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让其亡,必先令其狂。

主父偃前半生流离漂泊,满腹才华却无人赏。直到自荐汉武帝,从此气冲斗牛,青云直上。

针对西汉长久以来的诸侯割据,主父偃提出让各地诸侯将自己的领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的「推恩令」,和平解决了地方集权对中央的威胁。同时对武帝深受困扰的其它一些问题,都能切中时弊,拿出中肯的解决方案。

这使得汉武帝龙颜大悦,对主父偃相见恨晚,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主父偃,大情小事都很倚重,一时间主父偃炙手可热。

热到极致便是膨胀。以往的经历并没有磨练了主父偃的心智,反成了他心中消不去的块垒。

早年家境贫寒,后在齐受儒生排挤,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坐冷板凳的愤懑不平,也随著主父偃人生巅峰的到来一并爆发。

揭发燕王的隐私,燕王被处死;到齐国任相,齐王畏惧自杀而亡;大言不惭的收受贿赂,靠一张利嘴四处树敌。

各诸侯国毕竟是汉王宗室,后劲十足;主父偃随受武帝恩宠,但一直是孤军奋战,身后没有强大的利益集团来支持,而且其性格孤傲,行事又太过张扬。当汉王宗室感受到来自主父偃的威胁时,群起而攻之,众口铄金,随便主父偃的一点不检点,也足以成为被打击的借口,更遑论确有收受贿赂的口实。

权衡利弊之下,武帝就将主父偃一杀了之。


主父偃被杀有咎由自取的意思,究其实是没有人缘,他行事雷厉风行,有高调嚣张、曲高和寡之嫌,失去了群众基础,阳春白雪自然长久不了!

主父偃出生在山东,是孔子的老乡,早年游于齐、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都有不受待见,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几经奔波又来到长安,受到了卫青赏识。

出身寒微的卫青屡次向武帝推荐主父偃,武帝也不感冒,山穷水尽之际 主父偃孤注一掷,向皇帝提出了「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的谏书,没想到冲动下的举动受皇帝亲睐,被拜了郎中,很快又当上了中大夫。

此期间,他审时度势,谏言武帝实施了「推恩令」;即让诸封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孙,建立较小的侯国,形成国中国,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被削弱,有利于朝庭统治;主父偃还向武帝提议打击豪强,巩固边防以抵御匈奴,都被汉武帝采纳,自此,他成为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作为政治人物这样非常危险!

武帝母亲王太后派徐甲出使齐国做媒,她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齐历王,主父偃听说后,便让俆甲把他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可没想到去了齐国后,被一口回绝,并说主父偃女儿配不上齐历王。太监不敢如实回复,便编了个理由说齐厉王和燕王一样,有乱伦之嫌,王太后不再提这件事了,而主父偃怀恨在心,决定报复齐历王。

他逮住机会向武帝进言说,齐国是辽阔富有,要派不是皇兄去当诸候王,齐国名声不佳,早在在吕太后的时期有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的时候也蠢蠢欲动,现在又有乱伦之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

主父偃走马上任,把以前的朋友招集过来,把五百金切在地上说:「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这不可一世的态度无异自寻死路!

他又派人去调查齐历王乱伦一事,弄得齐历王差点自杀了,恰逢此时,主父偃受贿被人告发,而且谋害齐王也被揭露,汉武帝把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避重就轻,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在公孙弘的建议下,武帝只好族诛了主父偃。


主父偃被杀是因为他行事太嚣张,得罪了太多人。主父偃出生在山东,这里是孔子故乡,但主父偃没有学习儒学,而是学了纵横之术。早年游于齐国,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故,与齐儒生不合。后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后来,他抱著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长安,求见卫青将军,受到了卫青赏识。卫青几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可是汉武帝并不在意。

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孤注一掷:向皇帝上书,「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皇帝看了后很高兴,当时就拜了郎中,之后又多次上书,获得汉武帝赏识的他很快就当上了中大夫,「迁谒事、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在这期间他推出了「推恩令」,「推恩令」主要内容为:让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孙,建立较小的侯国。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越来越弱,最后无力与朝庭对抗。除此之外,主父偃还向汉武帝提建议打击豪强,建造朔方以抵御匈奴,都被汉武帝采纳。

成为汉武帝跟前红人的主父偃很嚣张,「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烹)耳!吾日暮,故倒行暴施之。」得罪了不少人。

