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几乎一边倒地为李广鸣冤叫屈,在好大喜功的汉武时代,连年用兵、军功易得,像李广这样的「飞将军」,终生参战70余次,就连他的部下都能封侯,为什么他居然没有封侯? 汉汉武之前,文帝曾安慰过李广:「惜乎,子不遇时!但是到了汉武大帝,封侯拜将正逢时,却为何依然落寞寂然?

历史上哀叹李广祖孙的何止文帝、司马迁、王勃、李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戍边名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苦战竟不侯」的?真的是「不遇时(时运不佳)」、「数奇(命数差)」吗? 到底什么原因使他「苦战竟不侯」 杀降不吉。

李广自己也曾找过当时著名的星象家王朔算过命。他自言道:"自打对匈奴开战以来,每战必上。眼下各参战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都很一般。就那水平,也有几十被封侯。我很郁闷,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难道真的是我生不逢时,命该如此吗吗?" 王朔说:"将军您可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有。我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曾经诱降800多羌人,并杀了他们。 王朔说:招祸之事,莫过于杀降,此大不祥之兆也。

而李广的同事,以及后人的评价多是「散、骄、偏」。


「苦战竞不侯,富年颇惆怅」出自李白诗《赠张相镐其二》,说的是李广艰苦作战多年,但还是没有晋封侯爵,让人很是失落。

李广的「苦战竞不侯」,子孙遭灭族,真不是运气好坏的问题,其原因只能出在自己身上。

李广出身于武将世家,学得了一身家传好武艺,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已经加入了抗击匈奴的斗争,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一手好箭法,所向无敌。人称「飞将军」。李广带兵打仗,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并且他清廉无私,赏罚分明,爱兵如子。与官兵同甘共苦,深受部下拥护。

但李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总是凭著自己一身过人的本领,目空一切,有著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这一生坎坷,并最终导致含恨自杀的原因。

因为逞一时之勇,涉险冒进,导致自己被匈奴活捉,差点被杀。好在又是靠著自己的个人能力,逃回了汉营,结果被贬为平民。

还有两次出击匈奴,一次在后军领兵,没有作战机会,寸功未立,无果而归。一次全军覆没,花钱赎罪,又被贬为平民。

最后一次战斗中,率军因迷路没有到达预定目的地,使主帅卫青消灭匈奴计划,功亏一篑,李广自担责任,自杀谢罪,令人遗憾的结束人生。

李广的长子、次子早亡,小儿子李敢因殴打了卫青,后来被霍去病射杀。数年后李广孙子李陵,在率军与匈奴作战中战败被俘投降,导致其家族被朝廷灭门。李广家族前赴后继抗击匈奴,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终却落得了的如此下场,十分令人惋惜。

李广在与匈奴的七十余次作战中,有记载的几次大战役,最终结果的表现都很糟糕,就别说封侯了,这也让他徒叹无奈。但他的勇猛敢打的精神,也让他名声大振,使匈奴闻风丧胆,心有余悸,不敢轻易前来冒犯。

但因为有数次败绩在先,因其后大多是小规模战斗,功劳甚小,所以李广到死也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但后人并没有忘记李广。供奉历史名将的武庙内,李广也多次身在其中。


李广征战多年不能封侯,不仅是因为李广运气差,最主要的问题是李广打仗的方式不适合大军团作战。李广喜欢带领著勇士冲杀,在他驻守边境的时候,经常会带著一百多人的精锐骑兵深入匈奴腹地,让匈奴人闻风丧胆。《史记》记载了李广在边境射杀匈奴射雕手的故事,射雕手就是匈奴的神射手,战斗力非常的强悍。汉朝的一名宦官带著几十名骑兵围攻三个步行的射雕手,结果骑兵全部被射死,宦官侥幸逃走,射雕手毫发未伤。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

