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记载上看,曹操对选择谁为魏王世子还是有过犹豫的。曹操的儿子很多,其中能冒尖的也就那么几个。长子曹昂在征张绣时阵亡,因为「巧计称象」而为曹操喜爱的聪明儿子曹冲又早夭,其余如曹彪,曹彰,曹熊等也入不了曹操的法眼。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自然就是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争,再后来还有七步成诗的经典流传。

曹植七步成诗

现在谈谈所提的这个问题,当然是曹操选择了曹丕,决定权在曹操手上。曹植这些人行不行,不是关键,首先要服从于曹操的意愿和立嗣的标准,刘备选了个「乐不思蜀」的刘禅,晋武帝司马炎选了个「何不食肉糜」的傻乎乎的晋惠帝。你让那些聪明有才的皇子王子们找谁说理去。有的王朝传位还就只传长子,哪怕这个长子无德无才。那么曹植这些人行不行,按照曹操的判断,要继承魏王大位,将来还要君临天下,曹丕就要就要比曹植强了。我们下面简单的分析一下。

曹操是乱世之枭雄,他应该很早就考虑到将来由谁继承大位的问题,早早就对这些儿子们进行考察了。标准嘛,无非是文武谋略,处事性格等等方面。大家去翻翻史书,会发现曹操这些儿子啊,比如说曹植,曹丕吧,都是很小的时候就跟著他们父亲的军队到各地去打仗了,前面说到的打张绣的那次,大哥曹昂丢了性命,曹丕其实也跟著去了,不过运气还不错捡了条命回来。所以这都是军事能力的考验,将来继位没打过仗可不行。后来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按照现在的话说,这是高级武官的军衔,曹丕在武的方面是略胜一筹的。

《登台赋》

还有就是文采的考察,这个也很重要,将来当了魏王,甚至做了皇上,大臣奏个本都听不懂,自己说个话也不利索,当然不行。不过这都是最低要求,曹操的要求当然更高,文采好,能知古鉴今,能明断是非,这是做明君的基本要求。其实曹植,曹丕这方面都不错,当然从对后来的文学贡献上看,曹植要好一些,估计他的文学天赋还是比较高的。曹操建成铜雀台的时候,曹植作了一首《登台赋》,深得曹操之欢心。曹丕其实也不错,五言七言诗写得也很好,这里不多说了。这个方面啊,曹植要占上风了,毕竟后人都说他才高八斗嘛。

但是处事性格也很重要啊,曹操说自己要当周文王,所以谁继承了魏王之位,将来就得当周武王去夺天下的。帝王要能隐忍,大度,胸襟宽广,关键时刻还得心狠,慈不掌兵嘛,这方面曹丕至少在立嗣考察期间表现比较好,曹植呢,那就是失误连连,导致天平一下子完全倾斜了。

现在很多人都说曹植啊,太任性,恃才放旷,还醉酒闯了司马门,不守法令,三曹其实基本上都是那种清峻通脱,率性旷达的人,曹丕在王粲死后还学驴叫「驴鸣悼亡」呢,所以曹植的这些行为恐怕还不是主要问题,之所以曹丕能上位,第一是在立嗣的关键时刻曹丕的表现好得多,该收敛的时候知道收敛,该放一放的时候也放得开,度把握得很好。第二,两人背后的谋士集团都是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曹植的谋士杨修本人就和曹操不对付,而曹丕那边司马懿这些人都是很能算计的,把曹操的性格喜好摸得很透。第三,曹植还是文气重了些,柔弱有余,任性可以,但做帝王,得用在狠上面,任性发狠,方能在乱世立足,镇得住这些文臣武将。天天哭哭啼啼,儿女情长,这种「阮籍穷途之哭」 恐怕不是曹操欣赏的。

曹丕称帝

总之,曹操对立嗣的考察是一直在进行的,最终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为世子,这是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之后的决定,所以我的结论是,从立嗣的角度看,这当然是曹操的决定,同时也是因为曹植本身能力的不足。(图片来自于网路)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同年曹操征讨孙权,命曹植留守邺城,寄予厚望,一些人如丁仪、丁廙、杨修等人都来辅佐他,形成一定的势力。

