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斯先生所著的《世界文明孤独史》有这样一段描写: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观念,于公元前377年前后写下了代表性著作《理想国》,构建了人类世界的第一部治国纲要。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理想国》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柏拉图考察了当时的四种政府体制,即重视纪律和军事力量的斯巴达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认为它们都不是理想的政体。与这些政体不同,他提出了「理想国」的社会构建。他认为不懂哲学的纯粹政治家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权才能给国家以出路,把国家治理好。为什么柏拉图把治国理政的重任放在了哲学家而不是政治家身上呢?因为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使其具有知识,能够达到对国家本质即「善」的认识与把握,而一般人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能把握它,因其具有执政能力,所以具有执政资格。这样,哲学家执政就被视为是最合理的、最好的执政方式,并且也是唯一的选择。

理想国是以「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为基础的。

柏拉图认为人天生秉赋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也是不同的,他们在社会上的分工就应该不一样。「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他把公民分成了三个等级。最低等级的人是由最普通的劳动者构成的生产阶层,他们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负责为城邦提供物质需要,同时也受到统治者的保护。中间等级的是护卫者或曰管理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负责保卫城邦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最高等级的是统治者,他们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人数很少,但却具备人类最高的知识和智慧。这种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政治家,他们是一些被称为「哲人王」的人。他们具有美好的公德、自律精神和丰富的知识,他们是唯一能够被人民委以国家绝对权力的人。这三种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哲人王的统治和领导下,他们发挥各自的美德和能力,相互协调,这样就会使城邦安定和谐,各人就会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智慧只有极少数人即统治者才会具备并必须具备,执政者集王者的能力与哲人的智慧为一体,是为哲人王(Philosopher-king)。有智慧天赋的人统治国家。勇敢的品德主要体现在军人身上。勇敢的人保卫国家。节制就是对于欲望的控制,是一般的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节制的人生产食物和其他社会所需物品。

智慧者思考,勇敢者保卫,节制者生产,三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构成一个相互满足的、和谐的正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

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明显是一种灵知型社会。实际上,5000年前的《薄伽梵歌》(18.42-47),已经阐述了这种以美德和能力要素为衡量标准的等级制社会及其各社会阶层,即四种姓制度:

平和、自制、苦行、纯洁、宽恕、正直、知识、智慧、虔诚——这些是婆罗门赖以活动的品性。

英武、有力、果决、足智、勇驰沙场、慷慨大度、领袖风采,这些是刹帝利活动的自然品质。农作、保护奶牛、贸易,这些是吠舍的天然活动;而首陀罗则必须为别人提供服务和劳力。遵循各自活动的性质,人人皆可完美。怎么能做到这样,现在请听我说明。崇拜众生之源、遍存万有的至尊神,人就可以通过履行自己的工作而达到完美境界。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完美,也远胜过完美地履行别人的职责。依个人的本性而赋定的职责永不会受恶报影响。

婆罗门受中和气性影响,爱好美德和知识,相当于柏拉图所尊奉的哲学家灵知人,作为沟通宇宙—神—人的中介,他们处于社会的最高领导地位。通过传授韦陀知识,婆罗门教导其他阶层,包括作为政治、军事贵族的刹帝利,来维系灵知型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刹帝利或武士受强阳气性影响,爱好荣誉,行事虔诚,其职责是保护其他阶层不受侵犯。他们必须接受婆罗门的指导,按照韦陀经典的训喻管理社会。

吠舍、首陀罗相当于生产者阶层。首陀罗处浊阴气性,吠舍兼受强阳和浊阴气性的影响。虽然受到贪欲的支配,但吠舍乐善好施,首陀罗忠诚勤勉,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他们拥有节制的美德。

这4个社会阶层的合作使韦陀灵知型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这就是种姓—行期法或韦陀种姓—行期制度。它保障了灵知型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能够贯彻到整个社会,并使社会各个阶层互相协作,通过祭祀牺牲,实现宇宙—神—人共融共存的最高目标。