汉武帝母亲王太后想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做女婿,她身边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太监叫徐甲,徐甲说不如我去齐国说服齐历王,让他娶你的外孙女。王太后同意了,主父偃听说后,便让俆甲把他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徐甲同意了。可没想到去了齐国后,被齐国太后一口回绝,理由是己经有皇后了,并说主父偃女儿配不上齐历壬。太监怕回去没法交差,便编了个理由说这个齐厉王可能和燕王一样,乱伦(燕王与女儿通奸,被发现后身死国除)。王太后听了以后就不再提这件事了。可是主父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决定要报复齐历王。

怀恨在心的主父偃对汉武帝说,齐国是大国,很富有,不是皇帝的兄弟不能当诸候王,齐国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也想叛乱,现在又出现乱伦之事,不能不防啊。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到了齐国,主父偃先把以前的朋友叫来,把五百金切在地上,说「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出完气的主父偃去调查齐历王乱伦一事,齐历王胆小,吓得自杀了。这时候赵王向武帝告状说主父偃受贿,而且谋害齐王。汉武帝很生气,把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汉武帝本来不想杀主父偃,但公孙弘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武帝只好族诛了主父偃。


谢谢邀请!

封建王朝的皇帝们,都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

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工明确且互相牵制→西汉设「内外朝」制度,削减相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三省」,六部为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中央集权再次得到强化→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以上举措,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这其中,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为后来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所幸,在名将周亚夫和梁王刘武的合击下,「七国之乱」得以迅速平定。但剩余诸王中仍有坐拥城池数十座、封地千里的。这些诸侯王穷奢淫靡,称霸一方,成为朝廷的痼疾!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国内有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名士,因所学驳杂,受到主流思想信仰者——儒家弟子的排挤,一直很不得志。后来,主父偃一路辗转至西汉都城长安,向汉武帝上书,因为书中所述内容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故而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一番彻谈,主父偃得到汉武帝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言颁布「推恩令」,将各地诸侯王的除嫡子之外的其他后代也封为侯,列侯归郡管辖,名正言顺地分化了各诸侯王的势力,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主父偃也因此大功平步青云!

成为汉武帝眼前红人的主父偃,其实是一个心胸很狭隘的人。他不断上书汉武帝,对朝中大臣和诸侯王进行抨击,使大家都很害怕他,争相向他行贿,主父偃借机中饱私囊。时间一长,主父偃得罪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朝野被他折腾得乌烟瘴气。各诸侯王也人人自危,将主父偃看作「眼中钉、肉中刺」,联合起来告发主父偃,主父偃因而成为众矢之的!

各地诸侯王人心不稳,给汉武帝造成了很大困扰。为平息时局,汉武帝将主父偃问斩,并灭其九族!

主父偃之死大概是这么回事: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给自己的孙女在诸侯王中找个女婿,齐历王正好年龄合适,太后身边有个宦官叫徐甲,是齐国人,就自告奋勇去说和。主父偃听到这个消息,就拜托徐甲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去齐王宫,徐甲自然满口答应。谁知,徐甲去了齐国,面见了齐太后,当面提出说亲之事,却被齐太后一口回绝了。理由是,我儿已有王后,说亲,不需要。至于主父偃的女儿,门不当户不对,免谈。徐甲回来以后,在太后跟前说了点儿齐王的坏话,这样这门亲事就告吹了。又把信息反馈给主父偃,结果,主父偃火大了。好啊,既然成不亲家就成冤家吧。

于是,主父偃向他的老板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吹嘘齐国多么富有,分析对朝廷的威胁多么大,齐王生活多么不检点。汉武帝一听,这么多问题,就派主父偃为齐相去查这个案子。主父偃到了齐国,一边收集齐王犯罪的证据,一边忙著跟他的「故友新朋」分金断交。也许是主父偃凶名赫赫,也许是齐王罪名昭昭,总之,齐王没顶住压力,抹脖子自杀了。这下搞得主父偃一下被动了,本来风风光光来查案,结果齐王死了,事情搞大了。正好这个时候,赵王借机发力举报他,罪名有二:一是贪污,二谋杀齐王。主父偃被下了狱,第一条罪名,接受,第二条罪名,不认。汉武帝本来想饶恕他,但大臣公孙弘说,不能饶,齐王无后,主父偃死,不足以平民愤。于是,汉武帝不仅杀了主父偃,还灭其三族。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皇帝借人头一用,以闭人口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