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一人侍奉二主都会被人诟病为不忠不义,吕布就因为先后侍奉丁原、董卓和王允而被耻笑为「三姓家奴」。三国时还有一人先后认刘备曹操为主,却备受赞誉,此人便是徐庶。他本是刘备谋士,因其母被曹操挟持不得不转侍曹操,但不少人疑惑,徐庶背叛旧主,真的是因为其母吗?

徐母确实是徐庶归降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徐夫人被曹操俘虏后,关在许昌,曹操以此来威胁徐庶臣服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徐庶无奈只能从命,但老夫人得知后,竟然自缢身亡。徐夫人本人如此深明大义,并非寻常妇人,在其教养下长大的徐庶,必然讲求孝道。古代人本就重孝道,而徐母又是此等女中豪杰之辈,为忠义甘愿自杀。她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必然是极高的,徐庶确实是为她而离开刘备的。

有不少人猜测,当时曹操如日中天,徐庶是为其前程而转侍曹操,笔者认为此言差矣。徐庶进曹营后,一言不发,以至于未立功勋,只做过右中郎将这类小官。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徐庶处境,曾感叹:「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徐庶本人聪慧过人,否则曹操不会以如此下作手段逼其投降,他一直难当大任,就是因为他并不看重前程。

徐庶离开刘备,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说,那就是刘备已得孔明为谋士。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建安十三年(208)徐庶才被迫进曹营。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看是没有所谓「走马荐诸葛」的。诸葛亮号称卧龙,为人谨慎而有谋略,足以辅佐刘备夺得天下。对于刘备徐庶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他留下来可能用途也不大。由于母亲被俘虏他已是方寸大乱,心中有所牵挂就难成大事,他不想留下来做无用之人。

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此事妇孺皆知。手下部将的母亲被俘虏,刘备却死不放人,即使是徐庶自愿留下,人们也会将徐庶不孝的罪过归到刘备身上,认为刘备只重江山爱权势而有失仁义。徐庶自幼便喜欢行侠仗义,他甚至曾因为替别人报仇而被官府所抓捕,可见徐庶的忠义。如此人物是绝不会让刘备替他担此骂名的,他一走只能成全刘备仁义之名,突出曹操小人之心。这样一来反而会有更多义士投靠刘备。

徐庶此举也是为刘备留有退路,是安插在曹操那里的一颗棋子。曹操要攻打刘备之时,曾派徐庶前去劝降,徐庶不仅没有如此做,反而告诉旧主曹操大军将至,给了刘备足够的时间做军事准备。可见徐庶虽然没有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还是刘备。他在曹操处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反而亲近刘备,说到底也是为刘备留有后手。

身处乱世之中本就难以做到不被时局影响,只是以徐庶的才华,投降曹操后,再无用武之地。对于一介谋士而言,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过其为人忠义,确实值得后人敬佩。


「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你不了解三国中繁多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而这个成语的典故很多人还是听过的,成语中描述的主人工便是今天题目中的主人工徐庶,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究竟讲的是什么呢?这个成语故事中涉及到了两个阵营,一个便是曹操的简称曹营,另外一个是刘备的阵营,因为刘备一心要兴复汉室,所以便简称为汉,当初刘备在建立自己的阵营之后就得到了徐庶这位军师的相助,刘备很高兴也很看重,但是好景不长,曹操得知刘备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军师,于是就眼红了,想把徐庶给挖走。

于是就有了题目中「徐庶的母亲被关」,而曹操逼迫徐庶的母亲写信将徐庶骗走的事情,收到信之后的徐庶思虑再三,还是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孝,于是便离开刘备去曹操的阵营救自己的母亲,但是在徐庶赶到之后,他的母亲便说:儿啊,你为何如此不明白事理啊,明知是陷阱为何还要跳呢?便自杀了。而徐庶也因此下定决心,不再为曹操奉献一个计谋,于是后人便说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是说徐庶虽然在曹操门下,但是心却一直在刘备这里。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有疑惑了,难道这么抢手的徐庶还不如他的母亲聪明吗?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吗?其实不然,徐庶的聪慧相信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很多人不能及的,那么为何知道是陷阱,徐庶还是毅然决然的去投降曹操呢?史中醉认为徐庶这样做的原因应该有三点,第一:自古忠孝难两全,如果直接抛弃自己的母亲就算是成就了大业又能怎样呢?何况古人对于孝有著更加崇高的信仰。

在儒家学说中,守孝的时间为27个月,原因是母亲用哺乳抚育孩子需要27个月,守孝三年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而在父母生前的时候,孝顺的孩子都是尽可能的照顾自己的父母,有苦有难时更加义不容缓,可见古人对于自己的父母的敬意,所以面对自己的母亲而见死不救的人就算是将来功成名就,自然也不会被人瞧得起。同为三国中的吕布,就是一个三姓家奴,到处认义父,这便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大的亵渎,最后也没有落下好下场。

