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性问题,故不揣鄙陋,姑妄言之,以供各位贤达指点。

首先,需要比较的背景问题,各位贤达已经论述完备,不再赘言,这两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脊梁,都具有超凡的毅力和过人的忠贞。但要强分二人高下,在下认为张骞胜于苏武。

第一,二人出使的时间点不同。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当时是军臣单于掌政,可以说是匈奴非常强盛的时期。张骞一度被俘,此时张骞被杀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但是张骞却保留了自己的志节。在逃离匈奴之后,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须知,这时的西域大漠可以说是彻底的无人区,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是绝对坚持不下去的,开创这条丝绸之路,确实是奇迹。

而苏武是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此时的匈奴已经被汉武帝击败,势力大损,且鞮侯单于即位后与汉朝的关系十分恭顺。如果不是苏武的使团队伍中出现了勾结匈奴内部反叛势力的副使张胜,匈奴是绝对不敢扣押苏武的。可以说,苏武虽然被囚,但是却没有性命之忧。

第二,从汉朝对于两人的态度看来,张骞回到汉朝后,官拜太中大夫,爵封博望侯。苏武回到汉朝后,仅仅官封典属国。后来在宣帝时才被封为关内侯,终身也没有被封为列侯,比张骞可以说低了一大截。虽然,张骞有军功在身,但是苏武也有拥立汉宣帝刘询的功劳。由此可见,汉朝中央对于这两人的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文!本文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转载,欢迎关注。

宁念本乡一捻土,休恋他国万两金。这是《西游记》里唐僧去西天取经走的时候,唐太宗送给唐僧的一句肺腑之言。而后唐太宗又问唐僧此去西天几时回来?唐僧答:三年足矣。踏遍千山万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可返唐之时已有十四个春秋了。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有恒心、有毅力、百折不挠、永不退缩的人,比如阿文这次要讲的西汉时期的两位「唐僧」,张骞和苏武。要说民族气节、忠心不二、大毅力,我个人觉得两个人不相上下。除毅力、气节、忠心之外谁贡献最大,首屈一指是张骞,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张骞和苏武的使命。

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在北边最头疼的就是匈奴问题,匈奴就像我们学的一首诗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汉朝开始就又打杀、又和亲、又送粮送钱、可是这匈奴就是一头白眼狼,没有感恩之心。而且居无定所,你打他跑,毫无章法可言。所以汉朝也在寻求各种方法,张骞和苏武就是汉朝和匈奴之间友谊的桥梁。

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寂寞

张骞是陕西汉中人,从小就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而且为人沉稳,不是毛毛躁躁之人。所以汉武帝派他去寻求军事合作伙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匈奴就像疯狗一样,见谁咬谁,大月氏部落就是受害者,张骞历经千辛万苦,而且被匈奴还囚禁了10多年。但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可惜的是大月氏后来偏安一偶,并无复仇之心。虽然张骞并没有促进大月氏和汉朝联盟,但是张骞搂草打兔子,把西域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包括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到了内地,丰富了汉族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而且张骞为中国的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武是陕西西安人,和张骞一样,也作为外交官出访了匈奴。和张骞的命运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因为种种原因被扣留在了匈奴的地盘。整整19年时间,不断有汉奸离间他、不给饭吃、用美色诱惑他,还放出了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的狠话,但苏武还是不忘故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土难离,家长的山山水水、人情冷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最后一片净土。就犹如张明敏唱的一首《我的中国心》一样,我永远是中国人。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我是阿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大咖,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关注,一起探讨历史的奥妙!


