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骞和苏武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外交使臣,都曾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按说张骞虽然有沟通西域,拓展疆域之功劳但是苏武出使匈奴几十年没有变节,在讲究节和义的汉朝更应该获得尊重才对。可是为什么张骞被封博望侯,而苏武仅仅被封为典属国?

其实这个我觉得并不复杂,无外乎帝王的认同感和获封的时机差别而已。再说苏武最后也在汉宣帝刘询时期受封关内侯也是侯爵,并且从封地的关内和博望相比,关内侯是否更高级一些呢。

张骞博望侯

首先张骞的博望侯个人认为是实至名归,这个没有什么疑虑。因为张骞初始之前是汉武帝的侍从郎官,首先比较亲密和熟悉。

最早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大月氏太怂已经西迁且不敢在和匈奴交战。虽然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汉朝使者第一次「凿穿」了西域详细了解了西域和匈奴右翼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情况。这些为将来西汉王朝建立西域都护府,把西域纳入中原版图奠定了基础。并且路过匈奴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水草的记载后期帮助卫青、霍去病等平定匈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咱们看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见到张骞君臣激动的表情可不仅仅是使臣和皇帝的关系,私交一定是不错的。况且张骞受封博望侯可不仅仅是因为出使西域的功劳,真正受封还是在元狩六年因为协助汉军北伐因熟悉地形解决了北伐大军的水源才综合受封博望侯。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记载: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所以我们说,张骞相当于既有开拓西域的战功又有军功。况且张骞获封后一直在西域为汉朝经营设置西域都护府,所以说张骞的博望侯实至名归,不可指摘。

典属国?-苏武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在这19年中,匈奴多次威逼利诱企图让苏武成为李陵第二。但是苏武坚贞不屈,宁可在遥远的贝加尔湖放羊。

李陵多次劝说都被苏武拒绝,反而是李陵被苏武说的面红耳赤。我们可以设想在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天寒地冻。一位汉朝使者手持节杖在风雪中坚守,为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坚决为汉朝尽忠。这样的坚持一下就是19年,人生有几个19年。所以说苏武作为节和义的代表和化身是绝对值得推崇和赞扬的。

苏武始终也没放弃回国的想法,并积极的付诸实施。通过和亲使者的配合揭穿匈奴苏武已死的谎言才最终得以归国。可见苏武经过将近二十年的风霜,内心依然不改心向祖国的志向。

《汉书·苏武传》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回国后,戏肉就来了。汉书记载,汉昭帝非常高兴热情的接待了苏武,并册封典属国。典属国是个什么官职?其实就是个管理少数民族属国的一个散官,品秩两千石。之所以造成这个情况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也可得出不是很确定的结论。

当时汉昭帝才十三四岁,一切政务都有霍光掌管。而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是政治对手。而苏武恰好和上官桀、桑弘羊交好,这会不会是苏武仅仅被封为典属国的原因之一呢?

第二年,上官桀、桑弘羊假托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弹劾霍光擅权撺政并为苏武叫屈,嫌封的官职太小了。最后引发了燕王谋反案。苏武的儿子被杀,苏武被免官。这场风波在史书中又记载。

《汉书·苏武传》记载: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所以我们推测苏武之所以被封这么个小官,一是因为汉武帝不在了人情自然差了许多;第二由于霍光和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的政敌关系波及到了无辜的苏武,所以苏武只能受委屈了。

关内侯?苏武

苏武真正翻身还是在汉宣帝刘询时期。苏武参与了拥立汉宣帝上位的计划。都说功劳莫过于拥立,所以苏武被封为关内侯。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朝没有忘记苏武,历史也不会忘记。汉宣帝为表彰苏武的气节和爱国热情,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收到国家的供奉和香火,永远被后人铭记。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谢谢邀请。

中国人活一辈子,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利」,即:家财万贯、生活富足;还更要的一个「名」,即:封妻荫子甚至史书留名,而「觅封侯」则是全天下入仕之人求「名」的集中体现。这里面虽然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羁,有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洒脱,也有「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的得意,但更多的却是「当年万里觅封侯」的孜孜以求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