曹操也有以曹植为世子的想法,只是犹豫不定。

《三国志·陈留王传》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的势力已然威胁到曹丕的地位,使得曹丕非常紧张。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曹丕于是向大谋士贾诩求教,「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

贾诩答道:「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贾诩对曹丕说的很简单,注意道德形象,亲好士人,时刻小心谨慎,重视孝道。

曹丕对贾诩的建议「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而在曹植这一边,虽然有杨修等人辅助,但是却没有要求曹植注意以上问题。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一句话,他任性了,达到一定的位置上仍没有克制,或者说「装一下。」

这不但是曹植的问题,更是他那些高参谋士的问题,他们没有劝说曹植要注意形象。

而曹丕就很更知道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了,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三国志·贾诩传》也记载道: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这个故事很精妙,曹操就世子问题问计贾诩,贾诩假装没有听到。曹操生气问他何为和回答自己的问题,贾诩说道「刚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曹操问题在思考什么问题。

贾诩到「思考袁绍、刘表父子的问题。」

贾诩是个聪明人,没有直接说谁为世子合适,只是以袁绍和刘表为例子。

曹操更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袁绍刘表都曾有「废长立幼」的事,结果导致身死业消。

于是曹操立刻下定决心,遵循长幼之序,以曹丕为世子。

而曹植在知道这个结果后,更加颓废,违反规定,「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使得曹操对他很失望。

曹操后来担心杨修怂恿曹植走极端,便杀了杨修,曹植彻底失势。

若是曹植不是那么任性,能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哪怕是装一装,表现的比曹丕好一点,尤其是不要以为才高就对其他士人低看一眼表现得太高傲,都会成为世子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的。


曹丕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曹操世称一代枭雄,他的脑力才干过人,遗传基因也同样强大。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的儿子中有三个曹丕、曹植、曹冲一个比一个聪明。别的帝王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为子嗣不肖而发愁,曹操则是为子嗣太肖而发愁,都太优秀了到底选择谁也是个难题。

其实,三个人中曹操最喜欢的是曹冲,但是过早夭折了。于是,曹丕和曹植成了最后的竞争对手,曹丕和曹植都是卞皇后所生,曹丕在文学和才思方面略逊于曹植,但是在勾心斗角、精于算计等政治手段方面却更为老辣,这是帝王心术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很像曹操,加之他还是皇长子,所以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


曹丕继承王位个人感觉还是曹植的那些高参不给力。曹操的继承者本应该是曹昂可惜在打张绣时为了保护老爹战死了,后来曹操十分喜欢聪明的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位神童)本打算百年之后由他继承他的事业,可惜,十三岁病死了,,,剩下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选拔,可惜曹植放浪不羁,空有满腹经纶却不知道把握,被老曹越看越不顺眼,他的那些高参,都是杨修之流没有大智慧只有小聪明,纵然曹操有废长立幼之心,也会因为这些家伙而心生厌恶,,,,相反的曹丕他的阵营除了贾诩司马懿这些老狐狸还有不少年轻的政治家帮扶,,,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曹植阵营比拟不了的。

曹植败了,败的一塌糊涂。是与其说是老天不给他机会,不如说他自己不懂得政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懂得网罗人才,不懂得包装自己,,,,


从一些记载可以看出曹丕和曹植的竞争还是很厉害的。

不过很可能老曹是个比较坚定的长子继承制支持者,当初长子曹昂也是打小跟著他四处征战,结果因为他大意了一次,睡了个寡妇,丢了长子和心腹保镖头子的命。

虽然后来老曹没有再冒险,但打败袁绍继续北伐的时候,还是带上了曹丕,让他攒资历,结果这小子顺手就把甄宓搞到了自己手中。

再后来,曹操给曹丕配备了司马懿,曹植长大了,也有才情,有文化,结果却选了杨修那种聪明却不知收敛的人当小伙伴,最后还是没算计得过司马懿,曹丕登位,杨修也被老曹弄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