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年底的一天,北京东郊重镇三河县突然人喊马嘶,后金数万大军如同天降,霎那间,鸡鸭鹅狗满街乱飞乱窜,居民百姓四处逃散,战云密布,没过几天,皇太极率后金军直抵北京城下,分别扎营于城北和城东北(后移南海子),一场攻夺和保卫北京城大战拉开帷幕。 后金兵于千里之外,突然出现于北京城下,顿时,明朝廷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崇祯皇帝立即宣布京城戒严,急忙下令调各地人马来保护京城。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交战以来,直到1626年后金汗努尔哈赤去世,九年中明朝在东北无数次丧师失地,辽河以东尽入敌手。只因1626年初袁崇焕以孤军孤城死守宁远,重挫后金进攻,努尔哈赤因战败,忧郁成疾而死,而新继位的后金汗皇太极又忙于巩固自己的权位,来自后金的威胁才暂时缓和。三年之中,山海关以外尚可称太平,可现在皇太极后金大军恰似从天而降,在山海关安然无恙的情况下,怎么会突然出现在北京城下呢?

原来皇太极即位后,不仅忙于巩固自己的权位,而且他也明白,要想马上打退袁崇焕的蚕食推进和使明朝不再攻打后金那只是一种幻想。他只有首先解决来自西部蒙古和东部朝鲜威胁的后顾之忧后,才有可能加强自己的实力以全力对付明朝。因此,他在1627年中一面派兵进攻朝鲜,一面与袁崇焕书信往还,假意议和以争取巩固内部和进攻蒙古、朝鲜的时间。而此时,袁崇焕恰恰也想假借议和,以便争取时间修复辽西各城堡以形成更巩固的防线,来对付后金进攻,甚至为尔后收复被后金侵占的辽东失地打下基础。 然而,当皇太极的上述目的达到以后,他发现经过袁崇焕三年的建设和准备,在辽西地区打败袁崇焕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来自明朝的威胁天不除,他就寝食难安。经过反复考虑,一个大胆而又唯一可行的计划便在他的心中形成,避开劲敌袁崇焕和难以逾越的山海关,绕道自明长城防御薄弱的其他边口入关,以突然袭击的方法,偷袭明朝都城北京。1629年十一月十五日,皇太极下达了长途偷袭北京的命令,上午十时左右,近十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相继从沈阳出发,向西北到达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后,转向正西,一路又会合数部蒙古兵。十二月四日,抵达喀喇沁的青城扎营。对这样一种从没有实战经验的重大军事行动,好多将领一直担心,甚至认为是冒险,皇太极的大哥大贝勒代善和三哥三贝勒莽古尔泰等提出不同意见,但皇太极决心已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大军南下,不久,后金军到达老河(滦河),兵临长城脚下,皇太极召集众将会议,决定兵分三路毁长城入关。 在后金军队数次攻宁远、锦州不下后,袁崇焕对后金有可能绕道入关有所预见,因此他曾数次提醒崇祯皇帝派重兵设防于蓟州等北部边镇,特别是京城以北的长城一线,但都未被重视而成一纸空文。明朝北部长城各关口,防御力量相当薄弱,而皇太极此次军事行动,明朝也一无所知。

十二月十日深夜,后金三路大军自长城喜峰口突入关内,左路军凌晨赶到龙井关,毁关进入,沿路大败明朝援军。与此同时,中路蒙古兵也随后攻入龙井关。主力右路由皇太极及诸大贝勒率领向洪山口进发,次日攻克洪山口城进入关内。在后金军的强大攻势下,喜峰口一带沿边明军渍收,很快,后金三路大军会师于遵化城下。 当驻守宁远的袁崇焕得知后金军毁长城入关的消息后,立即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四千精骑日夜兼程三昼夜,行程一百七十五公里到遵化救援,结果在接近遵化城时,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埋伏,四千精兵全部阵亡随后,皇太极全力以赴发起对遵化城的总攻,明朝守将王元雅率军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不足,城破自尽。遵化城失陷,京城以东的州县守军被吓破胆,蓟辽总督刘策未战先逃,后金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三河、顺义、通州,仅十几天便兵临北京城下。

