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友又在搅动是非,开始提问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看看这句话的翻译。

「初」指的是「最初」和「在开始的时候」,这里的「初」和后来的刘备三顾茅庐形成对比,「初」指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的事,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后」。司马光用短短几个字,就被诸葛亮出山前的情况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部门南阳网友认为的「初」是指「建安年初」的问题,我不想评价,建议大家查阅相关史料和各大出版社对这句话的翻译,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南阳网友之所以要故意错误理解为「建安年初」就是想说明诸葛亮在隆中(今襄阳隆中)住,然后去宛城(今南阳市)躬耕,这是又一次企图侮辱世人智商的谎言,企图把诸葛亮的家和躬耕地分开。而历史记载诸葛亮出山前从未到过宛城(今南阳市),怎么可能在宛城躬耕?(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所以称躬耕于南阳)

回到题目中的问题。文中书偶的很清楚是「襄阳隆中」,说明「隆中」归「襄阳」管辖了。既然可以管辖「襄阳城」西的「隆中」,「襄阳」自然不是指「襄阳城」,而是指「襄阳郡」。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 ,此后隆中遂属襄阳。事实清楚明了。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写的很清楚「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我就问南阳网友一句话:这句话你们到底是赞同不赞同?如果赞同,你们都可以闭嘴了,用「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来否定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这种逻辑估计只有南阳人想得出来。如果不赞同,那也请你们闭嘴,不要再提这样的问题。


奥对不起,这篇没看清,不太合适,如不合宜可删除!

司马光「初,诸葛亮隅居襄阳隆中「是襄阳城还是襄阳郡?

这个问题不知道读过多少了,襄阳南阳两地争来争去,没个定论。记得曾专门写篇短文推荐熊二先生的一篇文章,写此题答复或评论的先生,建议先仔细读熊先生文章后再发声。今天又有这问题,说明没 引起重视。那就试著再答一下!(切勿误会: 不是襄阳人,也不是南阳人。也无意参与这种无谓争论)

先引用一段熊先生的文章: (( 综上可知,「隆中」一地就在今襄阳城西不远处,在三国时期,此地确实属于南阳郡之范围。因为南阳在东汉时期的广泛知名度,诸葛亮言「躬耕于南阳」,不仅是很明晰的表达,更是孔明光复汉室这一雄心壮志的潜在反映 ))

再次重申别急喷,喷我没啥伤了熊先生不好。

东汉的荆州治所在襄阳(这从三国演义也能看出来,开始刘表是荆州刺史,他一些重要活动地点就是襄阳)下辖八郡,分别是:

江北四郡:1、南阳,治所为宛(今河南省南阳市)。2、章陵,治所为章陵。3、南郡,治所为江陵。4、江夏,治所为西陵。

江南四郡:1、武陵。2、长沙。3、桂阳。4、零陵。

其实我这里再解释也不清楚。熊先生文中有当时荆州地图(熊先生是历史地理学博士),并用两种颜色标注了古地名和现在的地名。毕竟近两千年了,地名变化很大,乱发言不仅显得没教养,还被人笑话。所以再次推荐熊先生文章---「隆中「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网名---熊二History。另有一位断鹰攀崖的文章,标题是: 司马光「初,诸葛亮隅居襄阳隆中「是襄阳城还是襄阳郡?也值得一读。


答:南郡襄阳县

湖北襄阳——请不要否定自己的历史

一、历史主线

1、《资治通鉴—汉记六》记载"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这个"初"指建安(196年—220年)初,这个时候诸葛亮在襄阳,诸葛玄在世,诸葛亮尚未"躬耕于南阳"。

3、建安二年(197年),"玄卒","亮躬耕陇亩",具体地点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5、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爆发。也就是这是这一年,曹操置襄阳郡,原南阳郡南部的樊城、邓城、山都被划入襄阳郡,

6、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荆州后,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镇守汉江北,因此刘备、诸葛亮是认可襄阳郡的。

7、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后,孙吴吕蒙白衣渡江,十二月关羽走麦城。

8、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年号黄初,三国开始。

9、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彰武,国号"汉",史称蜀汉。

10、曹魏黄初三年,蜀汉彰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

11、蜀汉彰武三年(223年),张飞遇刺。同年,刘备伐吴,结果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四月,刘备病逝,托孤诸葛亮、李严。

诸葛亮,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躬耕于南阳。

李严,南阳(宛)人。

13、蜀汉建兴四年(226年),曹丕去世。

14、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作《出师表》,北伐曹魏。因此,"南阳"不可能跨越襄阳郡的樊城、邓城、山都,汉江,万山,管辖隆中。因此"隆中属于南阳郡"是造假的表现。

二、历史事实

1、194年——197年,诸葛玄和诸葛亮投奔荆州刘表,住"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故习凿齿在《襄阳记》言"襄阳有孔明故宅"。

2、197年,诸葛玄卒,诸葛亮北上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

十年后(207年),刘备三顾茅庐,

20年后(227年),诸葛亮作《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00年后的唐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理解这个问题,还得用史书说话,我们看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怎么注解的: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亮从父玄,为豫章太守,将亮之官。会汉朝以朱皓代玄,玄与亮往依刘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按东坡诗万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万山诗云:「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崔烈事灵帝,以入钱为公。〕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诸葛亮,字孔明。庞统,字士元。庞,皮江翻。〕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物之有用者谓之器:器之者,器重之也;重其才之足以用世也。〕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看清楚,胡三省注释这句时,引用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很显然,襄阳隆中和亮家于南阳之邓县没有任何矛盾,只不过行政区划的变迁罢了,为什么南阳人连这点都理解不过来,喜欢钻牛角尖。


