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苏联的补充能力更强,更能承受巨大的损失,而且其资源较为丰富,不像德国一样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人口数量上,苏联战前拥有1.8亿人口,而德国即使是加上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等也只有8000万人口,因此在适龄参军人数上苏联占据著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是经历了战争初期的惨痛损失,大量人员伤亡、被俘,但是依然能够动员出足够的兵力。而德国自然就折腾不起了,到战争后期德国的征兵年限已经大为放宽,但是面临严重的兵力不足、兵员素质太差等问题。

然后就是资源上。苏联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像石油、金属、煤炭等多种资源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即使是在战争初期失去了乌克兰等重要的资源区,苏联依然有物资补充,而且美英等国也给予了援助,提供了铝材、橡胶等宝贵的资源。而有了充足的资源保障,苏军自然就有更强的战斗力。而二战后期德军一直在为缺乏足够的油料等问题苦恼,而且像稀有金属等,同样十分匮乏。

然后就是生产了。苏联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全面动员的状态,优先生产必须的军需品,包括武器装备、后勤设备、生活用品等等,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全面动员。同时,苏联在武器装备方面,重视便于快速生产的简单实用型装备,不搞过于复杂的装备,因此苏联得以生产了数万辆T34坦克,苏军坦克部队没有缺过坦克,而战争末期的一些德军装甲部队,一度穷酸到没有坦克而只剩突击炮等武器可用的地步。


苏联人在1942年几乎是独力对抗整个西欧和中欧,红军自身的规模庞大,但准备远不够充分。苏联官方版本苏联红军阵亡和失踪8668400人,其中6818300人死亡,1850100人失踪。平民损失极为可怕,损失13684700人,其中因为饥饿、疾病和医疗条件匮乏死亡人数约410万,216万德国人在占领区进行的奴役。而且平民死亡实际上是远远没有统计全的,列宁格勒围城期间苏联统计出658000名死者,但实际死难者应该数倍于此。所以2015年俄罗斯公布苏联卫国战争中总共损失2660万人,苏联国力损耗约三成。

当然苏联红军也没让德国人得到多少便宜,苏联官方版德军战损为7181100人,其中死亡427万,轴心国其他仆从国家部队损失1468145人,死亡80.6万。所以苏联认为苏德双方战损比不到1.3:1。同时战争期间两方被俘人员为455万苏联士兵对4376万轴心国士兵。需要指出的是90.4%的苏联士兵最终回到祖国,而轴心国能够活著回家的战俘仅为45.2%,约206万。

苏联人的胜利,简而言之还是撑过了最危险的岁月。即便没有第二战场,德国人在战争中后期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两线作战本身是德国最大的战略失误,相比之下,苏联的远东方向既有中国拖耗日本,加上1939年前日本确定苏联远东不是主要方向,最终没有发动背刺。

因此即便苏联没有美国那么理想的两洋堡垒,但空间换时间的战术还是起到了效果。


苏联损失不少,但战斗力不弱,后期是越打越强。德国的损失相对较小,可战争是最看重结果的,德军在后期败绩连连,局部战役输的多了,全盘也就输了。

经常有人在网上黑苏联,举的例子大多是苏德战争的开场阶段。事实上,苏联在初期的表现确实不好,但这个「不好」,也只是相对的不好。在当时,苏联是欧洲的军事强国,又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综合实力绝对碾压法国和英国,仅次于美国。从表面上看,德国和苏联存在著差距,而往深里看,苏联的实力其实远超德国。

苏联在初期打了几场败仗,可这就如同一个优等生,偶尔几次考试失利了,但不影响全局。成绩出现下滑,很可能是在某一段时间没努力,有些题目不会做,这都是正常现象。例如,德国人搞了「闪电战」,这个战法很新颖,即使如英法这等老牌强国,也没能做会这道题。苏联人也一样,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一下子被打的很懵,导致吃了几场败仗。

但是,苏联人很快发现了诀窍,这就是优等生的潜力。一个优等生,即使少学了几天课程,也能很快补上,因为优等生的学习能力,总体是要优于平庸的学生。这个诀窍,就在于苏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这是法国不具备的,而闪击战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停,一旦停下来,战略目标就无法达成,战术能力也未必保得住,很快就打成了消耗战。

很明显,德国人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初期占了便宜,就误以为苏联是「差等生」,他们对苏联产生了误判。没过多久,德国人就被拖住了,他们无法拿下关键目标,反而遭遇了局部战役的惨败,战争形势翻了盘。这个时候,德军指挥系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在于,希特勒不能充分信任前线将领,他对前线干涉太多。反观苏联领袖斯大林,他非常信任自己的手下,让他们放手去做。

一来二去,德军的劣势被放大了,很多机会也错过了,胜利的天平倒向了苏联。到了后期,德军已经无法阻止苏军的进攻,而西线也守不住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是任何人无法扭转的。