远在宁远的袁崇焕,时刻惦记著京城的安危,他也深知战事危急,在指示赵率教率兵回援后,也立即率领一支九千人的精骑部队,飞驰回援北京。一路上人不下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竟抢在皇太极之前抢先进驻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皇太极对袁崇焕回援神速不胜惊讶,他深知袁崇焕的厉害,挥军迅速绕过蓟州城,双方并未交锋。正当袁崇焕准备率军直赴京城时,可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接到皇上指令,不准他率兵越蓟州一步袁崇焕看到皇太极已领兵直奔京城,情况万分危机,便不顾部下的劝阻,未经请旨,毅然决定,解救京师要紧,便率兵直奔到京城东南的左安门。1630年一月一日,北京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后金军与明援军几十万大军先后各扎营于北京城下,大战一触即发,攻守双方都在寻机制敌。二日,天上飘起了雪花,驻扎在京城之北的后金军首先向德胜门、安定门的明总兵满桂部发起进攻,双方立即展开激战,不料,城上明军助战的大炮却误伤了满桂,满桂只好率残部退至北京城中。 一月三日清晨,后金军又分六路直向城东杀来。接到报告,袁崇焕亲率明军在广渠门外布阵待敌。十一时双方大战开始,但见广渠门外,杀声震天,刀光剑影,矢如雨下,两军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惨烈。袁崇焕纵马挥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身中数箭,多亏盔甲保护,否则生命难保。全军将士见主帅冲杀在前,备受鼓舞,更加奋力抗击,终于将后金军逼退到运河上,结果河冰破裂,许多后金兵将连人带马落入河中。激战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高高的城墙下,尸横遍地喊杀声终于停止。后金军重又退回城北,而此时,伤兵的惨嚎声仍回荡于夜空之中…此后两军又数次对阵,后金军都未能攻进北京城,数日后,皇太极大军退入营地,既不主动出战,也不退兵,双方处于对峙中,但这种气氛让明朝守军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二十一日,崇祯皇帝派使臣出城,召袁崇焕入朝见皇上商量兵饷等事。袁崇焕一人宫,立即感觉气氛严肃,不知发生何事。叩拜之后,崇祯皇帝没有慰问为保京城连日鏖战的袁崇焕,却一脸杀气的质问袁崇焕在为督师期间为什么擅自斩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又为什么引后金兵到京。真如晴天霹雳,袁崇焕的脑中霎时一片空白,还没来得及申辩,一声令下已将袁崇焕拿下,当即投入锦衣卫看守的大牢之中。袁崇焕的部下,陪同朝见的辽东总兵祖大寿吓得汗如雨下,连连叩头,乞请皇上念大敌兵临城下,千万慎重,而崇祯皇帝根本不理会,起身退朝而去。 祖大寿随著几名宦官一同出城,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回到大营中的。原来,皇太极即位后第一次征明,结果重蹈其父努尔哈赤的覆辙,又被袁崇焕打败,从此,他便下决心除掉这个劲敌。当时袁崇焕是明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奉崇祯皇帝命督师蓟州、辽西、天津等军务,全权负责处理关外事务,深得崇祯皇帝的器重和信任。通过几次较量,皇太极知道要想在战场上战胜并除掉袁崇焕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另想计谋,皇太极为此费尽了心机。 当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对明朝用兵,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明朝上下一片惊慌,特别是萨尔浒之战,明朝几乎丧失了对辽东的统治,只剩下靠近山海关的几座孤城。危难之中袁崇焕受命出征,曾向崇祯皇帝允诺过,五年内平定辽东,但他也知道,只用军事手段,五年平定努尔哈赤统治的后金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企图通过和谈,诱使后金退出已占领的辽东。皇太极则采用明朝降将李永芳的计策,利用袁崇焕急于求和的心理,借袁崇焕的手,除掉屡屡对后金造成威胁的明朝将领毛文龙。毛文龙原是明朝在辽东的大将李成梁的部下。后金攻占辽东后,他逃到沿海岛屿,收拢散兵、逃民,建立武装,甚至依托朝鲜,不断袭扰后金,牵制后金对明朝的军事行动,因为他出色的行动,明朝廷提升他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得便宜行事。皇太极早想除掉这个心腹之患,但对于擅长陆地上驰马舞刀野战的后金兵来说,海战一窍不通,且又缺乏船只,所以皇太极对毛文龙无可奈何。此时,皇太极派人对袁崇焕说,如果将毛文龙杀死,就归还已占领的辽东。 而此时的袁崇焕,怕毛文龙破坏他与后金的和谈计划,也想除掉毛文龙,搬掉这块和谈的绊脚石,所以便复信皇太极,表示同意。 1629年,袁崇焕以犒赏为名,到毛文龙驻扎的双岛发饷,将毛文龙骗到山上,列数其十二大罪状,以御赐尚方剑将其斩于帐前。崇祯皇帝得报后,大为惊诧。虽然他没有为此而责备袁崇焕,但内心对袁已产生了疑忌。皇太极稳定了内部政权,消除了来自朝鲜和蒙古的威胁后,决定采取重大措施,进一步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的关系,直至除掉袁崇焕。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皇太极的头脑中形成,他决定避开宁锦防线,绕道内蒙由于明朝重点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驻有重兵,而山海关以西则古,突袭北京城。 城垣残破,守备松弛。所以,后金军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便很快由喜峰口入关,连破数城,直抵京师。袁崇焕得报后,急率军进关回援。这时京城上下都在传说是袁崇焕引后金兵入内地的消息,所以当袁崇焕请求进京城保卫皇上时,崇祯皇帝却命他不得过蓟州一步。袁崇焕不明其中因由,为保卫京城,袁崇焕没有征得皇上的许可,便率军抵北京左安门,「崇焕招敌」的流言愈传愈烈,这使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疑忌也越来越大。皇太极看杀掉袁崇焕的时机已经成熟 ,就进一步实施他早已定下的计谋。后金兵抵达京城郊外时,曾俘获两名明朝太监,皇太极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等负责看守。

