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原话并不是一句肯定语,而是一句感叹句或疑问句,原话是这样的: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最后这几句可以理解为:诸葛亮连年劳师动众北伐,然而没有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变将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吧!也可理解为:难道是应变将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吗?

当然,无论是感叹句还是疑问句,对诸葛亮的「应变将略」都有质疑的意思,但也都不是特别肯定。而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三国志》做出此评缘于「连年动众,未能成功」,是由果推因。

这说明《三国志》的质疑其实更加不确定,因为「胜王败寇」本身就不绝对,打过败仗就不是好将军了吗?那曹操也算不上军事家。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就是无能吗?那项羽的水平岂不很差。

更何况,如果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对战,胜负尚可作为能力判断的标尺,而双方实力明显悬殊,弱者一方还敢主动发起挑战,而且仅仅是「未能成功」而已,而不是大败、惨败,如何能说能力不行呢?

以上是从战略层面说的,具体到战术层面,有人或许认为诸葛亮太谨慎,不敢冒险,只能打正规战,所以才没有机会,比如,诸葛亮要是采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许就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这里不详细评说子午谷计划的可行与否了,只想说这其实也是误解,「上兵伐谋」是对的,出奇致胜也没问题,但那一般运用于某一场战斗中,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大决战,谋略在胜负中的决定因素降低了,拼的更多的是综合国力,弱者一方如果草率行事,反而更输不起。

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一次未果还有第二次,就是因为国力未失,还有力量再来,如果轻易冒险,大输一次可能后面就来不了了,诸葛亮谨慎是有道理的。

其实,诸葛亮只是谨慎却并不保守,他与司马懿对垒期间,一而再地主动发起挑战,并不畏战、怯战,只是司马懿抓住了蜀军的弱项,故意避战,才让诸葛亮劳而无功。

历代以来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都十分肯定,唐代官方设武庙,从此前历代军事家中选出10位称「十哲」,入祀于武庙,整个汉末三国乃至两晋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

宋代官方沿袭唐代设武庙的做法并扩充了入选阵容,把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杜预、羊祜等汉末三国名将扩充进来,但张辽等人的等级为七十二将,而诸葛亮仍然是「十哲」之一。

综上,《三国志》对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其实更多是一种感叹,而不是严谨的综合性评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差,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已有定论。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感谢@海海的邀请。我来跟大家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并不等同于历史,史官要为尊者讳,说得明白点,就是要给当权的重要人士做一些包装,什么人是重要人士?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领的是晋国的工资,老大是司马炎,他的爷爷是司马懿,司马懿就是陈寿写书的时候要「照顾」的重要人士。

整个《三国志》中,除了帝王级别的人物,陈寿只给两个人单独作传,可见其重视,其中之一就是诸葛亮。(一定有人问,另一个是陆逊)

那么为什么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呢?这是不是实情呢?

首先,我很认可军神李靖的说法

陈寿在给孔明作传的时候说,「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其实是完全不懂兵法的评价。李靖才说「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史官关心的是打仗的故事,但是军事家关心的是打仗的步骤和策略。

摘李靖的一段评价于此,大家感受一下——

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

论打仗,陈寿肯定没有征战四方的军神李靖来的权威吧。

诸葛亮的应变策略到底怎么样?

这个才是重点啊!那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诸葛亮北伐,总共四次亲自攻击,加上其他参与的攻击一次,一起是五次,有没有应变的本领?不但有,而且非常突出!

第一次兵出祁山,得到三郡响应,马谡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败北,诸葛亮立即全军撤退,秩序井然退回汉中。

第二次兵出陈仓,没有攻下,二十多天粮少退兵。魏国追击,大将王双被斩。

第三次派了陈式去攻曹魏武都阴平。陈式进攻时,郭淮率军来夹击,诸葛亮采取的是亲自率军阻击郭淮。陈式顺利攻占了两个郡。从此这两郡属于蜀汉。

第四次再出祁山,司马懿亲自督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来战,诸葛亮退兵,张郃追击,被射杀。

第五次出军五丈原,准备长期对抗,可惜病重,临终前,应对的方式是吩咐手下赶紧分批互相掩护,镇定地全军撤退。蜀汉军队全军主力安全保存下来。

这五次战役的战局都有阶段性的变化,诸葛亮没有应变吗?完全是大师级别的应变。司马懿看到诸葛军营的情况,评价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才是司马懿的心里话。

陈寿为什么这么说?什么鬼?

