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泰斗,其在文学、戏剧、甲骨文等领域多有建树。其对书法深入研究,体式别具一格,其题写的「中国银行」四字,被书法界公认为是最具文人雅趣和大师气派的手笔。

那么,就如题主所言,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四个字中诸字是否是一个错字呢?其实,所谓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一种法度艺术。如果按照楷书一笔一划地书写,多一笔或少一笔都是错字,但是,书法中的行书或草书却正是汉字加减笔画而成。诸葛亮的诸字,是言字旁一个者字,要按草书写法,就要依据《草诀百韵歌》中的「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来写,那言字旁就会变成一竖右勾,但郭老写的是行书,是在楷书快写的情况下形成的字体,因此,诸字的言字旁几乎没有落下一笔,只是相互连笔而已。

有人认为诸字多写了一笔,不知从何说起,言字上边一点,然后一个长横拐了两下,再点一下,地下以一个竖右弯代替口字。如果仔细看,不但没有多笔画,而且是笔画不多不少,因为这是行书,是一种快写连笔字,有的地方以点化代替。

诸葛草庐四个字中,除了诸字有人提出异议外,还有那个草庐的庐字,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写法,而且认为郭沫若可能怀著某种寓意。其实,是不懂书法的人想多了。如果按照繁体字的楷书写法,庐字的繁体应该是庐,但是正因为书法讲究各种书体,因此便出现了多笔画或少笔画的写法。郭老所写庐字,就是根据庐字的异体字「庐」,也是今天的常用字「庐」的行书字体而来。

那有人要说了,郭老既然写的是「庐」,他应该写成上广下户才是啊!他为什么写成上厂下卢呢?其实,这是书法中的一种「笔画移位法」。在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时,为了字体的整体结构和美感,往往会把一些笔画进行移位,从而达到字体紧凑,字形美观的效果。

比如王铎所书广阔的阔字,就把三点水写到了门外。郭沫若在写庐字时,考虑到广字和户字都同时有一点和一撇向左,容易造成点的重复和字心发空,重心不稳。于是便把广字的一点去掉,而在户字上多加一笔,使户字变成了卢字,在写厂字第一笔时,特意写成了点横一体的,看上去既美观,又不失本真,而且因为庐字下面的户本身就是繁体庐的卢简化成卢后再简化为户而来,将其写成卢也无可厚非,这就是郭老书法的奥秘,而非错字。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请诸位文明评论,指出文中不足和错误,本人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拒绝任何人身攻击的不当言论。


中国很有意思,与名人有关的地方总有人争,一个诸葛亮,出了两个隆中,一个在湖北襄阳,一个在河南南阳,于是「诸葛草庐」也有了两个。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两个地方都请他题字,他也还真写了两个「诸葛草庐」。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贴出的图是南阳的,而襄阳的「诸葛草庐」四个字没问题。

南阳的四个字,「诸」字是没问题的,左边是「言」字旁,问题主要在第四个字「庐」上。

「庐」字的繁体是「庐」,上面的「广」有时也可写作「厂」,但是有条件的,姑且算他对。

问题出在下面的「卢」,我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的,也没看到「庐」可以写作上「厂」下「卢」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错误。

那么有没有可能,郭沫若从心里认定,襄阳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阳的隆中是个「李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人才,历史上曾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誉,他的知名度也是杠杠的。

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跟随刘备为恢复汉室政权,曾在许多地方居住过和活动过,所以,就出现了全国多地争著、捧著为他建造祠堂和草庐来纪念他的现象,这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种敬畏。

湖北襄阳隆中就有一所「诸葛草庐」,是现代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造。这所草庐建好后,曾邀请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给题写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朴厚、宽博、灵动的「郭体」挥写而成,倒跟这个古迹相得益彰,给增彩不少。

人们目前对这个牌匾的最大争议就是,「诸葛草庐」只有四个字,竟然有两个字出现了问题,分别是第一字「诸」和第四字「庐」。

一是认为「诸」字的「言字旁」多写了一笔横画。

实际上,在书法草书和行书的书写中,为了使字体的结构看起来更美观和平稳,有些书法家在某些字中会刻意减去一笔或增加一笔,以达到预想效果。

郭沫若这样写,不能算作错字,是一种艺术审美需要而已。

二是认为「庐」字不对。

(楷书·庐)

