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和解讀《蘭亭序》的書法藝術是對王羲之書法神祕化嗎?不是神祕化而是對《蘭亭序》頂禮膜拜!《蘭亭序》在文學上有著巨大的價值,在書法上的價值更是價值連城!從帝王到高官顯貴再到平民百姓,《蘭亭序》是婦孺皆知。被尊奉為"書聖」在中國書法史上應該算是至高的榮譽,王羲之的書法地位不言自明。而《蘭亭序》又是其一生中最輝煌的一件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蘭亭序》體現了王羲之的高超書法技藝、忘我狀態下一氣呵成的如虹氣勢,以及字裡行間的風度修養,被歷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頂禮膜拜的神作!

請大家看一下歷代書法家臨摹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特別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楷書四大家用正楷和行書臨《蘭亭序》!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用草體臨《蘭亭序》雄偉大氣磅礴!我代表書法愛好者頂禮膜拜《蘭亭序》終生臨摹!請大家指點我剛懸肘快寫的《蘭亭序》局部!謝謝大家的觀閱!


欣賞「蘭亭」是對其神祕化?

淡墨人非常喜歡「蘭亭序」,並且不止一次的解讀評析,且有不厭之心,每一次都有味道更深,隨著年齡的逐漸變化,也有不同的「蘭亭」味道以饗與理解,同樣隨著書藝不斷的提高,更加感覺「蘭亭」的意義。

雖然「蘭亭」真跡世人未欣賞的遺憾,但是幾種臨摹的蘭亭,令人感到藝術的魅力,依然璀璨奪目。

而今有了部分人膩了蘭亭,這是一種依然未進入蘭亭真韻境界。分析其緣故,就是因了太美,太經典,或者說太妍美遒麗。

不說別的,歷代傳承沒有繞過王羲之的書墨陶冶,都有王羲之的書墨精髓。

不論古,就是今,哪一個書家沒有不追求韻致。書法的韻同書法的法同等重要也同樣有著密切的關聯。

王羲之書墨得真髓就是情性的表現與書寫技巧相結合,因為心性纔有筆畫的流便。

因為流便,纔有書寫的自由。書寫的不確定,纔有法外有法的創意。

實際就是書墨的生機,生命力。

王羲之的書墨體現的是文人那種天真爛漫,之風雅,感性的揮灑,理性的筆畫功力。

由此,體會。有人認為,不可神祕化,其實筆墨的功夫與人的思想,沒有神化。蘭亭給予的啟示就是書墨要生機勃勃,不可固步,不可裹足,隨心而運,必有一定的筆墨功力。有萬變之能。


你認為臨帖對自己書寫作品有必要嗎,我臨帖幾十年,對自己創作一點用處都沒有,有的人以臨過什麼著名碑帖而自豪,但是實際創作一點都用不上,練習書法主要是本人的天賦,靈感。書寫草書必須要背下草歌訣。田楷很科學的,筆畫規範,結字合理,田楷將引領當下書法發展三百年。實話,現代人不超越古人還是人嗎,田楷做到了,古人四大家沒有一個比田先生好的,絕對。


蘭亭集序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在歷代書家中人人都會臨寫,但每個人的慧根不同,理解也不一樣,才會有以後的顏、禇、柳、歐、蘇、黃、米、蔡和趙孟頫等大家,都各成一家,這就是書法的魅力,他們進入蘭亭又出自內心分別創新格局。現在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把蘭亭描得像雙胞胎,但是去創作一篇自己的作品搞得慘不忍睹,包括某些中央美術學院書法教授就是這樣的死臨人,臨死人,特別是書法教育工作者要有清晰的思緒,死記照描只有誤人子弟。


我覺得是被神話了。《蘭亭序》只是一篇即興文稿而已,況且不是王羲之真跡。對於這樣的一個偽作,練一練,感受一下章法氣韻就得了,沒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即使臨的唯妙唯肖,像高仿品似的有什麼用?

尤其一些所謂的筆法解析,把起筆、收筆、駛轉、縈繞……專門剔下來詳細的解說,純粹是瞎扯淡。其實,只要是懂得晉唐小楷書寫技法,這些筆法動作搭眼一瞧就明白了,根本不算是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 這些不研究怎麼把字形寫像? 我認為,神似大於形似。弄清楚法理是對的,只追求形似沒有必要。如果請王羲之老祖宗再重新寫一遍試試? 筆意肯定又變了!因為,那是行書,不是楷書!

我看到網上有不少臨摹《蘭亭序》的視頻,特別注意了一下,多數都是在講解單字結構,並且用慢動作演示,感覺就是在「畫素描」。很少聽見或看到,關於《蘭亭序》行筆節奏和書寫速度如何如何,以及字與字之間怎麼引帶,更沒有注入個人情感之說……這算什麼解讀?

所以,我認為,無論學什麼帖,重要的是學習書寫技法原理和藝術創作理念,時代背景和人文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不然,取法的含義是什麼呢?難道就是字形嗎?

學書法就像學汽車駕駛一樣的道理,法規記住了,技術掌握了,還管什麼牌子車嗎?

以上是我的觀點。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29b00004bed27ee4802", "vname": "", "vid": "v02016c50000bkgchoiiv57eqg6d3110",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29d08000005289e7e338c",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29b00004bed27ee4802",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4.768,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801640}, "ultra": {"duration": 14.768, "h": 1024,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1167605}, "normal": {"duration": 14.768,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542253}}, "md5": "2bed937b41aa897e777fc3983d22bead", "duration": 14.768, "file_sign": "2bed937b41aa897e777fc3983d22bead", "thumb_uri": "2429b00004bed27ee4802", "vu": "v02016c50000bkgchoiiv57eqg6d3110"} --}


臨帖是要臨的,通過臨才能掌握筆法,章法,架構,布白等法度,才能領悟到字帖的情感和神韻。臨是必須的,這是入帖。入帖不是目的,出帖纔是理想。入是為了出。書法五體各有特色。每位書家都有匠心之作。為何非要抬高一家而眨低其他呢。名師出高徒不錯,而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更對。進門(臨)就是入,修行(悟)即出。


謝邀

任何欣賞和解讀都是可以的 解讀因人不同

但並非沒有標準

標準就是建立在對法度的認識上

我相信 目前還沒有遇到能夠清晰明確 具有實操性的 把 法 什麼是法說明白的人

如果法的問題 不說明白 那麼 醜書 或者田楷式的美書會與日俱增

中國書法剩下的僅僅是看著噁心的臭肉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