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说《三国演义》就以事论事吧!

诸葛亮是依法治军的,从杀马谡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为何同样是立有军令状,而不杀关羽呢?因为关羽不能死啊!

01

关羽之不杀

理由有三:

第一,因为曹操活著。这个理由有些扯淡,但确是最主要的理由。

历史事实是诸葛亮并没有安排关羽设伏华容道,曹操安全地从此地逃走啦。这事与关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如果就此杀了关羽,不仅诸葛亮无法跟关羽的老婆孩子交待,就是对看小说的后人也无法交代。

第二,杀曹操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为刘备设定了「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

此时的刘备「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如果曹操死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没有了曹操的虎威,诸猴更加上窜下跳,取荆州,进西川会更加困难。

此是曹操不能死。

第三,关羽死不了,大哥刘备是不会让二弟关羽去死的。桃园结义以来,哥仨情同手足,从关羽走麦城被害,刘备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就可以设想,诸葛亮是杀不了关羽的。

诸葛亮初出茅庐,尚未立威立信,不说刘备,就张飞那个小脾气,诸葛亮也得掂量掂量。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做个顺水人情,一句「天不灭曹」皆大欢喜。

02

马谡之杀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潘璋部属所杀,蜀汉可谓大伤元气;刘备「夷陵之战」彻底让蜀汉成了气若游丝的重病号。

经过诸葛亮鞠躬尽瘁五六年的调理,蜀汉才转危为安。

此次北伐,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没有听从先帝刘备的临终嘱托: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其二,出兵北伐,后主刘禅一开始是不同意的。

事实证明,人家刘备爷俩并不是那么不堪。

这让诸葛亮很没有面子哦!

不杀马谡没法向刘备爷俩及天下人交待啊!

即便如此,马谡被斩也怨不得丞相不留情面。

尽管诸葛亮自己也做了检讨,自降三级,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但不能饶恕马谡,否则,就没法再带领团队啦!

03

两害相权取其轻

无论军令状多么厉害,无论哪个统帅治军多么严厉,都不是一承不变的。

杀与不杀,视其厉害得失。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是永恒不变的选择法则,除非是傻蛋。

杀掉关羽,危害极大而无一益,杀他做甚;不杀马谡无法跟所有人交代,包括诸葛亮自己。马谡或许是有些才能,但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留之何益?

这就是两人虽然都立了军令状,而诸葛亮不同对待的原因吧。


关羽放曹操,关系到北方政权还是要曹操才能控制,虽伤其表,未伤其根,曹某若死,北方无主,不知会出来一个什么人主政,而自己将单独面对东吴,凭刘备实力是不可以这样做的,敌人的敌人不是敌人,欲保曹操的最好是关羽,所谓一箭三雕,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是刘备,符合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实践三国鼎立局面,根本不可能杀关羽。而街亭之战完全就是两回事了,诸葛亮忙碌无功,数出祁山劳命伤财,荆襄集团虽然不好指责诸葛亮本人,然蜀中本土势力不可小看,对刘汉集团从根本上就不太感冒,后来灭蜀也证明,诸葛亮之子抵抗一下后,几乎没费力就灭蜀了,所以荆襄集团在四川快立不住脚了,马谡也是荆襄集团的当下也算很重要的人了,犯此大错必须要拿点态度出来的,根本小说叙述,整个蜀国就是原来荆襄之人在东征西战,四川本土几乎没有跟进培养后继之材,所以荆襄集团在当时蜀中不待见,不知是高层不愿培养本土人或是本土不愿参与或不能参与,总之,蜀国后继无人,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之说,归根到底处理关羽与马谡的军令状是不可能一样,历史背景不一样为根本原因。


两件事件我们先看第一件: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北伐,街亭虽然很小,但此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这个地方是蜀军北伐的必经之地,失去了这个要冲,就如同被司马懿卡住了咽喉,断了归路。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最后还是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自作聪明而使得街亭失守。

