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21日,罗浮宫依例闭馆后,墙上的一道暗门便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人。那是一间隐蔽的储藏室,里面堆满了三脚架、画框、调色板之类的画具,都是供美院学生临摹古典大师之作用的。神秘现身的人是博物馆雇的油漆工,名叫文森佐·佩鲁吉亚。前天收工后,他没回家,而是躲进暗室待了一夜。

油漆工偷走《蒙娜丽莎》,引起轩然大波,使《蒙娜丽莎》成名画

确认四下没人,他跑到《蒙娜丽莎》跟前,把画摘了下来,然后换上馆内员工的白大褂,将那幅名作折叠起来,夹藏在衣服里,顺着扶梯下了楼。这时他才发现,通道下面的出口已经上锁,他被困在楼梯间,直到一个管道工听见门内有动静,帮他把门撬开。佩鲁吉亚的好运气还没结束,等他赶到博物馆大门时,唯一的门卫恰好擅自离岗,他就这样逃离现场。

次日一早,博物馆照常开放,画家路易·贝鲁来到四方大厅,支起画架,准备开始写生。他忽然发现,本该出现神秘微笑的墙上只剩四颗铁钉。他找到警卫报告,可人家懒得搭理他——想必又是哪个摄影师拍完照,忘记把画送回原处。

可直到中午,他要等的那幅画还是没送回来。贝鲁反复催问,警卫这才去问摄影师,对方回话说从来就没借过那幅画。下面的事轮到警察去忙了,可很难找出头绪。那年头的博物馆,连个警报电铃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摄像头、红外格栅之类的装置。博物馆领导接到的报告很简单:它没了!失窃的消息这时已经外泄,新闻界趁机起哄。

油漆工偷走《蒙娜丽莎》,引起轩然大波,使《蒙娜丽莎》成名画

人们质问当局,下一次会不会轮到埃菲尔铁塔被偷。关于嫌疑犯,意见领袖们纷纷捕风捉影,开始互撕,就像刚打完鸡血。有人说这是美国富豪摩根雇人所为,要不就是德国人暗中使坏,保守派报纸则继承了坏事一律归罪于犹太人的老传统,美丽城的黑帮自然也难脱嫌疑,还有人提到美籍德裔大盗亚当·沃斯的名字。

《蒙娜丽莎》一案恰好赶上西方传播史的一个节点—新闻管制放松,加上识字率提高,一些新型小报占领市场,面向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正是这些小报,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把重要事件的消息传送到社会各个角落。关于罗浮宫名画失窃的报道,一下子成为全球众多报刊的头版头条。一件艺术品获得如此巨大规模的宣传,历史上还没先例。此外,盗画故事还被编成小品,在夜总会演出。这是一幅名画一夜成名的故事,它从原本的名流级别,一下飞升到众神行列。

九天后,罗浮宫重新开放,拿破仑庭院南侧的入口处车来人往,来看《蒙娜丽莎》失踪。

《蒙娜丽莎》一案牵涉极广,嫌疑人当中不乏各界名流。先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遭到拘留,因为他倒卖过一件从罗浮宫偷来的雕像,买主是画家毕加索。这件雕像的造型,启发毕加索构思出《阿维尼翁的少女》,开创了一代立体派画风。

油漆工偷走《蒙娜丽莎》,引起轩然大波,使《蒙娜丽莎》成名画

当时尚未脱贫的毕加索正在追一个萝莉,发誓要在艺术界出人头地,与她共享富贵,于是积极搜罗各种独家专享的风格资源,以图创新。先锋诗人一进局子全撂了。等到传讯画家时,他也把屎盆子全都扣到阿波利奈尔的脑袋上。可警察烦心的不是雕像,而是古画,最后一看查不出什么名堂,就把两人都放了。

两年后,潜回佛罗伦萨的佩鲁吉亚找人销赃,结果被人举报。在受审期间,这个文化程度有限的人打出民族主义这张牌,自称是为祖国意大利拿回被外族掠夺的文化遗产。不管他如何狡辩,坐牢是避免不了的。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顺手牵猴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