李广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一百多名勇士追击射雕手,在追上射雕手之后,李广以一敌三,射死了两个人,另一个人跪地投降。匈奴派遣了数千骑兵进攻李广,李广让士兵解下马鞍休息,等到匈奴将领出现的时候,李广亲自出击射死匈奴将领。匈奴人畏惧李广的勇猛,没有敢于发动攻击,李广在晚上带著部队回到驻地。从这一记载来看,李广十分擅长带领小股部队袭击敌人,凭借著个人的勇猛,能够震慑住十倍以上的敌人。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李广驻守边境期间,经常打这种小规模战役,匈奴人十分畏惧他,汉朝的将领也都十分佩服他。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时候,多次派遣李广带兵出征,但是李广却屡战屡败,每一次都损兵折将,甚至还被匈奴人俘虏了一次。李广第一次带领大兵团,就被匈奴人俘虏了。李广之所以战败被俘,主要是因为李广不喜欢指挥士兵,他的打法非常的简单随意,自己带著几个勇士射杀匈奴的大将,来震慑住匈奴骑兵,既不使用计谋,也不排列阵型。《史记》记载李广的军队非常散漫,平常就不严格训练,作战的时候李广自己带著勇士冲杀,其他士兵只能各自为战。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李广军队)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史记》

这样看来,李广征战一生都不能封侯,也不仅仅是运气差的原因,主要还是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李广后人悲惨的结局,一方面是因为汉武的猜忌,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广后人的运气比较差。李广的儿子李敢,在李广自杀后埋怨大将军卫青,当街把卫青打伤。卫青是一个好心肠,不忍心杀死李敢,便让人隐瞒了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仍然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在围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李广的孙子李陵,在汉武帝晚年带兵出击匈奴,遭到了匈奴数倍军队的围攻。李陵几次突围不能成功,最后对著士卒说:「我再也没有面目去见皇帝了!」最终李陵率众投降了匈奴,李陵全家都被杀害。虽然李陵全家被杀,但是李广并没有绝后,李陵在匈奴被封王,他的后代成为了北方贵族,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李广的后代。


李广的先祖是秦国名将,其家族世代为仆射之职。到了李广这一代渐渐走向没落,先是自己自杀谢罪,后是儿子们的悲情离世,继之以孙子的投敌叛变,其情其状,确实令人扼腕。

自古以来,人们几乎一边倒地为李广鸣冤叫屈,在好大喜功的汉武时代,连年用兵、军功易得,像李广这样的「飞将军」,终生参战70余次,就连他的部下都能封侯,为什么他居然没有封侯? 汉汉武之前,文帝曾安慰过李广:「惜乎,子不遇时!但是到了汉武大帝,封侯拜将正逢时,却为何依然落寞寂然?

历史上哀叹李广祖孙的何止文帝、司马迁、王勃、李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戍边名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苦战竟不侯」的?真的是「不遇时(时运不佳)」、「数奇(命数差)」吗? 到底什么原因使他「苦战竟不侯」 杀降不吉。

李广自己也曾找过当时著名的星象家王朔算过命。他自言道:"自打对匈奴开战以来,每战必上。眼下各参战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都很一般。就那水平,也有几十被封侯。我很郁闷,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难道真的是我生不逢时,命该如此吗吗?" 王朔说:"将军您可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有。我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曾经诱降800多羌人,并杀了他们。 王朔说:招祸之事,莫过于杀降,此大不祥之兆也。

而李广的同事,以及后人的评价多是「散、骄、偏」。

何谓「散」?

司马迁是同情李氏家族的,正因为此才遭受的宫刑。在司马迁看来,李广虽无战功,但确有「仁义之师」之美名。他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同时列举了另一位将军的事迹: 「程不识与李广同为戍边将军、太守,又同时调回京师,分别担任未央卫尉和长乐卫尉。这两位将军在对敌作战的时候,战术大不同。李广行军不队列,也没有阵势,安营扎寨后,晚上也不安排打更警卫,军务简化,文书簿册也一切从简,他的部属倒落得轻松安逸,都原意跟著他。 而程不识就严格得很,不光对行军队列、驻营阵势以及队伍的编制要求很严,就连宿营打更,军务文书处理都列入考绩范围,程不识认为:李广治军简单粗放,若被敌人察觉,突然来袭,极易招致覆灭。我的军务虽然看起来繁乱,但是敌人看到军阵严整,一般不敢轻易冒犯。」 司马迁这样对照描述两位将军的不同治军方式,意在说明,各得其法,一个能得到部属的拥戴,一个能能威慑敌人。但从此段记载中,不难发现李广的不删治军和麻痹轻敌,这是他虽经70余战,终老没能杀敌立功的根本原因。

何谓「骄」?