(汉隶·庐)

(异体字·庐)

乍看之下,「庐」字的书写确实错了。「庐」字的标准楷书是「广字头」底下一个「户」,在异体字的书写中,会把广字头下边的「户」写成「卢」,这些写法都不算错。

而郭沫若的写法则是,「厂字头」下边一个「卢」,显然,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作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这样写有问题,但他还堂而皇之地写出来,里边究竟有什么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写错,不愿给别人落下学术不严谨的说辞,也不愿看到人们利用名人效应来谋利。

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个地方建造一个诸葛亮纪念馆,对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将会非常大,也能吸引来许多游客观光旅游,有效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郭沫若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又是聪明人,他当时也许对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过这个历史事实,还没有得到求证,一时半会儿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将错就错,做到了既没有学术作假,也不得罪襄阳人的两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国书店」题字)

其二,郭沫若写的「庐」字确实是「广字头」,只不过让两种笔画重合了。

「广字头」上边的「点」,郭沫若以逆锋起笔,在行笔到中间时又变为顺锋,把「点」和「短横」写成了连笔,一笔带过而写成,粗看之下,是一个笔画,若细看,那个点则敦实肥厚,有明显的凸起,显然是两个笔画黏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这是喜欢运笔出其不意的书法家惯用的手法,按照书法的标准来说,这样写不算错。


我是襄阳人,我知道隆中在襄阳城西汉水以南,且离襄阳城不足20里。照说应该以汉水为界,划南郡与南阳郡,把隆中说归南阳郡管不通。飞地的情况是有,但飞到省会眼皮子底下的罕有。隆中的位置是襄阳与南阳争躬耕地的软肋。其实襄阳南阳也没必要争,盖当年诸葛必定两地走,两地住。他娶妻襄阳,他弟娶妻南阳,他姐嫁于襄阳,能说哪边没有他的产业?我们这样说吧,他田产在南阳,读书交友在襄阳,当年刘备到隆中与他一番长谈后聘他为参谋长,他的那番话今天叫隆中对。后来在四川他给后主上出师表,回顾了蜀汉的历史,说自己曾经的产业或户籍在南阳郡。诸葛一生足迹广布,但祖籍山东,襄阳南阳有什么非争不可的?兄弟阋墙,徒留笑柄与人!


南阳说:

最充分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襄阳说:

主要靠《隆中对》,因为隆中在襄阳,对话发生在隆中,所以诸葛亮住在隆中。(存疑)

隆中属于襄阳,而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阳人,这就出现了矛盾!

这也就是南阳、襄阳争端的本质,但真相只有一个,问题出在哪里?!??

先说一下争端的现状:

首先,诸葛亮自述肯定没错,除非有病谁也不会把自己家说错!这个是实锤,无法反驳!

所以,襄阳说提了一个观点,即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管辖,现在归襄阳管辖。这样一下子就把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给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先看一幅Google地图:

1.南阳距离隆中直线距离250里(红线),襄阳距隆中10余里(黄线),为何要舍近求远进行管辖?

2.汉江是天险,古代交通不便很难渡过,所以即使是在现代行政区划分也多以高山大河为界。而南阳在江北,襄阳、隆中均在江南,南阳如何跨江管理隆中?襄阳为何不就近管理隆中?

3.襄阳是荆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如何敢让北方政权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离都城10余里的地方?把天险拱手相让,难道不怕军事威胁?这个距离骑兵奔袭10分钟就到了,这是开玩笑吗?!

4.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而所谓「隆中故宅」却是在隆中山上。请看放大的卫星图片,请问在这山沟沟里如何躬耕?如果诸葛真隐居于此,恐怕就不是「躬耕」,而是「渔猎」了吧!

从地理、常识上分析,这都是不解之处!