第二:徐庶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够帮助刘备成就大业,所以才会借著这个机会离开刘备投降曹操,目的第一满足了自己救母的愿望,第二是让出位置,让更合适的人辅佐刘备。在徐庶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时的刘备就问徐庶,此人的能力与你相比如何?当时徐庶就说到「庶乃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可见对比如此之大,从这一点上来说,徐庶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因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才主动让贤。

第三:在《梁父吟》中有这么几句话,「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每每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情。从这其中便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极其孤傲的人,而刘备又是一个对人才极其珍惜,渴望,而且包容心极强,可以忍耐很多的人,徐庶虽然不比诸葛亮聪明,但是刘备这些特点还是看的很清楚的,于是才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因为徐庶认为只有刘备配得上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更加适合这样的具有宽仁之人的主子。

后来,刘备虚心拜访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睡觉,仍旧是虚心等待,见到之后便开门见山,两人畅聊之后便将诸葛亮请出山,这便是三顾茅庐的故事。虽然最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完成大业,但是有诸葛亮在蜀国,这已经是最好的蜀国,如果没有诸葛亮多年的呕心沥血,估计连三国鼎立的局势都形成不了,更不要说兴复汉室的愿望了。


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的尊刘贬曹,因此和刘备沾边的一些人物都得到了很大美化,这其中就包括徐庶。下面咱们就还原一个真实的徐庶,聊一聊徐庶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


徐庶本名徐福,寒门出身。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很多人说寒门是贫苦百姓,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寒门是指的那些政治资源较少,家族势力较低的富裕地主阶级,简单来说就是土豪。

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刘备帐下糜竺是徐州的首富,家产过亿,但由于家族中没有人在朝廷为官,所以依然是寒门。反观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家族中大部分人都靠著出仕为官讨生活,所以即便诸葛亮在南阳躬耕陇亩,他也是士族。

所谓穷学文、富学武,徐庶早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所以以学武为主。在学武的过程中,徐庶结识了一些「重义气」的好朋友。有一次好朋友被人欺负,血气方刚的徐庶便为朋友出头杀了人,结果自然是被官府逮捕。

在行刑的时候,徐庶的党羽劫法场,将徐庶救了出来。经历了生死之后,徐庶褪去了血气方刚,为了安安稳稳的生活,他选择弃武从文。



公元191年,董卓进京之后导致中原一带战火纷飞,于是徐庶为了避难和好友石韬来到了荆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士族出身的诸葛亮。

等到刘备来到荆州地区后,徐庶第一个出山辅佐刘备,当然刚到荆州的刘备由于根基尚浅,对徐庶也非常器重。但两人的亲密关系很快被打破,原因就在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前文中说了,诸葛亮为士族出身。但凡士族出身的人,他们所掌握的人脉资源要远远超过寒门出身的人。当时荆州以庞、黄、蒯、蔡为首的几大家族把持,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另外,诸葛亮通过名士司马徽娶到了黄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的身份非常了不起,是士族圈中的枢纽,他的小姨子是蔡瑁的姐姐,嫁给了刘表,他的岳父是蔡讽,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这等于诸葛亮通过两个姐姐和荆州士族庞家和蒯家搭上了关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婚姻和黄家、蔡家搭上了关系。

诸葛亮以此等身份进入刘备集团,虽寸功未立,却得到了刘备深深的器重。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通过诸葛亮网罗了很大一批荆州士族的支持。在这期间,刘备和徐庶的关系自然慢慢疏远。如此一来,徐庶从首席军师的位置滑落到了次席甚至更低,心里必不可免的产生了落差感。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此时荆州刘表已死,继位的刘琮自知不敌,所以选择投降。由于刘琮投降之后刘备才得到了消息,所以刘备的逃跑时间非常紧迫,也因此刘备迎来了一生最危险的时候。

终于,曹操派曹纯率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此战刘备损失惨重,两个女儿都被曹纯给俘虏了。面对危难的局势,刘备的势力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很多人都选择了背叛刘备而投曹操,就连赵云回头去救阿斗时,身边的人都说赵云向北投降了曹操,以此可见刘备当时的处境。

慌乱之中,徐庶和母亲走失,这件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徐庶经过反复的考虑,认为刘备的势力已经瓦解,自己没有必要再追随他,于是决定背叛刘备而投曹操。


为什么说徐庶是背叛刘备呢?原因在于徐庶和自己的母亲只是走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否被曹军擒获。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三国志》

徐庶说的很清楚,我和母亲走失,现如今方寸大乱,对你也没有帮助了,咱俩就此别过吧。

按理说,慌乱之中和母亲走散,如果徐庶真的是至孝之人,应该抛弃一切礼节回头寻找母亲。如果寻回母亲,那就带著母亲返回刘备处,如果确定母亲被曹军擒获,再通知刘备自己为救母亲投靠了曹操也不迟。但令人不解的是,徐庶和母亲走散后竟然还会有时间去辞别刘备,并且不说自己是为孝道而辞别,而是说自己方寸大乱,对你刘老板也没有帮助了,咱们就此别过吧。

