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从小熟读兵书,与父亲讨论军事滔滔不绝,父亲自愧不如,但是,父亲认为赵括不能担当重任,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击败,坑杀四十多万,导致赵国兵力衰退,赵括的失败毁掉的是一个国家。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个知长平之战失败的马谡,却重走长平之战失败的老路,马谡不吸取教训,实际就是太相信自已自负造成,没意识到自己己成为赵括的同类,自己缺陷自己难看出,参谋那能胜任将军之职,为人耻笑,而失街亭,毁掉了一次战役。赵括与马谡两人共同点,就是纸上谈兵,熟读兵书与实战脱离,战争不会按照书去打,临阵千变万化,必需要求耍有实战经验,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马谡与赵括指挥作战水平基本上是″半斤对八两",都是典型的"书生领兵″,理论脱离实践!历史上之所以把这两个人作为军事史上失败的反面典型,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墨守阵规,死用兵法!而不是根据变化了的形式与对手而作出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先说赵括,他是赵奢之子,将门之后。自幼熟读兵书,讲兵论道连他父亲都辩论不过他。但是赵奢却不喜反忧,认为赵括只有舌辩之才,而无实际之能,只善夸夸其谈,却只是空洞不实。让赵括领兵打仗,只会失败不会成功!赵奢还让赵括之母牢记"异日有战,不可使赵括领兵!」结果不幸的是秦赵长平大战时,由于廉颇老将坚守避战,疲劳秦军,使秦国不能速战速决,消耗太大。因此秦国派间谍反间,″说什么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廉颇老而无用,无能为力″!而此时的赵国也因为战事久拖不决,自己的国力消耗也十分巨大,因而赵王不顾赵括之母和贤相蔺相如的苦劝,执意以赵括代替廉颇,由此带来赵括改变战术,自以为是冒险冒进而中秦国大将白起的计策,导致全军覆没,数十万大军被"坑杀」,几乎令赵国亡国!自此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硬杠秦国!直到最后亡国都末恢复国力;再说马谡,马谡是一名优秀的高级参谋人员,长于战术规划,短于实际应用!在孔明讨伐南中孟获之时,他所讲的"对南蛮攻心为主,武力讨伐为助。使孟获等诚心归顺,方可安定后方」的策略,使孔明深以为然!并且在其它方面的战术建议,也都符合实际,使诸葛亮很赏识他。因此才在伐魏之时,不顾先主刘备临终时的叮嘱″马谡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把防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言过其实的马谡。结果果如刘备所料,马谡重理论而轻实践,又自傲自愎,不纳忠言。最终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包围消灭!这一失败是致命的!不仅他自已身败名裂,也导致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毁于一旦!正是错用一人而使大局失利!总结讲,马谡和赵括如果单独作为参谋人员,或许会称职。如果当指挥官则必须从基层历练开始,经过多年考验,使其理论联系实践,方能担当大任!骤然加之大任,使其担负超过其能力的责任,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他们二人固然成了历史上「纸上谈兵」式的军事失败反面典型,但是重用他们的赵王及诸葛亮难道不应该负"用人失察"的责任吗???????????????????????


这两人都被赋予对军事能说会道,但实际作战却败得一塌糊涂。一个纸上谈兵,一个失街亭,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但两人的领军才能究竟如何?真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么?

那么请看下文。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与人谈论,各种战略信手拈来,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自认为天下人没人能难倒他。但其父却不认为他懂兵法。赵孝成王七年,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因此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秦国的间谍说:「我们秦国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孝成王听信谣言,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等到赵括要上战场时,他母亲上书劝谏赵孝成王,不能让他做统帅,但赵孝成王那能听她劝呢。赵括一上任后,就立刻更改廉颇的作战策略,调动官吏,改守为攻。秦国将领白起运用小小的计谋,假装不敌,以诱敌深入,从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把赵军截断为两部分,使得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出动精兵亲自突围,但都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被秦军坑杀。赵括被后人称其为只会纸上谈兵,在秦赵长平之战中,使赵军全军覆没。

马谡跟赵括差不多,也是才气逼人,喜欢与人谈论军事谋略,深得诸葛亮器重,常邀其一起谈论军事谋略,有一次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采用了马谡的计谋,斩杀雍闿,赦免孟获,使得南中人心归服,不敢再次反叛。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魏国。诸葛亮不听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在街亭遭到魏将张郃阻击,这一战中,马谡摒弃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也不听部下的劝告,一意孤行。最后,张郃大败马谡,使诸葛亮没有了落脚的地方,于是回军后,将马谡一众将领斩首。