本文专门探讨一下苏武为什么没被汉武帝封侯。

一、苏武不符合封侯的硬体要求

先看看西汉哪几种人能封侯。

汉初的封侯条件其实相当苛刻,从高祖刘邦开始,大致有以下几种人可以封侯。

开国元勋。像萧何、韩信、英布等;

刘姓宗室。这个不解释,家和国都是人家刘家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应该封;

军功。非军功不能封侯,刘邦的硬规定,多见于开国,像我们新中国的「十大元帅」;

外戚。始于吕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夺权,外戚进入封侯行列;

丞相。始于武帝和公孙弘。公孙弘出身社会最底层,干到丞相后,刘彻一看,贵为帝国第二公民却没有侯爵,太给国家丢份,于是开了丞相必封侯的先河。

很遗憾,苏武哪一条也不符合。

二、苏武不符合刘彻心里的那杆秤

包括以上那几类在内,哪些人可以封侯、哪些人不可以封侯,武帝刘彻心里还有杆秤——那就是能不能为帝国大业耀武扬威、增光添彩,再进一步说,就是能否帮助刘彻满足大国虚荣心。

所以,卫青、霍去病千里破敌、封狼居胥,打得匈奴七零八落、远遁漠北,必须封侯;而张骞虽然没有舞动刀戈、斩帅夺旗,但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活地图和一个广阔愿景,更是给大汉雄威作了巨大的广告宣传,让大国外交第一次蜚声海外,同样满足了刘彻的虚荣心,所以也可以封侯。

反之,不动脑筋、只知蛮干、对匈奴不胜不败的李广却一生「难封」,而持正守节、不辱使命的苏武在武帝时期也没挨得上。

三、苏武被封「典属国」其实并不算冤屈

首先,待遇很高。《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面上看,苏武仅得了一个「典属国」的官职,但其实待遇并不低,因为二千石和宰相一样了。

其次,职、能相符。《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也就是说,这个职位专门负责外交事务,从苏武在匈奴待了十九年、对匈奴的熟悉程度来说,这一安排倒也说得过去。

四、时人及后人对苏武的鸣不平

为苏武鸣不平是有道理的,且不说一十九年吃的苦受的罪,单就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不辱使命这一项,封个侯是绰绰有余了,但刘彻就是不封,所以,很多人有话说。

李陵。武帝崩,昭帝刘弗陵继位,霍光当政,就开始商量给当年的李陵事件平反并迎李陵归汉。苏武首先给李陵带去一封信,说明了汉政府的善意和诚意。李陵接信后悲愤交集,写下了这封著名的《答苏武书》:「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这也不怪李陵发牢骚,不仅他的一家老小被刘彻根据假情报给杀了,在匈奴十九年九死一生的苏武回国后所受的待遇也让他感到心寒。李陵最终老死于北地。

温庭筠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王维也说: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其实,他们都小看了苏武,如果他在乎这点东西,当年在单于帐稍微一低头就全有了。所以徐钧才赞扬苏武说:「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

五、还算完美的结局

《苏武传》载:「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也就是说,因为拥立之功,苏武封侯的事让汉宣帝刘病已给解决了。

美哉苏武!

壮哉苏武!


谢谢邀请。汉武帝去世后,苏武被封典属国,而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这是按他们的军功和事迹不同进行奖赏。

1.苏武出使匈奴的事迹

苏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对匈奴单于表示友好,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内乱牵连了苏武,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人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要求苏武背叛汉朝,归顺匈奴,苏武不从,匈奴单于就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羊,那儿只有羊儿和皑皑白雪与他作伴,留居匈奴十九年,一直到新单于和汉朝新帝即位,新帝汉昭帝把苏武接回国,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了长安,汉昭帝为了表彰其不变节的英雄气概,特封他为典属国,赏赐他很多财物。到汉宣帝时,又封苏武为右曹典属国,他的爱国精神受到后人传颂。