当然以上只是「据常识分析」,以下是史料记载:

《史记》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南都赋》(汉):「南阳居陪京之南,在汉之阳。」

《晋书·地理志》:「汉水以北为南阳郡。

《资治通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当然包括东晋习凿齿都曾在《襄阳记》中自己说过:「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这个人专门提一下,是因为争端和他关系很大,后面会细说。)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从秦至汉到晋记得明明白白:南阳、襄阳分界线就是汉江!

如果还嫌秦汉历史不够明确,那么还有一段明确可查的三国历史。公元208年即赤壁之战时,襄阳郡正式成立,江北的樊城和今南阳境内的邓州部分地区都划归襄阳郡,当然位于江南的隆中更是明确无误的属于襄阳郡。然而诸葛亮于228年做的《出师表》中,也就是襄阳郡成立20年后,依然自称躬耕于南阳,这就说明了,诸葛亮躬耕地根本不在隆中!

更可笑的是,「东晋」的习凿齿却称童谣有「襄阳无西」的说法,想以此证明此前襄阳西边的隆中不属于襄阳。拜托……依据明确记载,至少三国时期襄阳就已经「有西」了,怎么可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东晋有「襄阳无西」的童谣?这个编的有点离谱!??

以上对史籍查证的结果,和我们的常识分析是一致的!所以从史料记载和常识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的问题,那么再根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自述,诸葛亮没有躬耕于隆中,《隆中对》撒了慌!

关于诸葛亮和刘备对策的记载是明确真实的,而真正的问题出现在这段对策的名字,即《隆中对》上!

为何这么说?因为:

1.这一篇对话记载本不叫《隆中对》,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的时候甚至没有名字,后来叫《草庐对》。

2.在三国时期连「隆中」这个地名都不存在,从汉代到西晋的史料中,这个地方被称为「阿头山」,隆中这个名字直到东晋才开始出现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

西晋以前连隆中的地名还不存在,又怎么可能会有《隆中对》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后人伪造的!

而这就要说上面多次提到的那个人:习凿齿!

这个人是三国以后、西晋以后、东晋时期,距离诸葛亮100多年后的一个流行作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1.他很崇拜诸葛亮。

2.他是襄阳人。

3.他的主要理念叫「史为今用」,意思就是历史应该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当今的需要服务。他在这个理念下杜撰了很多东西,给后世的历史考证带来很多麻烦!这个观点被后来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比如裴松之、刘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后世用其他实锤史料证伪!

关于这些可以各自去百度一下:

正是这个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诸葛亮是自己老乡,隐居在隆中,所以把这篇《草庐对》改名叫《隆中对》!由于原文没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记忆,习凿齿加了名字,并通过自己影响力让《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关于动机自己脑补!??

《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之后,诸葛亮的躬耕地就逐渐出现了争议!

而由于南北朝期间,南阳被北方政权控制,襄阳属于南方,南方汉人政权对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就从南阳转移到了临近的隆中进行!随著时间的推移,隆中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古迹……

补充部分:

1.有人说汉江不是天险是小河

这是用Google earth测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宽度……为了防止有人说这不是汉江,还选在旁边有个大桥的参照物!隆中就在图中黄字「1.25公里的下方」。

想想你们在学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认我跑步不行,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2.关于「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这个地方本叫「阿头山」,直至100多年后,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为其改名为「隆中」!

也就是三国时代压根没有隆中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隆中对》?所以《隆中对》这个名字才是后人篡改的!??

3.关于诸葛玄

有人提到诸葛亮投奔在襄阳做官的叔父诸葛玄,因此诸葛亮必须在襄阳躬耕。这个推论成立吗?

诸葛亮投奔诸葛玄,和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实。可是他们避而不谈的是:

①诸葛玄是195年带诸葛亮投奔荆州,随后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并于197年死于战乱;期间总共仅2年时间,在襄阳怕是1年都不到;

②诸葛玄的墓在今平顶山市境内,与南阳北部邻接;落叶归根,这说明诸葛玄是在平顶山安家而非襄阳;而诸葛亮要么应该在诸葛玄家中,要么应该随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长期住在亲戚不在的襄阳!

4.关于黄月英

襄阳人称诸葛亮娶了襄阳人黄承彦的女儿,所以诸葛亮一定在襄阳隐居?