司马迁鄙夷权贵,也同样轻贱出身低下的卫青、霍去病甥舅。但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依然相对中立地描述了李氏家族与卫青、霍去病之间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李广、李陵祖孙的骄纵。 在同一篇列传里,司马迁写到: 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奉命出击匈奴,李广「数请」随军作战。初,皇帝以其老弱,不堪军务,重要的是命运不好,没批准。后见他他词恳情切,方许出征,任命他为前将军。 卫青捉到了活口,知道了单于的藏身之处,就亲率精兵围剿,并令李广和右将军从东路出击。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我要先跟单于决一雌雄。 李广不服从卫青的安排,坚决要求卫青收回调令。卫青未予同意。 李广「意甚愠怒」,不经告辞就起程了,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发。因为没有向导,以致迷路,耽误了行程,造成单于逃脱,自己也失去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卫青只好撤兵。 卫青派人给李广送来军粮和酒,顺便询问迷路的情况。李广说:我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此次偏又迷路,真是天意啊!我已年过花甲,我不能忍受他们的侮辱。说罢,引刀自刎。

何谓「偏?」

偏,就是偏离主航道,不顾战略大局,倚老卖老,不光军事作战道路走偏,政治上也常常走偏。早年,李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出击吴楚叛军,以一己之勇拔旗,功名一时无二。按制度规定,可封侯。但他身为汉将,却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故不以封」。

那么,历史上的「飞将军」难带是浪得虚名? 没有立功,何以封赏? 历史上,在文、景两朝时的对匈奴战争中,汉军一直处于守势,没有出击建功的机会,且文帝一直认为他命运不好,也不会让他出击的。真正的出击作战是在武帝时期。但武帝时期,李广总共五次主动出击战,有三次没找到敌军,有两次覆没。所以虽经七十余战,年过六十却从未立功(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但作为戍边名将,若没有一点真本事,纯粹靠世袭加自诩,也不现实。但本文只作「苦战竟不侯」的一点分析,至于战功成就,大家可以网搜。

李广的子孙:李氏一支的落幕 长子李当户,汉武帝时郎官,早于李广去世,留有遗腹子李陵,后文有其小传。 次子李椒,也是郎官,曾任代郡太守,亦早于李广去世。 幼子李敢,李广自杀后,李敢随霍去病出战匈奴左贤王,勇猛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敌甚众,赐爵关内侯。不久,李敢代父为郎中令。因父死之故而怀恨并打伤卫青。卫青「匿讳之」,隐忍而不声张。后李敢至上雍甘泉宫狩猎,被霍去病射杀。至此,李氏家族日渐败落衰微了。

活在国恨家仇中的李陵,悲情与无奈 李陵:李当户之遗腹子。曾任侍中、建章监、骑都尉。天汉二年,李广利击匈奴,武帝欲使李陵做李广利的后勤保障。李陵自报奋勇,叩头自请曰:「臣所将部众,皆荆楚之勇士,奇绝之剑客,愿自出击,以分单于兵。无需骑兵,臣将步兵五千人直捣单于。」 于是领五千步兵欲浚稽山之战,遭遇匈奴三万铁骑围攻,李陵力战。匈奴单于又召各部八万骑兵围剿。李陵战至箭尽粮绝,突围失败,遂降匈奴。 后来,汉武帝令公孙敖迎还李陵回归汉朝,公孙敖未见李陵,为交差,遂谎称李陵决然留于匈奴并帮匈军训练,以对抗汉军。武帝怒,族灭陵家。 单于欣赏李陵,以爱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武帝死后,李陵幼时的伙伴、辅政大臣霍光等人继续派人出使匈奴,盼望李陵回归大汉。李陵一再以「恐再辱」为由而拒绝。