第二件事: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赤壁一战,曹操一败涂地,损兵折将,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且一路被周瑜、孔明阻击,十分狼狈。孔明算定曹操必经华容道,于是答应关羽带领关平、周仓和五百校刀手在华容道截杀曹操。按照双方的综合兵力及战斗能力,关羽擒杀曹操的把握性很大(我在前面的回答《假如在华容道上关羽真的要杀曹操的话,能杀得了吗?》有具体分析)。但最后,关羽念及曹操曾经的知遇之恩,而网开一面,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虽然两件事件中,当事人都立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按道理讲关羽、马谡都应当问斩。可偏偏诸葛亮最后杀了马谡而未杀关羽。为什么?

其一,诸葛亮对两件事件的预期不同。让马谡去防守街亭,诸葛亮是把「宝」压在马谡身上的。在诸葛亮看来,马谡饱读兵书,颇知兵法,诸葛亮打仗部署,在与马谡商量计策时,他也能出一些很好的点子,比如,南征「七擒孟获」时马谡献的「攻心」之计被诸葛亮采纳,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还是十分信任的。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还安排做事稳重、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此外,还安排高翔在柳城,魏延在街亭之后屯扎。可见,诸葛亮对自己的作战部署是抱著百分百希望的。

但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把守隘口,原本就没打算擒杀曹操。

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还没到死的时候,我知道关羽会放曹操一条生路,只所以还让云长去,是想让他还曹操一个人情。

其二,两者的身份不是同一个级别的。马谡什么人?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后来,作为丞相诸葛亮的参军,跟诸葛亮一起商讨策略。说白了,就是一个作战参谋。而关羽则不一样,他不但是刘备的拜把兄弟,情同手足,而且武艺超群,身为五虎上将之首,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阵斩颜良,襄樊败于禁 ,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刘备不点头,想斩关羽是不太可能的。况且,关羽义释曹操,回来后两手空空,从诸葛亮与关羽的对话中,也有一点调侃的意味在里面,放走曹操更本就不是事。

其三,义释曹操与惜失街亭两者对蜀汉宏图大业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州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态势的发展,确实也是按照诸葛亮的预期,假使华容道杀了曹操,则三国鼎立态势不复存在。而惜失街亭则彻底让诸葛亮北伐的计划泡了汤,对蜀汉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当然,诸葛亮在失去街亭这件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委以重用,但诸葛亮不听还是任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

其四,两件事件的性质不同。关羽放走曹操是「义」,是为了报曹操知遇之恩。而马谡失街亭完全是由于他的固执己见所致。这也是诸葛亮痛下决心斩马谡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自于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各有三种原因:O甲,关羽立军令状,①关羽傲物气高,孔明要与其睹军令状,主要是煞一煞关羽的傲气!根本就没想杀他!②创业初期,将才难得,因这事若杀关羽,就显得孔明不知事体之轻重,因此,孔明不会这么做!③关羽是主人的结义弟兄,孔明若杀之,张飞岂能容忍?再说,刘备宁可不要诸葛亮也不能杀关羽!这点道理孔明又岂能不知?O乙,马谡立军令状。①当时战事吃紧,孟达新败,司马懿乘胜来取街亭,马谡主动请缨,并夸下海口。结果根不听诸葛亮所嘱,又不听王平之谏,几′乎造成全军覆灭!孔明几被司马所擒,幸以空城计逃生,不杀,这口恶气难出!②追思先主所嘱,马谡言过其实,视三军性命如儿戏,此等无用之人留之无益,该杀!③即立军令状,必当执行,严肃军纪,以儆效尤!必杀无疑!主要是马谡能力太差,留你白吃干饭!若有相当能力,虽败,孔明也不会杀他。OO有以上三不能杀,和三必杀,所以同为立军令状之人,而生死有天渊之别!


