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作為承載人類文明觀念與歷史信息的媒介,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自身作為「物質」的魅力卻常被忽略。

其實在藝術領域,早有藝術家注意到紙張的獨特魅力,重新審視紙的這一原本屬性,並大膽嘗試創作。通過對紙張的層層堆疊與雕刻,做出乍看為平常的穩定堅固之物,實際卻能柔軟變形的令人出乎意料的作品。

王雷作品

由此,觀者的注意力從作品外形轉移到對於紙張特性的關註上,同時也驚嘆於將千萬張紙層疊粘合出的浩大工程所需耗費的耐心。

紙張是柔軟的,可隨意揉捏;紙張是鋒利的,如刀般可劃傷身體;紙張是輕薄的,看似毫無重量;紙張是沉重的,數量的堆積與形式的塑造使其堪比巨石……

王冬梅作品

通過不同的手法和工藝,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紙張賦予了新生。這個舉輕若重的塑造過程,是為輕薄的紙張賦予體量的過程,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意義層面,薄薄一張紙不再只是被動的載體,它成為作品本身,彰顯自身存在的意義。

而外形看似堅硬的作品卻可伸縮變形,由具象變成抽象,紙張的柔軟性與可塑性便得到展現,擴大的體量變異的形象充盈空間——舉輕若重,使得渺小之物逐漸顯出其威力。

賈有光作品

以今年年中某展覽上李洪波的作品為例,其將千萬張0.01mm厚度的紙粘連、疊加,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平面到逐漸具有體量,再用做雕塑的手法打磨、切割,使紙張成為具有欺騙性外形、看似分量十足的物體。

李洪波作品

諸如此類「舉輕若重」的創作手法,是多數以紙為材料的作品採用的呈現方式,這也是藝術家們自我修鍊的途徑。

禪宗的修行方式有兩種,一為「棒喝」,一語驚醒夢中人;二為「苦修」,從點滴開始對身體與心靈進行磨礪。此類創作者屬於第二種。這種「舉輕若重」的苦修,又有一個從內向外、再從外向內的過程。反覆如此,活於當下。

何癸銳作品

「從內向外」,是起始於一張紙、一把刀,張張集聚成體、刀刀刻畫成形。內部只是簡單的紙張材料,而從外部看來卻是木頭、磚、石頭、石膏像、人體等具有實際體量和堅實外形的物體。拉長、扭曲、變形的行為讓作品又變得似乎具有自我生髮之感,蜿蜒而出、層層推進,紙張的韌性與剛性得以凸顯,並與空間形成對比張力,以精微個體的堆疊與塑造逐漸積聚大能量。

李洪波作品

而另一面,每件以紙為材料的作品幾乎都離不開需要一層一層地粘連,動輒幾千張紙,這種不厭其煩得粘合堆疊,好似在一個人寂寞地爬萬層臺階。

在製作過程中,用工具切割打磨作品,再精雕細琢,從不可控到可控,需要耗費藝術家大量的時間與耐心,稍有疏漏則易前功盡棄,這裡有剛與柔的較量、有收與放的取捨、有對作品外形的剝離,也有反觀自身而對外物的剝離。每一步的製作都是藝術家磨礪自身脾性、磨鍊自我內心的過程,這又是一種從外向內的、舉輕若重般的修行。

劉驤羣作品

在「從內向外」至「從外向內」的舉輕若重中,藝術家達到了由己及物由物至心的修鍊。

創作者將這種力透紙背的韌性融入在他看似為日常事物的作品中,平實卻有力地給觀者以視覺的震撼、內心的反思,紙雕極具實驗性的形制,以及變形後作品狀態對人們認知的挑戰,傳達出創作者對藝術本體與人類社會的思考。

劉水洋作品

舉輕若重,是一種看似「笨」的修行辦法,但真正的藝術家正是在每一份「輕」與「重」中表達藝術思考、審視修鍊自我,煉心磨性,砥礪前行。

weixin.qq.com/r/xDvP1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