2.张骞出使西城的功绩

张骞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具有非凡的开拓和冒险精神,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张骞第一出使西城,对西城进行考察,为研究上述地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张骞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东方哥伦布",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鉴于此军功,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汉朝皇帝按照他们的事迹不同,论功行赏,苏武封为典属国,张骞封为博望侯。人们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汉帝这样表彰他们,一方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贡献,另一方面让后人知道他们,并以他们为榜样,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张骞奉命出使大月氏途中被匈奴抓获,拘禁11年方回汉朝,另一位可以与张骞比列的人物,即同样以「奉使」成就盛名的苏武,被匈奴拘禁19年,两人可谓都是居功至伟,然而张骞被封博望侯,而苏武却只官拜典属国,其中的差距是很大的,那么,这是为何呢?

丝绸之路,军功显赫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使中原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之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还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资源,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

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张骞出塞,首使西域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是永远不能被磨灭的。

反观苏武出使西域时间要晚于张骞,所以他只能是出使西域第二人,功劳比张骞就小很多。

时机不同,造化弄人

有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是: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被抓11年,返回汉朝时,面见了汉武帝,汉武帝对自己派出去的使臣能有如此气节,感到十分欣慰,自是对张骞大加夸奖。

而苏武被囚达19年,这19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汉武帝死了,而苏武在汉武帝死后三年方才归汉,回去面见的却是汉宣帝,可想而知苏武回去是太晚了,毕竟新君是不太能理解先帝派出的使节的遭遇的。

后世影响,张不及苏

虽然张骞被封博望侯,要高于苏武被封典属国,但是后世的影响力却是张骞不如苏武。

苏武不为威胁利诱所动,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的典型事迹,以及苏武牧羊的形象,成为千百年来究「忠」与「节」的道德教育的榜样。

有人统计过汉代以后的正史记录,发现「苏武」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张骞」。由此看来,在中国正统意识中,所谓「张骞立功异域」,是不如「苏武忠君报国」的,就实现外疆立功(如张骞「凿空」)和表现政治忠贞(如苏武「全节」)两个方面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更符合封建统治者对臣子忠诚侍主的要求。


苏武和张骞虽然同样是被匈奴俘虏,但是却是有著本质区别的!首先,张骞是开拓西域的第一人,他虽然被匈奴俘虏了,但是成功逃脱之后不仅继续了自己的西域之行,而且还详细记录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水文地貌。更重要的是,在匈奴的日子里,张骞摸清了匈奴的虚实,归汉之后让汉王朝、汉武帝第一次知道:原来看似强大、凶悍的匈奴内部百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而且不是铁板一块。而这,最终坚定了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彻底解决匈奴威胁的决心!这恐怕才是汉武帝给张骞封侯的原因所在,因为张骞的这趟西域之行对于汉王朝而言是有著战略性意义的!

苏武则不同,他在匈奴的日子里,仅仅是保持了人臣的气节,宁可「将牢底坐穿」,也不投降匈奴!到苏武归汉时,匈奴在汉武帝强大的攻势下已经「兵败如山倒」、退守漠北,对汉王朝已然构不成什么实质性威胁了。而且,苏武归汉并没有给汉王朝带来什么国家层面的实惠、更加没有张骞的战略性作用。这恐怕是苏武没有被封侯的原因之一,表彰人臣的气节,加官进爵足矣,汉王朝、尤其是初期和中期,晋位列侯是要有实打实功勋的,这方面显然是苏武的短板。

除此之外,可能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原因。首先,苏武是汉武帝派出的使节、是汉武帝的人,他和汉昭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汉昭帝犯不上为了他破坏二十等军功爵制度给他封侯。其次,苏武与上官桀、桑弘羊的私人关系相当不错。苏武归汉时,实际上上官桀、桑弘羊与汉昭帝、霍光的矛盾已经近乎公开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昭帝给苏武封侯是具有政治风向标意义的!就在苏武归汉的第二年,汉昭帝与霍光联手,一举拿下了上官桀、桑弘羊和自己的哥哥燕剌王刘旦。换句话说,苏武归汉时很可能汉昭帝和霍光就已经在策划搞掉上官桀和桑弘羊了,又怎么可能给和他们关系亲密的苏武封侯?更严重的是,苏武的儿子早已卷入了上官桀、桑弘羊一党,这恐怕才是苏武归汉后被低调冷处理的原因所在!

