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现象,尽管后来唐朝还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用苟延残喘、垂死挣扎、奄奄一息来形容并不过分!

具体来说,存在三大固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由此转为衰败。

1.藩镇割据,由于河北一直处于叛乱状态,朝廷派仆固怀恩统领军队去平叛,叛军先后投降,按理投降的将领都应该去中央谢罪,以减除个人对地区的影响;但仆固怀恩居功自傲,故意上书代宗皇帝让各地投降的将领依旧各司其职,后来由各地将领转变成为的地方行政长官,形成「世袭制」;为以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2.唐肃宗于败军之季在临武即位,由于宦官在此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各地方军队叛乱此起彼伏,在经历马嵬驿之乱,和从马嵬驿到临武的过程中军队一直处于哗变边缘,所以唐肃宗派很多太监去各地监军,以后习以为常。

宦官监军权力很大,在军中作威作福,战争期间还瞎指挥一气,很糟糕,影响坏;这为以后的唐朝的皇帝作出了坏榜样,开了恶劣风气的头,甚至还出现了宦官废立皇帝的现象,是原因之一。

3.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极大地破坏了政治生态,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唐朝第九任皇帝李基隆本来是个英明人物但他六十一岁的时候,强把儿媳,二十六岁的杨玉环召唤进宫陪他睡觉,封为贵妃。杨玉环的堂哥杨国忠因她的关系升任宰相,群带关系使杨国忠兼职四十多个。他不久就和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生冲突。安禄山是个野心家,几次到长安进谒皇帝,还拜杨玉环为干娘。朝政的腐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七五五年,杨国忠派军队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全部处死。安禄山果然顺势造反,帅领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伐杨国忠。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七百里,渡黄河,陷洛阳,明年向西,攻陷潼关。(未完,待续)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起兵造反,不到一个月时间,十五万大军渡过黄河,攻陷灵昌郡(滑台),而后下陈留、成皋,取洛阳。天宝十五载一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到六月,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大军惨败给叛军崔干祐部,安禄山大军遂得以长驱直入,攻陷长安。此前,听闻潼关失守,玄宗已经向成都逃跑,逃跑不久,即发生马嵬驿事变,不但杨国忠被杀死,贵妃被赐死,太子李亨也趁机脱离了玄宗,带著他的儿子们到灵武自立门户去了。

安禄山没当多久皇帝,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在长安的部队后被唐军和回鹘的联合军队击败,又在灵宝附近惨败,安庆绪北逃,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围困。然而,因此朝廷处置不当,本来投降唐朝的史思明突然反叛,起兵援救安庆绪,因为战场气候突变,大败郭子仪等人。史思明遂杀安庆绪等人,自立为帝,再次南下攻破洛阳。在进攻长安前夕,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后来史朝义屡败于唐军,北逃途中,又被其下属田承嗣所骗,最终被迫自杀,头颅被李怀仙送到长安。负责平叛的仆固怀恩父子害怕兔死狗烹,便养寇自重,请朝廷册封安史之乱的几位叛将为节度使,分别是魏博田承嗣、成德张忠志(唐朝赐名李宝臣)、卢龙李怀仙、昭义薛嵩等,加上迁徙到山东的平卢军,整个河北(黄河以北)、山东(今山东)都几乎脱离了帝国的控制,不过名义上向唐称臣而已。

本来,安史之乱,持续了好多年,经历了玄宗、肃宗,直到代宗时才被平定,对国家打击巨大。河北、山东的分裂,更让唐帝国失去最主要的赋税收入地,从此唐朝命脉只得依靠南方地区,漕运成为其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经常被叛臣所阻断。因此唐朝自此后,只能逐渐衰落,无力振兴。即便是唐宪宗这样的英主,实现的统一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而且时间极短。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不但是战争上的破坏,更直接造成国家的分裂,从而让唐朝在政治、经济上都陷入困境。唐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开食盐专卖的税种,甚至强行征收房产税,更使得唐朝失去人心,难以再复兴。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

  在755年时,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

安史之乱的影响

  《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

  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门阀党争

  封建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症、痼疾。唐朝也存在著朋党之争,唐后期党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其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样的国家岂能不亡。

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

  起义爆发于干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后协同作战,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王、黄又分兵作战。干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其众投奔黄巢,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此时,黄巢决定东攻洛阳,而唐朝派来大军,打消了黄巢的计划。之后,黄巢率军转战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相猜忌并畏惧起义军的形势,迅速北渡长江,于同年11月占领东都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的唐朝帝国寿终正寝了。


唐后期衰败三大固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肃宗在临武即位这里面宦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当时军队叛乱众多,在经历马嵬驿之乱以及从马嵬驿到临武的过程中军队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唐肃宗把宦官当做自己人,派太监去各地监军成为常态,宦官监军权力巨大,在各地作威作福,打仗还胡乱指挥往往造成很坏的影响,为以后的皇帝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甚至后期还出现了宦官随意废立皇帝的现象。第二是藩镇割据,唐代宗时期,安史之乱到了最后时期特别是河北地区一直处于叛乱之中,朝廷派仆固怀恩为主帅统领各路军队去剿灭叛乱,很快河北地区都投降了,按理投降的将领都应该去朝廷谢罪好减除他们对地区的影响。但仆固怀恩居功自大想借河北势力作乱,故意上书代宗让各地投降的将领仍旧各司其职,这样将领在当地影响一直很大,为以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这些都是唐中央政权动荡,实力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