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的转型是必然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决定的。但历史进程的快慢可往往掌握在精英核心手中,他们对于历史进程的加速有著灵魂般的作用!可能有点深,举个简单例子吧。没有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夺取天下?能不能打赢日本鬼子?能!但是得多少年,就不知道了。

我们先说说赵简子的贡献吧。

第一,赵简子对于家族力量的复兴极大的加速了晋国宗族势利对比,为三家分晋做好了质构性准备。可以说三家分晋的前奏就是从赵简子开始。清除范,中行氏。赵又联合魏,韩灭智。晋国的分裂造成中原无超级大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第二,先秦法家思想的创造者。唯有解放奴隶,才能解放生产力,促进军事斗争的壮大。

第三,优秀的政治家。从谏如流,举贤荐能,积极拓展人才发展机制,较好的处理国家之间矛盾,避免大规模冲突。


因为他就是打破下限的那个,在原先平衡的博弈中,率先突破下限的人总能占到便宜,然而后果就是其他人也会跟著突破下限,世道就越来越差。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世道变差关他屁事,他只要占到大便宜了就好。

现在人提起来法家,首先想到的是秦国和商鞅,然而法家这套最先是在晋开始的,秦国作为偏僻的国家,在晋的公卿们搞了这套很久之后,三家分晋之后才学习三晋的。

赵简子赵鞅做的那些事儿,其实就和后面大家熟悉的商鞅变法很像。

郡县制

就是加强君主(他这时候名义上还只是公卿)的直接统治,挤压原先贵族的统治权,把人们从小共同体里挤出来,由君主的官僚直接统治。

铸鼎立法

就是打破原先基层习惯法传统,这件事最早是郑国的子产干的。

在法家改革之前,司法权是基层群体的事,人们按照自己群体的传统进行司法,有司法权的是家族里得到大家认可的人。所以不同族群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司法判断可能完全不一样,取决于该族群的观念,这种司法非常灵活,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符合本群体的价值观。

铸鼎立法就是要把这种基层习惯法传统权力收上去,收到君主手里,由君主的官僚来司法,这种司法当然只能搞一个统一的标准,会很僵化。但谁管你僵化不僵化啊,司法已经不再是为了公正,为了解决族群内的纠纷,而是控制人们,不让人们再自行司法。

这件事当代中国人不大能理解,因为中国人距离基层族群自治已经非常遥远了,仅仅在晚清时期儒家较为兴盛的地区有一点点地方司法自治,像曾国藩家族,就利用他们的儒学知识,为乡亲们进行一些小纠纷的断案。原先大英帝国系统的国家对此就很容易理解,因为英国司法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习惯法。

孔子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对这种突破下限的事发出了预言:「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认为这是晋的亡国之兆。孔子的预言很准。

赵鞅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突破下限的基础上。他的继承人赵襄子无恤更是不光突破政治下限,连基本的人伦都不顾了。

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赵襄子为了吞并代国,居然在家宴上刺杀自己姐夫,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就这么个玩意儿,任何有基本健全常识的人都能区分好坏,居然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受到赞扬。可见我们的历史书之堕落。

这一家人,用一句俗话来说:

逼人逼事逼作风,逼逼赖赖活一生。

人家只认利益,不讲任何规则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人一定要远离,如果不能远离,就必须对他警惕度提到最高。


赵简子,名鞅,赵氏孤儿之孙,晋卿赵景子之子,赵襄子之父。

锐意改革:铸鼎立法,减负减税,建立军功制度,善于纳谏。

建立了根据地:晋阳,邯郸。

军事做到百战百胜。

成功了选对了继承人:赵襄子。

常人做到了一件事就算成功了,何况这四件事都成功了


赵简子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在公元前497年,他出任晋国正卿,也就是仅次于国君的地位,掌握政权和军权,前后共执政了23年。在此期间,公元前513年,他把范宣子创定的刑法,派人铸在大铁鼎上,向人民公示,于是晋国有了第一部法典。他释放了奴隶,让他们的身份变成小农,并且推行了按照240步为一亩的亩制(当然不同于现在的亩制)。他推行的很多改革政策,成为了很多改革家的教科书。