从后来的历史看,苏武似乎在上官桀、桑弘羊谋反案中涉足并不深,又或许与他们仅仅只是二十年前的旧交情而已,之后并没有太多来往。在上官桀、桑弘羊倒台之后,汉昭帝与霍光并没有太为难苏武,仅仅是将其罢官了事。汉宣帝即位之后不久,正式封苏武为关内侯(二十等军功爵中的第十九等,地位仅次于列侯)。彼时霍光还掌握著实权,可见霍光似乎也并没有打算对苏武赶尽杀绝。但是,苏武也终生止步关内侯,再也没能晋爵列侯。


这个提问方式有问题,典属国是官位,侯是爵位,爵位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享受的待遇级别,官位和爵位怎么能拿到一起对比呢?不过,张骞和苏武,这两位汉武帝时期的使臣,有著惊人的相似经历,都是历经十几年的苦难,才回到祖国,为汉民族的文化,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张骞十三年磨难,「凿空」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身边的郎官,郎官其实不是官,是预备官员,相当于汉武帝身边的侍从人员。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就一直考虑如何打败匈奴。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匈奴西边有个叫大月氏的国家,被匈奴人灭了国,国王的头颅还被匈奴人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人逃往到伊犁一带,重新安家建国。

汉武帝就想联络大月氏国,共同夹击对付匈奴,张骞就是带著这个使命出使西域的。建元二年,二十五岁的张骞,以匈奴人甘夫为向导,带领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正式出发。

刚入匈奴境内,使团一行就被匈奴人抓获。张骞以出使借道为由,试图说服匈奴人,匈奴人不听,强行扣留了使团成员。这一扣就是十年,十年间匈奴人多次试图说服张骞投降,张骞一直不为所动。

时间一久,匈奴人慢慢放松了对张骞等人的监管,他们乘机逃出了匈奴人的手掌。由于是匆匆出逃,他们并未带足够多的粮食,一路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他们仅靠射猎为生,多人饿死或病死于途中。

到了西域第一站大宛国后,他们的待遇才得到改善,大宛国派人护送他们抵达康居,康居国又护送他们抵达大月氏。

让张骞失望的是,大月氏人在新的土地上活得很滋润,根本无意找匈奴人复仇。张骞带著失望的心情,踏上归国的路途。

为防止再次碰上匈奴人,张骞选择从南线饶过匈奴领地。然而,经过若羌领地时,他们被若羌俘虏了,理由是,若羌已经投降匈奴。这一扣留又是一年多,张骞再次逃出。

元朔二年,张骞终于又回到阔别十三年的长安。不同的是,出长安城的时候,张骞一行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回来的时候形单影只,只有剩下他和甘夫两人,其余的都葬身茫茫沙漠和草原!

苏武十九年牧羊,矢志不移

与张骞「间谍」的身份不同,苏武是作为阳光使者,来到匈奴人地盘的。且鞮侯单于即位后,想改变汉匈紧张的局面,主动释放了一批被扣押的汉使。汉武帝很高兴,也释放了一批匈奴使臣,同时还馈赠了一批大礼,由苏武为使,张胜为副使,随员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出使匈奴。

本来这是一次以和平为主题的友谊之行,没有任何难度,却愣是被副使张胜,把情节带歪了!

