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打胜仗与其他人不同,比如戚家军,是戚继光自己训练出来的一支队伍,所以才能战无不胜。而王阳明的军队往往都是临时凑起来的队伍,甚至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但是就是这种情况下,阳明先生确实一生从未打过一次败仗。真乃神人也。

为什么能够打胜仗,原因大致如下。

1.阳明先生小的时候学过兵法。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掉,他小的时候愿望是想要当圣人,而圣人不外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阳明先生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这最后一种,也是他认为最简单的一种,带著自己的小伙伴每日演练兵法。不可否认,这为他后来的带兵打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心学。心学也是心理学,所谓兵不厌诈。阳明先生平定江西匪患的时候,总是能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予他们痛击。而这就是心学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江西之地有无数匪患,众人在一起商榷先打哪一股敌人?有人建议打最近的,最近的省的舟车劳顿,将士们一鼓作气给他平了,岂不美哉。有人建议打最强的,最强的给打干翻了,震慑其他土匪,以后也方便围剿。有人建议打最弱的,打最弱的肯定能赢,这样先来个开门红,涨涨士气。然而阳明先生把这些建议全部否决了。选择打了最远的敌人。???阳明先生解释道,最远的敌人,肯定不会想到我来打他们,所以也是最没有防备。果然轻松取胜。

3.写信。不战而屈人之兵。阳明先生酷爱写信,在平定匪患的时候,往往会先给敌人写一封招降书,而这书内写的是满纸情谊,处处替土匪考虑,并写上真要打,你们也打不过我。阳明先生名声在外,很多土匪看过之后心里的墙立刻就瓦解了。以至于后来平定广西之乱,阳明先生仅仅靠著两封书信,就招降了乱党。

4.致良知。阳明先生晚年对于良知之学有过一段话,「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我以为阳明先生已有死生之明悟所以才能凭良心做事,才能凡事尽心尽力。甚至在晚年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在没有得到中央首肯的时候,主动平定八寨断腾峡。不出一月,有上百年历史的匪患聚集之地,从此销声匿迹。


王阳明能够打胜仗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这种可怕的洞察力来源于他的心学,因为王阳明和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他的心学十分特别,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一用就能打胜仗。

比如宁王叛乱的时候,王阳明举兵平叛。当时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宁王的军队号称十万人,王阳明带领的兵士还不到一万人,那王阳明是怎么取得这场胜利的呢?

他分析宁王叛乱之后最可能的线路是攻击南京,占领南京后再继续北上,再不济也可以定都南京跟京城分庭抗礼。但是当时江西乃至全国各地的兵力还没有集结起来,如果宁王兵贵神速的话,还是非常有可能拿下南京的。

王阳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把宁王的军队拖在江西南昌。 他利用了宁王内心的猜疑,在宁王驻地的街道贴了很多小广告,主要内容是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还有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军队要来平叛了。

宁王一看到这些告示就起了疑心,正在将信将疑的时候。王阳明又玩了一把无间道,派人写信给宁王的谋士李士实,又故意让这封信被宁王看到,就说感谢李士实在宁王身边帮忙。这下宁王铁了心要留守南昌了,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机。后来王阳明又利用宁王的弱点,仅仅用了四十三天就打败了叛军。


在平定南方匪患时,王阳明根据战争情形,因时因地制宜,使用了很多军事谋略。我们知道,王阳明青少年时代就曾专门研究过兵法,所以,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军事行动,却张弛有度,迅速剿灭了所有土匪。

当然了,即便在行军途中,王阳明也没忘记研究学问。他曾给弟子们写信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我这次出征,消灭这些山贼鼠辈并不难,难的是你们这些学生要把心里面的贼消灭掉。什么是心里面的贼呢?其实就是各种欲望和杂念,如果把它们都消灭了,就可以走上圣人之道。

对王阳明来说,圣人学问才是最重要的,带兵打仗只是在践行他的学问而已。带兵打仗,王阳明其实是不太情愿的。但既然带兵了,就务求学以致用,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

王阳明说,不管是安静地坐在书房,还是带兵打仗,都要克服自己心中的杂念,不妄想,不胡乱行动,内心安定,这样就能遵寻良知的指引,做到无往而不利。

焦虑和忧愁,往往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法知道事物的真相,当然也就无法客观地去对待和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有名的「在事上磨炼」,当然也是王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关于《王阳明大传》的书籍解读,已经在「路上读书」小程序上架了,想了解王阳明的更多故事和他的学问,可以在小程序上收听,相信听完全书,你会更有收获。

喜欢我的答案,随手点击,一键关注」路上读书「,每天分享一本高分好书,讲趣味历史故事,好玩、好看、有用!


最近刚好在学习阳明心学,所以对王阳明这个人和他的事迹都很感兴趣。

作为能与孔子并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在军功上的贡献,足够写成一篇长篇小说。身为一个哲学家,却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也难怪那么多人将他奉为神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一个文人能够战无不胜,立下赫赫战功呢?