谢谢邀请!首先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张骞和苏武二人的生平简历吧。先说说张骞吧。张骞是汉朝陕西城固人,汉武帝时被奉派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给匈奴以两面夹击,以彻底将其击败。于是张骞率一百多人的使臣团队从出安出发于寻找大月氏国,遗憾的是大月氏此时已被匈奴灭国西迁至伊犁一带,他们的故地已被匈奴占据,当张骞一行经过此地时,正好被匈奴人抓了个正著,匈奴人于是将张骞一行困于匈奴之地,为了使他臣服,还给他取了妻子,十年后张骞趁机逃脱西行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国,不幸的是其时大月氏的居地又被乌孙国占领,它又迁到更北更西之地,此地因远离匈奴,乌孙的侵挠,加之土肥水美,乌孙国王欲在此定居,已无意报灭国之仇,张骞一行只得遗憾离开,经大月氏来到大夏,在大夏停留一年多才返回,在归程之中,张骞改道从南路依傍南山,但仍被匈奴抓住,又拘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内乱,张骞终于再次逃脱,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完成任务,但却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等得以全面了解,他将这些情况汇报于汉武帝,为以后汉朝征服匈奴,同西域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此次出行时所带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及他匈奴的妻子。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之一是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此次他率领三百多人的使团,使者每人带两匹马,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连城。此次联合鸟孙的目的虽没完成,但其二目的欲使西域各国成为汉朝的外臣基本达到,这次出访了西域各国,更深一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更强了汉同西域的进一步交往,其中乌孙还派几十人的使国同张骞一同回汉互访,其后各国都派使臣来汉朝,从此自长安经西域的交通便正式开通,后来这条道路又经西域传播到中亚,非洲,欧州等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可以说「「丝绸之路建立」张骞功不可没,而他那种矢志不渝,勇于探险,敢于拼搏的精神也光耀华夏,名著千秋

说完张骞,我们再简单地了解一下苏武吧,苏武也是汉武帝时陕西人,一次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后来匈奴单于通过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利诱他,苏武不为所动,匈奴人又把他囚于地洞之内,苏武也顽强不屈的生存了下来,见于苏武软硬不吃,匈奴单于更加尊重苏武的忠君爱国之心,不忍杀之,又给他一群公羊,说等羊下羔之后再放了他,在严寒的西伯利亚,苏武渴了抓一把雪,饿了吃野鼠洞里的储藏果实,他时刻心系大汉,不忘自己是汉臣,他睡觉时握著符节,醒来时又柱著符节,终于经历近二十年的苦难生活,在汉朝的施压下,被匈奴释放。苏武牧羊,不忘自己国家,不辱使命,对自己祖国忠诚不二,任尔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任尔百般刁难,千难万险,气节不变,浩气长存。

张骞和苏武,都是我大汉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英雄,他们铮铮铁骨,顶天立地,不畏艰险,不畏强权,顽强坚韧,百折不回,堂堂正正,不辱使命,他们同文天祥,岳飞一样都是我华夏民族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民族的骄傲,如果有人问张骞和苏武谁的毅力最强,我可明确的告诉他,他们的毅力都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同样的矢志不渝,顽强坚韧,同样的名彪青史,光耀华夏,同样的激励后人,不畏艰险,克服万难,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顽强拼搏!

张骞出使西域,也是一波三折,先后两次被匈奴人扣押,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代的联系大月氏夹击匈奴人的任务,但是却让西汉王朝开阔了眼界,西域第一次出现在中原王朝的版图。

苏武,学生时代曾经学过《苏武牧羊》,作为汉朝使节,面对匈奴人的威胁利诱,始终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十九年不变,持节不屈,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实乃汉使典范。

张骞和苏武,都是西汉王朝的英雄人物,他们做出的贡献非常杰出,值得历史和今人铭记,我们不能简单量化二人的贡献,同时也不能武断地认为谁的毅力更强,我认为能够战胜自己面临的困难,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不论你我,不论贡献大小,不论时间长短。做好自己,就是好样的。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几经周折,到达了大腕国,虽然大腕不同意联合大汉帝国东西夹击匈奴,但完成了汉武帝凿空西域的历史任务,对西域的人文、地理、生活习惯有了直接的认识,对于汉武帝下决心与匈奴决战起了决定作用。苏武出使西域,没有到达西域就被匈奴扣了,十八年在贝加尔湖牧羊,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不投降,这种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千百年来被人们一代一代传颂。但是就任务本身而言,出使的任务没有完成。

而苏武当年出使匈奴之时,才40岁,正值年富力强,回来时满头白发,憔悴不堪,垂垂老矣。苏武的官职并不大,但他的悲惨遭遇和刚直不阿的精神倍受世人的怜惜和敬仰,天下人无不为其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而折服。


一个有大功于国,一个是民族的脊梁,都是历史名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