原来匈奴缑王和虞常想谋反,准备杀了汉朝降将卫律,并劫持单于的老妈归汉。巧的是,虞常跟张胜是老相识,就把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一时被猪油蒙了心,竟然不跟苏武商议,私下答应事成归汉后,为他俩请功。

结果,行动还没开始,就被人告发。虞常被杀,张胜来得快,赶紧投降了匈奴。苏武以不能受辱为由,拔剑自杀。身受重伤,却没死成,被救活了。匈奴人多次劝降和恐吓,甚至把他扔冰天雪地饿了好几天,始终不能改变苏武的意志,干脆就将他圈于北海牧羊,号称什么时候这些公羊下崽就放他回去。

第二年苏武的毡房里来了一位贵客: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这位战败被俘的西汉将军,此时已经投降匈奴,他奉命前来劝降苏武。

应该说李陵的心情很复杂,既有声名被污的羞愧,也有对汉武帝冷酷无情,全家被杀戮的愤恨。李陵在苏武那里住了好几天,两人交流了很多。李陵也透露了苏武家里的情况:你母亲已经去世,妻子改嫁,两个女儿和儿子下落不明。

皇帝以前对你们家不公,导致兄弟枉死,何必再守著没有前途的苦日子,为冷酷无情的皇帝苦熬?

苏武则表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始终不改志向。李陵「因泣下沾衿」,拜别而去。

多年后,李陵再次拜访苏武,他告诉苏武,汉武帝驾崩了!「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连续哭了几个月,哭得直呕血!

汉昭帝即位后,多次向匈奴人讨要苏武,匈奴人谎称苏武已经死了。直到有一次,使臣见到了跟随苏武一同出使的一个工作人员,叫常惠,才使真相大白。

苏武回国前,李陵为苏武设宴践行,并亲自为苏武舞蹈歌唱:「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悲仓的歌声,似乎穿透千年的历史尘封,让人动容。他既为自己的遭遇痛心,也为苏武修成正果而高兴!

十九年后,六十岁的苏武终于又踩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张骞与苏武,谁的贡献更大

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封博望侯。太中大夫为光禄勋下属官员,两千石官员,比九卿略低。博望侯是乡侯,即食邑博望乡。

苏武被汉昭帝任命为典属国,迁中郎将,后被汉宣帝封关内侯。典属国是外交官员,秦及汉初位同九卿,后隶属大鸿胪;中郎将跟太中大夫一样,也隶属光禄勋,秩两千石。关内侯是「假侯」,没有封地,但也有少量食邑。

从职位上来说,张骞与苏武相当,都是中高级别的官员。从爵位上来说,张骞要比苏武高一档。

要论两个人的贡献大小,我觉得不好比,完全是两种性质。

张骞的历史使命肯定更重要,虽然没完成任务,但他带回来的「副产品」,竟比主产品还要丰盛,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了。张骞返程时候,没有走原路,客观上是为了躲避匈奴人,结果却带来对西域各国更全面的了解。

西汉的强大,与连通西域有很大关系,不光从军事上与西域各国结成联盟,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而且西域商路的开发,由此开始。最重要的是,西域此后慢慢成为大汉的属国,乃至并入汉民族版图,也由此开始。

可以说,张骞的这次「凿空」(司马迁语)西域,其实际价值,竟然远远地超出了当初的使命!打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老板对伙计说,你去山上搬块石头回来,伙计半天一瘸一拐回来说,崴脚了,就给你捡了块煤球。老板把煤球摆弄半天,说,小子,你帮我发现了座金矿,我家子孙后代都享之不尽!

苏武的贡献则是精神层面的,要说「实用性」,肯定远远没法跟张骞相比,可实际上,他受的苦要远远超过张骞。

文天祥诗云:「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表彰的正是苏武的忠贞。其实这种忠贞,不光是对君主的忠,也是对国家的忠,对民族的忠,对自己恪守的信念的忠。这种「忠」,岂是物资可比的?

所以,汉宣帝后来建麒麟阁十一功臣榜,将看起不起眼的苏武也列入其中,不是很能说明问题了嘛!


