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荆州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不是一般人守得住的,所以关羽、张飞至少留一个守荆州。

诸葛亮长于内政和后勤,类似于萧何,并不属于随军的策士,战术谋略不如庞统,后期亲自带兵纯属没办法,赶鸭子上架。

当时荆州新得,民心不稳,百废待兴,所以只能把诸葛亮留在荆州,稳定后方,也为进川的军队后勤提供保障。

另外也有关羽、张飞在当时都有一定名气,旁人也都知道他们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带他们来刘璋就有所防范了。

刘备故意带了些没什么名气的人,表现自己没有夺取益州之心。

庞统连孙权都不用,刘备也嫌丑的人,肯定是首选,不起眼嘛。

黄忠一个老头子,虽然只有六十出头,但当时平均寿命不高,算是快入土的人了,用来麻痹敌人再合适不过了。

魏延当时年轻,职位低,没什么名气,属于应届生级别的,自然也不被人重视。

刘璋一看刘备带了些歪瓜裂枣、老弱病残。这就放心了。

换作你,看到和你竞标的公司一个八九十岁老头子,一个刚毕业愣头青,一个又丑又土的屌丝,你也会轻视吧。

后来为什么调诸葛亮入川呢?主要原因还真不是庞统挂了,主要是当时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十拿九稳了,荆州也稳定了,所以调他来协助刘备管理益州,顺便收拾下残局罢了。


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荆州是刘备的大后方,刘备原徐州,新野部队在长板坡一战伤亡惨重,现拥有兵力大部份是荆州,长沙等地收得,那就得用荆州,湖南兵入川,带兵现实中是很有技巧的,选用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整体是对的,黄忠魏延是新降,且又是较长时间在荆州或湖南一些地盘活动,特别是黄忠战关羽,名气突显,部队中还有一定是长沙,桂阳等地降兵,相对而言,黄忠在士兵中有很大影响力,魏延在荆州呆了很长时间,也会对士卒有一定作用,再说新降将也得要考验。庞统名气在荆州一带也蛮大对士兵也有影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实际是国民党不允许设政委,徐帅覆行是政委职权,,原人马均属红四方面军,是徐向前部下是同一个道理。又扯远了,言归正题,从另一角度来说,黄忠魏延新降,其心是否稳定呢!关张加孔明赵云都是老资格,大后方当然安定。入川失利还可以退守荆州,假如让庞统等人与孔明等人对换,入川胜没事,一旦失败,庞统等人自立旗杆,刘备只能带他们去编席卖草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水陆交通方便,曹操孙权都盯著,庞统虽然名气大,实战刘备没见过,能成为帝王之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特性,相信眼睛比相信自己耳朵多点,不可能放心庞统等新人来镇守。


刘备入蜀为什么不带关羽和张飞?刘备不是不带关张入蜀,而是另有安排。刘备带庞统、魏延、黄忠只是第一队,随后还有第二队,为什么带魏延和黄忠为第一对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魏延黄忠新降,立功心切,从黄魏争功就可以看出。第二,黄魏二人是新员工,会更听话,魏延降刘备之初,诸葛亮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为借口要杀魏延,刘备救下,因此诸葛亮直接把魏延得罪了,如果留在荆州不但会不听诸葛亮的话,反而会不团结,不利于荆州的防守。刘备因救下魏延,为了好人,魏延因感激刘备而誓死效劳。黄忠则属于沙憎类型的人物,任劳任怨。第三,年龄,刘备收川的时候,黄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了,收川正是机会让老将发挥余热,说句不好听的,万一战死也不觉得可惜。魏延年轻气盛,正好磨练一下。第四,能力,黄忠属于老军官,做战经验丰富,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对指挥军队有利。魏延头脑灵活做战勇敢,是难得的人才,却是一匹难以训服的烈马。马逢伯乐而嘶,魏延是只有刘备才能驾驭得了的千里马!第五,这个是主要原因,因为是协助刘璋对抗张鲁,为了不让刘璋感到威胁而提高警惕,黄魏二将相对来说名气较小,外加两万兵马,比较合适,关健时刻可以出奇制胜!

关羽留在荆州有两方面原因: 1,关羽名气大,仪表威严,高大威猛,相貌不凡,又足智多谋,刘备有意安排关羽长期镇守荆州。 2.关羽被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当时只是右将军,关羽爵位比刘备高,关羽性格孤傲,而且任性,刘备可能觉得不便指挥。关羽对刘备也未必言听计从。对于张飞,刘备也有两个考虑: 1.张飞虽然勇猛但鲁莽,脾气粗爆,酗酒误事。当初刘备把徐州交给张飞镇守,临行再三嘱咐:不要酗酒误事,鞭鞑士卒,结果还是把徐州失了,连妻子家属都被吕布掳走。2,刘备故意激发张飞的战斗力,后来智降颜严说明刘备这一招效果挺好,不过张飞能够用计是刘备没有想到的。

刘备入蜀为什么不带关羽和张飞?现在总结一下答案。刘备入蜀之前对重要将领和谋士早做好了安排:刘备、庞统、魏延、黄忠为第一队;赵云、张飞为第二队;法正、孟达、张松为内应收川;留诸葛亮、关羽守荆州。庞统因在落凤坡中了张任的埋伏,被箭射死,不得不调诸葛亮协助收川。

《隆中对》主题战略思想有三点:首先,占据荆州和益州;其次,联合孙权集团,共同对抗外敌;最后,待天下大乱兵分两路北伐。看起来隆中对实现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上,自汉中之战后,蜀汉势力达到了顶峰,此刻应该休养生息,稳定地盘,可是关羽北伐打破了均势,荆州的丢失使得蜀汉失去了很多,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刘备东征大败,蜀汉由此无力东顾,实力大为受损,更不可能统一,达到复兴汉室的目的。《隆中对》属于军事战略计划,跟刘备收川带不带关羽张飞没有关系。回答完毕,谢邀!


