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好好读懂哲学,但总是看不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看不懂(天,这是在说什么?上文和下文是什么关系?写这是干嘛?)但是作为一门大家都觉得很有用的学科,我想学习学习,有什么推荐吗?或者剖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看不懂?


如果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的话,可以从哲学史,以及篇幅较短的原著入手,这是相当好的!

很多人回答说要从逻辑学入手,我认为这正表明我们尚处在古希腊时期智者横行的时期,才会撇开具体内容而对形式产生兴趣,并奉为圭臬。我相信这个阶段会过去的

因此不用太在意逻辑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你有正常的思维,且有中学数学的基础那就不用额外去学习逻辑学了。当然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也可以适当学习,但是没有太大的帮助。

哲学史而言,中文我推荐:

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史》

李超杰老师的《近代哲学的精神》《哲学的精神》《现代哲学的精神》 等;

外文的话斯通普夫、文德尔班、希尔贝克以及最近比较火的《大问题》也都值得一读。

刚刚想到:《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也不错!!!

篇幅较短的哲学原著而言,则可读的书相当多,且商务印书馆基本都有中文版

————————加粗斜体表示特别推荐!!!!!

柏拉图《会饮篇》《裴多篇》《申辩篇》

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诗学》《范畴篇》

笛卡尔《谈谈方法》

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尼采《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参考复旦大学《时代精神的精华》上册)等等

以上这些书都仅一两百页,所以不会有大部头带来的阅读压力。如果都能读下来,将会对西方哲学的主线有较深入的了解!


P.S 这是我对另一位答主的回应,附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1.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是最难以理解的,以及被误解最深的了,不知道您是否有很深的阅读体会;

2. 既然是哲学原著,那么理解上困难是极自然的,但至少其短小的篇幅保证了这些书比推荐《纯粹理性批判》或《精神现象学》要靠谱一点

3. 哪怕仅仅能字面理解柏拉图以及笛卡尔的著作,并能完整阅读他们的一本著作也总比不断半途而废要好,在这种过程中读者能够逐渐建立起信心

4.哪怕读者错误地理解了哲学家也没有关系,根据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看法误解是导向理解的阶梯,我所关心的并不是读者正确理解与否(因为我也不去考他们),我所关心的仅仅是读者开始阅读哲学原著本身这件事及其给读者带来的可能的快乐

5.最后,我们不要看轻我们的读者,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他们能够和大哲学家们产生共鸣!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有兴趣的都可以读,从尼采开始学习哲学是一个好的开始!对还没有踏上哲学之路的人而言,不要先行给自己划定局限要保持心灵的自由!


本科不是学哲学的,从硕士到博士第二年跟西班牙导师看书看了两年半,导师属于那种上来不会让你了解西哲全貌的,就让像盲人摸象那样一点点自己去探索,读物一半英文,一半西班牙语。我感觉最初读得似是而非,主要是背景了解不足,不知道讨论和批判的中心到底是什么。同时我认为对于用外语学习哲学的学生,如果在原语境中没有形成对应理解,那是很难形成记忆的,所以我并不建议死啃外文书,而是在预习阶段看些相关的中文资料做点铺垫。总结几条如下:

1-中文背景资料:硕士阶段每周导师给1-2本书节选200页左右,每次预习时因为自己对哲学完全没了解会搜索一些关于作者的中文生平资料什么的,导师上课用西语讲的时候就会感觉很熟悉亲切。找一些中文书评或小论文先对书的大致线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样读原文的时候就思路清晰了很多,至少知道他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主要论点是什么。同时记好笔记,到最后写论文时都能用上。

2-哲学史:我导师翻译了一本德国人写的哲学史小1000页,但到博士第二年开学才推荐给我,而且不让一下都读完,说太枯燥,只让先读柏拉图,也就是我阅读哲学家到了哪里,他才让我去看一下哲学史了解这个作者的情况。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想让我一下子知道西哲的全貌是因为他认为太泛化学习前人的研究会限制我的创造力,而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都是基于自身经历、困惑和一股子蛮荒之力去做研究,他觉得这样不会完全把我限制死。但事实上我并不是完全不了解西方哲学史,我硕士毕业论文看了加拿大的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感觉西方哲学主要就是研究主体的,他讲得还是很清晰的,回顾一下传统还是有些帮助的的。