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情节,苍茫大地揣摩罗贯中老爷子的内心世界,原因如下:情况不同,处置手段,自然不同。

一、孔明让关羽守华容道,目的不是捉曹操之身,而是收关羽之心。

关羽,是一员虎将,曾经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和刘备是盟兄弟(依小说),孔明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火烧赤壁,关羽对孔明已很佩服,但心高气傲的关羽仍没有到完全唯军师马首是瞻的地步,他对曹操也还心存感激,作为刘邦集团的第一虎将的关羽,这两点对集团来说都是大忌!于是孔明在征得主公同意后设局,和关羽签订军令状。

华容道一仗,关羽率五百士卒完全可以活捉兵疲将衰的曹操残兵,但关羽明知已立军令状,押上项上人头,但仍义薄云天,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犯下杀头之罪。军师孔明知道杀不了关羽的,更不想杀猛将关羽。于是让主公刘备出面求情,关羽逃过一劫,从此和曹操两讫了,对孔明也服贴了,孔明一举而两得!

二、失街亭则情况不一样。孔明全力培养心腹晚进、来自荆州集团的马谡,但马谡违抗军令,至使北伐失败,孔明不杀他不足以稳定军心。

蜀汉集团有三股势力:一股是刘备起兵后一直相随的老资格的从龙之臣,一股是荆州集团、一股是益州集团。刘备死后,蜀汉政权进入孔明时代,他对同样来自荆州集团的马谡全力培养,原因如下:孔明与马谡兄长马良情同手足,马良以兄侍孔明,马良死于夷陵战役,孔明自然更关注义弟的弟弟马谡;马谡是个极为优秀的参谋人才,他和孔明交谈甚欢,在孔明征讨云南孟获时,马谡提出了极好的建议,更为他加分,孔明在考察他身后的接班人;加之,孔明认为马谡只要依计挡住街亭大道,张郃插翅难飞,守街亭并非难事。结果书呆子马谡让开大道,上了山,被老将张郃截断水源,马谡兵溃,至使北伐失败。这时如不杀马谡,蜀汉军纪必然溃烂。孔明不听刘备遗令在先,再徇私舞弊在后,孔明将何以立足?反对派将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呀!孔明含泪杀了马谡,又自贬三级,朝野叹服。孔明得以继续凝聚全国之力北伐中原。

三、至于文友们说的不放曹操,对孙权有力,我不敢苟同。

即便退一万步说, 杀了曹操曹魏会内乱,让孙权乘乱攻城略地,刘备孔明也可让他将捉了曹操当肉镖,向曹魏索要土地呀!刘备孔明趁赤壁大胜余威,乘势北伐,也是有油水可捞的呀!

号称奸绝的曹操南征前,已完全控制朝廷大局,后方不可能没有适当安排,钟繇、夏侯渊等曹氏心腹文臣武将已安排妥贴,曹丕作为王世子已经成年。内乱无从谈起。曹植、曹彰等内乱也已经没戏了!

说白了,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只是罗贯中的向壁虚构,是罗老爷子意淫的情节,目的无非是塑造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的需要,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情节设计在政治军事上是个败笔,如孔明料定曹操走华容道,不是只派关羽带五百士卒去应对,而是刘备、孔明带全部主力一起上,曹操,才是刘备最大的战利品呀!刘备、孔明哪可能故意放走曹操呢?


关羽华容道放曹与马谡失街亭,都立军令状,诸葛亮处理结果却大不相同,以笔者看来原因如次。

首先,诸葛亮原本就不想杀关羽。刘备团队创业初期,急需各类人才,诸葛亮深知关羽的能力素质,怎肯忍心杀之。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诸葛亮原本也没指望关羽毕其功于一役。激关羽立军令状,不过是诸葛亮驭人之术的所设的圈套,真正的目的是治关羽的傲气。

其次,诸葛亮根就不敢杀关羽。虽然军令如山,但军法无情人有情。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时,发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毒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名为主仆,实为生死兄弟。诸葛亮若杀关羽将刘备置于何地?岂不是奴大欺主?火爆的张飞又岂能愿意?