就在两军于北京城下杀得难解难分时,一天夜里,高、鲍轮值看守两者,半表时分,他们在两监睡觉的帐门口守卫,知道两太监没睡,高中小声地向鲍承先说,「今天撤兵是汗的大计,刚才看见汗独自一人与酸普中出来的两人说了很长时间的话。」鲍承先:「都说些什么」高中先到帐内看了看,才又压低嗓门向承先说「袁巡抚与汗有密约,领北京的大事很快就可成功了 他们的对话,两太监一字不漏地全听见了,其中有一个姓杨的,在高鸿中进帐察看时,故意地打了几声呼,高、鲍的谈话,他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情,所以第二天一早就以「方便」为名逃跑了。 杨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进皇宫中,向崇祯皇帝报告了昨晚所听到的一切。由于此时崇对袁崇的疑忌已经很深,所以对这个情报,不仅没有一点怀疑,反而由此断定袁崇焕早已与后金有勾结,这次纵敌进京,完全是为了迫使朝廷订城下之盟。 当官宣读完崇祯皇帝列数袁崇焕通敌等数条罪状,罢免和逮捕袁崇的圣旨时,干里道跟随袁崇焕回援保卫京城的将士们,既为主帅的奇也为流血牺牲的将上感到委屈,止不住放声大哭,军心立时散。三天以后,江东将士害怕被牵连,在祖大寿的带领下惊慌东还,袁崇焕部署在京城附近各州、县防守的部队也疑虑重重,纷纷逃散。崇祯皇帝见事不好怕袁宗焕的这支明军主力背叛,只好请袁崇焕在狱中写出手书,令其军队返回保卫京城。身陷图圄的袁崇焕,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的冤情,亲笔写信给祖大寿并转告全军官兵,听从朝廷命令,团结一心,坚持抗金,特别是大敌当前,决不能因为他个人的生死而危害抗金大业。当祖大寿将袁崇焕的信向全体官兵宣读时,将士们被主帅的大义所感动,忍不住悲声大振,亲眼目睹主帅被捕的祖大寿捧著主帅的手令,更是泪如雨下。将士们当天回师,奋勇杀敌,希望能用战功保全他们爱戴的主帅的性命。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祯皇帝,丝毫不为广大明军将士们的强烈呼声所动,终于在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谋叛」的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分割肢体)残酷地杀害了。

皇太极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立即率大军再次攻打京城,与明朝总兵满桂、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率领的四万明军,大战于永定门外。结果满桂与孙祖寿及部下三十余员将领全部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后投降后金,后金大军直抵京城城门,城内立时陷入一团混乱。 面对京城指日可得的有利形势,后金众将摩拳擦掌准备攻城,但皇太极清醒地意识到,明朝疆域广大,实力尚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亡的。北京城得之易,守之难,不如继续扩充实力,等候时机。于是给崇祯皇帝送去一封表示议和的信后,又分别派兵遣将,在京城四周的州县大肆抢掠之后,率大军经冷口关(迁安县东北)返回沈阳。 后金对明都的千里奔袭以皇太极达到预期目的而结束。他不仅利用此战提高了后金将士远征作战的能力和信心,更主要的是他了解了明朝的防务和实力,了解了关内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之中,最使他得意的是,借崇祯之手,铲除了劲敌袁崇焕,这次奔袭对他来说真是一举数得,皇太极过人的胆识和足智多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他与明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决心更坚定了,正如他向他的将士们所说的对明朝这棵大树,要耐心地、一斧一斧砍下去,总有一天,它要倒下去