不要带,更不能带,原因在于:

一、隆中对是刘备阵营机密决策,外人不知,若刘璋知道,打死也不会让刘备入川;

二、刘备入川是为刘璋对付汉中张鲁的,要取得刘璋信任,绝不能带名满天下的关羽、张飞、赵云;

三、随刘备入川的猛将有黄忠、魏延等,战力瀑表,但名气不大,不容易引起刘璋的注意;

四、当时荆州才是刘备的大本营,更夹在魏吴之间,需能人强人把守,不然大本营不保入川有意义吗!必须留诸葛、关羽、张飞等守护;

五、刘备陈营的核心人物都留守在荆州,就显示或落化刘备图川之心,为刘备图川创造条件!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西据益州,东占荆州两路大军北伐统一中原,恢复汉室(以刘备为汉室,汉献帝就不得而知),刘备让庞统为军事假借帮助刘璋,实则反客为主,夺取益州,当时张鲁攻甚,刘璋不敌中张松小人计,引狼入室,刘备入川,刘备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和张飞关羽,因为刘备想让亮守荆州,辅助关羽,,于是和庞统入么,本来形势大好,可是庞统被射死,也算帮刘璋出了口气,刘备带庞统是因为庞想证明自己,黄魏一样,都要为刘备立功,结果事成大半,军师死了,如关羽张飞入川关羽自大,难于驾驭,张飞性暴都是元老,庞统恐难驾驭,所以今亮羽守东大门,张飞守廊中,,后见统死,方调亮入川,如亮在荆州,也许关羽不会死,历史将又是一个景象


刘备入蜀要是带关羽和张飞去,那荆州谁守?诸葛亮来守吗?当然不可能。

刘备前半生滇沛流离、寄人篱下,既管刘备很努力,可始终没有一块自已的地盘。自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48岁的刘备才对天下大势恍然大悟,才对诸葛亮说如鱼得水。

自从有了荆州,刘备才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荆州对于刘备,是至关重要和唯一的根据地,虽然刘备入川是抱著夺取益州的心态去的,虽然张松、法正做为内应支持刘备,但终究夺取益州是有一定风险的事,刘备再怎么样也不会把自己全部的人马拿去赌益州,万一输了呢?

所以在刘备入川前后,荆州是唯一重要的,至于让谁守荆州,谁入川,那是刘备决定的。

而此时诸葛亮仅仅加入刘备集团4年,《隆中对》中诸葛亮规划了夺取益州的战略,但并说明具体的战术,况且刘备对诸葛亮也不是完全的言听计从,当初曹操南下,刘琮投降之时,刘备从新野南下襄阳,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取荆州,刘备不同意,导致后来的荆州三分,分别被魏、蜀、吴三家占领。

刘备占据荆州时,其势力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方元老派,有关羽、张飞、简雍、孙干、糜竺、糜芳、陈到、赵云等人,二是荆州骨干派,有诸葛亮、庞统、马良、魏延、黄忠、刘封等人。

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魏延、黄忠、简雍、孙干、陈到等人,留守荆州的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封、马良等人。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入川和留守荆州的人中两派势力基本各占一半,以维系平衡,但以北方元老派为重,因为更得刘备信任,尤其是关羽、张飞。

之后由于战事吃紧,才调张飞、诸葛亮、赵云、刘封等人入川支援,而诸葛亮由于是丞相之才,是要到益州主持刘备集团的日常运作。


谢谢邀请。

初期入蜀是受到刘璋邀请,带太多,太强,一则曝露实力,二则引发刘璋戒心。

还有就是荆州新得,孙权心怀不忿,周瑜怒气未消,曹操虽败但仍有一战能力,除了安抚境内,还得震慑外患。

本想偷偷摸摸,奈何被发现,这才明火执仗。

如此解释,我是认为可以,呵呵。


没办法,当时他能留下守后方的亲信只有他俩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问题问的有点奇怪!!刘备入川带的阵容已经很强大!!!谋士有庞统,法正,孙干,简雍等,武将有黄忠,魏延,陈式,陈到,卓膺,杜路,冯习,张南等等,这些都是刘备手下的猛将,卓膺策划长沙投降的第一功臣,杜路,冯习,张南在夷陵之战战死!只是后面刘备攻打硌城时兵力不够,才让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入川,拿下硌城后,川蜀已是刘备囊中之物!此时,庞统战死,葬于落凤坡!


刘备不带关羽张飞主要还是荆州不稳,害怕魏吴趁机攻打,而庞统过早阵亡打乱了刘备的计划,后来独当一面的干将不够,只得掉张飞,诸葛亮同往,为防止荆州之危,诸葛亮叮嘱关羽八字方针:东和孙权,北拒曹魏。可惜结果关羽的孤傲与操之过急,和藐视东吴产生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结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