柏拉图的「理想国」显然脱胎于这种古老的灵知型社会制度,是远古前哲学时代灵知传统的再次复兴。但他强调了美德和职能在区分社会阶层方面的作用,这避免了由于世袭制而必然造成的腐化。「哲人王」的概念,近于韦陀经典里所说的Raja-rshi即圣王,他们兼有智慧和勇敢,是灵知型社会最理想的统治者。实际上,他们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通过追随和事奉这样的「圣王」,整个社会踏上了「通天之路」。《薄伽梵歌》对「圣王」推崇备至,将「圣王」归于接受最高灵知的理想继承人:「这至高无上的科学就这样通过师徒传习传授下来,那些圣王也是以这种方式接受这门科学的。然而,时光流逝,传习中断,这门科学的本来面目仿佛已被湮没。」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成于不惑之年的代表作,反映其「哲人王」政治哲学思想的专著。《理想国》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以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吻,通过与玻勒马霍斯、阿德曼托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一问一答的辩论表达柏拉图关于「正义」「善」和「理想国家制度」的理念与思考。全书涵盖了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数学、经济学、军事、体育及文艺等庞杂的领域,内容博大精深,辩论玄奥难懂。

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原则和制度,包含了「理想国」的自然形态和阶级分层,以及家庭婚俗制度,最后由「理想国」的外交政策兼及谈到「希腊的内讧与战争」,另外还对比分析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僭主政体之间的差异及互相转化。第二部分柏拉图大力阐述自己的正义观,试图找出正义的确切定义和实质内涵。第三部分,再回到「哲人治国」的理想国政治上。

对于柏拉图的「哲人王统治」理论,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将之与黑格尔的国家哲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列为现代极权主义的起源,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口口赞美的「理想国」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行其是,一切生活以物质生产和平静安逸为中心的寡民小国。「苏格拉底」建立的这个「理想城邦」的一个首要的正义原则就是「国家在于个人之上」,另外「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多种技能」,亦即「每个人、每个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守各自的本分」,理想国还严格禁止会令人产生(属于非理性的)激情的音乐、诗歌和戏剧,禁止奢侈生活对人民思想的侵蚀。按照现今的政治学理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极权主义暴政国家,实行最严厉的社会控制和思想禁锢。柏拉图的理想国固然是极端地指出了「第一等城邦」是人类所只能指望也最应得的完美状态,但是其中隐含的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和精英主义思想仍然令人警惕。

在理想国中,甚至家庭婚俗制度都要进行激进地变革。柏拉图认为自由婚嫁和家庭是导致社会混乱、斗争的根源,在后面柏拉图甚至将军人政体的出现归咎于阶级间的通婚结合——「理想政体由于三个等级间的不善婚配发生混杂,引起斗争,堕落为军人政体……」子女的抚养也都交由集体,由集体来抚养国民经过甄选的优良子女,任何未经许可或体质孱弱的子女都会「被秘密地处理」,柏拉图丝毫不关心被处理的后代,「有关的情况我也不清楚,暂且不论」——因为「这是统治者力求民族优化的必要条件。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构建中还有鲜明的集体主义倾向。柏拉图把整个国家比喻为一个整体的人,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巨人的部分,每个人都用国家的身份来审视「我」和「我们」的利害关系。对于柏拉图来说,一个人只有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城邦做出贡献,那是真正的正义,柏拉图在后面为「统治者」定义的时候说,统治者把统治城邦当做自己的一门手艺服务于人民,而丝毫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得失,理想国中统治者甚至不得拥有自己的事由财产。从共产、共妻、共子到共和,柏拉图在开篇举例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时就把「由国家的正义套到个人身上」称为「由大见小」。

理想国基本上是柏拉图「(哲)人治」思想的集中展现,据史料,写作《理想国》时的柏拉图,时值四十不惑之年,更是在其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体下的议会判罪处死之后,当时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又都陷入内讧与外敌侵略的纷争当中,整个希腊民族非但没有因为先贤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民主化改革而继续发展,还进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落时代。对此,柏拉图率先进行了深刻的深思反省,虽然已经过犹不及。

如同卡尔?波普尔所提出的民主悖论、宽容悖论与自由悖论,柏拉图在对民主的批判上显然有失科学,柏拉图心目中那个博学至善的哲学家统治著的完美城邦或许必然只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之邦,真正的「理想国」应该是柏拉图晚年摒弃「人治」走向「法治」后提出的「第二等城邦」,重而回归苏格拉底不惜以死殉道的法律至上的国度。


混元一体,既有分工便有分歧,【理想国】不是空想,是个人的理想,而理想仅仅是理想。


还有古埃及,原始农业出现, 陶瓷的制造 ,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村落出现以及四组制度的形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