皇太极在早期败给袁崇焕是有原因的,由于毛文龙盘踞在后金的后方,与袁崇焕的部队呈犄角之势,皇太极进击袁崇焕的时候毛文龙就带兵突袭后金的后方,斩杀后金的留守人员,抢夺并焚毁后金的财货物资。皇太极当时不得不在后方留守三个旗的兵力用来防御毛文龙,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毛文龙的袭扰,毛文龙前后斩杀的满族人大致在13000~15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平民,这也是为何毛文龙不该杀的原因,因为假如毛文龙加入满清,那么满清人会生吃了毛文龙的肉。去掉三个旗的兵力以后,皇太极在在宁锦前线的兵力就不够,打起仗来相当仓促。

皇太极总共采取了两个策略来对待,一个是从内部行政方面下手,废除努尔哈赤时代满人见汉人就杀的法令,提高汉人地位满汉同治。这个方面是做给汉人看的,使得辽东的其他像毛文龙这样的汉族武装不至于抱著必死的决心来死战后金。

第二点是用反间计行使袁崇焕跟毛文龙矛盾,最后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不仅替后金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成功招降了毛文龙的部下。这两条策略是连在一起的。


前期皇太极虽然败给袁崇焕,但是只伤了皮肉,没有伤筋动骨,这是毛文龙不作为,暗中通敌的结果。

而皇太极亲自入长城,强行进攻北京,纯粹是自寻死路,可惜崇祯中了温体仁的诡计。

后金突破的方向,根本不是袁崇焕防守的,打到北京城关袁崇焕什么事?袁崇焕早就提醒要增加该地区防务,朵颜36卫归顺后金后,北京城等于门户大。袁崇焕派兵帮助防守,被王元雅拒绝!王元雅,朱国彦和温体仁一个鼻孔出气,归根结底是温体仁一伙祸害了大明!赵率教千里驰援,朱国彦居然不开城门,人困马乏,这样的队伍怎么打仗,逃跑的力气都没了,结果只有一个,全军覆没!如果朱国彦开城,让赵率教的4000人好好休整,后面跑散的5000人也跟上来,后金就会被堵在长城边,随后袁崇焕大军一到,内外夹攻,后金必败。

皇太极进攻北京更是丧心病狂,负隅顽抗,后路已绝,在北京城下被袁崇焕击败,皇太极进退不得,已是瓮中之鳖。


皇太极真的是继承了他父亲的狡猾。

在他执政时期,不仅广泛拉拢汉人,还吸取了努尔哈赤时代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

面对袁崇焕的防御战术,皇太极的确没法正面破解。

但在战略全局上,他并没有被辽东前线所阻。而是改变目标,绕道蒙古,南下明朝关内(魏忠贤丢掉辽西,熊廷弼背全锅被杀,而后金得以借道蒙古入关)。

不过,面对紫禁城的铜墙铁壁,再加上袁崇焕的救援。未来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提出了一套方案。他劝皇太极放弃强攻紫禁城的方案,转为在每年丰收季节定期南下至各大小城镇「烧杀抢掠」(人、畜、粮全抢,给明朝放血)。

清军最远打到江南,如入无人之境。

从开始到结束,一共七次入关(到山海关为止)。这不仅给明朝税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战死了不少明军将领(因这事被杀的也有,那就是背全锅的袁崇焕)。

还为李自成失业下岗与李自成东山再起提供了宝贵的造反温床。

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采取了围点打援、饿死守军的战术方针,俘虏洪承畴、祖大寿。

这也为我解放军在日后碰上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时,提供了宝贵的以少胜多战例。


你想多了!

宁远之战,完整的看不是单独的,要与孙承宗的「柳河之败」开衅后金,高第上任擦屁股撤兵锦右(实际上并没撤宁远和前屯),还有袁抗命不撤锦右相关。

对明朝来说,宁远之战,明朝损失极为惨重!!!努尔哈赤劫掠锦右、屠杀觉华岛相比,宁远之守城的功绩实在太微小——歼敌有限并没有重创敌军:后金攻不下城——大可以不攻城转而四处劫掠,反正明军是pk不过后金,也就不敢出城野战。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明朝大肆宣扬为大捷而已!