3-古希腊哲学:辅导我的另一个哲学大牛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某种新书获取途径,纽约时报书评有个专栏叫柏拉图的注脚。实际上西方学界认为做哲学研究无非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有的形而上考虑社会公平去了政治学,有的辨善恶搞伦理学,有的分辨感性认知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达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也就是精神现象学那一卦,这些其实都在柏拉图那里能找到源头。哲学真的是分流派,这和个人经历和思想形成有密切关系,我的两个老师可能都希望我能继承点他们的衣钵,我和他们看的都是同一些作者的书,但三个人思想的门派完全是不一样的,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门派,写多了作业,观点多起来,我导师告诉我所属的流派。总之,回到古希腊哲学那里,弄明白以后,再看一个哲学家作品,就很容易理解他的思考路径了


随便找了一个这学期最简单的文本,讲的是笛卡尔的mind-body argument(Meditation 2)。

英语好的人不建议读中文的翻译本,第一是翻译的太烂,第二是很多内容我估计译者也是一知半解。

外国人写哲学,往往开头都很简单,让你知道讨论的是什么。但是越往后读,一段话要读几遍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题主说自己看不懂的原因是找不到上下文的关系。在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你已经脱离了看几个名词就开始装逼的范畴了。

我默认题主看的是中文翻译的哲学书,而且是正儿八经讨论问题的著作而不是科普读物。题主觉得找不到上下文关系的原因,无非两点:

1、翻译水平太差

关于第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初中的时候,我尝试阅读哲学书籍(笛卡尔),但是我发现我怎么也读不明白,文章读起来特别别扭。直到后来我本科出国学习哲学,读了英文版本的笛卡尔,我发现我都能读明白。这时候我在回过头去看中文翻译版,还是读不懂。所以我觉得翻译对于阅读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题主只是想把哲学作为兴趣,且英文能力一般的话。建议读读科普读物就行了。

如果题主想要看到一些醍醐灌顶的文献,那么加强英语训练,读英文版吧。

2、你的逻辑能力不够强

哲学的逻辑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知识的逻辑有很大不同,但是又有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要求读者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找出因果关系,推导过程。

欢迎交流。


不请自来,我也是自己看的。首先你这个表述应该是看的中国儒家理学概念吧?不要想那么复杂,看不懂是因为你的心识没有接受概念的流变性,我这个心识不是佛家讲的那个唯心而证,是说你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形成了既定的经验判断构成了你对事物理解的心里意识,超出这个意识的寓意除非人情世故很圆滑的人,否则很难马上适应。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知障(知识判断性障碍),我只能提些自己的经验仅供参考,能悟到多少全在个人。我最早接触的是《鬼谷子》《孟子》《韩非子》很功利讲的简单,大一统之后的儒学就演化的比较玄幻了,什么都是,所以中国哲学入先秦。重点推荐《道德经》,看不懂没关系,看得懂什么看什么,它本身就是一段一段的,我个人认为哲学就是发现各个学说之间的中间地带。我从《道德经》悟哲以后基本看西哲就没障碍了。西哲大著不要急于入手,先从简单的哲学史看,多看两本参照著看,看什么?看概念点和历史上哲人的关注点,然后查百度百科看简介切记不要当定义或是说带著定性的想法看哲学,哲学是组成你自己的理解,不是背书。西哲我聊出来比看出来的多,所以有个专业的聊友你进步会很快,但一人一条路所以不要期望复制我的过程,因此看哲学史找兴趣点是最佳途径,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近跟人聊天才发现神性亮点,书在我手里躺了十年,说来呵呵了。我文章里认为一个成熟的哲学必然包含哲学四则太长就不重贴一遍了,有兴趣可以当个参照,最后还是那句哲学不是学判断和下定义,而是建立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是什么呢?就是你联系一切存在,辩识存在之间关系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得到,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求知是人的本能,哲学的关键在于启迪人思。


想用奥康的剃刀自杀

本兴致勃勃报考哲学专业目前尚未被捡走的逻辑渣,现在很想开个会员听这个live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烦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