第一,陈寿对于兵法将略不在行,上面我借用李靖的话已经说了。

再说第二,陈寿不得已,必须这么记录,为什么?接著看!

诸葛亮最后一次兵发五丈原时,曹魏朝廷非常关心前线的战局。因为诸葛亮的出兵,距离关中的军事重镇长安最近,距离洛阳也近。司马孚在朝中为军机大臣,就写信跟司马懿问前方战况,因为他当时是度支尚书,管天下军费的收开支。更重要的是朝中关心战局发展,这是两重意图。

司马懿当然知道三弟写信的用意,于是回了非常乐观的回信。信中司马懿洋洋洒洒对诸葛亮做了评判。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破之必矣。」权指权变,不指权力。要打破必然的事。这与陈寿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实际含义一样。

看明白了嘛,司马懿为了安抚弟弟司马孚和朝廷的军心,故意这么说,司马懿的这个说法其实就是陈寿评价的原版。

司马孚收到司马懿的回信,心里也定下来了,接著呢,也就把哥哥的信在朝廷上下流传一遍,以振军心。《晋书》自然也要将这光辉的事迹写进去。司马懿做出的评价,有了权威性,陈寿写时就不能不考虑。

复杂的政治背景,从人性角度来看,陈寿的弥补时的心理活动,是跃然纸上的。

趣事一记一写一乐

还想说说陈寿对诸葛亮的总评——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其实真正看完陈寿写的《诸葛亮传》,就能感受到陈寿对于诸葛亮生平的向往和崇敬,可是为什么这么写呢?这是要照顾司马懿,照顾司马家的感受啊。

诸葛亮的长处是治戎,管治军队,奇谋不太擅长?可是,怎么能次次让司马懿吃瘪?那应该是诸葛亮治戎一百分,奇谋九十五分吧。

接著再说司马懿,您是「人杰」,再加上「人多」,所以诸葛亮没把您打趴下。

陈寿什么意思?大家看明白了么?

如果说让我对于诸葛亮留一个总评,那我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借用我心中研究秦汉历史的王牌学者钱穆先生的一句话「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原创码字著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首先我认为,陈寿的评价很客观。

他的原话是:「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有人以为,陈寿这是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

言下之意,诸葛亮还是很会打仗的,虽然最后没打赢,但是不能否认他会打仗。

老大,这是什么逻辑?

带兵打仗这件事,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难道还看他的文章是不是写得感人?

如果我说毛泽东会打仗,估计没人会反对。

为什么?

他从井冈山打到北京,从弱打到强,事实证明,只要是他来指挥,就一定能打胜仗。

是无数个胜仗支撑起他作为军事家的名声,是最后的胜利成就了一代战神啊!

诸葛亮呢?《三国演义》里把他吹得很高,五次北伐却都没有达到目的,最后还被司马懿给拖死了。

一次不行,可以来第二次;两次不行,还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这叫百折不挠,值得敬佩。

但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看广告,看疗效。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诸葛亮倒是没打什么败仗,可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是相当公允的。

诸葛亮确实善于治军,能够把部队训练得「止如山,进退如风」。可是临阵对敌,决胜沙场,还得靠奇谋。

什么是奇谋?

背水一战是奇谋,火烧赤壁是奇谋,四渡赤水是奇谋。

很可惜,火烧赤壁是周瑜的杰作。当然,假如东风真是诸葛亮借到的话,那也有诸葛亮的一份功劳。

魏延本来也贡献了一份子午谷奇谋给诸葛亮,只不过被诸葛亮否定掉了。

他注定是要被累死的。

尤其是面对同样训练有素的敌人和同样谨慎的对手的时候,诸葛亮基本上没有胜算。

他只能拼,拼双方的定力,拼后勤的能力,最后还要拚老命。

陈寿分析诸葛亮为什么不成功,有三大原因:

第一是遇到了对手,这当然是指司马懿。

第二是寡不敌众,攻难守易。蜀汉的国力,远远不如魏国,诸葛亮还要不停地进攻,也确实是难为他了。

第三是诸葛亮有管仲、萧何之才,属下却没有王子城父、韩信这样的将领。这一点,便是「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了。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就是萧何这类人才,长于民政事务,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是为什么没有王子城父、韩信这样的将才来帮助他呢?

因为他不懂将略啊!