其实,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待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后,选择恰当的时机行动。这句话与诗人苏洵在《心术》中的那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心都是处于一个妄动的状态,外界环境轻易就能影响到自己的思绪和行动。这样的特点,使得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我们被自己的内心所迷惑,看不清真相,看不清现实。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心的妄动使得他轻易就相信王阳明的宣传的假情报,还中了王阳明的反间计,可谓步步受挫。要知道,平定宁王的战役中,王阳明领导的士兵并不是并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实力上是不可能敌过宁王的军队的,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因为王阳明与宁王恰好相反,王阳明的心不动,所以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察觉出对手心灵的「动」。能看清自己,也能看清敌人,自然能够洞察事物的道理,进而便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与军事决策,这想必便是王阳明百战百胜的真正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其实要真正了解王阳明,个人认为仅从心学这一点来了解是不够的。作为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修身智慧,齐家思想,治国的策略都是我们应该去涉足学习的,推荐大家去xi ma la ya FM上搜「王阳明儒学:修身齐家立业治国」的音频来听,里面有关于阳明心学、儒学、国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王阳明,更加容易地领悟阳明思想。


通常读兵法的人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

王阳明能做到的熟读兵法时候利用现有资源,和对对手的了解进行决策,而不是靠著部分信息指挥,瞎指挥。同事深入一线对自己要求高,最后在战场疲劳成疾。

如同现在特务连了解对手信息,内务了解现在自身情况,走访了解战场情况,长时间读书了解大环境情况,交流了解民风民俗。

成事是需要大量资源支撑决策,有的人运气好也能成功但是没法持续成功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实事求是,客观判断,对自己要求格外高。要成为王阳明努力吧,骚年!


王阳明名字王守道,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精通儒释道。陆王心学集大成者,成为一代宗师。王阳明文能治理民生,武能统兵征战,千古一人。

王明阳在文武双全的先祖王纲的熏陶下,渐渐成才。尤其喜欢研习兵法。

王阳明所创心学,主张用「内审,内观,内炼」来探究世道。他的心诀四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军事领域延伸成为有效的军事思想。遂成「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战略精要。

正因他看透「人欲」,对「人欲」的理解客观到位,即可为兵家的「知己知彼」,所以总能攻敌于要害。他以「就地选练」精兵,「赏罚维系」练兵,「剿抚并行」宾士,「稳固后方」固军。战术上多以「奇正」、「虚实」行「先胜」之道。他把「诡道」与「仁道」辩证的融合成高效的用兵之法,以破「心贼」为「上兵」,以「养民」行安民,不仅推动了中国独有的「兵儒相融」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也让自己指挥的各次军事行动,达到战争目的。

王阳明用兵,谋算诡奇,行动果敢,决断干脆,心城共阀,势造虚实,出手准狠,实为儒将之将。


阳明先生就是伟大的践行者,真正意义上做了世代有志者的楷模。绝对的知行合一,心学的示范引领者。「此心不动,相机而动」,这就是打胜仗的秘诀,帅者在心,不在武。打仗的事情(宁王谋反)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置之不理,因为原本和他就没有关系,抱著以天下苍生为安的良知本心,他力挽狂澜,扭转大明王朝命运,建立不世之功。事后受到不公对待,没有任何图功利名位之心,不争不辩不怨,安心在道,潜心向学。

阳明先生不是统治阶级的利用工具,更不是镇压百姓起义的刽子手。试问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新的帝国,所谓成功的起义者哪个不是私心欲念,从今天的角度看似乎是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脚步了,但我们都是以成王败寇的心理定义了成功的意义,现实中的我们往往羡慕皇帝,是所谓的成功者,当做心目中的英雄且诠释所有的成功胜利含义。试问我们的目光聚焦推翻旧王朝的成功者时,能否想到那一堆堆白骨,一双双目光,那是普通老百姓堆积成的「进步」,他们凭什么就是「垫脚石」,凭什么是成功者的「工具」,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亲人有孩子,我们读历史,看那些成功的帝王时,可曾想到这些人民,平凡的人民……。阳明先生的心中装的是什么,是该冷静的想想了……


王阳明是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明史·王守仁传》对他的用兵有这样的评价:「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换句话说,王阳明任封疆大吏后,率领弱小的军队,带著一群书生,扫除横行多年的贼寇,平定叛乱的藩王。在明朝的200多年中,文人带兵打仗能不断取胜,王阳明位列第一,无人能及。

王阳明怎么会这么神奇?这可以从「道」和「术」两个角度来看。「道」是他的心学修养;「术」是他的军事修养。

  • 王阳明朝服像

(一)心学修炼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宗师,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不是空谈,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养。王阳明的心学既有本体论,又有工夫论,让人能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外部情况,都能心思宁静,丝毫不乱。《明史·王守仁传》中说,王阳明「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这意思是说,王阳明的心学修养使他面对危难疑虑的情况时,心思非常镇定,考虑问题缜密细致,没有任何遗漏的地方。这固然是由于王阳明天分非常高,但也应该说是来自他的心学修养。

《孙子兵法·谋功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战争中充满的变数,部署战争的统帅稍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就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王阳明的心学修养,使他完全符合《孙子兵法》中对统帅的要求。在战斗中,即使面临非常危急的情形,他也能保持头脑冷静,迅速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宁王朱宸濠叛乱发生时,王阳明正在赴福建公干的路上,闻讯后立即停下来,就地安排属下各府县组织民兵平叛,同时派出一批间谍迷惑朱宸濠,让朱宸濠率军离开江西,王阳明则带兵抄他的老窝。