赵括和马谡的死,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才能无人能及,赵括改变廉颇作战策略,改守为攻。而马谡不听诸葛亮作战部署,一意孤行。

但赵括在长平之战前,无任何与敌实际作战经历,都是从书中看来的,以至于跟不上战场的瞬息变化,不能灵活应对。而马谡是有实际作战经验,而且也颇有谋略,对战事也有独特见解,但就是好大喜功,处事浮夸,以至失街亭,落得个斩首的下场。

综上来看,个人觉得赵括与马谡半斤八两,但马谡与赵括比的话,马谡就要强那么一点。


赵括和马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纸上谈兵」的两个典型,两人均拥有较高的军事理论知识,但却缺少实际的带兵指挥能力,最终导致了战败。不过,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所处环境、面对对手各有所不同,如果想要比较他们谁的带兵能力更强,我认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客观。

两人理论水平均较高,但缺少实践经验

毫无疑问,赵括和马谡在军事理论方面的确较为出色,这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便有所体现。

关于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从这段记载来看,赵括经常和其父赵奢谈论军事知识,而其父赵奢都无法难住赵括。赵奢何等人也?战国时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曾在阏与之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连他都无法在军事理论方面胜过赵括,可见其军事理论之强。

△长平之战局势

而关于马谡,《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不仅深得诸葛亮器重,且经常与其通宵达旦的探讨军事。从诸葛亮对马谡的态度不难看出,对于其军事理论能力是比较信服的,有时甚至会采纳其提出的策略。

△街亭之战局势

不过,两人虽然在军事理论方面表现突出,但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并没有实际指挥军队作战的经历,这导致两人空有理论,却无法根据战场实际形势作出及时应对和调整,这也是造成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大败的原因所在。

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的不同之处

要比较赵括和马谡谁的带兵能力更强,必须要综合分析两人所面对的不同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到底有哪些不同:

△马谡

1、战略目的不同。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率领赵军向秦军发动总攻,这是在廉颇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另说数月)而无法取胜,赵国面对国力远胜自己的秦国,在外交全面失利的情况下,已经很难撑下去的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从赵国决定换掉廉颇的那一刻起,赵国便只剩下了进攻一条路。而街亭之战,马谡的战略目的则是为了牵制和阻挡魏军,使魏军无法及时支援陇右,给诸葛亮收复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平定陇右争取时间。赵括的战略目的在于击败秦军,而马谡的战略目的则是阻挡魏军,从任务的难度来讲,赵括是要高于马谡的。

2、敌人实力不同。赵括的敌人是谁,是战神白起率领的秦军,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一生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指挥能力自然不必多说。而秦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秦国军力早已十分强大,山东六国也仅有胡服骑射后的赵军勉强可以一战。而马谡呢,马谡的对手是率领五万魏军的张郃,张郃虽然不失为三国名将,魏军的战斗力也不可谓不强,但显然是无法和白起率领的秦军相提并论的。此外,虽然蜀军兵力处在劣势,但赵括同样不知道秦国早已暗中换帅。因此,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马谡面对的可能是困难模式,而赵括面对的则几乎是地狱难度。

3、应对水平差异。赵括和马谡的战败均是由于自己的一系列指挥失误导致的,而这种失误又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所导致的,不过在面对失败的同时,两人却仍然体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差距。赵括在陷入秦军重围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秦军)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赵括在军队断粮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率领赵军坚守四十多天,直到自己突围身死,赵军这才投降。而马谡在陷入魏军重围后,《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载「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却是直接就遭遇了大溃败。因此,从这一点来讲,赵括显然是要强于马谡的。

同时,从指挥难度上来讲,指挥数十万大军的难度显然要比指挥数万军队要困难许多。

综上所述,两人虽然都在自己指挥的第一次战役之中遭遇惨败,但论率兵指挥能力,我认为赵括还是要强过马谡的。


当然是马谡的领兵水平更高了。

马谡不是一出来就指挥大军的。也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跟随刘备入蜀,从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这些都是实际的领军经验的,担任一方的父母官,也是要征讨土匪、稳定治安的。

说句不好听的:赵括被人一眼看穿是纸上谈兵;马谡反而被人看不穿。难道马谡是伪装的?

