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名叫王中孚,字允卿。从他名字可以看的出,他的父祖是读过书的文化人。「中孚」是《周易》中的一卦,「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意思是说只要诚心正意,就连小猪小鱼都可以被感化。持守正道,就无往不利。显然,这个名字,是家中长辈期望王重阳诚信待人,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吉祥与富足。

由于家境富裕,王重阳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弱冠之年前往京兆府读书,准备参加科举。

关于王重阳参加科举之事,坊间一直存在著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道藏》中含糊其辞,或者讳言此事,似乎王重阳根本没有参加过什么考试;另一种根据史料记载,照实记载了王重阳参加伪齐科举之事。

说好的抗金义士,怎么会参加伪齐的科举?

历史,和你想像中的完全不同,王重阳的科举之路还有升级版——在会试中,王重阳文章中因为有敏感内容,触怒了当权者,被革去了功名。受此打击,王重阳每天以酒精麻醉自己。直到多年后,重出江湖,这次他参加的是女真人的武举考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重阳从小习武,到金庸笔下更是独步武林,去参加武举,自然「高中甲科」。

中了武举的王重阳并没有一鹤冲天,只是有了一份公职——甘河镇(位于终南县,背靠终南山)酒监!甘河水清澈凛冽,当地人靠水吃水,沿河有许多酿酒作坊,酿出来的酒醇香绵厚,四乡知名。王重阳担任的酒监,是从八品或者从九品的低级武官。

王重阳虽然捧上了铁饭碗,却不爱岗敬业。他利用工作之便,天天喝的醉眼迷离、东倒西歪。尤其让人讨厌的是酒风不正,经常闹酒炸,甘河镇上常见的一幕——王重阳被绳子捆在桥栏杆上醒酒,身边是一地秽物。

一次喝高了,居然把公文也丢失了。幸亏有好心人拾到,归还了他。此事记载在《重阳全真集》中,王重阳酒醒后,写了一封感谢信以纪其事,词云:害风王三,前时割税,为酒爱,饮中沉醉。往往来来,眼前事全然不记,与仁人当街打睡。脑袋头巾,尽皆遗弃。有经文,里面诀秘。深谢明公,发善心,与予拈起。解珮令,报贤好意。

金庸大侠读了这首《解珮令》,看到「有经文,里面诀秘」之句,于是脑洞大开,这经文就变成了《九阴真经》。其实,王重阳手不释卷研习的并非《九阴真经》,而是柳永的《乐章集》。

建隆四年,王重阳48岁,已然是人到中年。一天,王重阳正在镇上一家肉铺喝酒啃猪头肉,突然外面进来两个道人。这两个道人身披毡裘,生的——烟霞态度、霄汉精神(如果不是穿著道袍,活脱脱就是北丐洪七公行乞的样子)!这八个字不大好解释,总之就是满面红光、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之类形容词堆砌在一起,才足以说明二位的与众不同。

王重阳长那么大的眼睛,自然看人很准,一见这二位道士,立即惊为天人,「迎至僻静处倒身便拜」。两个道士一见孺子可教,当即收其为弟子,密授真诀。后来,王重阳的徒子徒孙们把这段故事演绎成「甘河遇仙」,二位仙人就是吕洞宾与钟离权。

在经高人点化后,王重阳离妻弃子,自己动手在邻近的南时村挖了一个深丈余、高数尺的穴室,取名为「活死人墓」。墓中央放有「王害风之灵位」,墓四角各植一株海棠。

从此,王重阳更名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子(王嚞、字智明,是山东传教时所用名)。王重阳在墓中开始了修行,每天仔细研读道士传给他的秘籍。终于悟出了俗世尘缘与真空仙境的区别,懂得了前世善恶与今生报应的关系,下定决心「存神养浩全真性」,「换了凡躯一点尘」。两年后,王重阳终于悟道,一天突然填了活死人墓,迁往刘蒋村筑庵而居(严重怀疑王重阳得了风湿性关节炎)。

大定七年(1167)四月,王重阳一把火烧了自己修行的茅草庵。人们问他原因,回答道:「我东方有缘耳!」说罢,幅巾道袍、曳杖携罐,施施然向山东去了。

因此王重阳没在活死人墓练过武,只是修行过。


历史上的王重阳文武全才,在58年的时间里学文学武,娶妻生子,修真悟道,创教传教,然后羽化登仙。王重阳先文武大成,而后入道的传奇人生,比金庸先生书中更精彩。

王重阳生于公元1112年,自小天资聪颖,出身家境不错的大户人家。在北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王重阳自然也以读书为重。

不同于一般读书人的只求功名,王重阳心志很高,一心要为国家建立功勋,故而王重阳还苦习武艺。长大后,不仅精通诗文,还善长骑射,武艺高强。

十五岁时,金国攻破北宋都城汴梁,大肆烧杀抢掠,史称靖康之耻。

王重阳于是和其他有志气的人一样,投身抗金运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心里郁闷。后来,王重阳以过人的才能考了武状元,也没受重用。