马谡失街亭则不同,其罪过大焉。街亭失守,将蜀军置于险地,一生谨慎不弄险的诸葛亮被迫上演空城计,实属无奈之举。马谡拖累三军,志大才疏,其罪当诛。杀马谡能起到严肃军纪,杀一儆百的作用,杀关羽难免引起内讧。说到底,最最关键的是,马谡不如关羽有靠山、有背景。他没有老大罩著,按律当斩,死罪难免。

情况不同,处理结果自然也不相同,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运用。


地位决定处置方式,屁股决定脑袋。再就是关羽的却不该死。马谡却该死。诸葛亮的处置是完全正确的。无论从任何方式来评论这个事。

我们就以《三国演义》来说这个事情。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应该预料到以关羽的脾气秉性应该会放曹操。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阿瞒。其原因有有主要两点:第一就是当时杀了曹操没有任何作用。曹操虽死,其政治和军事力量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体系完备。曹操集团完全可以立曹丕为世子,依旧是最大的政治集团。即便不是曹操的儿子,但依旧是曹操集团的人。性质是一样的。汉献帝一样无法控制大局。(这大概也不是刘备愿意看到的)。退一步说,即便曹操集团分裂内乱,占便宜是孙权,轮不到刘备。

第二点就是,关羽此人桀骜不驯。对诸葛亮本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诸葛亮就此拿住关羽。让关羽知道,他永远有一个短处落在自己手里,便于制约于他。当然刘备的存在也是一个原因。

但数十年以后。天下三分。诸葛亮已经成为蜀汉的主宰和实际控制人,他站的角度不同,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必然有所不同,华容道时期,诸葛亮是参与,失街亭就是则是决策。性质是截然不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最好的一次。但被马谡葬送了。而诸葛亮杀马谡也是两点原因:对于自己用人不当和不听刘备当年之言的懊悔。诸葛亮把马谡当接班人培养。但马谡的作为让诸葛亮心血全部白废,自己都差点让司马懿活捉。诸葛亮的气愤可想而知。第二点原因就是。杀马谡震慑全军的作用。为了彻底控制蜀汉军政大权。必须要严酷峻法,而面对自己嫡系的犯法,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第二就是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自己才是失街亭的最大责任人。也只有杀马谡这一条路可行。对于马谡的过度溺爱也是害死马谡的原因,在《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对司马昭说过。诸葛亮就是把马谡当儿子养,才害了他。作为旁观者。司马懿看的很准。

总而言之,在对待关羽和马谡的处分上,仅就《三国演义》里的形势而言。诸葛亮的处置方式是正确的。这也是最恰当,但未必是最好的处置方式。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后台不硬千万别逞能。

诸葛亮真的敢杀关羽吗?只不过他刚刚投奔刘备,想要借此立威。他又真的想杀马谡吗?只不过必须拉他出来背锅。因此同样是死罪,却要用不用的标准去对待。

那边那位看官可能要问,哪有那么复杂,一次是大胜,心情好了啥都行,一次是惨败,所以直接拉出去咔嚓啦。非也非也,起听我一一道来:

我看你还敢瞧不起我?

众所周知,刘备与关张情同兄弟,地位超然,诸葛亮则是在刘备创业中期方才加入,当时年仅26岁。此时关张早已成名,而诸葛亮不过是个种地的,无论在资历还是名气上,都无法和关羽相比较。然而诸葛亮偏偏一来就压了关张一头,还总是指手画脚,任谁心中能没有怨气呢?

这位看官又要问,诸葛亮不是号称「卧龙」吗?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啊。那我倒要问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你送不送?

没错,「卧龙凤雏」仅是一个噱头而已,就算他吹的再厉害,不试过怎么知道效果?关羽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不看广告,看疗效。

于是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刘备请回诸葛亮后,对他十分礼遇和依仗,关羽嫉妒,于是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

随后曹军来攻新野,关张二人又不听号令,诸葛亮无奈只能请刘备赐剑印。这剑印是何物?乃是主公的信物,相当于兵符和帅印,见之如见主公,关张这才不情不愿的领命,但是也不是分客气,反问诸葛亮:我们去拚命啦,你在家干啥呀?诸葛亮这个气啊,此时刘备出来解围,说这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好在孔明的计策在接下来的实战中相继应验,关张二人这才有所信服。张飞是直爽的脾气,服了就是服了,但是关羽性格高傲,口服心却不服。

