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锻甲,又称瘊子甲。据说这种甲为羌人所制作,其基本方法是「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也就是说在铁不加热烧至通红状态下,在室温下锻打甲片原料,直到厚度减少三分之二,就算是加工好了。 为了在捶打中对照原来的厚度,在甲片的末端,特地留出筷子头那么大的一块不打,保持原来的厚度。因此,最后甲片上会有一个个的小凸起,就像人身上生出的瘊子,这也就是「瘊子甲」一名称的来历。

我国古代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对这种铠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下: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𦈋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原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

沈括文中提到「镇戎军官府有一副铁甲,用柜子珍藏著,把它作为宝物相传。韩魏公作泾原路统帅时,曾经取出来试验过。在距离铁甲五十步远的地方,用强弩来射它,不能射进去。曾有一支箭射穿了铠甲的甲片,原来是射中了它穿带子的小孔,箭头被钻孔刮削,铁都反卷起来了。铁甲的坚硬竟达到了这种程度。」

为何冷锻方法能够制成这样优良的铠甲,而加热锻打却达不到如此优良的效果呢?

简单地说,利用冷变形提高金属的硬度和韧性,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方法。采用留「瘊子」的方式来测量加工程度,是当时简而易行的好办法。文中所说的「三分减二」的冷加工变形量,与现代金属冷加工常用变形量60~70%相比,极为近似。对钢铁而言,加热锻打显然要比冷锻更容易操作。早期发现的钢铁铠甲,也基本上都是热锻而成。 冷锻通过反复捶打,将钢铁内部的孔隙弥合、使疏松部位变得密实,尤其是对于含碳量较低、成分接近熟铁的材料而言,通过冷锻,可以有效提升其强度。 另外,在加热锻打时,钢铁表面容易发生氧化,但冷锻不存在这个问题,加工出来的甲片比较光亮,也就是沈括所说的「莹彻可鉴毛发」。

现在的世界治铁科技已经非常发达,运用精准温控,机械操作,各项冶铁指标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但古人在对材料了解比较欠缺情况下,通过数百年,数千年的经验积累,锻造出如此精良的钢铁,无不对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坚韧感到自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