也许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太大,又或者是才能不能得到使用的地方。王重阳渐渐的有了出尘之意,行为轻狂,异于常人。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王害疯。(想必陕西关中的人,应该知道害疯的意思。)告诉别人,我王重阳疯了。

王重阳对别人说自己得仙人传授道法,要修仙入道了。在地上挖了个洞,洞口竖了个牌子,上写:「王害疯之墓。」在里面专心悟道,不问世事。

陪伴王重阳的只有枯燥乏味,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豪杰、女神林朝英,现实中一个都不没有。王重阳在地洞里一呆就是两年多,终于化茧成蝶,悟道成功。王重阳挖的这个坑,就是享有盛名的「活死人墓」。

此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又到别处搭了个茅庵继续修道。数年后,王重阳烧掉茅庵,出关中到河南和山东一带传教。

王重阳创立的就是全真教。他言传身教,著述颇丰,教授出有名的全真七子。这七子就是金庸先生说的丘处机,马丹阳,王处一等七人。后来,王重阳在传教途中羽化登仙而去。

据说王重阳羽化登仙后,他的弟子们决定把他的遗体送到关中家乡安葬。到关中的路甚是遥远且崎岖难行,护送遗体的一众弟子们很是辛苦。王重阳心疼弟子们,便决定显出仙身。送弟子们一些福利,好好犒劳一下。

王重阳在弟子们所要经过的道路上,一路先行。见了饭馆旅店,便走进去对店家说:随后会有一众道士路过,你要好好的招待。然后,按照人数预付了所有的钱,并多给出一些算是赏钱。店家见有生意上门,付的是现钱,还有赏钱拿,个个欢喜异常。

随后王重阳的弟子们经过。吃饭时,店家热情的拿出上等的好饭好菜来招待。

出家人没有经济来源,哪里有钱吃好的?弟子们嫌贵,要求换成便宜的。店家说,已经有人替你们付过钱了,只管吃就是了。

弟子们好奇,是谁这么好心,替我们付饭钱。要知道这么多人的饭钱,可不是小数。再说,他是怎么知道我们要走这条路的?

于是向店家打挺:能否告诉我们,是谁付的钱?以后见著了,总要好好感谢一番才是。店家便把付钱的人的样貌,详细说了一番。

弟子们听了,大为惊奇。这样貌就是恩师啊,其他人没有这个样貌的。可是恩师已经羽化成仙了,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晚上住旅店时,又遇到了和白天在饭馆一样的事。弟子们打听时,店家说出来的仍然是王重阳的样貌,连声音都丝毫不差。

后来,在一路上都是这样。弟子们才相信,真的是恩师体谅自己等人的辛苦,才现出仙身来一路做好了安排。弟子们很激动,心中都暖暖的。

说实在的,在金庸先生的书里面。王重阳和张三丰一样,只显示出了武侠的一面,没有显示他们修真的一面。毕竟,即使武功再好,境界层次也达不到修真的高度。(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路。)


看武侠小说不用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举个例子吧。

你要认真起来王重阳就不存在于《射雕英雄传》里。

在《射雕英雄传》的末尾,成吉思汗死,郭靖从蒙古返回中原,刚好赶上了第二次华山论剑。成吉思汗死于公元1227年,而华山论剑每二十五年一次,也就是说第一次华山论剑是1202年。《射雕英雄传》写到,第一次华山论剑王重阳技压群雄独占鳌头,夺得了《九阴真经》和天下第一武林高手的称号。可实际上王重阳死于公元1170年,华山论剑时王重阳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

看小说别纠结这些,好看就行。

活死人墓是有的,王重阳自称活死人也有这回事,但王重阳住在里边不是为了练武功,小说里的武功本来也是不存在的嘛。王重阳中年心灰意冷,在洞里(活死人墓)住了七年然后悟道。


感谢邀请

在金庸武侠小说里,写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以王重阳位于五绝之首!王重阳在创立全真教后,收全真七子为徒,并传授他们武功。据小说记载,在这之前因王重阳与林朝英打赌骗去古墓,在里修行了几年,于是与林朝英共同创建了古墓派,所以最开始古墓是作为王重阳的修行之地。到后来,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隐居于此……


靠……额……

活死人墓本来就是全真教的,所以王重阳到底进去过没有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林朝英霸占了活死人墓后,王重阳肯定没进去过。林朝英做梦都想王重阳来一次,但估计真的去了,神雕侠侣就是王重阳和林朝英的故事咯


练功是存在的。

王重阳在户县活死人墓闭气练功二年多。辟谷。


历史上的王重阳是全真派创始人,武功不会有武侠书中那么神化,在活死人墓悟道而已。


武侠小说历史是两码事,不要当真。


你去问王重阳去


这个活人墓还真的有可能,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想想秦始皇修长城,皇陵这些大工程,都是古人的智慧,在古墓里生活,问题也不会太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