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和解读《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是对王羲之书法神秘化吗?不是神秘化而是对《兰亭序》顶礼膜拜!《兰亭序》在文学上有著巨大的价值,在书法上的价值更是价值连城!从帝王到高官显贵再到平民百姓,《兰亭序》是妇孺皆知。被尊奉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算是至高的荣誉,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不言自明。而《兰亭序》又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件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的高超书法技艺、忘我状态下一气呵成的如虹气势,以及字里行间的风度修养,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神作!

请大家看一下历代书法家临摹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特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𫖯楷书四大家用正楷和行书临《兰亭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用草体临《兰亭序》雄伟大气磅礴!我代表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兰亭序》终生临摹!请大家指点我刚悬肘快写的《兰亭序》局部!谢谢大家的观阅!


欣赏「兰亭」是对其神秘化?

淡墨人非常喜欢「兰亭序」,并且不止一次的解读评析,且有不厌之心,每一次都有味道更深,随著年龄的逐渐变化,也有不同的「兰亭」味道以飨与理解,同样随著书艺不断的提高,更加感觉「兰亭」的意义。

虽然「兰亭」真迹世人未欣赏的遗憾,但是几种临摹的兰亭,令人感到艺术的魅力,依然璀璨夺目。

而今有了部分人腻了兰亭,这是一种依然未进入兰亭真韵境界。分析其缘故,就是因了太美,太经典,或者说太妍美遒丽。

不说别的,历代传承没有绕过王羲之的书墨陶冶,都有王羲之的书墨精髓。

不论古,就是今,哪一个书家没有不追求韵致。书法的韵同书法的法同等重要也同样有著密切的关联。

王羲之书墨得真髓就是情性的表现与书写技巧相结合,因为心性才有笔画的流便。

因为流便,才有书写的自由。书写的不确定,才有法外有法的创意。

实际就是书墨的生机,生命力。

王羲之的书墨体现的是文人那种天真烂漫,之风雅,感性的挥洒,理性的笔画功力。

由此,体会。有人认为,不可神秘化,其实笔墨的功夫与人的思想,没有神化。兰亭给予的启示就是书墨要生机勃勃,不可固步,不可裹足,随心而运,必有一定的笔墨功力。有万变之能。


你认为临帖对自己书写作品有必要吗,我临帖几十年,对自己创作一点用处都没有,有的人以临过什么著名碑帖而自豪,但是实际创作一点都用不上,练习书法主要是本人的天赋,灵感。书写草书必须要背下草歌诀。田楷很科学的,笔画规范,结字合理,田楷将引领当下书法发展三百年。实话,现代人不超越古人还是人吗,田楷做到了,古人四大家没有一个比田先生好的,绝对。


兰亭集序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历代书家中人人都会临写,但每个人的慧根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才会有以后的颜、禇、柳、欧、苏、黄、米、蔡和赵孟𫖯等大家,都各成一家,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他们进入兰亭又出自内心分别创新格局。现在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把兰亭描得像双胞胎,但是去创作一篇自己的作品搞得惨不忍睹,包括某些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授就是这样的死临人,临死人,特别是书法教育工作者要有清晰的思绪,死记照描只有误人子弟。


我觉得是被神话了。《兰亭序》只是一篇即兴文稿而已,况且不是王羲之真迹。对于这样的一个伪作,练一练,感受一下章法气韵就得了,没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即使临的唯妙唯肖,像高仿品似的有什么用?

尤其一些所谓的笔法解析,把起笔、收笔、驶转、萦绕……专门剔下来详细的解说,纯粹是瞎扯淡。其实,只要是懂得晋唐小楷书写技法,这些笔法动作搭眼一瞧就明白了,根本不算是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 这些不研究怎么把字形写像? 我认为,神似大于形似。弄清楚法理是对的,只追求形似没有必要。如果请王羲之老祖宗再重新写一遍试试? 笔意肯定又变了!因为,那是行书,不是楷书!

我看到网上有不少临摹《兰亭序》的视频,特别注意了一下,多数都是在讲解单字结构,并且用慢动作演示,感觉就是在「画素描」。很少听见或看到,关于《兰亭序》行笔节奏和书写速度如何如何,以及字与字之间怎么引带,更没有注入个人情感之说……这算什么解读?

所以,我认为,无论学什么帖,重要的是学习书写技法原理和艺术创作理念,时代背景和人文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不然,取法的含义是什么呢?难道就是字形吗?

学书法就像学汽车驾驶一样的道理,法规记住了,技术掌握了,还管什么牌子车吗?

以上是我的观点。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29b00004bed27ee4802", "vname": "", "vid": "v02016c50000bkgchoiiv57eqg6d3110",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29d08000005289e7e338c",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29b00004bed27ee4802",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4.768,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801640}, "ultra": {"duration": 14.768, "h": 1024,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1167605}, "normal": {"duration": 14.768,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542253}}, "md5": "2bed937b41aa897e777fc3983d22bead", "duration": 14.768, "file_sign": "2bed937b41aa897e777fc3983d22bead", "thumb_uri": "2429b00004bed27ee4802", "vu": "v02016c50000bkgchoiiv57eqg6d3110"} --}


临帖是要临的,通过临才能掌握笔法,章法,架构,布白等法度,才能领悟到字帖的情感和神韵。临是必须的,这是入帖。入帖不是目的,出帖才是理想。入是为了出。书法五体各有特色。每位书家都有匠心之作。为何非要抬高一家而眨低其他呢。名师出高徒不错,而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更对。进门(临)就是入,修行(悟)即出。


谢邀

任何欣赏和解读都是可以的 解读因人不同

但并非没有标准

标准就是建立在对法度的认识上

我相信 目前还没有遇到能够清晰明确 具有实操性的 把 法 什么是法说明白的人

如果法的问题 不说明白 那么 丑书 或者田楷式的美书会与日俱增

中国书法剩下的仅仅是看著恶心的臭肉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