直到公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亡。 "李广、李陵是汉将中极具悲剧色彩的一对祖孙。直捣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仕途起落沉浮,「苦战竟不侯」,最终不堪其辱,愤而自杀以明志。其孙李陵被逼绝路投降后,蒙冤受辱,家人被杀,一边是国雠,一边是家很,心灰意冷之际,妻单于之女,终匈奴之地,名掩胡沙。

悲夫! 然而,李陵的故事还没完。

1940年,苏联政府准备筹建一座农庄,施工时,发掘了一座尘封了2000年的中国式建筑,这座「千年宫殿」便是位于哈卡斯共和国的「阿巴坎宫殿」。该宫殿共有一座中央大殿和十九个副殿构成,面积约为1500平,这就是前大汉建章宫羽林军的统率,匈奴的「坚昆王」李陵的住所。

据说,李陵的后代后来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朝贡团,在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除了瞻仰天可汗李世民,还要跟与李世民认亲,他们自称是汉代李陵的后人,与李世民是同宗。 这支黠戛斯朝贡团后俩建立了现在的的吉尔吉斯斯坦。

时也、命也、运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词出自《滕王阁序》,王勃在这首诗词中说道:「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借两个历史典故,表达自己的失意、惆怅之情。

同时也说明,开明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伟大帝王,终究也是感情用事之人。没有好的机制,功劳再大,有时也会被歪曲,被埋没!

小时候我是最喜欢读《水浒传》的,里面有个"小李广花荣",英俊潇洒,武艺高强,很我神往,因此也就知道了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史记》《汉书》有传。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李广善骑射,汉文帝十四年从军,以反击匈奴立功为中郎、武骑常侍。李广这个人,有勇力,猿臂善射,可以作为优秀的士兵。

孝文帝时,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多立战功,封为汉中郎。孝景帝时,李广跟随周亚夫打吴楚军,有功被封为太守。

公元前129年,卫青率大军直捣龙城,斩匈奴七百余人,但李广却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装死后趁机夺取战马,一路凭借高超的箭术得以逃脱,李广超凡的箭术给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武帝时期,军功是得以封侯的重要考量,除军功外,只能世袭了,但李广的父亲并非侯爵,所以李广想要封侯只有获得军功这一途径。

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作战时,身先士卒,勇猛异常。每次大战下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用汉武帝的说法就是「打仗不用脑子」。何况,在对匈奴作战中,有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

后来,以前跟随李广的部下许多都被封侯,甚至自己最小的儿子李敢也被封为关内侯。而自己奔劳一生,却无封侯之日。随之羞愧自杀,这就是李广难封的典故。

所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李广被武帝众臣一致推举为大汉第一名将,随后担任未央宫卫尉,百战不败的程不识屈居李广之后。 从此李广为年少的武帝讲解匈奴的习俗,风土,战斗特点,以及汉军如何对付匈奴。武帝毕竟年轻,尽管李广功绩卓著,曾经在文帝时,16岁取得陇西大捷,几千人打败老上单于十几万,累计消灭匈奴十万,被文帝口谕无冕万户侯,但是武帝希望打造自己的一片天。

在采用王恢的斩首计策失败后,第二次发动斩首单于的行动再次失败,由于卫青没有牵制住同在上谷的左贤王主力,公孙敖孤军奋战被左贤王一击而溃;李广突击单于,混战中被左贤王夹击,李广掩护大部队突围成功。斩首单于的行动却失败了。

讲真,如果卫青不去卢龙城,杀那几百不知道什么匈奴人,而是与公孙敖通力合作牵制左贤王,李广已经生擒单于。

随后的6年里,得」贵幸」的卫青,非常照顾他的姐夫公孙贺,和救命恩人公孙敖。对于李广,卫青一直不待见。直到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让李广随卫青出征,可是卫青只安排李广为后将军,这么多年下来,可以看出卫青对李广的态度,就是不用你李广,皇帝让你一起出征可以,殿后,让你没有机会杀敌立功!北宋杨业最初也是这样的待遇,让杨无敌压粮运草,宋军高梁河惨败,杨业要不是冒死保护赵光义,也不会有机会带兵打仗!