因此,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一直也不是很好,但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两人还不能闹得太僵。直到赤壁之战,诸葛亮终于迎来一次整治关羽的机会。

话说曹操遭受赤壁惨败,诸葛亮火速回到夏口与刘备回合,布置下一步的追缴任务:先叫赵云带三千人马守乌林小路,并料定能截杀曹操一半人马;然后又叫张飞,领三千人守彝陵,虽捉不到曹操,但是收获也定然不小;随后又安排刘封等人围剿散兵;最后交代刘琦亲自镇守武昌,擒杀曹军逃兵。

风风火火布置一番,唯独漏了关羽:「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关羽自然就不乐意了,质问道: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孔明没有直接回答他,反而说,倒是还有任务,但是不适合你,因为我已经算定曹操会经过华容道,此处必须有放心的人把手,才能一举将其擒获,你与曹操有私情,肯定不行。

关羽这脾气当时就上来了,我岂是那种公私不分之人?我还偏要去,立军令状,不抓到曹操就砍了我。但是你也别吓唬我,万一曹操不路过华容道咋办?于是诸葛亮也立了军令状,曹操不去你可以砍了我。

这样一来一回,足见关羽依旧不信服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是故意设计关羽。

这话怎么讲呢?前面说,诸葛亮已经先后安排四股守军,各个都能有收获,而且还不用承担放走曹操的责任,为什么不安排关羽在前四股?偏偏要在这最后一道把手。如果让关羽和张飞互换任务,那么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或者直接不守华容道,不就万事皆休了吗?

连刘备都看出这个问题,于是问孔明: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刘备没有继续说,意思是到时候你真要把我义弟咔嚓了?

孔明回答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刘备这才放下心来,说: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备是不希望关羽被杀的,当然诸葛亮也不敢杀关羽,因此提前给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

到这就基本破案了,诸葛亮料定关羽会放曹操,还故意激他立军令状,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你事先不说,直接派关羽去守,那该放不也得放吗?

诸葛亮就是让关羽欠自己一个人情。

如果关羽自己放了曹操,那这事儿和诸葛亮也没啥关系,反而刘备会埋怨诸葛亮选人失误。现在好了,我话说在前面,你自己非要去,完事儿还得求我开恩。如此一来,不仅显得自己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还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让你还敢瞧不起我?

兄弟出来背个锅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刘备已经不在了。

但是在刘备临终之际,在极度有限的时间里,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对诸葛亮用人的眼光不放心。

至此,各位观众有必要从上一段故事里回过神来,因为那毕竟是杜撰的内容,属于讲故事,而此段故事绝大部分源自《三国志》等史料。

史载诸葛亮十分器重马谡,经常与他一起探讨军事策略,俨然是参谋的角色。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将他的这一叮嘱放在心上。

培养势力也好,培养接班人也罢,总之诸葛亮想要提拔提拔马谡,于是就打算外放他出去立功。其实此时守街亭是有其他人选的,比如赵云、魏延、马岱、张苞等等,至少还没到真正无人可用的地步。说白了就是相当于省长秘书外派个县长职务一样,出去历练一圈好提拔。

然而这马谡,果然是不负刘备重望,天大个功劳没抢到,反而是办砸了差事。

于是诸葛亮只能:戮谡以谢众。

其实诸葛亮看人的眼光本身就没有刘备精准,但是他却不听刘备劝告,这是他身为领导者,在用人上失误,本来也应该承担责任的,但是他拿马谡开刀,大家自然就没话说了。

三国类的故事,往往会在演义和正史之间发生混淆,因为演义本身就是基于历史的推测。因此,不必刻意强调史实,记录者也未必了解当事人真正的内心想法,因此只要您认为合理即可。

你喜欢的,就是真正的历史。


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演义》的手法非常高超,三分虚构七分史实,所以,虚构的部分需要很巧妙地与史实衔接,至少不能出大的差错。

