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基础打的好。姜太公立国之初,就以霹雳手段迅速稳定了局面,并且他采取开明的政策,既尊重原著居民的风俗礼仪,又充分吸收其他地方先进经验,使得齐国的发展步子走的很稳。

二是地理位置优。齐国北面是戎,南面靠鲁,东面临海,西面是小国,这种地理为齐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既有丰富的海产资源,也广袤的陆地资源,使得齐国经济发展形式更加多元化,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比其他诸侯国都要强,发展后劲也强的多。

三是称霸起步早。齐国称霸之心并不是齐桓公才又的,早在齐禧公就有了这个心思,他和陈鲁等几个小国就曾经会盟过,只是规模比较小,影响力也弱的多。齐桓公只能算是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罢了。

四是人才储备足。经过一代一代的国君准备,齐国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国家举办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纷至沓来,使得齐国一时间人才荟萃,各种思想广泛传播,人文思想空前活跃,这都为以后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国际形势好。当然这种「好」并不是指各国友好和睦,而是各国之间征战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强烈要求有一个国家能够结束这种混乱局面,齐国的称霸也算是顺应大势。


齐桓公为什么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最早开始称霸的。从称霸时间的早晚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第二,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年限上来说,他也是当之无愧的。齐桓公在位42年。秦穆公在位30余年。楚庄王在位23年。晋文公在位八九年。

第三。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霸主,齐桓公称霸,标志著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齐桓公称霸的前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一段在中国春秋史上被称为霸取时代,是春秋混乱争霸时代的起形阶段。及至齐桓公即位的第1年,即公元前685年。春秋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弭兵时代」

以上几点都是其他春秋霸主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最后一点,它标志著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齐桓公当之无愧春秋霸主第一。


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周王室衰弱,诸侯相侵伐。使当时中国需要一个「霸主」。

周王室自从东迁洛阳之后,就一直衰弱。大一些大的诸侯国,已经无力约束。最明显的,就是楚国。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还说,当今天下诸侯相侵相杀,我有强兵利甲,请王听我号令。命令随人去向周室说明,请尊楚。周王室当然不听。然后楚国自立为王,也就是楚武王。而周王室对此,显然无可奈何。

第二,齐国本身很强,在齐桓公之前就很强。

周桓王十四年,是齐国齐僖公二十五年,齐僖公是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死后,齐襄公继位,是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和鲁隐公的夫人,也是自己的妹妹私通,然后杀死鲁桓公,又杀死郑国君主子亹。而两国对此无可奈何。这就证明了,齐国的国力强大。

第三,齐桓公为人还算「正义」。

齐桓公的女儿,鲁庄公的妻子哀姜,在鲁庄公死后和庆父私通。后来,还想要让庆父做鲁国君主,失败。哀姜逃到邾国,齐桓公把她抓回齐国杀死。

第四,齐国有钱。

齐国因为使用管仲政策,重视商业,发展鱼盐业。国力又有所加强。齐国因此联合了很多小的诸侯国。后来更是带领诸侯讨伐楚国,利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逼迫楚国结盟。

当时,强国,是齐、楚、晋。楚国,自称蛮夷,不可能成为霸主。晋国晋献公无道昏庸,因为宠爱骊姬,杀死太子申生。而且诬陷申生,弄得诸侯皆知。更不可能成为霸主了。所以,在那个时间,只有齐桓公算是比较好一些。可以成为诸侯」伯「之主,也就是霸主。而后来,齐桓公死后,晋、楚换了「好」一些的君主,也相继成为了霸主国家。


齐国是周初功臣太公吕尚的封国,在今山东北部地区。春秋时齐国逐渐强大,扩展领土,成为东方大国,在齐桓公时称霸诸侯。齐桓公称霸,得力于任用贤臣管仲,齐桓公不计管仲射钩之仇,委以国政,其气度何等宽广。

但他功成之后却日益骄驰,晚年尤为昏庸,任用小人,终于导致齐国之乱,霸权丧失,再也没有中兴。齐桓公善始而不善终,令人惋惜而更发人深思。容人纳谏

齐桓公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公子小白,他在回齐国继位的途中,被管仲一箭射中的带钩,小白趁机假装中箭而死。管仲信以为真,派人飞马报告在鲁国的公子纠,因此公子纠的部队行动放慢,第六天才赶到齐国,结果小白先期到达入城,并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按照常理,齐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他的心目中必要除之而后快。但鲍叔牙劝阻说:「我有幸能够追随您,您也终于成了国君,您的尊贵已到了顶点,我是没有能力再给您添光彩了。您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就足够了,假如想成为霸主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里,哪个国家的地位就会变得重要起来,这样的人才是不能失掉的。」此时的齐桓公,其胸襟已经具备霸主之相,对于自己的仇人也能包容,这份豁达和心胸已经可以助其称雄于天下。容天下难容之事,驭天下难驭之人。守诺重信

桓公五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吃了败仗。鲁庄公请求献出鲁国的土地来求和,齐桓公表示同意,二人在齐国的柯邑结盟签约。鲁庄公正准备盟誓的时候,蜀国将领曹沫突然拔出匕首在台上威胁齐桓公说:「马上归还鲁国的土地!」面对鲁国曹沫的威胁,齐桓公尽管答应了将侵略的土地归还给鲁国,但事后想反悔杀死曹沫。

管仲劝说道:「一个人在受到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请求,事后又背信弃义,还要杀了人家,这只是图一时痛快罢了,然而却在诸侯面前丧失了信用,也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人无信则不立,君无信的不王。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为了援救燕国,于是出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军。燕庄公护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齐国境内。

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对燕国没有礼貌。」于是画了条沟做分界线,把燕庄公所到过的地方都割让给了燕国,叫燕庄公重新推行召公的政策,向周王朝纳贡,就像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那样,诸侯知道后,都听从齐国了。齐桓公有名臣管仲辅佐,因此才能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他后期之后骄纵任性、宠信奸佞之人,以至于管仲去世之后霸权迅速衰落,成了善始难善终的典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史记》上说春秋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原公子纠的旧人管仲为相,大力发展经济,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和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发展强盛。

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另外顺道灭了谭、遂、鄣等小国,转而成为中原第一霸主。

然而晚年昏庸,任用小人,后病死。


首先胸宽似海,重用与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并从不怀疑,求贤若渴,以管仲为首的鲍叔牙、高候、隰(xT席)朋一类的杰出人物。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在外征服30多个小国家,联合诸侯打退戎狄部落,使得中原获得暂时的安宁。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从此以后,齐桓公走上了春秋五霸之首之位巅峰之路


一、称霸时间早。公元前689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鄄,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首开诸侯称霸的先例,在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早。

二、得到周天子的官方认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重礼相送,这代表著齐桓公的称霸得到了官方认可和默许,也标志著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三、知人善任,锐意改革,国力强盛。齐桓公在登上王位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使齐国国力达到巅峰。


用人得当,重用管仲为相,推进经济改革,使得齐国率先强大起来,具备了称霸的条件


学会用人才能走远,做大做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