汉武帝自从卫青定襄数战战损失士马十几万,给大汉带来巨大损失后,就不用卫青了,应该是看透了,就算卫青拍武帝宠妃王夫人马屁也没用,就是不用你卫青,回头再损失士马十几万咋办,大汉也耗不起。漠北之战本来应该是河西之战中配合默契的李广,霍去病领兵。不知道怎么,又让卫青领兵,霍去病不服气啊,于是一个大将不要,指定要李敢。

李敢是李广之子,虽然只是校尉,却大大有名,河西之战时,李敢单枪匹马杀透左贤王4万大军,是大汉第一智勇双全的猛将。

漠北之战又是李敢,斩将夺旗,摧毁匈奴指挥中心,汉军才以少胜多,连续击破敌军,斩获7万多。

卫青通过王夫人枕头风这招,终于还是起了作用,漠北之战卫青获得机会,与霍去病一样领5万骑兵,由于霍去病不要步兵和辎重队,所以卫青除了5万骑兵,更有数十万步兵武刚车兵和辎重队。卫青这边,部队在行军途中,抓住了匈奴的探子,居然从探子嘴里得到了单于的位置,并且单于身边才2-3万人。卫青大喜过望,召集5万骑兵,数万武刚车兵,让公孙敖带领前军,这都是速度快的马队,把步兵辎重队扔给李广,让李广带著老百姓慢慢走。

李广是带著老百姓辎重队的,这点非常明显,后来卫青损失士马十几万,军士数万,单于也跑了,卫青再次犯了定襄的错误,他故技重施,逼李广承认迷路,用诸校尉性命要挟,逼死李广。这时军士百姓们都为李广痛哭。注意,这里的百姓,显然是指辎重队的百姓,也就是说李广一直是带著辎重队在走,根本不存在迷路一说。

史记记载,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卫青以要向汉武帝汇报为由,让李广承认迷路。卫青先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李广不承认迷路,又派长史逼李广,以诸校尉性命要挟,李广为救诸校尉,才说自己迷路,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可见卫青有多著急让李广承认迷路!为什么不能回长安在武帝面前当面对质呢?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这样,显然卫青急于逼迫李广落笔,把迷路做成既成事实,如果回到长安,李广可以直接向武帝汇报实情,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广死后同年,位高权重的丞相李蔡,要为哥哥李广申冤,却被诬陷致死,理由是李蔡要占据一块皇家用地。李蔡这么乖巧的人,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显然李蔡威胁到了某人的利益。

李敢由于漠北之战居功至伟,所以武帝火箭式提拔李敢为郎中令,顺带赐了个关内侯。关内侯不过是物质奖励,千把石的收入而已。郎中令只有一个,收入超过2000石不说,更是武帝最亲信的臣子,实权在握,下属2000石的部级干部就有近10个,其他大小官员不计其数。郎中令有著丞相和大将军都没有的实权,比如推荐官员任职,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郎中令得有多少人上赶著拍马屁。再比如宣读皇帝圣旨,也就是职业钦差大臣,所以卫青所谓武帝只告诉他一个人的口谕,郎中令李广一眼就识破是假的了。卫青是没有资格传旨的。

司马迁和李家没有交情,这在《任安书》中记载的很清楚,如果司马迁是同情,也是出于正义感,李家冤情深重


李广在朝廷势力太大,汉武帝怎么会准许一些如此强大的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和权利,他再能干,再拚命也难免一死。相反如果解甲归田或许还能颐养天年!


只能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