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是金锣山,我来回答。

首先,司马光生活的时间晚于司马迁,所以他有机会参考《史记》,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司马迁的作品,比起司马迁为了找材料实地考察来,司马光幸福多了。举个栗子《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吾过大梁之墟,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春申君列传》: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司马迁有点小骄傲呀!

其二,个人写作风格不同。司马迁崇尚英雄,对于贩车引浆者流也不吝惜笔墨,对于他们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比较赞扬,除了有司马迁个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有人说《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还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这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而《资治通鉴》的风格就比较死板了,读起来冷冰冰,没有生气。正如求名一样,司马光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统治成败的得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必读书目,是要作为施政参考的,比起《史记》的老少皆宜,《资治通鉴》的读者显然偏少。另外说明一下,《资治通鉴》并不是一个人所写,他的作者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也就是说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很多文章是由别人写的,他只负责审核把关,但是人们只记得司马光这个作者,这对其他三位作者来说有点悲催。

第三,从二人的做官经历来比较,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的经历比较纯粹,所以作品也比较干净,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但是司马光做过宰相,加上本人是道德君子,所以老是担心人们不知道什么,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举例:司马昭死后举行丧礼,按照古礼,子女应该受三年丧礼,当时天下臣民都作权宜之计,服丧三天后就不再遵行。然而晋武帝司马炎自己坚持服丧三年。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遂以疏素终三年。《资治通鉴晋纪一》

司马光评论道:三年之丧,白天子达于庶人。此先王礼经,百世不易者也。汉文师心不学,变古坏礼,绝父子之恩亏君臣之义;后世帝王不能笃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谄谀,莫肯厘正。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了!

再说晋纪一下面的小字:起旃蒙作噩,尽玄黓执徐,凡八年。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这是编年体的一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的脑细胞不够用了,所以我必须给司马光一个差评。

第四,这两本书的待遇不同。司马迁的史记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外孙杨恽,没错,就是那个说出一丘之貉的杨恽。正是他的努力,《史记》才得以出版发行,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记》属于非法读物,是见不得光的,如果没有杨恽的努力恐怕就没有《史记》了。

而《资治通鉴》的待遇就比较高了,不仅有皇帝宋英宗给他作序,还有皇家图书馆收藏,《资治通鉴》的待遇简直不要太好。

第五,阅读体验与先后顺序。虽然给了差评,但是后来我又发现:《史记》和《资治通鉴》可以参照著读。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读《史记》,但是你要想写文章,提炼总结观点就要看《资治通鉴》了。就像我的文章《汉文帝无为而治的表象是对功臣集团妥协的结果》就是受到《资治通鉴》的启发写成的。

一家之言,意犹未尽,欢迎指正。


《史记》与《资治通鉴》有如下区别:

首先是作者不同: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写作年代不同: 《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由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著作内容不同:《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史记》写作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和列传分为主体部分,以历史上的帝王和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所以《史记》的体裁是,均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也因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以纪传为体的「纪传体」史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通史,按时间序列来记录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作者不同: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写作年代不同: 《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

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由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

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

相同点: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都是第一部通史;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而《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这两部史书的作者虽然都是出身司马家族,但他们之间相隔著上千年的历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它们的内容和体例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由于《史记》是西汉时期完成的,所以《史记》的历史跨度从三皇五帝写到了西汉汉武帝即位后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从东周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时期,前后跨越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和《史记》都是伟大的史学作品,但是其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

1、《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后世很多史书都是按照《史记》的风格进行编撰的。而《资治通鉴》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侧重于人物形象,编年体侧重于历史事件。我们就拿「三家分晋」这件事来说,从《史记》上可以从《晋世家》《赵世家》《韩世家》《魏世家》才能拼凑出事件全貌,有时候你还未必能串起来,因为主线人物智伯瑶却没有传记。

如果从《资治通鉴》来看,整个事件非常清晰。但是有时候一个事件从一个人眼中来看,未免有失偏颇。从韩赵魏来看智伯是贪图他们的土地,但是从智伯来看他是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因为晋国六卿相互倾轧,内乱不断导致了晋国霸业的衰落。

