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表述,后世多有争论,多数政客、文豪、史学家认为陈寿有私仇的表现。大致原因如下:

一、陈寿之父为马谡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之后,其父因连带责任被剔发处置,这在当时是一件极具羞辱的事情,陈寿有怀恨的可能。

二、三国志成书时间为西晋,与三国的时间跨越不大,不排除政治因素导致的历史歪曲,这种因素在史学界上是一个顽疾,很多历史因此失真……

三、诸葛亮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般神奇,但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在错综复杂的时局中纵横捭阖,并历任三代蜀相,为蜀国的存在立下汗马功劳,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蜀国的地域以现在来说,就是一些欠发达或者贫困地区,在乱世中治理穷乡僻壤,绝非一般才识的人能做到的。


这个我之前好像发过。。陈寿是诸葛仇人加蜀黑。。不会太说诸葛好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一场大胜以「合不能克」代替。至于陈寿和诸葛亮为什么有仇,我就复制粘贴一下吧~

陈寿与诸葛亮有杀父之仇。

历史上有三种说法,陈寿的父亲是陈到,陈式,或马谡的参军(《晋书》记载)。此三人陈到陈式死于诸葛亮之手,马谡参军受髡刑(仅次于斩首且是一种侮辱性的刑罚),陈寿当然对诸葛亮有所不满。

陈寿的老师谯周与诸葛亮意见相左且一直被诸葛亮打压。陈寿与谯周感情甚厚,在此也有不满。

最后,陈寿的人品存疑,有记载陈寿曾经向丁仪的后代以立传的代价索求贿赂,丁仪的后人没有行贿而陈寿也真的没有给丁仪立传。(据《晋书。陈寿传》载:「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云:」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议者以此少之)

事实上丁仪是汉魏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操也曾赞叹过他的才华:曹公以仪为西曹掾,语后,操愈善仪俊才,喟然叹曰:「仪诚不世之少俊,即双目皆瞽矣,我亦欲以女妻之,况目有小,嗟乎,皆是践坏吾女之姻也!」况且丁仪不仅有才华,在曹魏期间也曾只手遮天,丁仪没有立传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黑诸葛几句也是可能的。以上为个人分析,如有不同意见勿喷,和平讨论


一个搞后勤的,非丞相之才。诸葛亮北伐,按理说他是搞后勤的出身,更应该知道后勤的重要,除了第一次,都是基本都是因为粮食跟不上被迫撤军。再一个,心胸实在不大,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但是统帅军队的是诸葛亮和魏延。俩人都有假节,诸葛亮为正,魏延为副。诸葛亮到死,也不愿意交出兵权,让长史杨仪把部队带回去,正常来说,应该是魏延接过北伐部队的指挥权。魏延的军事才能,就连刘禅也是相当肯定的,不然不会把假节给魏延。诸葛亮这人实在太贪权,他就是想证明自己比刘备,比法正要牛逼。刘备把军队大权托付李严,没给诸葛亮,就很说明问题了,如果是李严搭档魏延,诸葛亮还是干老本行,也许蜀汉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就因为诸葛亮贪权,硬生生的把蜀汉给坑死了。也许在刘备意识里,北伐中原,带队的也应该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用兵谨慎,无大功,也无小过,政治才能超过军事才能。评价符合中庸。诸葛亮能上唐武庙,前秦军神王猛自比诸葛亮,大清左宗棠喻为今亮,司马懿自愧不如当世奇才。所以绝不是陈寿所说军事才能低。毕竟刘备去世后就给了诸葛亮五万多可以用来折腾兵力,当然不敢冒大险,自保都不足,还去进攻。而且把曹魏两个方面军主力主帅都引到蜀汉前线,可见军事才能不低。


诸葛亮只会守,不会攻。

从诸葛亮的八卦阵和其他的用兵方式。

可以看出,如果摆好阵没有人攻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用


应该是讲一线指挥能力欠佳。诸葛亮擅长谋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