影响有多深远。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国君,他一生励精图治,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尊王攘夷」,不仅提高了威望,还开疆拓土,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雄主。可是,谁也没想到,英明神武的齐桓公在晚年竟被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桓公剧照)

齐桓公继位后,任用了一个重要的人,就是管仲。

说起来管仲和齐桓公有一箭之仇,曾为了阻止齐桓公夺位,差点射杀了他。

齐桓公继位后,听说管仲有旷世贤才,所以不计前嫌,以极隆重的礼节把他迎回齐国,并拜他为相。

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对齐国的内政、军事和经济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因此得到发展壮大。

随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号东征西战,并参与调停各诸侯国内乱。这样一来,他的威望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以至于各诸侯国都唯他马首是瞻,奉他为五霸之首。

然而,再好的君臣也有分手的时候。

桓公四十一年,管仲鞠躬尽瘁,一病不起。

齐桓公四处为管仲延医请药,但都无济于事。

想到管仲去世后,不知该让谁来接替他为相?齐桓公思来想去,颇为心焦,于是在探望管仲时,便把心里的疑惑提了出来。

管仲反问齐桓公,身为一国之君,您应该是最了解大臣的,您是怎么想的呢?

齐桓公首先提到曾力劝他起用管仲的鲍叔牙。

但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太过耿直,见人一恶,毕生不忘,不适合为相。

(易牙剧照)

齐桓公于是问易牙如何?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易牙,那是因为他觉得易牙很爱他。

原来易牙特别懂得烹饪,这项手艺在春秋时期极为罕见,所以他凭著会做菜的能力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并成为齐桓公身边的近臣。

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遍尝天下山珍海味,已不鲜矣,唯独还没尝过人肉,真是一件憾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回家后便把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杀了做成肉汤,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尝食后,发觉与平常所食的肉要鲜美得多,于是问易牙是何肉?这才得知了来龙去脉。他见易牙因失子痛哭流涕,心里不免大为感动,认为易牙这是爱他胜过亲骨肉的行为,所以从此后更加宠爱易牙。

结果,管仲却否定了齐桓公。

在管仲看来,易牙不惜烹杀亲子来取悦国君,是违背人性的行为。

齐桓公又问竖刁如何?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易牙,那是因为他觉得竖刁也很爱他。

竖刁自幼在宫中为仆,到10岁以后本该出宫,但他贪恋宫中的荣华富贵,为了能继续享有这些,便狠下心阉割了自己做了宦官。

竖刁很会揣测人心,阿谀奉承的功夫,那更是一流。因此,他经常把齐桓公哄得晕头转向,心花怒放。

齐桓公认为他为了侍奉自己,竟连身体都可以不在乎,所以非常感动,对他亦很宠爱,把他封为身边的近臣。

结果,管仲再次否定了竖刁。

在他看来,一个人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他又怎么会爱国君呢?

(竖刁剧照)

齐桓公又问公子开方怎么样?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公子开方,那是因为他觉得公子开方也很爱他。

公子开方本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庶长子,但他觉得他既不能继承国君之位,卫国又太过贫穷,所以当他看到齐国强大后,便追随齐桓公,并侍奉左右。

结果公子开方在齐国呆了15年都没有回过家,他的父母去世也不曾回国奔丧。

在齐桓公看来,公子开方不仅放弃卫国公子的尊贵之位,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丧,这是爱他胜于父母的表现,因此齐桓公非常感动,对公子开方也很宠爱,并封他为近臣,不离自己左右。

结果,管仲还是否定了齐桓公。

在他看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关心,又怎么会真心侍奉国君呢?

所以,管仲否决这三个人后,建议齐桓公为了齐国长治久安,应该罢黜这三个人。

齐桓公一向信任管仲,虽对这三个人颇为不舍,但还是答应了他。

最后,管仲才推荐性格持重老成的公孙隰朋接替他的相位。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遵守约定,将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驱逐出了齐国,并任命公孙隰朋为相。

然而,公孙隰朋由于年老,仅上任一个月就去世了。

(公子开方剧照)

此时的齐国,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老臣几乎都已去世,年轻的大臣又不具备治国的能力,所以齐桓公非常烦恼。

同时,由于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不在身边,他过得非常无趣,以至茶饭食之无味,游乐也提不起兴致,就连朝堂事务也疏于打理了。

再加上年老体衰,旧病缠身,精力也大不如前。齐桓公开始怀疑管仲的决定,是不是太过夸大?毕竟光凭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就会使强大的齐国衰弱,似乎有些危言耸听,所以他再次召回了这三个人。