换句话说,他治理百姓是一把好手,治理军队也很优秀,可是对于使用人才,尤其是拔尖的军事人才,就很没什么值得赞扬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恰如其分地反应了蜀汉人才的匮乏。

就算有王子城父,有韩信,在诸葛亮这里恐怕也得不到重用。

因为他太强势了,总揽蜀汉军政事务,「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教科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做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

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应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刘邦明知陈平品德有问题,还要重用他。如果陈平遇到诸葛亮,估计没有任何进身的机会,只能投奔孙吴或曹魏。

说句题外话:如果是太平盛世,诸葛亮应该会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吧。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宝贵的。

亮祖籍山东北方人,从小跟叔父来荆州,久居南方,骨子里的霸气,受南方气侯雨浴成长,高大露出秀气,性格走样,指挥作战善变,多谋,灵活。

诸葛亮对山地战,运动战,游击战,出奇兵见长。攻坚战,突击战为短,甩掉北方人的豪爽,和一股拼劲。诸葛亮治军严谨,宣传到位,煽动性强,可军队战斗力低下。

从诸葛亮的履次北伐可以看出,曹魏兵主力一出,亮进攻就停滞,不是粮草问题,军队缺少势气,和敢打一拼的霸气,打曹魏地方军队还行,中央军一到,就出问题,只能退兵,守关隘。

如果才取魏延的子午谷战略,把魏延放进关中,让北方角马良驹壮汉勇士,决战八佰里黄土平原。魏延怕进不了长安,也回不去汉中。诸葛亮是很精明的,用运动战,游击战,骚扰战,让东吴、匈奴、鲜卑、羌等部落看,联合纵横,给曹魏制造点乱,待曹魏内部有变,在和汉末遗臣里应外合,推翻曹魏,光复汉室。以达目的。


谢邀。

我的看法是诸葛亮军事能力是他能力的短板,然后在三国时代统帅能力可以排在他之上的也不会超过五个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孔明「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最后陈寿的结论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我的说法权威性有多大呢?我是一个文史爱好者,一没有练过兵、二没有领过军,三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指挥学训练,对于军事基本就是一个外行。所以我的结论不具备权威性,这个大家说对不对?

那陈寿就是一个史官,一没有练过兵,二没有领过军、三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指挥学训练,对于军事基本就是一个外行。所以陈寿的结论也不具备权威性,大家说对不对?

既然我和陈寿都是外行那么我们的意见就先只做参考吧,我们看看「内行」怎么说的。

一、老对头司马懿

司马懿是曹魏名将,能攻善守,领兵打东吴御西蜀战功赫赫。生平最善速攻,平孟达,讨辽东皆把兵贵神速发挥到了极致。

司马仲达在渭水跟诸葛亮打了六年仗,卤城之战,魏国大败「甲首三千」。蜀军退军途中射伤上将张郃,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送女装给司马懿,司马懿佯怒千里请战就是不敢出击。最后等蜀军退兵了才监视诸葛亮的营寨感叹一声「天下奇才」

司马懿作为宿将都不敢小看诸葛亮,他的军事才能真的像《三国志》所说那样么?

并且司马炎还命令手下武将学习诸葛亮的用兵之法,可见当时对于诸葛亮军事的肯定。(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二、大唐名将李靖

《武经七书》中有本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李世民和李靖对于军事问题的讨论问答。李靖曾在这本为历代武人奉为圭臬的书中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且黑了陈寿这样的军事爱好者。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什么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北魏大将刁雍、东晋桓温等等之类的。黑的呢也有,基本上武将都很推崇,黑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文人偏多。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认为以诸葛亮的才能,治军、打仗是没问题的,但不善奇谋,即缺乏出奇制胜的用兵谋略。治理百姓的才干要比用兵的谋略强。而他的对手里面,不乏人中之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情势不一样,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精通的缘故。诸葛亮的才能在于管理政治,是可以匹敌管仲萧何的人,但是当时没有将领有韩信城父那样的将才,所以使得功绩事业难成,是大道理没有到么?只是因为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所以陈寿认为诸葛亮主要是相才,当然其北伐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诸葛亮个人才能高低的原因,也有国力、攻守形势、敌人的能力和天命等原因。

综合正史来看,诸葛亮之才具并非后来演义夸张的那么大,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就曾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即便是早期为人乐道的《隆中对》。宋代苏洵在《权术·项籍》中就批评道「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也。」毛泽东主席在看此文时,在这句下面有批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敏锐的指出了诸葛亮之所以失败的根源就在于《隆中对》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错误的。即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基本思路是错误的。

