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字在钟,号伯寅。咸丰二年考中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也是一代名士。

潘祖荫出生著名的吴县潘氏家族,潘氏家族从乾隆年间开始,在清代科举场辉煌了上百年,共有三十五人金榜题名,包括一名状元、两名探花。其中,最得意的,便是潘祖荫的祖父潘世恩。

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因不肯附于和珅,为仁宗嘉庆皇帝所欣赏,因此官符如火,一路扶摇。潘世恩最得意之处,不是以状元拜相,而是内阁之中,除了他以外,其余三人都是他的门生,可谓二百年来所未有。有诗记云:「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潘世恩凡事退让,伴食而已,又有三个门生宰相照应,仕途中还有何风险可言?十余年间,外患迭起,朝野不安,但潘世恩却一直做他的「太平宰相」,而且活到了八十五岁,享尽了荣华富贵。长子潘曾沂官至内阁中书,其孙潘祖荫则是咸丰二年的探花。时人称潘世恩是三百年中第一有福气之人。所谓「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清咸丰二年,潘家祖字辈中的潘祖荫,高中探花,累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对金石古玩有著特殊的爱好,特别是对青铜器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清咸丰十年,「一代名臣」左宗棠因遭人劾奏陷于困境,潘祖荫是咸丰皇帝跟前的红人,他仗义执言,三次上疏营救左宗棠,特别是奏折中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不仅使左宗棠得以东山再起,而且让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名震天下。为报答潘祖荫的鼎力相助,左宗棠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后来,潘祖荫又以重金购得了大克鼎,成了海内外青铜器收藏家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潘家后人曾刻一印章道是「天下三宝有其二」,这两只鼎曾经带给潘氏家族莫大的荣耀。

同乱世中其他国宝一样,大盂鼎也被人觊觎。光绪末年,满族大臣、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端方几次三番找到潘家,或曰重金购买,或曰借几日观赏,即便仅仅要求亲眼看一次,均为潘家所拒。

潘家拒绝端方看宝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在当时鉴藏界,与潘祖荫齐名的陈介祺,家藏的「海内三宝」之一——毛公鼎就是陈介祺死后被端方夺走的。陈介祺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之于世,印成目录,唯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饶是这样,陈介祺病故后,端方查访到毛公鼎的下落,他倚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

所以,在潘家眼里,端方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部下刺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进入民国后,潘家又面临著更多权贵的威逼利诱。

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潘家后人将二鼎深埋保存。后潘氏全家避难到上海,直到战乱结束,二鼎得以安渡劫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大盂鼎的第八位主人、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也已经年过半百,她深知单凭她一家,实在无力保护这两只无价的宝鼎。1951年,潘达于给华东文化部写信,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了国家。

如今,历经风雨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分别静静地伫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内,周身散发出一种洗炼、凝重的大气之美,充分体现出西周王朝的鼎盛之势。鼎内的铭文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专家所重视。


潘祖荫为何自夸「天下三宝得其二」?

潘祖荫是咸丰年间的探花,不过在他之前,潘家在科举路上,就已经十分辉煌了。他的祖父曾高中状元,他的叔伯之中,也是多人中举。潘家确实是当时少有的书香世家,而且官位甚高。潘祖荫曾自夸「天下三宝得其二」,三宝是指大克鼎、毛公鼎、大盂鼎,那么潘祖荫为何会这样说呢?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潘祖荫所说的「其二」是指什么,其实就是大克鼎和大盂鼎,这可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至宝。那么当时的尚书,潘祖荫又是怎么得到这两件宝物的呢?

说到大盂鼎,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左宗棠。其实大盂鼎出土后,最先收藏他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是当时有名的青铜器爱好者,他的收藏十分丰富。

左宗棠与潘祖荫两人志趣相投,所以这二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后来左宗棠因为军务被降罪,当时有不少人都挺身而出,为左宗棠说话,最终都没有起作用。

后来潘祖荫亲自出马,去为左宗棠求情,潘祖荫给皇帝分析了当时形势,说如果左宗棠不在了,恐怕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在军中的地位。皇帝听到这里也算是明白了,最终饶了左宗棠。

左宗棠也十分感谢潘祖荫救了自己,他知道潘祖荫爱好青铜收藏,就把自己心爱的大盂鼎送给了潘祖荫。

至于大克鼎,其实是潘祖荫花了不少钱从柯劭忞那里买来的。

潘祖荫因此说天下三宝,自己得其二,一点不假。

参考文献:《清史稿》


在晚清金石拓片收藏成风,潘祖荫是主要的参与者。晚清以来,出土文物甚多,虽然所谓金石,金与石两不分家,但三代吉金,尤其难得。早在少年时代,潘祖荫就对金石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4岁的时候他碰到朝鲜来的李伤迪,就询问朝鲜的金石,并且得到了对方赠送的拓片若干;次年他又得到《唐平百济碑》《刘仁愿纪功碑》等六种,因为这些都属于东海古刻,他遂有心将其编集,著成《东海金石录》,还写了《两汉碑表》。

此时,他已经开始显露出自己在碑刻领域的学识。在居京期间,琉璃厂是他闲逛的日常去处,出京公干时,也不忘在各地留心寻宝。如此一来,他的收藏也与日俱增,孤本、绝本数量蔚为可观。

大克鼎款识拓本

被近代吴湖帆引以为傲的《梅花喜谱》和四本欧阳询拓本中的三本就是潘氏的旧藏。相对于碑刻,拓对于「金石」中的「金」更表现出兴趣。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就说:「兄夙有三代文字之好。」潘祖荫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指出自己向来喜欢金石,但是汉碑在世有数,无从搜牢请益,才专力于吉金。至于每得一物,「摩挲研思,略辨瘢肘,必加推按,至没字而后已」。可见汲汲于此,乐之不疲。

潘祖荫的著述不多,其中有一种即为《攀古楼彝器款识》,内有鼎、钟、爵、敦等47件。这些还只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在潘祖荫过世后几十年,他的后人将家藏青铜器拍照摄影,共计底片380张。另外,根据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的统计,潘氏家藏青铜器600多件,这个数据应该还不包括潘氏家族已经流失的器物,但已足见潘氏收藏之富。

在《攀古楼彝器款识》中,有两件重器尤其值得注意,那就是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荫对此颇为自得,尝以「天下三宝得其二」自夸。所谓三宝,正是大盂鼎、大克鼎和另一件重器毛公鼎了。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属于西周孝王时期之物。从图片看,铭文分为两块,应该共计28行,但在潘祖年的记录中却多出一行。按照被分成的两块,大克鼎的铭文内容主要是大克鼎制造者克对先祖的歌颂和周天子对克的册命辞。近期,苏州博物馆举行的「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三「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的展品拓片中,就有吴大澂的题词和释文,这可能就是当年潘祖荫邀请好友们共同欣赏和释读的其中一件。

潘氏对青铜器尤其是有铭文如大克鼎者,是青眼相加的。他对于历史上这些古器物的命运很是心痛,认为它们历次厄运。不过他自己的收藏却是无智取也无豪夺的。他对大克鼎等是「慎择详审」,一方面是为避免赝品的糁入,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他通过这些铭文来「考古证经」,这大概和他访书刻书的立意有著重合之处吧。


如果不吹。和来历史。


在《攀古楼彝器款识》中,有两件重器尤其值得注意,那就是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荫对此颇为自得,尝以「天下三宝得其二」自夸。所谓三宝,正是大盂鼎、大克鼎和另一件重器毛公鼎了。


潘祖荫是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