而宁锦之战,同样不是单独:与吊丧议和、丁卯之役紧密相关!篇幅太长,简约说一二。

「而回乡络绎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袁等人从「回乡」那里知道老奴死了,又怕其是诈死而派李喇嘛前往吊丧;「盖老奴残暴失人心多疑不轻发,其诸子则凶性横溢不啻豺狼。拒一虎易于拒八狼也,无已乘其位置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为之间。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还鼓吹用计离间皇太极等兄弟,此一计胜十万雄兵!

结果,吊丧变成了「议款」。而皇太极很清楚知道李喇嘛来得目的,积极配合。「崇焕又奏: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皇太极派出了特级演员——方金纳表现极为恭顺,此后数次忽悠袁大吹!

甚至大肆趁机大肆宣扬为明朝主动求款:「近日通官过都令处夷鞭其背云:『你汉人全没脑子,终日只说我们不助兵,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著哈喇替他吊孝求和,反教别人与他为仇,我们也不如投顺也罢了。』据此我将何辞应之。且此议一倡,奴子愈得意,不西攻虏则南攻鲜,先逞晋人伐虢之谋,而徐为取虏之计,此势之所必至者。」——督师王之臣,破坏离间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

在皇太极的忽悠下,袁崇焕的关宁军与后金基本处于停战状态,袁崇焕趁机筑城。

先是宁抚袁崇焕请修锦州中左大凌河等城渐次东恢议拨春秋两班班军兵部覆以四万出关督师王之臣请修山海一带边墙及中前所铁场堡芝麻湾等城言班军五万已拨四万东修锦义止余一万不足供役乞添拨班军二万人兵部覆蓟镇春秋两班共军五万并无他镇可以添拨合无听督抚酌量缓急通融拨用得旨修缮墙垣增设城堡是关宁一带急务这班军春秋齐到五万之外既别无可添拨著于数内听督抚酌量缓急通融拨用或另设法募役或增给土军工食与班军协作俱听便宜从长计议行工完日销算具奏

但是皇太极傻吗?就看著关宁军筑城推进?因为皇太极在议和后,首先对付的就是屡次下黑手的毛文龙!派阿敏率大军东征毛文龙,顺便讨伐朝鲜。而皇太极本人在摆空城计:「彼时,城中兵少,汗率诸贝勒出边,沿辽河驻营,以张扬兵威。并纵国中马匹,尽牧于青草。库尔禅至汗前,汗乃悦,召群臣集议之。」

当后金征讨毛文龙和朝鲜的消息传到京城时,朝臣皆反对议和!「奴既求款,何以东江之兵衔枚而疾趋?则方金纳等九人尚可使之扬去哉?」——兵部尚书冯嘉会。

而袁大吹还在傻傻配合皇太极:「东虏既围铁山,复同朝鲜旧国王往王京,臣发水兵应援东江,仍遣方金纳贻书于酋,令其急撤犯鲜之兵。但事变无尝,理固可凭,势难强合,兵家肯綮,活著在阴以诡,若节节道破,人人使知,则显而阳矣。诸臣纷纷疑款,然借间用间,应有微权。从来局外眼明,局中心苦,不参错不成意见,愿议者与任者如出一心,任人者与任于人者如出一手,何忧辽事不平?」袁大吹究竟派了多少水军去救援东江?

辽东巡托袁崇焕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先是夷犯鲜急,臣己发水营都司徐勇曾先出,张斌良继之,汪翥劲后,各舟二十只,兵士五百人,先令哨东横、方简选马步进取间,随奉明旨云云。该臣看得夷兵东犯朝鲜,臣久已知之,臣各移书枢巨,尚冀鲜之君巨藉我毛帅为援,能背城借一,如宁远去春,不谓其弱不能支,而又纵其长驱之势也……

先发后继的也不过就1500人的水军,直接救援东江;另派所谓9000精锐到三岔河,「布置极为壮观,然望河而止,辽兵果可用耶」(王在晋批注)。总之对朝廷的出兵要求,多方推脱不说;「该臣看得夷兵东犯朝鲜,臣久已知之」,还特么知情不报——封疆大臣就是如此当军情为儿戏,朝廷得到消息后还第一时间调配钱粮援军!