文 / 图维坦


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凶狠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苏联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付出了2000万人(其中军人1000万)牺牲的惨重代价,但最终赢得了胜利,主要原因个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苏联的战前综合实力非常强大

从领土上看,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而德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人口苏联近2亿,德国不过五六千万。经济上,苏联已经胜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国际比较仅次于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7.6%,这一点与德国13.2%不相上下;强大的工业支撑了强大的武器制造业,支撑了后来战场上的巨大消耗。总体看,苏联巨大的战略纵深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是苏联取得四年苏德战争持久战、消耗战重要前提。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赢得了战略主动的时间

从根本性质上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一样,都是世界政治、战争史中两堆发臭的狗屎。但有了这个条约,使得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推迟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德国向波英法荷比等八个国家宣战,难免消耗与分散。而苏联在这期间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大量的战争支持产业东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三、苏联本土作战的优势

苏联以90%的本土力量,对抗德国60%军队的劳师远征,自然对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开始攻势非常迅猛,可谓摧枯拉朽。但在进攻的关键时刻,天降大雪,气温最低降到零下40多度,而德军身上只有单薄的秋装,后勤补给因路途遥远也难以救急,这样大量的德军的饥寒交迫中死亡,武器装备在这样的严寒天气也都失去了应有的作战效能,战争结束后,德军损失了15.5万兵力。如果在本土作战,后勤反应就可以灵活有力得多。

四、正义战争必胜

这是一句口号,也不只是一句口号,多少还是说出了战争的制胜规律。

希特勒等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最终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投降没有出路,绥靖谁也不能幸免,参与同盟国的越来越多,在很长的战线上拖住了德国的战争力量,德军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与同盟国作战。连一些开始参与轴心国跟班的仆从国也纷纷调转枪口攻打德国,德国最后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估计又是简单看了一下统计数据,不了解具体情况,只知了苏军的损失大,其实德军的损失也不小,德国人最初承认的,损失在800万以上,后来进一步统一确定,实际损失并不比苏军低什么,甚至认为更高。

如果仅仅对比损失数据,俄军的损失不小,但是有许多统计数据有问题,其实苏军并非传说的损失那么大,主要还是1941年时的损失大一点,绝过400万,但是随后几年,损失就小多了。到了后期,德军的损失反而更大。

其实,取胜的关键,苏军的规模也更大,可以承受更大的损失,德军就无法承受这么高的损失了。对比一下双方的人口,德国大约8000万的水平,联已经接近2亿,也就是说在人力方面,苏军承受损失的能力要比德军更强。

可以说,德军的所有精锐力量,实际上是在东线消耗干净,苏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不在于自已损失了什么,而是雄厚的实力,不等苏军的损失达到承受能力的极限,德国人已经先把血流干了。

如果我们把战争早期的损失扣除的话,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其他时期的损失比德军还要小,甚至有极佳的交换比。


这个可以分为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讲:第一,德国是进攻侵略苏联的,换句话说,如果有人来霸占你家的房子,你会怎么样?肯定会奋起反击,击起全国的抵抗热潮,为后来的动员赢得一个有利条件。第二,俄罗斯国土辽阔,横跨亚欧大陆,拥有强大的战略纵深。资源丰富,战争储备很充足,特别是钢铁。第三,人员素质,俄罗斯人非常的勇猛,长期在严寒的条件下生活,体能好,不怕严寒!


德国进攻苏联个人觉得从来就没有说要全部占领的意思,德国只想拿那些好地方(波罗的海周边+莫斯科[俄罗斯平原]+黑海周边+里海周边),西伯利亚太冷;也就是说想要打残苏联,但苏联就不一样了如果丢失了那些地方,就彻底没有翻身的余地了;无论多大代价苏联都是必须要拿回来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般搏命的人什么都不会顾忌了,德国在他们东边(苏联)进攻型防守失败之后,还要面对来自西方美英的战略威慑,根本就无心东顾,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俄罗斯战略回旋余地大,其次资源丰富,当时德国工业武器先进,但碰到了极端天气,给德国军队带来了比先进武器更大的打击。当时的德国没有寒冷的冬天阻止当年的世界历史就会改写。当年拿破仑也就碰到了同样的极端天气。战争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一样不具备也有可能彻底市场,德国就错在了天时。


很简单1辽阔的国土面积,就是巨大的战略纵深。2巨大的人口资源,打不完的兵。3熟悉的地理自然环境,尤其寒冷的冬季作战。4有后方完备的工业基地,源源不断的输出诸如T34,IS,波波沙,喀秋莎等经典物美价廉的武器装备。5国际上的战略物资支援。


因为200人口的狗加飞龙绝对虐杀50人口的神族航母。飞龙死光了,小狗也把神族基地挖光了。然后第二批新生产的飞龙又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