  • 心学宗师王阳明

宋代苏洵说,为将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修养。盘点古往今来的名将,有这等修养的人实际上并不多,而王阳明恰好是其中之一,这种修养就来自他的心学修炼。心学,给了他强大的内心,让他无往而不利。

(二)军事修养

带兵打仗是个技术活,心学修养高,并不代表就能带兵打仗。在古代战争中,为将者要懂得怎样排兵布阵,怎样部署进攻、防御,怎样搜集情报做出判断……一句话,需要懂带兵打仗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哲学家,是心学宗师,其实他还是一位学习、钻研过军事技术的军事家。

王阳明少年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像我们今天的不少男孩子一样,他也有过从军梦。当时,明朝已经有了内忧外患的苗头,长城以外的蒙古人是不是地入侵一下,长城以内不时有「民变」发生。如王阳明少年时,陕西一带有石和尚、刘千斤等人的起义。王阳明15岁那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梦想,竟然到居庸关外蒙古人的地盘上混了一个多月,学习胡人的骑射本领,研究怎么样防御胡人,中进士后曾写出一篇《边务八事》。这种大胆的行为遭到他父亲的反对,他才把心中的从军梦暂时放下。

王阳明少年时的偶像,是东汉名将马援。据说他少年时曾经做梦梦到自己到了纪念马援的「伏波庙」里,瞻仰这位偶像的风姿,还写过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 王阳明梦到王越赠送宝剑

当然,只有梦想是不够的。王阳明早年有一位老师,名叫许璋,教授王阳明军事技术。据《明儒学案》《上虞县志》等书记载,许璋字半圭,浙江上虞人,精通天文地理,孙吴韬略,奇门九遁之术,比王阳明年长20多岁,有的书上记载他曾经做过王阳明的塾师。许璋淡于功名利禄,早年对心学感兴趣,曾经要去岭南拜访明代心学的大师陈献章(即陈白沙),走到湖广遇到陈献章的一位弟子,经过辩难之后打消了拜访陈献章的念头。王阳明在阳明洞筑室修炼的时候,这位许璋教过他军事。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要送给许璋一些金帛,许璋丝毫不肯受;阳明又想荐之于朝,许璋说:「爵赏非我所愿要的,你又何必以这些东西来相强呢!」嘉靖初年,许璋去世,活了七十多岁才死。王阳明以文哭之,并亲自题写他的墓碑,曰:「处士许璋之墓」。

王阳明除了跟著许璋学军事,还经常自学。弘治十年(1497年),他第一次会试落榜后,由于当时边境上传来胡人警报,他就暂时放下无聊的八股文,开始钻研军事。《王阳明年谱》记载,这一年「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可见,他学习军事,不是只学习骑射,而是研究军事谋略,而且经常在参加宴会的时候,在桌子上用果核之类的东西,给大家表演「沙盘推演」的游戏。

  • 王阳明向绍兴知府推荐许璋的信(阳明手迹)

王阳学了兵法韬略,想著练练手,可惜总没什么机会。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中进士,被分配到工部做「实习生」。这一年,他给皇帝上疏,陈述边防策略。大概皇帝没时间理会这个新科进士上疏,此事再无下文。王阳明在工部的第一个差事,是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墓。王越是进士出身的名将,也是王阳明很佩服的前辈。王阳明抓住这个机会,把建造坟墓的民工按照军队中的「什伍法」组织起来。休息的时候,他就指挥这些民工练习「八阵图」。在他的统一调度指挥下,修墓任务出色完成,王越的家人想送些金银表示表示,王阳明坚决不接受。于是,王家把王越生前用过的宝剑送给了他,他痛快地接受了。

然而,王阳明的仕途并不顺利,作为一个超级「军迷」,一直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反而被流放到贵州受了很多苦。但他对军事的爱好,却一直未减。正德十一年,王阳明的「伯乐」、兵部尚书王琼举荐他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王琼与王阳明并不熟,但他从别的地方听说过王阳明的军事能力。之所以让王阳明去那个地方,一是因为当地有数十年没有平定的「巨寇」,二是王琼预见到宁王要造反,先把王阳明派往那里盯住了。

果然,王阳明不辱使命,到任所后很快平定各个山头的「巨寇」,并在当地设立和平县,推行十家牌法,清除掉当地民众再次造反的隐患。随即宁王之乱爆发,王阳明仅仅用了42天,就活捉了宁王朱宸濠。

军事学说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事就军人说的。王阳明以一介文人,带兵打仗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说明他是「有准备之人」。在不知道能否有机会带兵打仗的时候,就钻研军事技术,故而一旦战争爆发,就能够迅速用上。

参考资料《明史·王守仁传》、钱德洪等编纂《王阳明年谱》、邹守益编《王阳明先生图谱》等。


也许是点高吧!


深知易经,道德经,兵法书,孔孟,朱子,并且创立自己的学说知行合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