天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旨持节出师匈奴。

结果,被颟顸成性的匈奴扣留,先是胁迫苏武投降,后来就把他迁到北海边,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去放羊。

历经苦难磨折而没有折节屈服的苏武在匈奴苦熬了19年,汉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汉朝。

得知苏武还朝的长安百姓都自发的涌上街头,去迎接大汉朝的传奇英雄,当汉昭帝看见须发尽白的苏武朝见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著已经光秃秃的符节,也十分感动,令苏武带祭品隆重的拜谒武帝园庙,以告慰汉武大帝。

朝野上下,都钦佩苏武的坚韧不拔,临难不苟的精神。苏武遂官拜典属国。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张骞被封博望侯的由来。

事情同样发生在汉武帝一朝,事情的起因还是匈奴,为了及早彻底解决匈奴对大汉朝的威胁,汉武帝不遗余力,想了很多办法。

当时,匈奴开始逐渐的控制西域地区,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性格刚烈的汉武帝马上就想到要出使联络西域各国,和这些国家结成军事联盟,先遏制匈奴的势头发展,再求达到东西夹击的效果。

就这样,在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张骞,自告奋勇,成为去通西域的汉朝使节肇始者。

张骞从汉朝国都长安出发,一路艰辛且不说,经过匈奴势力辖区的时候,就被匈奴扣住,这一扣,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逃脱,再向西行,到了大宛,再过康居,来到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往回走。

而这归途依旧险恶,张骞一行不想再经过匈奴的地界,就绕道走,结果当时匈奴的魔爪所及,多处都不能幸免,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扣留,羁留了一年多时间之后,才逃离,回到了汉朝。

回到汉朝的张骞,已经是西域通了,西域诸国的具体情况他早就了然于心,所以,张骞详细的向汉武帝刘彻介绍了西域诸国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汉武帝授张骞太中大夫。

而这之后,张骞还参与了两次大汉朝重要的军事行动;

第一次是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在这一年里,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在二月和四月两次出兵攻击匈奴,同时,汉武帝令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同卫青大军出击漠北。结果汉军大胜。

这样,在第二次出征匈奴之前,张骞已经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协同大将军卫青击匈奴立功,汉武帝刘彻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

两年之后的汉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汉军讨伐匈奴左贤王,张骞领命与飞将军李广一起率军出右北平出击匈奴,因为没有及时的出兵援助李广的队伍,致使李广所辖4000余人伤亡殆尽,汉军受到了重创,朝廷追究责任,依律张骞以罪失去爵位,博望侯国除。

这个处置对张骞一定有很大的打击,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来,汉武帝真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两年之后,也就是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的任务是联合乌孙,抗击匈奴。

在二次出使西域过程中,张骞使汉朝与西域诸国外交活动出现了一个大的高潮。为后来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入汉朝管辖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让我们再次回到问题中来;

「汉武帝去世后,苏武为什么回到汉之后,仅仅被封典属国?而张骞被封博望侯?」

苏武最初被选派出使匈奴的时候,官职为中郎将,这是汉武帝刘彻的卫戍部队中的一个不高而且没有具体许可权的职位,当时苏武这个中郎将的工资是600石。

那么,19年后,出使匈奴归来之后的苏武被官拜典属国,这个典属国,权责范围在管辖除汉族本身之外的所有少数民族事物,甚至一度已经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事宜也归这个部门管理,对外联络、外交、礼宾等都包含在内,这样的职衔还不重要吗?

苏武出使前秩600石,19年后,官拜典属国,秩2000石,一望可见,汉昭帝对苏武很钦佩,器重,待苏武绝对不薄了。

再说张骞,他两次出使西域,两次入军中协同出击匈奴,谈何容易?这都是性命交关的旅程!如果说苏武留胡节不辱,彰显了汉民族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那张骞第一次"凿空西域",第二次「通西域」,又兼两次从军打击匈奴之功绩尤其居功甚伟。

况且,张骞在去世的前两年,因为延误军机,使汉将李广的4000人损失殆尽,而被削去爵位,博望侯国除了。这样的话,更不应该说汉朝薄待苏武而优惠张骞了吧?」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著这条闪烁著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2、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西域地区50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却是不能磨灭的。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身毒」是印度的古译名。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