当然不是,马谡做过大军参谋。军事行动落实到每个计划、每个步骤,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就行的,诸葛亮也不是白痴,能被人嘴遁得一愣一愣的,肯定是多方位考察检验过得。

诸葛亮让马谡去街亭,其实就是一场镀金之旅。胜了就是升官光环,败了也是苦劳。根本不影响大局。诸葛亮北伐的安排如下:

1、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意图就是赵云帅主力大军在箕谷包围消灭曹真主力军团。

2、诸葛亮帅少部分兵力去祁山收编投降的城池。当然魏延一定得带著,万一有一两个城池的郡守不想投降,一场攻坚战是少不了的。

3、马谡去拖著不让突然出现在陇西的张郃军队捣乱就行了

不让你嬴,输了也不打紧。拖著时间总会了吧?马谡当然会了,拖延的很好。

坑货赵云在箕谷以优势兵力败给了曹真。

曹真打败赵云后,可以直插汉中。这对诸葛亮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匆匆下令班师。

结局很明确了,北伐失败责任人就是赵云。要杀了赵云谢罪。问题是赵云救过皇帝,没功劳也有苦劳啊。不能杀!诸葛亮周旋了一个月,不杀赵云只能杀马谡、不杀马谡只能杀赵云。狠了下心,于是让马谡背锅了。

赵云在箕谷兵比曹真多,而这一人就是赵云。如果诸葛亮说的是自己,就说「在亮一人耳」,所以这一人不能明说。就是被保护的赵云!


要想对比两人的领军水平谁强,就要从他们两人各自仅有的一场战役来分析,也就是长平之战和街亭之战

第一、作战对手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对手,是秦国第一战神白起,一生从无败绩。而马谡在街亭一役的对手,则是魏国良将张郃。如果说武力值可能不好说,但要说领兵打仗白起和张郃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张郃比杀神白起还是差得远,换言之,赵括的对手比马谡的对手强得太多。

第二、作战形势

赵括所指挥的长平之战,其背景便是秦赵两国国力的不对等。赵国尽管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实力大增。但和经过商鞅变法和远交近攻的秦国相比,仍是实力弱小。再加上赵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国土面积不大,不但要面对强秦,还有北方要防御匈奴。资源严重不足。

反观马谡所指挥的街亭一役,则情况大不相同。此时蜀军已经拿下了天水、安定和虎威三郡,并且用疑兵成功牵制了曹真大军,形势对蜀汉是极其有利的。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赵括不管在对手和作战形势方面都不如马谡有利,其实赵括的失败主要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挽回。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依然还斩杀秦精锐30万。而马谡的失败主要是主观无能,是他的个人原因。所以说赵括的军事才能是胜过马谡的。


当然是赵括了。

赵括和白起的战斗,一开始他们战的是势均力敌。

到了后面的战争比拼的是赵国和秦国的国力了,最后赵国的国力首先支撑不住了,赵军的良草后勤跟不上了,赵括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拚死和秦军决战,带队向白起的中军发起决死冲锋,可惜赵括时运不济中箭身亡!

而马谡不说也罢!


谢邀!

都被后世评为纸上谈兵,其实,后世的人好像比别人牛逼似的,好像由他领兵,就能打得过战神白起似的,真是可笑。

比较赵括和马谡,我们比一下他们的对手就行了,赵括败给战神白起,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第一杀神。马谡败给张郃,张虽然也是名将,但在三国时期,估计进不了前十。一个是战国第一,一个是三国前十之外,基本上可以判断,赵括的战力在马谡之上。


按照大家普遍约定俗成的「历史记载」来看,暂时忽略掉对这些记录的质疑,表面上看,赵括和马谡似乎都是「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两人截然不同。赵括是全军统帅,本职工作就是制定作战计划并督促执行。这个职位上「纸上谈兵」是必须的。而马谡平时是协助诸葛亮「纸上谈兵」的参谋,但受命守街亭时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了作战方案的执行者。作为执行者,随意改变作战计划是原则性的错误。所以马谡的罪,恰恰是对最高统帅的「纸上谈兵」没有贯彻落实招致的。


马谡和赵括不是比,虽然都是平生只领军打了一次仗,虽然结果一样,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马谡本来是有机会赢的,他上山的策论太失败。所以全军覆灭。但是赵括是没有机会赢的,因为没粮,赵王不许坚守,坚守也是死,赵括只有一个策略就是出击,硬刚正面秦军。

结果就是秦军伤亡大半,赵括20多万被围,两方差不多的军力突围不出去,秦军太强了。跟白起正面作战,造成秦军伤亡过半,投降时残军还有二十多万,赵括能打成这样不能算是一无是处,就算他不出击过几个月也是饿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