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大明承宋制,抑武扬文。自太祖朱元璋始,手握兵权的大将是朝庭防范的重点。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造反,明朝有三大措施。一是将精锐神机营集中在京城由皇帝直接管辖调度。二是对大将的监视无处不在,有明一朝太监满天飞,钦差遍地跑,大都是为了监视大将。三以文官统领大将,边关执掌帅印的大都为文人,这样就构成了文臣、武将、太监三方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的局面。

戚继光是世袭的武将,平倭抗金的名将,手握著自己训练、实战打出来的精锐之师,自然要受到重点监视。戚继光不仅要打仗,还不想让皇帝猜忌,皇帝一旦猜忌,不仅打不成仗,还可能掉脑袋。还有庞大的军队要养活,如何处理与朝庭的关系成为头等大事。而朝庭大臣也想与手握兵权的戚继光结交,以为朝庭以外的后盾和力量。这样互为需求,自然会走到一起。

戚继光除了经常向皇帝上表汇报工作表忠心外,还与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关系非常好。当时张居正就是戚继光在朝庭的最大靠山。戚继光每次回京都要到张居正府上拜望,送金钱、财物、土特产和女人。这是无奈之举,他需要张居正为他说好话,军需需要兵部列计划,然后要户部拔银子。都是神仙,戚继光那一个都得罪不起。

后来张居正病亡,戚继光便失去了靠山,进而失去兵权,在郁郁寡欢中病故,一代名将死的很凄凉!


戚继光和朝中大臣的关系?大约指张居正吧?不错,戚继光确实向张居正行过贿,这是他的污点,但是,这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否则得不到张居正的支持,就不能顺利剿灭倭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多得很,如陈平也贪,刘邦却睁一眼闭一眼:戚继光本是胡宗宪提拔的,但胡宗宪自己就常向严嵩行贿,张居正也向大太监冯保行贿(一次就达十多万两!)

那么,这种行为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贪污受贿,放在哪朝哪代也是犯法的,怎么可以效仿?但这些人是国家急需的特殊人才,只能"特事特办",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十月革命后,列宁竭力主张推行巴黎公社的薪金制度,即政府官员的薪金不能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这样才能保持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他又附加了一条:对从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必须付高额薪金!看到了吧?面对不可缺少的人才,连伟大的列宁也只能开特例!在我国历史上,爱才之最,非曹操莫属,他几次下求贤令,明确地说要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治兵之术"的人才,所以他得到人才最多,事业也做得最辉煌!

明朝最清廉的莫过于海瑞了,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可是高拱、张居正两任首相都不肯重用他!为什么?很简单:你叫他去平倭寇,他行吗?你叫他去抵抗北方蒙古入侵,他行吗?都不行吧?但戚继光行!你说该用谁?所以,朝廷实际上有一条潜规则:海瑞不能贪,他若贪污受贿,立马严惩,决不姑宽!胡宗宪、戚继光,可以贪,但别太过份;严嵩可不可贪呢?要看他是否把皇帝侍候得舒服,好,那你只管贪,没事;但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搞得皇帝不高兴了呢?那就罪该万死!

现在,戚将军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效法,清楚了吧?


谢邀。正如题目所提的那样,名将戚继光在抗倭守边的立功同时,为保障自己尽量少受朝廷文臣大员们掣肘乃至获得有效支持,确实对胡宗宪谭纶张居正等大臣刻意交好,甚至送钱送物。但这一行为确实要结合当时明朝政治军事体制来辩证地看待。

有明一代,因为朱元璋是贫苦农民造反起家,最终夺取天下。在这一过程中,造就了权倾天下的淮西军事官僚集团,为了防止出现异姓将领篡夺政权的情况出现,在分封诸子到各地就蕃拱卫皇室的同时,大明承袭了宋朝「以文治武」的体制。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官地位绝对高于武将,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兵部尚书由文官出任。二是在驻防地区,高级别的将领要服从低于自己级别的文官指挥。三是出于监视的目的,皇帝还会派遣太监作为监军到各地军营和作战部队,一来督促前方将领不得懈怠,甚至会干预将领的正常军事指挥;二来监视手握重兵的将领有否异心。

在明朝历史上,戚继光可谓是战功赫赫,先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训练出「戚家军」,最终凭借这支力量平定了倭患。后来又奉命北上出任蓟镇总兵,保证了多年北部边疆安定。但是,这些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戚继光在私下极力笼络所处战区封疆大吏和朝中主要大臣。在江浙一带作战时,戚继光极力争取到了总督胡宗宪的支持,才能心无旁骛地训练出戚家军,没有足够的饷银和时间支持,戚家军难以有效组建。在担任蓟镇总兵时期,他与顶头上司谭纶交好,对首辅张居正极力讨好,送美女送春药,甚至在张居正回老家荆州省亲时,派出一队火枪手担任护卫。正是朝中有人支持,有了后勤保障,戚继光才能心无旁骛专心练兵打仗,成就事业。戚继光开始走下坡路就源自张居正死后,亲政的万历帝打击原张居正阵营的人马,把戚继光调往没有战事的两广地区。

客观地讲,戚继光处理好与朝中大臣的关系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没有得到支持甚至还得到掣肘,要保家卫国也是空谈。虽然这种讨好大臣的做法,有时会让人感觉不屑,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戚继光这种做法,后世将领也是可以有所效仿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