公元前497年,也就是他执政的第一年,赵简子想把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发展成赵氏的根据地,就给他在邯郸当大夫的的同族兄弟赵午下令,把之前卫国进贡的安置在他那里的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来扩充这里的实力。赵午当时表示,你是大家长,你说了算,老铁没毛病!可等到回来邯郸,准备让这些人搬家的时候,身边的人不同意,就开始劝他:「眼瞅著齐国就要打过来了,这时候让人们搬家,卫国人也肯定不愿意,这么乱糟糟的,齐国趁虚而入可怎么办?」赵午心想,说的有道理啊,就按照家臣们说的,写信给赵鞅请求他能宽限一些时日。

结果赵鞅收到消息,非常生气,说老铁你之前说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卦了?说话不算话啊!你是不是看我刚上台,不顺眼,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和中行氏、范氏捣鼓啥猫腻,是不是要造反啊?于是,他以他大家长的身份,下令让赵午来晋阳。

等赵午来了晋阳,赵鞅就把他关进了大牢,不久让人处死了他,并且告知赵午的随从涉宾回去送个信儿,让邯郸的赵家人再选个当家的。

涉宾心里非常的难过,心想这人怎么不讲道理啊,回去和家人一说,大家也非常的生气,说我们一定要给死去的赵午报仇!于是,他们推选赵午的儿子,也就是赵稷,成为新一任邯郸大夫。

赵稷心想,我势单力薄怕是打不过赵简子,你怕谁我就找谁,就联合晋国势力非常大的中兴寅、范吉射两家,共同举兵为父亲报仇。一切准备就绪后,赵稷从他的大本营邯郸出兵,另外两家积极响应,三家围攻晋国的国都,当时晋国的都城在现在的山西翼城县一带。晋国内战爆发。

赵简子没想到自己的政敌果然站到了一起。虽然他也提前想到了,但晋国的法律规定,谁先动手谁有罪。没有办法,只能等著对手来打他,眼瞅著就打不过了,于是他拔腿跑路,跑到了晋阳。

就在他们围攻晋阳的时候,晋国六卿中的魏襄子、韩简子、智文子,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怂恿晋国君主,为赵简子送来了炮火支援。但是赵稷他们三家的部队太强大,援军有点打不过他们。这反倒让赵稷的帮手中兴寅、范吉射特别生气了,有点头脑发昏的说你们凭啥打我啊,调转头来打晋国的君主。

这下,赵简子的部队从晋阳解放了出来,加上援军,以讨伐叛军、保护君主的名义,向中兴寅、范吉射、赵稷的部队发起攻击。由于他们士气高涨,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中兴寅、范吉射逃到朝歌(河南淇县),赵稷退回了邯郸。

为了防备赵稷,赵简子在晋阳和邯郸一线的咽喉要塞屯兵防御袭击。他选择了现在山西阳泉平潭村东北角附近一处黄土丘陵地段,仅距桃河、古道不足一里,地势高、视野开阔,站在上边观望,四处动向尽收眼底。加上此地土质好,就地取材省工省力,易筑城池,西边还有洪城河绕境而过,对军事防御极为有利。于是他大兴土木,建了「平潭城」,在这里屯兵练兵,同时也做防御。

公元前493年,赵简子亲自挂帅,在现在的河南濮阳,虽然兵力不足对方,但还是打败了范氏及中行氏。

公元前492年,他借著胜利的势头,趁他们还没缓过劲儿来,在朝歌再次打败他们两家,把他们赶出了晋国。

公元前491年,赵简子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从平潭出发,东下邯郸,打败了赵稷,拔掉了他的巢穴。

自此,持续多年的晋国赵氏内讧之乱结束。


因为他是赵简子。


因为他的名字带子,古代名字后带子,并不是所有人名字后都能加的,这是世人给他尊称,一般只有大智者才能称为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