就拿讨伐郑国这件事来说,智伯作为统帅命令赵襄子攻城,赵襄子推三阻四,智伯大怒:「赵简子何等英雄,怎么会有你这样的继承人」。赵襄子还大言不惭:「因为我能忍」。

作为晋国的执政,智伯内心当然是愤怒的。一个四分五裂的晋国,当然是不可能称霸的,于是智伯为了提振王室的权威,他提议每家献出一部分土地给晋公室。

司马光把智伯的灭亡归结于德不配才,明显就是不对的。如果从晋国角度出发,智伯明显要比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贡献更大,而他们三个德性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拿赵襄子来说,在战场上公然抗命这就是死罪的。

所以编年体的好处是可以看到整个事件的过程,但是不便于对整个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纪传体虽然能够集中提现历史人物,但是对历史事件的脉络不够清晰,有时候少了一些人可能整个事件就拼凑不完整。

2、《史记》和《资治通鉴》写作的目的不同

《史记》是写给后人看的,在《史记》成书之后,一直被西汉视为异端,禁止传播。司马迁也考虑到了《史记》在成书之后,可能会被毁禁。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以此著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意思就是藏到哪里,有待于后人的发掘。司马迁《史记》整理后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司马英保存。他的外孙杨恽在汉宣帝的时候,才敢拿出来传播,后来杨恽坐罪,《史记》再次沉寂。到了东汉时期,还是被大量删减后,才流传出来。

司马迁一直强调他的《史记》和《春秋》性质不同,但实际上他内心是非常渴望《史记》能与《春秋》的一样,警示后人。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对《春秋》推崇备至,他认为:「礼防范于未然,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意思就是法是惩罚已经发生的,礼是防范于未然的,但是法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礼的效果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发现。法注重结果,礼更多的体现在过程的潜移默化,所以司马迁特别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甚至不以成败论英雄。

史记结束于元狩元年,这一年汉武帝狩获了一只独角兽,被认为是麒麟。而司马迁之所以到此结束,可以看出他内心对《春秋》的推崇,因为《春秋》最后一句话也是:「春,西狩获麟」。

但是《资治通鉴》则是给君主看的,更加注重结果。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围绕的是权利斗争展开的。

司马迁可以为很多小人物作传,甚至还开创了《货殖列传》,《资治通鉴》则往往是记载国家大政方针,当然这也和两人的境界不同分不开的。司马迁是史官,司马光则官至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辅。

司马迁称他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想要探讨的人性和天道的之间的关系,讨论他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笔下认为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当然也带有他自己的偏好。

司马光的目的则是:「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他主要维护封建体制而成的书籍。

3、《史记》和《资治通鉴》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同

史记是从五帝开始,到元狩元年获麟结束。可以看作司马迁对《春秋》的致敬。而《资治通鉴》则是从《春秋》的结束为起点,他也许是把《资治通鉴》当成《春秋》的延续。

其实《资治通鉴》与《春秋》成书的目的相同,都是维护礼制的一部书。司马迁在开篇就提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既然如此他也不必再做孔子所做过的事了,一是不敢,二是不愿。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你好,我是国学经典智慧人生,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作者的不同;二是成书的时间不同;三是内容的历史跨度不同;四是书的体裁不同。当然,不管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是难以超越的史书,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意义重大。

《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而《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这两部史书的作者虽然都是出身司马家族,但他们之间相隔著上千年的历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它们的内容和体例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由于《史记》是西汉时期完成的,所以《史记》的历史跨度从三皇五帝写到了西汉汉武帝即位后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从东周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时期,前后跨越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史记》简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宗旨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如《黄帝本纪》,《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淮阴侯列传》。《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如周世宗显德六年。

两部史书合成史学双壁。


《史记》的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为主,以人引事,所记人物包含帝王将相、儒医卜算、滑稽刺客,凡节行瑰奇者无不罗列,又有《八书》、《十二年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触及。《资治通鉴》以叙事为主,评论政治得失,为当时(实际上泽及后世)的北宋朝廷提供镜鉴。文笔优美是两史的共同点,为后世的记传文学提供了良好范例。


不同点: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2、作者不同: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3、写作年代不同: 《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

4、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由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5、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

6、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7、《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

相同点: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都是第一部通史;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录重大事件;《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以时间顺序记录重大事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