徐庶种种的说辞,实际上是在向刘备抱怨不公。曾经我对你刘备掏心掏肺,如今你得到诸葛亮后,竟然将我弃之如敝履,看来以后我对你也没用了,我在你这儿也不会有大的发展了,咱俩还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由此看来,徐庶投降曹操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刘备对徐庶的冷落,导致徐庶对刘备产生不满。第二是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的势力已经濒临瓦解,徐庶再也看不到希望了,最终投降了曹操。

当然徐庶投降曹操时,为了增加自己在曹营的地位,他还从刘备处挖了一次墙角,把自己的好友石韬也一并带走了。至于他是否在曹营一言不发,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却记载了他在曹丕时代做到了曹魏的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的主要责任就是纠察弹劾文武百官,换句话说,这个官职是朝廷话最多的人。


很可惜地告诉你,并不是这样。在书上写的确实非常感人,因为刘备势单力薄,所以被曹操给攻破了城池,只好带著一帮难民逃难。这个时候徐庶发现自己老妈被曹操抓了起来,心里十分难受,只能去曹操那边找他老妈。而刘备一再挽留无果后,只好十八相送,砍了一片无辜的树林,只是为了看清徐庶远去的背影。

这是多么凄美的故事,但是现实却打了我们一个耳光。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江湖小晓生。

第一,徐庶的老妈根本就没有被曹操抓了去。

最初徐庶的老妈是跟著徐庶一起投奔刘备的,不是三国演义上写的是在许都附近居住。所以徐庶并没有后顾之忧。等到刘备被迫放弃新野县城的时候,诸葛亮誓死跟随刘备,而这个时候的徐庶,老妈忽然在混乱中不见了。我们要注意一点,不见了不代表就是被曹操的人给抓了。就算是抓了也不会有人认为这个老奶奶是个多么重要的人,所以徐庶离开的借口是,老妈不见了,我心里很慌,并不是去曹操那边找老妈。

第二,刘备当时的处境是最困难的时候,徐庶这个时候走,有些忘恩负义。

我们都知道,书上写诸葛亮是徐庶临走时介绍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徐庶跟诸葛亮做了一段时间同事。而当时兵败新野的时候,是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从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得出诸葛亮和徐庶这两个人的品质优劣。诸葛亮寸步不离地帮助刘备,而徐庶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显然是看不到希望了。

第三,曹老板给的待遇跟刘备给的待遇天差地别。

曹老板那边一定给了很诱人的利益,因为徐庶找老妈只能在方圆周围找,哪里能找到许都去呢?历史上记载徐庶是直奔许都而去,目的性很强,却不是为了老妈。他最终也没有找到老妈,反倒是在曹老板那边做了不小的官职,这又是一个佐证。相比较曹老板,刘备这边就差太多了,不要说工资发不出,可能连生活费都出不起,也真的难为了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了。

第四,良禽择木而栖。

曹操坐拥北方大部分地区,俨然就是当时最大的诸侯,而且手里掌握著天子,算是朝廷正统。这个时候投靠他,那是为上市公司添砖加瓦,将来说不定还会分到原始股。可是刘备这边却只是一个断了炊的民间小作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五险一金啥都不交,还天天让你996,就算是个呆子也不会选择跟随刘备继续干下去吧,所以我们要理解徐庶,良禽择木而栖。


在正史上关于徐庶投降曹操的记载非常的隐晦,只说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虏,徐庶离开刘备投降了曹操,这个过程就值得深思了。正史上徐庶投奔曹操是在长坂坡之战时期,要知道长坂坡之战爆发的时候,刘备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没顾上,身边突围走的人只有几十个。如果说徐庶是为了母亲投奔曹操,那么徐庶应该是在这些逃跑后陪同在刘备身边的人的行列中的。

不过徐庶这个时候离开刘备,究竟是为了母亲,还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不得而知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自己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集团濒临破产的边缘。而此时的曹操已经占领了荆州地区,有长驱直入攻占江东的趋势。徐庶投降曹操,极有可能是为了提前投奔大势力,以便于一统天下后混个一官半职。

至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徐庶的能力在缺乏谋士的刘备处比较的出众,到了能人众多的曹操集团内部,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曹操不缺乏好的谋士,更何况徐庶是刘备的旧部,曹操肯定不会重用。因此所谓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极可能是曹操不给徐庶发言的机会,把他给雪藏了。

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听说徐庶的官职仅仅是郡守,还感叹魏国的能人太多,徐庶这样的大才人都得不到重用。徐庶投降了曹操,是一次错误的风险投资,他没有想到刘备会东山再起。按照徐庶的资历,如果跟著刘备到最后,一定能混到一个三公级别的职位,而跟随曹操之后,徐庶一辈子也不过就是两千石的级别,至死都没被重用。


大家说得都好有道理!但个人认为,作为老徐,为母亲,乃是借口。徐庶不走,诸葛不出!徐己看出刘备根本不是一统江山之雄主,离开是迟早的事,不然落得与庞统之下场,有必要乎?赤壁能安保其身,可见高明之处。


明白刘备没什么大作为。


徐庶不是投降曹操而投奔曹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