捉放曹,就是一个虚构的情节,目的就是要突出关羽的忠义。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根本就没走华容道,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军令状的事情。更何况,赤壁之战时诸葛亮还没掌权(诸葛亮真正掌权,要等到刘备托孤后了),所谓的借东风,连环计,都只是虚构的故事。当然草船借箭是有的,但那是人家鲁肃干的,跟他没半毛钱关系。既然是虚构的,那就要跟后面的「七分史实」衔接上,如果虚构期间弄死了,那后面怎么衔接,怎么编?后面的「单刀赴会」(这也是鲁肃干的,嫁接给关羽了),水淹七军就没法写了,所以,在这个虚构的情节里,关羽是无论如何不能死的,否则就圆不回来了。

马谡则不同了,失街亭这个情节,除了很少的一点细节是经过修饰的,大致情况就是史实,马谡也的确受到了追究。同时受到连累的,还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爹。

而且,马谡之败,诸葛亮是负有极大责任的。马谡与诸葛亮私交很好,《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然而,刘备临终前曾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当然,马谡的才能还是有的,诸葛亮在南征前,马谡就曾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诸葛亮也采纳了,获得了很好的收效。据裴松之引注《襄阳记》载:谡对(亮)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件事,诸葛亮才会对马谡青眼有加。并且不顾其他人的反对,越级提拔马谡,让他在诸葛亮出岐山时担任先锋。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可见,破格提拔已经犯了众怒,如果再不追究马谡,那诸葛亮就真下不来台了。

马谡的特长在于战略谋划,领兵征伐,实非其所长,再加上对手张郃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身经百战,经验丰富,马谡的失败完全是诸葛亮拗违众意,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街亭之败。所以,街亭一战,非但处置了马谡,连诸葛亮自己,也「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当然,至于军令状之类的,也是虚构的,至少史书上无载。

综上,罗贯中先生著书,最大的特点是故事不管怎么编,最后都能与史实有交集。所以,关羽必须活著,因为历史上此时的关羽还不当死;马谡必须死掉,因为历史上他的确是死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想必都会知道」「失街亭」与「华容道」的两则故事,两个当事人马谡和关羽都是在诸葛亮面前立下军令状,但最后两个人最终却是不一样的结局:马谡被斩,关羽没杀。有很多人认为马谡死得怨,诸葛亮是在偏袒关羽,而为马谡愤不平。那么,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并任用马谡为参军,刘备却在临终前曾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坚持任命马谡为先锋,驻守军事要塞"街亭"。结果被魏军张郃打败,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致使司马懿的大军长驱直入,诸葛亮险些被俘,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服众,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可见诸葛亮还是于心不忍的,不过「失街亭」与「华容道」立场不同。马谡兵败是蜀国北伐最为关键的时刻,也是诸葛亮亲自带兵,这次失利还差点被俘。于情于理也得给主公一个交代,所以诸葛亮才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以证明是自己用人不利。

再说「华容道」关羽放过曹操是因为曹操对自己有恩,而且曹操对刘备的家眷也是善待的。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依然没有怪罪他,信守诺言放他去和兄弟相聚。在关羽心理是感激曹操的,关羽放走曹操就已经准备好去找诸葛亮赴死,此得友情友谊的大将千古难觅。再面对诸葛亮时关羽立即请罪,而诸葛亮却没有杀他,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条,1 是关羽是刘备义结金兰的兄弟,武艺超群,战功无数。这等人别无二心,对刘备忠心耿耿,以后还要得以重用。2 是诸葛亮早就料到关羽会放过曹操,只是让他去还个人情。况且兵不是自己带的,也不用向刘备做出交代。如果是自己带领关羽一同守「华容道」关羽偷偷放走曹操就的执行军令状了,关羽必死。3 是关羽的承诺,如再遇曹操必将取其首级献于哥哥刘备,诸葛亮深知关羽是能说到做到的。这一点曹操也深知关羽不会放过他两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