谢二友!司马光的「初″为建安初期,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徐州大屠杀为公元193年,也就是这一年,诸葛玄带著诸葛亮一家迁居荆州(包括襄阳、宛城)。居宛城可能性很大。因为诸葛玄与袁述是同盟关系或上、下部属关系。袁述此间曾据守称霸南阳。宛城可能有诸葛玄置备的产业。

建安元年春(公元196年),豫章太守周述病逝。袁述闻讯即派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之职,抢战势力。后被朝庭派遣的太守朱皓,挟借扬州之兵赶走诸葛玄。诸葛玄退居西城。次年诸葛玄在西城被杀。源于《魏略》

另有一说《三国志》为:诸葛玄挟亮与弟钧,赴豫章郡任太守,被朝庭派遣的太守朱皓所挤兑,被迫返回荆州(宛城)老家。可是此时宛城已是张绣天下。可谓鹊巢鸠占,有家难还。无奈之下,转靠旧识刘表于荆州(襄阳)。(注:诸葛玄赴任豫章太守,时间为公元196年春。与张绣攻占南阳时间为同一年。即建安元年)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逝世。一年孝期满后,诸葛亮遂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秋,携家带口返回南阳老家躬耕于野。至于黄承彦,史书仅记载为沔南人氏,并无说明其事业在沔南襄阳,还是在沔北的宛城。不过从「沔南人氏″这一记载中看出,黄承彦的事业,应在除襄阳之外的其它地方。不排除其生意在宛的可能。

司马光:「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取自《三国志》版本。「初″,指建安初期居住襄阳隆中。但却与《汉晋春秋》的南阳隆中记载相互矛盾。如果釆用《魏略》版本,或许根本不存在寓居襄阳一说。

由《资治通鉴》记「初"(建安初)一一公元196年。可知:公元196年(张绣占南阳),诸葛玄的豫章太守被挤占,无奈投奔旧识刘表于荆州(襄阳)。那么三年前(公元193年)的诸葛玄携亮弟去的是啥地方呢?无奈为我们指明方向一一就是被张绣占领的南阳宛城。宛城(卧龙岗)有诸葛玄旧宅地产(袁述时期)。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诸葛玄卒。公元198年4月(曹操回撤许都),诸葛亮携家带口,回宛城卧龙岗旧居(原宅历经战乱被毁,另搭建草庐)躬耕于垅亩。至止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


提问者望凤鸢就是个扯淡加混球,一直在头条上充当南阳枪手,全他妈否定历史,,,看一看南阳地方志,南阳那岗地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记载叫卧龙岗??先改名卧龙岗后改南阳隆中。特别是望风鸢这混球每隔几天都在头条上抛出内似问题糊弄大众不装逼等历史。无语


应该是指襄阳县,《资治通鉴》所使用的都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行政区划。建安初襄阳县属于南郡,「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隆中位于汉水南岸,属于襄阳县。此时他在这里求学寓居,还没有到南阳躬耕。这条史料是过去「襄阳说」反复宣传的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铁证之一,只是偷偷去掉了「襄阳」二字,现在看来这种惯用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手法适得其反。如果「襄阳说」认可这条史料,那争「躬耕地」基本上就没戏了。「邓县隆中」除了被习凿齿「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襄阳有孔明故宅」重重打脸以外,又被司马光的这个「襄阳隆中」记载彻底粉碎了!


诸葛亮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在襄阳,在当时兵荒马乱襄阳可谓一方净土,好多文人墨客投奔刘表治下襄阳,刘表在襄阳大办学堂,诸葛亮不好好学习会跑到宛城(现南阳)送死吗?是个人用脚指头想都想的到。如果让河南人去叙利亚去种地河南人的去吧!去了连小命都没了。诸葛亮那么聪明的很会做这么没脑子的事吗?


你外地朋友很崇拜刘秀,想去刘秀家乡祭拜,他问你刘秀家乡在哪。你会说「南阳白水乡」还是「枣阳白水乡」?你告诉他「南阳白水乡」的话他把南阳地区跑遍了也找不到白水乡。「南阳白水乡」好比「南阳隆中」,「枣阳白水乡」好比「襄阳隆中」,司马光告诉后人「南阳隆中」,估计把南阳跑遍也找不到隆中(不要说刘秀出生在河南家乡就是河南,你出生在北京,家乡就是北京了?)


司马光所说的「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的襄阳,无论是襄阳郡或是襄阳城都无关紧要,因为不管是城或是郡都说明阿头山(伪隆中)从不属南阳郡管辖过。那么这句话中的意思其实是,刚开始,诸葛亮在襄阳阿头山寓居。其后面所要表达就是:后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水经注》记载襄阳隆中有诸葛旧宅,那么有旧必有新,诸葛亮年少陏其叔在阿头山生活学习,成年后其叔亡故,,迁至南阳卧龙岗躬耕待主,才引出刘皇叔三顾卧龙岗草庐请诸葛的佳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