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之战的确很滑稽,但如果看了1552年——1564年整个抗倭过程,就会豁然开朗!就会发现,龙山之战无奈的根源是朝廷的腐败与权力的内耗。

倭寇,是14——16世纪在中国、朝鲜沿海烧杀掠夺的日本武士、奸商等组成海盗集团。

洪武年间,建立了水陆并防海防防御体系。随后的皇帝也进行了完善。故而倭患不严重,到1419年(永乐年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望海埚一战,歼灭倭寇1000余人,倭患大有收敛。 直到1552年(嘉靖年间)倭寇又开始猖狂,这一次,一直持续了13年,到1564年才彻底消灭。嘉靖后,也有倭寇,但两次就剿灭了,使倭寇进入了历史。

也就是说,倭患先后有200多年,为什么嘉靖末期抗倭如此艰难呢?具体来看看13年的抗倭战争情况。

1552年,倭寇大规模登岸攻陷城塞,杀虏居民无数。抗倭入侵战争开始。抗倭是开始了,可效果让人痛心疾首。

1554年五月,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沿海几省军务。   

张经到任,看见抗倭十战九败,自己也败了两次后,决定调外地兵力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也就是说,张经了解了实际情况后,知道沿海军队不能用了)

1555年,四月,严嵩的党羽赵文华一再催促张经进兵,由于自己要求调来的军队没有到位,张经不听。于是赵文华上疏诬告张经「养寇糜财,屡失进兵机宜」。四月中旬,调来的部队到达松江。五月初,张经兵分三路在今嘉兴北大败倭寇,歼敌1980人。取得抗倭以来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但战争一结束,张经被捕,十月被杀。

张经被杀令人愤慨,奇怪的是,张经之死,张经生前极力主张调来的狼土兵不但再无战斗力,反而危害百姓。

戚继光龙山之战,就是在张经大胜倭寇因没听话被杀的那一年发生的。

戚继光当时任浙江都司佥事兼任参将。他没有张经那样能从别处调兵的权利,自然不能取胜!结果当然也让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情况的好转,在1556年二月,胡宗宪为浙直总督之后。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但此人精通文韬武略,也忠心为国为民。他一到任,就重用俞大猷、戚继光。大力支持部下练兵,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就是在胡宗宪的鼎力支持下培训起来的。

胡宗宪用军事威慑、培植间谍、金钱贿赂、官爵诱惑等等手段,第一步清除了与倭寇狼狈为奸的海盗头目(相当于内奸),这也等于打瞎了倭寇的眼睛。

1561年四月,胡宗宪在浙江外海亲自督战,以损失几十人伤亡代价,歼倭寇900多人解救百姓近9000千人,史称「台州大捷」

每临大战,胡宗宪「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意思是:胡宗宪总是亲临阵地,穿著作战的铠甲军装,不畏激烈战斗中的流箭飞石,指挥作战。)

经过几年奋战,胡宗宪与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彻底肃清几省沿海的倭寇。  

1565年十月,也就是「平倭」不到两年后,因胡宗宪「属于严党」而被捕,狱中,五十四岁的民族英雄胡宗宪、悲愤交加地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

张经被害,是因他不是严嵩的人!而胡宗宪则因是严嵩的人受冤而死。

看了13年抗倭的过程与事情,就会发现,抗倭之所以艰难,不仅是倭寇残忍,更是明王朝内部腐败,使有些人与百姓宁可跟著海盗跑,也不相信朝廷,也导致为国为民之士含冤死去!


倭寇对我国沿海地方的袭扰,从朱元璋时期就有,只不过因为当时防卫得当,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到了公元15世纪,为了争权,日本诸候之间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地盘,纷争不止,有些失败的诸侯,他们的残兵败将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就沦落为浪人。

而我国明朝当时没开海禁,使得商人也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所以这些日本的商人和浪人就勾结在一起,占据一些荒岛,变成海盗,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袭扰和劫掠。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对我国的侵扰最为猖獗,但是皇帝朱厚熜宠信奸臣严嵩,大肆打击,陷害抗倭良将,有些人为了逃避打击,不得不向严嵩赠送大量的钱财,诸如在浙江斩杀和擒获1900多倭寇的张经,由于被陷害,最后却被直接处死。

而当时当官的鱼肉乡里,军屯制度也是名存实亡,克扣粮饷,虐待士兵,很多人就逃离了自己的卫所,所以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卫所,本来应该五六千人的兵力,实际只有1000多人,而且有些人根本没什么战斗力,都是些老弱病残,所以每次倭寇进攻都没人遇到有效的抵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更有甚者,明朝内地的商人,虽然国家禁止开海贸易,但是还是有人偷偷冒著风险,出海做生意,他们有的甚至和倭寇勾结,联合起来对沿海的老百姓和城镇进行骚扰,而倭寇也借著当地商人所提供的消息,里应外合,无往不利。

我国东南沿海抗倭将领当中,张经,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龙山之战刚好是戚继光刚刚到浙江不久所指挥的一场战斗,在浙江慈溪,戚继光徵调了高于倭寇数10倍的军队,结果在龙山遭遇到了倭寇,很多士兵却不战而逃,最后戚继光凭借著三箭射死三个倭寇首领的个人战绩,扭转了败局。

这次事件也暴露出来各地卫所战力低下的毛病,但是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整个朝廷的腐败,奸臣当道,抗倭名将有功不得赏,反倒经常被陷害,再加上各地卫所兵力不足,良秀不齐,还有兵员虚额(为了冒领粮饷,实际上有些士兵是没有这个人的),所以有这样的结局也就可以想到了。


龙山所之战以前,明军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加上当惯了官差门吏欺压百姓尚可,但在对负倭寇海匪上确实不堪一击,明显处于劣势,以于大由为列其兵丁如没有主将不怕死,力死战,也许早以惨败,幸愧朝中有张居正,胡宗宪二位大人保举戚继光将军,惊天伟地,足智多谋,历精图治,严格训练,整肃军记,使之唤然一新,令倭寇闻风丧胆,每战必败,自成立戚家军后,更似神兵天降,不可一世,完全干净撤底的消灭了,倭国势力,戚家军功高盖世,无语伦比。


威之前明常时间备武不足,对打杀不善常,不是说明军胆小,而是缺少合适锻炼而变的缺乏常识,威继光对明军的训练大都在体能和精确度上,而不是什么思想作风,如果一个军对思想作风有问题,那可能重点是在政府政策上,而明军经过体能和精确度的训练就能大败倭寇,说明在国力军备上明仍远超当时日本,之前败给倭寇,更大程度是因为常年的太平,让大部分人民,甚至官军都缺乏战争常识,面对刚打完战的倭寇,不知道怎么应对,西方的罗马帝国末期,沉迷享受的罗马人在遇到海寇时也没好到哪去,所以有句话常说,忘战必死,和平年代更要发展精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