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史记》是古今文人墨客案头的必备书,流传过程中,历朝历代注解纷纭。

在宋以前,还没有活字印刷术的时候,《史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抄传过程中出现了3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注解抄本,它们是:《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在抄本流传时代,这3种注解单独流传,史称「《史记》三家注」。宋以后的各种刊印本绝大多数都是以这三家注解的合并本为底本。

宋朝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学术界开始自觉地整理继承前人注解,付梓印行推广,先后出现了《史记集解索隐》合注本,俗称「二家注」。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南宋乾道七年建安蔡梦弼东塾刻本、淳熙二年张杅刻本和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3种刊本。

以东塾本为底本,宋人又将《史记正义》与二家注同刻,构成《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注本,俗称「三家注」。「三家注」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多达20种。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59年中华书局据同治年间官板善本标点出版的「中华书局」本。此本为海内外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版本。

再跟朋友们分享一下我是怎样读《史记》的——

《史记》是我读过的书中,记不清读了多少遍的经典古籍之一。但我一直都读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白文本,没有任何注解,这是我的一位父辈老先生传授给我的「《史记》读法」。他说,对著注解和译文读《史记》还不如不读,省下时间去读别的书。要想真正读通《史记》,就要对著白文本一遍一遍地读。每读一遍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不要有功利目的,直到读通为止。当你真正读通的时候,你自己心里会知道的非常清楚。

我至今没有接触过「三家注」原文,对《史记》三家注零星的粗浅认识大都来自王国维和李长之的研究文章。


文|涛说乱世史|

《史记》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史书,也是答主我的最爱。但司马迁惜字如金,有些地方的记载让人意犹未尽,或者不甚明白。这种情况下,不妨读读古人《史记》的注本,来尽量补充司马迁一些省略的细节和知识。

现存的史记注解(注本),主要的有三个:

《史记集解》(南朝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即正义 - 集解 - 索隐。

这三个注本流传很广,宋人为了研读方便,干脆把这它们辑在一起,印在正文旁边 , 形成了「正文+注本」格式, 即《史记集解索引正义 》, 俗称「三家注史记」。

这三个注本距今都超过了1000年,在《史记》研究和注释学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著文学、史料学、注释学、音韵学等多方面价值。

图片的小字部分即史记注文。

ps:

1、《史记》成书于西汉,当然还有更古的、其他的注本,如汉延笃《史记音义 》、 无名氏《史记音隐 》、晋徐广《史记音义》、 南朝邹诞生《史记音义》、 唐刘伯庄《史记音义》等,但大家主要研究的,还是「三家注史记」。

2、除了」注本「,再补充史记的「版本」:

(1)、《史记》的两个版本系统。

第一系统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四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和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

(2)、另外,《史记》还存有一种明末的单集解本,即「汲古阁《十七史》本」。汲古阁《十七史》的底本不详。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史记》,即根据此本翻刻。


《史记》的注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公理》(唐·张守节注)。 除三家注本外,《史记》还有两种版本系统:第一系为宋刻十行本。第二系约有四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和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另外《史记》还存有一种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底本不详。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之《史记》即据此本翻刻。

裴骃注的《史记集解》兼采那时当时作者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讨结果,并逐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 并且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据不妥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而《公理》的作者张守节擅长舆地之学,因而其对《史记》中地名的考据尤为精辟。

另外有关《史记》的东西书,以《史记研讨的材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效。索引内容,包含版本、目次、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门的研讨、司马迁生平业绩及其学术进献的研讨、底稿和未见传本目次、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讨论文和专著目次等,甚为详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