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作为承载人类文明观念与历史信息的媒介,被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自身作为「物质」的魅力却常被忽略。

其实在艺术领域,早有艺术家注意到纸张的独特魅力,重新审视纸的这一原本属性,并大胆尝试创作。通过对纸张的层层堆叠与雕刻,做出乍看为平常的稳定坚固之物,实际却能柔软变形的令人出乎意料的作品。

王雷作品

由此,观者的注意力从作品外形转移到对于纸张特性的关注上,同时也惊叹于将千万张纸层叠粘合出的浩大工程所需耗费的耐心。

纸张是柔软的,可随意揉捏;纸张是锋利的,如刀般可划伤身体;纸张是轻薄的,看似毫无重量;纸张是沉重的,数量的堆积与形式的塑造使其堪比巨石……

王冬梅作品

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工艺,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纸张赋予了新生。这个举轻若重的塑造过程,是为轻薄的纸张赋予体量的过程,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意义层面,薄薄一张纸不再只是被动的载体,它成为作品本身,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

而外形看似坚硬的作品却可伸缩变形,由具象变成抽象,纸张的柔软性与可塑性便得到展现,扩大的体量变异的形象充盈空间——举轻若重,使得渺小之物逐渐显出其威力。

贾有光作品

以今年年中某展览上李洪波的作品为例,其将千万张0.01mm厚度的纸粘连、叠加,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平面到逐渐具有体量,再用做雕塑的手法打磨、切割,使纸张成为具有欺骗性外形、看似分量十足的物体。

李洪波作品

诸如此类「举轻若重」的创作手法,是多数以纸为材料的作品采用的呈现方式,这也是艺术家们自我修炼的途径。

禅宗的修行方式有两种,一为「棒喝」,一语惊醒梦中人;二为「苦修」,从点滴开始对身体与心灵进行磨砺。此类创作者属于第二种。这种「举轻若重」的苦修,又有一个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的过程。反复如此,活于当下。

何癸锐作品

「从内向外」,是起始于一张纸、一把刀,张张集聚成体、刀刀刻画成形。内部只是简单的纸张材料,而从外部看来却是木头、砖、石头、石膏像、人体等具有实际体量和坚实外形的物体。拉长、扭曲、变形的行为让作品又变得似乎具有自我生发之感,蜿蜒而出、层层推进,纸张的韧性与刚性得以凸显,并与空间形成对比张力,以精微个体的堆叠与塑造逐渐积聚大能量。

李洪波作品

而另一面,每件以纸为材料的作品几乎都离不开需要一层一层地粘连,动辄几千张纸,这种不厌其烦得粘合堆叠,好似在一个人寂寞地爬万层台阶。

在制作过程中,用工具切割打磨作品,再精雕细琢,从不可控到可控,需要耗费艺术家大量的时间与耐心,稍有疏漏则易前功尽弃,这里有刚与柔的较量、有收与放的取舍、有对作品外形的剥离,也有反观自身而对外物的剥离。每一步的制作都是艺术家磨砺自身脾性、磨炼自我内心的过程,这又是一种从外向内的、举轻若重般的修行。

刘骧群作品

在「从内向外」至「从外向内」的举轻若重中,艺术家达到了由己及物由物至心的修炼。

创作者将这种力透纸背的韧性融入在他看似为日常事物的作品中,平实却有力地给观者以视觉的震撼、内心的反思,纸雕极具实验性的形制,以及变形后作品状态对人们认知的挑战,传达出创作者对艺术本体与人类社会的思考。

刘水洋作品

举轻若重,是一种看似「笨」的修行办法,但真正的艺术家正是在每一份「轻」与「重」中表达艺术思考、审视修炼自我,炼心磨性,砥砺前行。

weixin.qq.com/r/xDvP1xP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