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重新得到重用,齐桓公愈发对他们信任,不久索性把朝堂事务都交由他们决定。自己只管在后宫宴饮嬉游,沉湎女色,生活又如过去一般快乐无比。

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病重。

此时,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由于大权在握,已成为齐国三贵,他们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在齐桓公所住的宫殿外筑起高墙,并严厉禁止所有人去探望齐桓公。

随后易牙三人为了夺权,发兵攻打太子昭,太子昭被逼流亡国外后,公子无亏则被他们立为傀儡国君。

齐桓公的其他公子,为争夺国君之位,又开始大打出手,互相攻伐,谁也没空关心被关在高墙之内的齐桓公。

可怜齐桓公最后竟被活活饿死,更可悲的是他死后67天,尸虫顺著窗户爬到墙外,才被人发现收殓下葬。

齐桓公因谄信小人,最终落得一个被活活饿死的悲惨下场,而强盛的齐国也因为这一场内乱,大伤元气,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参考史料:《史记·齐太公世家》)


人老不中用,一旦上了年纪,就容易犯糊涂!

齐桓公何许人也?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匡扶天下,德高望重,是那个时代绝对的人杰。

可是到了晚年却结局悲惨,奸臣当道,内政混乱,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导致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于宫中!。

而在其死后,五子争位,来能尸体都没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其实不仅仅是齐桓公,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到了老年都不咋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终被儿子给活活饿死;汉武帝,一代帝王,晚年还不是整出了「巫蛊之祸」,还有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十分能干,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晚年却出了个「安史之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然了,具体来讲,齐桓公晚年的悲惨生活,是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一点,管仲的突然离去。

在齐国的发展过程中,管仲的作用甚至是超过君主的,不过桓公有识人之明,当他认定管仲是一个人才以后,就不遗余力的把权利放给了他。

所以在后期齐国政权稳定以后,管仲在君主面前仍然有很大的份量。即使那是桓公身边已经有了一些奸臣,但是由于权利大部分都在管仲手里,这些臣子也没有太过放肆。

更何况管仲早就看清了他们的品行,平时也有一些防范措施,但是他一直没有对这些奸臣下手,这也给日后留下了祸患。

在管仲突然死去了以后,齐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没有丞相的接班人,能在水平和威信方面比得过管仲的,整个齐国都找不出第二人。

所以管仲死后齐国出现了一段权利动荡的时期,这就让某些有想法的臣子有了得权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奸臣得以把持朝政,让桓公落得悲惨下场。第二点,桓公本人太过依赖奸臣。

竖刁、开方、易牙是祸乱齐国的三个「反派」,管仲在去世之前告知君主,一定要在后期远离这些臣子,因为这三个人的事迹是有点「可怕」的。

为了讨好桓公,竖刁主动自宫成为君主身边的近臣。开方本就是贵族子弟,其父母是卫国之主,不过此人颇有野心,看上了齐国大面积的国土,所以他就来到桓公身边表示忠心,以方便日后找机会图谋齐地。

在这期间他的父母去世,可他竟然不回国吊丧父母,仍然在桓公面前行「服侍」之事。

易牙相比于前两个人就更狠了,此人原本是宫中的一位大厨,平时做的菜也很讨君主喜欢。

可是人家桓公毕竟是大国之主,天下的美味都吃的腻歪了,所以他就在厨师面前透露出想吃人肉的思想。易牙为了讨的君主的欢心,竟然随即就把四岁的小儿子「烹煮」了。

就算是一个智商很平常的人,也会非常明白这三个人是信任不得的,不爱自己、不爱孩子、不爱父母,这样的人还能指望他对谁好?

桓公本人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这三人把他伺候的太舒服了,一旦形成了惯性,离开了他们就浑身不舒服。所以这三人就仗著桓公的宠爱,在后期谋得了齐国的大部分权利,国家大权掌握到他们手里,必然会有不稳定的事情出现。

在后来五子夺权的过程中,这些近臣利用职权的方便,把桓公严格的软禁在了宫廷之内,多日之后这位雄主竟饥渴而亡。他的尸体在六十多天后才被发现,尸虫遍布的景象著实令人心寒。

凡是有因就有果,桓公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他自己的失误导致。

齐桓公饿死自己?