首先,《三国志》记载:「黄承彦者…沔南名士」,沔南是今仙桃市,而非襄阳市。仙桃在武汉旁边,离襄阳还有500多里,你们撒了谎!

其次,《三国志》记载:「孔明许,即载送之」,「载送」二字说明路途遥远,是远嫁!

仙桃人黄月英是远嫁,但为什么嫁到襄阳是合理的,嫁到南阳就不合理?这是什么鬼逻辑?

第三,襄阳人避而不提的是诸葛亮弟诸葛均,根据《诸葛氏谱》记载「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旺」。

诸葛两兄弟是在一起的,就算先假定黄月英是襄阳人吧!你们说诸葛亮娶了襄阳人,所以诸葛亮就是襄阳人?那诸葛均娶了南阳林氏,为什么诸葛亮不能是南阳人呢?这逻辑太双标了吧!

5.关于司马徽等

有些人信口雌黄说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是襄阳人,是诸葛亮的师友,所以诸葛亮隐居在襄阳!

请问颍川人同意吗?这些人都是颍川名仕,颍川在南阳东北部邻接!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著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却说不出来!别人拿本没什么公信力野史小记都可以口吐莲花,你们放著二十四史的皇皇巨著却百口莫辩!??

如果不赌气客观来说,南阳和襄阳是同属南襄盆地的两座历史名城,距离相对也比较近。直到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风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阳也说的河南话,两地民间交往频繁!那么可以相见,历史上很多两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会两地流动!就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阳生活过,就否定他没在南阳生活过,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较反感的是,什么都想争,都想吃独食!诸葛亮出师表上自述一个躬耕于南阳,你就得赶快跳出来,拼了老命证明他没在南阳躬耕过,都是襄阳的!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义在作祟!

希望多一点理智,少一点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有点晕。非关病酒,不是怀春。是是是这个关于襄阳隆中「诸葛草庐」的提问,却配了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的图图:

光棍眼里不揉沙子,本座明眸善睐,既可明察秋毫之末,亦能洞见夏花之根。南阳诸葛庐,西蜀孔明亭,俺都曾经御驾亲征,亲自去探过究竟。至于襄阳隆中的「诸葛草庐」,也没有逃出我的御眼睛,它的真面目是这副德行:

两处诸葛庐,如今都悬挂有牌匾,都是郭沫若题的字。襄阳的「诸葛草庐」,郭沫若1964年题写。南阳的「诸葛草庐」,郭沬若1973年题写。大家手笔,不是我吹:洒脱自然,翰逸神飞!

想把水搅浑的人说,郭沫若所题的南阳「诸葛草庐」四字,故意把「诸」字的「讠」旁多写了一横,成了「二」,意思是这座草庐是二货,不是正宗:

确实,「讠」旁似乎写得有些纠绕。但绝没有什么「写错」。「讠」旁就是「言」旁,古人在书写时,规行矩步时作「言」,爽利草率时作「讠」。这只是大致而言,其中差异尚多。如有许多是写作「讠」而稍加曲折:

有许多是写作「言」而略微潦草:

书法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诸葛草庐」的襄阳南阳之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襄阳境内。明、清以来,为了争夺诸葛亮的那座破草房子究竟盖在何处,文人学者们引经据典,唾沫四溅,笔墨官司和口水官司打个不停。

清道光进士顾嘉蘅,湖北人,而五任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于故乡人,又有礼于为官地,对「诸葛草庐」的归属地问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在南阳写下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站在更高的山头看问题。一时传诵,遂成名联。当我们在为「诸葛草庐」争得面红耳赤时,静读此联,或可稍微平复一下内心。


本无意喷子们的盛宴,免得沾上口水臭,但看见提问的和一群文化领域的答主们在那儿瞎逼逼,不忍旁观,就来直斥他们的无知和浅薄。

郭沫若是谁呢?无庸讳言,新中国第一大才子、历史学家和文化领域领导人。无论头条喷子们怎么进行诋毁,他在民国和新中国都是无人能及的存在,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川人郭老对于乡贤和「三代下一人」的诸葛亮,必然是心向往之而崇敬之,应诸葛故居、躬耕地襄阳隆中之邀,时为文化部长、中科院院长的郭老欣然题下「诸葛草庐」四字。请各位看清楚了,襄阳隆中「诸葛草庐」题字是这样的:

而在七十年代,并无「躬耕地」之争,世人都知道襄阳隆中是宗,而「南阳诸葛庙」是元鞑子敕修的、寄生襄阳隆中的赝品,这点儿南阳、河南地方当时是承认的:

但某地向来有好古、夸奢之风,及好为东施之传统,从不知西施为何方神圣,风闻襄阳有郭老题词,也拜求郭老赐字。郭老何等大才?大笔一挥,「诸葛草庐」已就,其作才是题主所供之图片:

显然,面斥不雅,横排已非之;诸字多一横为四,而在口上,为南阳口中之辞不三不四;庐字缺横,为庐不正也。的确,「诸葛草庐」造型及绘饰深得蒙古包之神韵,其地古 月风至今尤盛,实对汉家丞相的讽刺。

对「南阳诸葛庐」,苏教版和2018部审人教版已作出科学界定,大家就不要乱说了。穿凿附会,不明就里,是对诸葛丞相的大不敬!

好了,鄙人对郭老之史、文才具,五体投服!世上不学无术之人甚众,不乏嗡嗡作者,实不及郭老之万一!


书法每个人写法不一样,各具特色,有人看法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欣赏能力不一样,看法不同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一笑了之,可看到有些回答是口诛笔伐,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题发挥来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前些时有人质疑卧龙岗岳飞书写(出师表)是假的,不说也都知是那里人,可襄阳隆中复制放在隆中,这种指责不可笑吗?说到躬耕地襄阳会长篇大论来证明,甚至说南阳只有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而襄阳有历史记载,这样说法有道理吗?诸葛亮叙述不是记载吗?正因为诸葛亮叙述这铁证南阳还用记载吗?难道南阳也得象襄阳一样出来一位来号曰卧龙岗才算有记载。


襄樊说祖师爷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他号曰为「隆中」的阿头山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后分设襄阳郡)。

习凿齿自己又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襄樊就凭著习凿齿一句"…号曰隆中」(就是此地美称、雅称、别称为隆中),疯抢几百年,近代再次变疯:改市名,改镇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诗词、改古地图,改街名,改《出师表》、商请地理砖家题词出伪证,建假卧龙岗和茅庐,篡改所有网路词条…铁证如山,简直是历史窃贼和历史搅屎棍。只因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就必须咬住一句:襄阳城边的隆中(实际叫阿头山)就是二百六十里外的南阳管,我不管中间隔汉江,隔万山,非赖上南阳,那怕是南阳一块飞地也中,汉代时这个小地块必须是南阳郡的。虽然"隆中"离襄阳城七公里(汉制二十里),汉时这10年那也不归南郡襄阳县管!但除了孔明躬耕这10年外,其它几千年历史时间又必须归我襄阳管!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贵州巡抚彭而述 在《卧龙怀古 》诗中写到:「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襄阳伪躬耕说的厌恶可谓直白露骨。


又是这个问题,你自己先练练书法,读读书法的专业书籍,如果你还想进步,再读读《说文解字》,你就知道郭沫若先生写的对不对。严格意义上讲,要按印刷字体说书法家的字,百分之九十的书法家写的字是错的,就是普通人也是如此。

你看看有时,有些国家领导人的题字也是「缺胳膊少腿」,但他的题词发表前是要征询语言文字专家的意见的,当然不是题字者本人去征询,而是有他的秘书去办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做删改的,只要他的题字元合书法规律,需要润色的,或拿回重写一份,或有专家稍加润色就可以了。书法的魅力来自它的整体美,谐和美,艺术美,韵律美,它反映了书者自身的思想,性格,阅历,和他本人的生活规律,我们说书法家的字好不好,是看他的布局是否完美,合理,运笔是否行云流水,他对整个作品的理解是否得当,他的提款,纸张,用墨是否合适,而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看他的字是不是符合书法规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