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一九六零年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一座帝王陵中发现,时代为东晋至南朝宋,砖画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璧,由三百余枚砖块拼嵌而成,均为长两点四米、高零点八八米。两幅画面展现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和春秋高士荣启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高士贤人「隐逸清高」的风尚。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墙壁博物馆玻璃龛柜中供大家欣赏。

砖画上刻有八个人物,分别是由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组成的竹林七贤,以及中秋时期的著名隐士荣启期。此八人席地而坐,或开怀畅饮,或弹琴度曲,或仰天长啸,或挥麈谈玄,无不尽显名士的超然高韬,潇洒风流。

二、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三、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之野,对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

四、为什么魏晋画家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和相隔八百年的后辈竹林七贤画在了一起,因为当时竹林七贤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动荡的,他们不满司马氏的统治,所以他们每天隐居于山林之间清谈玄学,纵情高歌,他们希望能够过著淡泊名利的生活。而这样的处世态度跟荣启期身上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特质几乎无差,而且刻在砖画上的竹林七贤图跟一般的画作不同,因为是雕刻在墓壁两侧,七人分布两侧不能对称,因此需要再加一个人。当时的作画人就联想到了这位春秋名士荣启期,作为第八位人物呈现在砖画上,通过匠人的手给相隔八百年的几位名士相聚的奇妙缘分,也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南朝时期,帝王墓中都讲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绘制在一起制成砖画。

可想在南朝时期,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推崇竹林七贤和荣启期

有一个说法,为什么会有荣启期呢

荣启期绝对不是凑数的,凑够8个,让画面好看对称

这我就要说一下

荣启期

据传春秋时期的道家先驱列御寇的著作《列子》中记载的人物。

荣启期在先秦的书中记载比较少,《列子-天瑞篇》中记载了一段。就不放原文。

我说下大意

孔子游泰山,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弹琴唱歌看起来很快乐。

孔子就问荣启期,你怎么这么快乐啊

荣启期说,有三乐

1、生而为人,万物之灵

2、生为男人,古时候男尊女卑思想很重

3、生为老人,看著孔子说老夫90多岁啦

荣启期说: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像我这样,有什么好忧愁的)

孔子看著这个老大哥:善乎!能自宽者也。(说的好,高人啊)

《列子》中的这段故事,荣启期有些地方,比孔子高一些。

《列子》可能是道家思想的伪造书籍,但是在魏晋南北时期,天下大乱。

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书圣王羲之,他们一家都就是非常信奉道教。

名字中的之,和道教玄学这些有关。

道家思想中出现的人物,在当时是特别受到追捧。可以想见

荣启期,这个在孔子面前,谈笑风生的弹琴老人。活到90多岁。

荣启期成了当时,安贫乐道,心态极好,又长寿的典型代表。

也有传,荣启期是个仙人,这个对帝王来说那是绝大的诱惑。

古时候哪个帝王不想长命百岁,成仙。

我个人觉得,在那三座确定的帝王墓中的砖画。竹林七贤才是配角,荣启期更像是帝王心中所想。

荣启期真的不是硬凑上去的。

说说竹林七贤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偶像团体。李白多次为竹林七贤写诗。

成员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才华特长都是让人惊叹,有的真的很奇怪,都是奇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和当时的朝廷司马氏合作。

最后在司马氏的权威下,竹林七贤散了。

古代四大美男,嵇康在刑场,死之前弹了首《广林散》。

你说这么一群人物,有才有脾气。

帝王陵墓的墙壁上,画一些不和帝王合作的才子,不闹心吗?

不过能说明,竹林七贤在当时多么的受到追捧。

这样看,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放在一起非常合理。

竹林七贤也是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玄学」代表,南朝士人和贵族纷纷效仿,以示「高逸」。

不过在南北朝之后,荣启期被提及的次数不多。而竹林七贤在历朝历代都有人非常推崇。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渊源,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玄风气为主的情况下,人们将他们放到一起,是时代的力量。在之后很多年都断了,直到1960年,在南京的考古发现。这是一段特定历史下的一次组合。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好想和嵇康,李白一起喝酒啊,我不喝做个倒酒童子也是非常愿意的。


他们有意境上的相同点,在加强在墓壁讲究对称,正好加上这个时期比较推崇拜荣启期,联想到了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