等东征战事完毕,皇太极又回头攻打宁锦强拆(好基友我们来玩玩——太极是攻,袁大吹是受):「尔一面遣使议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宁远城冻,掘之未堕,自以为得计,遂诈称议和,乘机筑城耳」;又训斥巴图鲁类的嘴炮文官误国——「自古以来,皆因尔辈文臣,如秀在闺,徒好狂言,招致损兵折将而虐害国民,以毁帝业」(真形象啊)。所谓的「天才」和「栋梁」根本不是太鸡的对手,被玩弄得死死的,巴图鲁的「议和用间」反而被太极利用成了缓兵计——逐个击破!!!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领两黄旗和两百旗,进攻大凌河城。大小凌河城的明军正在修城呢,还没修好,一看敌人来了,方寸大乱,只能逃跑。明军逃到哪里去呢?只能是锦州啊,这周围只有锦州修好了,只有锦州安全。但是呢,明军跑,后金在后面追,到了锦州城下,城里守军一看,后面还跟著敌军呢,这哪里敢开门?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城下的同胞被后金追杀。大、小凌河的守军见锦州没有开城,越过锦州继续跑,实在没地方跑了,最终被后金杀个片甲不留!

而袁崇焕面对锦州围困措手无策,提出极为夸张的提案:

巡抚辽东袁崇焕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彼时罄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关前,何如及今与之决于宁锦?臣意责令,三屯总兵孙祖寿于蓟镇挑选马步精兵一万五千,而任其自择关外精锐。已绊于锦,今只可五千合之宁城。三万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实满。孙二帅直则为前后,横则为左右;总兵尤世禄为前锋,臣自行劲后。且敕,督臣阎鸣泰移镇宁远,抚臣刘诏调保昌之兵,以保定总兵移镇山海,抚臣张凤翼调宣大之兵,以昌平总兵移镇通蓟,俱为关宁后劲。又敕,内镇臣刘应坤居中,及陶文等前后策应。再敕,戎政协臣李春烨整顿京营军马,以备缓急。及敕,关臣梁梦环为监军,往来催督连营而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弃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至制胜出奇。潜天潜地者,臣将密商而阴用之,不敢先泄。但各镇之兵,坐粮久不给,各兵与出关兵俱支行粮,此则司农与津部之任也。伏乞天语叮咛,令廷臣力决大计。得旨:锦州危困势在必援,然须安顿关宁,妥贴万分无虞又须灼见,必胜毫发不爽,阃外机宜事无中制。四镇镇标兵将勇士著与酌量调发,以壮军寔。保定、昌平兵将已刻期可到关门,总听该抚与总镇内臣相机决胜。各督抚移镇,该部速与覆议,立刻回奏。犒赏银两,著即措发十万以作士气。各兵行粮,内部津部多方策应无致匮乏。

「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等同于承认自己的智商根本不如皇太极;「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照此发展,不仅锦州不保关外都不保(袁吹子们的天才表现);又提出极为夸张的方案,调动其他四个军镇,依次填坑为后劲,等这都调动完了——锦州也早没了;自率三万五去决战,提早的大凌河之败。由于该方案太夸张,被皇帝否决。袁大吹也就这德行——重金养的关宁军不行,还要拉上其他军镇!

最终皇太极迫于无攻城良器,加上天气炎热、后勤不继等而退兵,但从此后袁大吹再也不能越过大凌河立足(筑城)!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没有火炮,所以被袁崇焕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战果上看,也只是努尔哈赤被击伤了,后金军队并没有太大的伤亡,几百人而已!皇太极上位后,吸取了教训,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方法很有效,明军没有跟后金打野战的能力跟勇气!致使关外土地尽失,皇太极轻易地就平定蒙古朝鲜,解决掉自己的后顾之忧,为日后入关打下基础!


明军屡屡败北,袁崇焕能守住锦州已经不错了,不能把明军几十年的失败都归咎于袁崇焕一人身上!两军对垒,当然是强兵破阵血流成河;但两国交兵,就不能只是一味用兵强攻,兵书早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兵者,国之大事也,阴谋阳谋,无所不用其极。杀了袁崇焕,大明军队军心涣散,败亡之日早定!


反间计,李牧、袁崇焕等等都是反间计的受害者!


实话实说,皇太极的深谋远虑和视野是袁不能及的,毕竟位置不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