需要指出的是,陈寿《三国志》完成于西晋,其中不乏站队魏晋的考虑。但《三国志》仍然可谓信史,尤其在书中,除了帝王,只给诸葛亮和陆逊作了「传」。

诸葛亮军事才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夸大。刘备算是三国诸人中看人比较准的,比如入川及其后汉中作战争最初带的是庞统,后来是法正。

亮虽自比管仲乐毅,观其一生军事成就实亚于乐毅。他应该是个相才十军师的人物。

当然,今人不评古人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很简单啊,陈寿生活的时候,皇帝是司马家的,实在不好去夸司马懿的对手。

不过陈寿在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其实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却很少有人把整段话看完。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陈寿说,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以下四点原因造成的:

  1. 自身军事能力不足

  2. 和他作战的是当世人杰(其实就是司马懿)

  3. 人数劣势,以寡敌众

  4. 进攻劣势(防守方可以凭借地形和工事)

因为以上四个因素加起来,所以才造成了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要是诸葛亮真的水平不行,直接说一句「然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就完事了,还找那几个原因干什么呢?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不低,所以陈寿才需要写这么一堆理由上去。


对诸葛亮持非议或者有微词的, 后世有很多,包括陈寿、裴松之、苏洵、司马光、毛宗岗等等。 其实,所有对诸葛亮的非议,都源自于他北伐的不成功。

既如此,我们评价诸葛亮,不妨把时间刻度拉大一点,俗话说「千秋功过」嘛。

1.历史的成功者从来都是团队的,没有单独一个人能屹立于成功者之林的!把整个团队的功过让一个人去背,这对诸葛亮是不公平的。

放眼历史。刘邦开创了历史上团队成功的标准模板:即1+3模式,刘邦的断+张良的谋+韩信的军+萧何的政,这就是一个团队的成功,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能取得大业绩!

后世能成大业者几乎都是这种模式(著名的如李世民团队、朱元璋团队等),刘备团队也是成功典型:刘备的断+诸葛亮庞统的谋+关羽张飞等的军+法正等的政,同时代的曹操集团、孙权集团也类似。

刘备死后,1+3模式不复存在!诸葛亮站著自身的角度(托孤重臣、政府首脑)再也没办法打造一个「1+3」来,他面对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让诸葛亮来背这个团队的「锅」,是不公平的,对诸葛亮的非议是不成立的。

2.再说诸葛亮的「权变」和「奇谋」。要求诸葛亮既能奇谋、又可权变,还要操持政府运作、解决后勤问题,这等于说要求诸葛亮同时承担刘邦、张良、韩信、萧何四人团队的职能!

诸葛亮苦啊,一人承担了团队的工作,并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最后活活累死了!后世的批评者们,你们不觉得自己太苛刻了吗?

关注(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分享「历史都是新鲜事儿」。


怎么看陈寿评价诸葛亮?

如果说对陈寿的三国志都提出怀疑,也就是说我国晋代著名史学家,所记载水份太大,不靠谱,这种推理就有点太牵强,哪只有一能解释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的观点就是历史。

陈寿也明确的讲,诸葛治国强于军事,军事并非他的强项,事实胜过雄辩,刘备的夷陵之战,关羽失荆州是刘备,关羽,自作主张,葬送了半个蜀国,而刘备死后一切大权由诸葛独揽,打了十几年除把蜀国打穷了,又打出个什么明堂出来,人是要讲究实际的,白猫黑猫要抓到老鼠才行。人无十全,诸葛搞政治,治国还是一把好手,也无需便要在军事牵强,难道陈寿对诸葛有意见不成,陈寿也黑诸葛,如在军事上,用人上,培养接班人上再优秀,那诸葛也可入千古名相之列,难道这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所以历史是公证的,尊重史学家的成果千古名作,是最起码的!


谢谢邀请,作为几乎同时代的史官,蜀将陈式的儿子,陈寿应该不会抹黑诸葛亮。他早年师从谯周,在蜀汉做过观阁令史。蜀汉灭亡后,晋司空张华爱其才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在职期间,陈寿整理出了诸葛亮的文集,命名为《蜀相诸葛亮集》。可见陈寿对诸葛亮不仅没有怨恨诋毁的可能,反而应该是其拥趸。在《三国志》中,陈寿虽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所以,凡此种种都可见陈寿不应该会故意诋毁诸葛亮。因此其所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陈寿毕竟不是一员名将,他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他并不认同诸葛亮军事上的谨慎和主动进攻的战略思想,而后世对诸葛亮用兵的也大多集中于此,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