这个问题真是令人醍醐灌顶啊!他一定是预见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未来,不忍心再去思想子孙后代的凄凉惨景,所以大义凛然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存权。

然而,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他是被饿死的,是被自己以为是忠心耿耿的所以倍加宠信的臣子活活饿死的。

很多人列出了易牙、刁竖、开方的名字。

其实,这又是一个错觉。

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管仲身上。

这怎么可能呢?管仲,那可是从死囚华丽转身变成豪臣,并且致齐桓公于春秋五霸之首的大拿级人物啊!而且,他已经预见了易牙等人的不可信性。

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玩玩抽丝剥茧的游戏。

齐桓公姜小白当年在外国当人质的时候,有自己的老师鲍叔牙和其他几个伴侣朝夕相处。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在老国君去世后,跟其他的质子展开了海龟赶潮运动。可是,半道上狭路相逢,管仲把姜小白射中了,姜小白趁机装死。于是,管仲他们就懈怠了。等他们慢悠悠地往前晃时,姜小白却在鲍叔牙等人的拥护下轻装前进继承了国君之位。姜小白不但要杀死跟自己竞争大位的哥哥,还要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这时,他的老师鲍叔牙出面说情,并且对管仲的才干倍加推崇。姜小白于是转怒为喜,让管仲主理国政。

然后,当然就是管仲当权,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故事了。

再后来,管仲快死了,齐桓公来看望他,请他对未来局势发表看法,并推荐继任者。

这真是「垂拱而治」的典范啊!

孔仲尼老先生最喜欢这样的治理模式了:君主养尊处优而无所事事,大臣殚精竭虑而忠心耿耿,民众贡献果实而任劳任怨,将士固守国防而不辞劳苦。

这样的君主生活,实在是太美妙了!

齐桓公的五个孩子,都对这样的美好生活憧憬不已。他们下定决心,要向自己的老爹看齐,为了大位割舍亲情。

作为一个在宦海遨游了一辈子的治世奇才管仲,他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毫无觉察或没有办法。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易牙等人,便推荐对这些问题毫无对策的鲍叔牙来继任。

也许管仲是为了酬报当年鲍叔牙力荐自己的私恩。但是,鲍叔牙却被迫坐上了自己所不能胜任的位置。于是,他很快就被乱纷纷的局势弄得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很快,老鲍就死掉了。

然后,一直都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齐桓公,只好自己面对现实了。可是,年迈的他怎么能对付得了年轻力壮的儿子们呢?何况每一个儿子都会有各自的支持者。于是,姜小白老人家就被高墙圈禁,过起了「一心只盼见太公,两耳不闻家国事」的清净日子。这时,曾经把自己的儿子蒸了供齐桓公品尝的易牙却断绝了姜小白的饮食,而齐桓公的儿子们则为了国家大事而无视老爹的存在。

人生自古谁无死,霸主饿死令人愕。

利欲熏心无信义,莫怨田氏移国祚。

古代中国,发生了多少豪臣倾国的故事啊!可是,治国干才们似乎一直都不知所措。这似乎是一种「共业」吧。

多亏了世界屋脊和沙漠、大海的呵护,人们还记得齐桓公和管仲。可是煮豆燃萁锅炒沙,沸鼎烹鹿人嗟呀。佛陀大勇说无我,天外惊雷正叱咤。说忠论奸了几千年,仍然无济于事,就没人发现那是个伪命题吗?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能臣名将风云人物涌现,各领风骚。这个时段也是诸侯势力较为壮大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混乱大分裂时期。

齐桓公是齐襄公之幼弟,齐襄公死后,桓公与公子纠皆为继位的合适人选,最后齐桓公机缘巧合先于公子纠返回齐国,齐国大臣高傒最终选择拥立他为国君。齐桓公继任后,重用管仲等贤才,推行改革,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齐国日渐昌盛,但一代明君的身边,必然也少不了小人的存在,有史料记载,桓公曾对易牙、竖刁以及公子开方加以重用,而这三人是出了名的手段残忍,毒辣。

人处在越高的位置,就难免会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分不清贤臣和小人,管仲于弥留之际也苦口婆心劝导桓公要远离此等小人,善用宅心仁厚的贤才,但管仲过世后,但是很遗憾,齐桓公并未采纳,一味的重用这几个小人。

后来,齐桓公病重,这三个小人趁机拥立公子无亏,利用假诏令告知所有人不得进宫,对桓公实行幽闭,桓公在饥寒交迫之下,偶然间听到俩宫女的言语,方才得知被易牙、竖刁等人蒙蔽,懊悔不已,自言没有何面目去见管仲,一代霸主就这么被活活饿死了。齐桓公从一代霸主到落得饿死的下场,究其根本,正是亲小人,远贤臣,毁社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