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灭掉唐朝登基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其他原来唐朝的藩镇诸侯也纷纷称王称帝。有些实力弱小离中原较远的诸侯纷纷改变旗号,接受后梁的册封而彻底背叛唐朝。但是还有一些忠于唐朝不愿服从朱温的势力,他们并不甘心唐朝的灭亡继续打著唐朝的旗号和朱温进行斗争。

(后梁太祖朱温又名朱晃、朱全忠)

其中以朱温的死对头晋王李克用为代表。这个李克用是谁呢?他和唐朝是什么关系?后唐和唐朝是像西晋东晋那样的延续吗?

唐朝国力强大影响力远及四方,很多少数民族或畏惧武力强大或者仰慕天朝富足而甘为附属。很多归附臣服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被赐与唐朝国姓李氏,后来他们很多自称李氏。实则和唐朝皇室并无血缘关系。

沙陀族就是其中一支,他们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分布在金娑山南,蒲类海东,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因此号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沙陀族首领姓朱邪,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帮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金吾上将军。赐姓李氏,名国昌,其后世代以李氏为姓。

(后唐的奠基人晋王李克用)

后来李克用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任河东节度使后被册封为晋王从此割据河东地区。李克用和朱温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结下大仇,双方连年大战互有胜败。朱温灭唐称帝后不久李克用病故,他的儿子李存勖趁朱温死后诸子争权夺利灭掉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年号同光,沿用唐朝国号定都洛阳。后来李存勖派大将郭崇韬和长子魏王李继岌攻灭前蜀,马楚和南平相继内附。后唐基本统一北方和四川等地,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史书记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后唐疆域最广时)

李存勖继位后开始疏远猜忌跟随打天下的宿将,宠信宦官伶人导致朝政混乱。邺城兵变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出兵平叛,不料部下发生哗变和叛军一起拥戴李嗣源为帝。手下兵士也逃散一空,李存勖在乱军被部下郭从谦所杀。李嗣源也是沙陀人,从小被李克用收为养子。李嗣源登基后仍沿用唐朝国号,改元天成,是为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国难得的明君,在他的七年统治时期休养生息,治理贪腐。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史称「明宗之治」。

(幽云十六州地图)

李嗣源死后他的养子李从珂起兵叛乱杀掉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登基为帝,李从珂又想杀掉坐镇河东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石敬瑭得知以后先发制人,并派人以称臣纳贡石敬瑭对辽主以父事之和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帮助。公元936年,石敬瑭和契丹军队包围洛阳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后唐庄宗李存勖像)

后唐建立者为突厥沙陀族,和李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后唐以复兴大唐为号召,奉唐朝宗庙为祀。五代史记载:诏于晋阳立宗庙,以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圣皇帝、昭宗圣穆皇帝及懿祖以下为七庙。所以很多人以为后唐为大唐的延续,但是实际上后唐只是延续了唐朝的国号而已,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政权。这和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在金陵称帝建立东晋并不相同。后唐前身是奉唐朝国号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东晋是西晋残余势力拥立西晋宗室建立的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除了后唐以外,还有一个以唐朝为国号的政权。由于地处黄河以南的淮河长江流域所以被称为南唐,南唐因为大词人后主李煜而被世人所知。

(南唐地图)

南唐建立者徐知浩,又名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据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也有记载他本姓潘,父亲是个小吏。他自称父亲叫李荣,在他六岁的时候去世。一直流浪到淮南地区濠州,偶然机会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看中。据《南唐书》记载:「干宁二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见而奇之,养以为子。」但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很讨厌李昪,不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估计还有虐待的问题。杨行密便把他托付给自己的部将徐温,改名叫徐知浩。

(杨行密像)

徐温倒是很喜欢这个被塞过来的养子。徐知浩也在徐温身边学到了很多带兵和治理地方的本领,而且对待徐温比徐温的亲生儿子还要孝顺。徐温有病卧床,徐知浩和妻子一起侍候不分白天黑夜。徐温大受感动,杨行密也说诸位将领的儿子没一个比得上徐知浩的。杨行密死后杨渥继位,杨渥和大将徐温张颢争权被二人干掉。两人推举杨渥的二弟杨隆演为王,没过不久徐张二人又发生矛盾。徐温先下手为强杀掉张颢,独揽吴国大权并推举杨隆演称帝。不再尊奉唐朝年号。

不久徐温病死,徐温的儿子们想除掉徐知浩。没想到徐知浩先下手为强,将徐温的儿子徐知询解除兵权软禁起来。徐知浩掌握了吴国的大权,进封齐王改名徐温。937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追尊徐温为太祖,以金陵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徐知浩像)

徐浩建立齐国三年后,以自己是唐朝后裔为由改国号为唐。复李姓更名为昪,史称南唐。就这样这个不知道真实姓氏的流浪儿变成了皇帝。虽然他自称是唐朝后裔,尊奉唐朝宗庙。但是在古代家天下的宗法制度下,王朝宗族要血统清晰传承明确。南唐李昪血统来源不明,又附会唐朝远支。难以确立其继承唐朝的合法性。

(唐朝前期极盛时疆域图)

他先建立齐国后改为唐似乎也证明他的心虚,在打著唐朝旗号的后唐被灭亡之后。又改国号为唐似乎是有意为之,南方各个藩镇一直对唐朝中央比较恭顺。唐朝在南方的影响力很大,李昪改国号为唐未尝没有在后唐灭亡后接受唐朝政治遗产的打算。毕竟唐朝灭亡不久,江南地区还有大量的唐朝遗民,躲避北方战乱而南下的士族百姓也有很多怀念大唐的荣耀与安定。

李昪继位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国力逐渐强大。但是李昪没有对外扩张,反而是和邻国和睦相处。李昪驾崩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李璟继位南唐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先后攻灭了福建的闽国和湖南的马楚政权。但是可惜都没有稳固统治,先后被地方势力赶了回来。李璟宠信文臣喜好文学生活奢靡。不久他遇到了五代第一英主后周世宗柴荣,后周大军南下多次击败南唐守军尽取南唐淮南之地。李璟被迫削去帝号自称国主向后周称臣纳贡,奉后周正朔。成为后周的藩属国。

(五代第一明主后周世宗柴荣像)

宋朝取代后周之后,南唐又奉北宋为宗主国。南唐侍奉北宋十分虔诚,拒绝其他国家一起联合进攻北宋的计划。李煜继位后南唐国势日衰,这位大词人对国家也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填词作曲醉生梦死。赵匡胤是个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主儿,他看到李煜不敢反抗便先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南唐李后主像)

时机成熟以后北宋以李煜拒命不朝为由,发兵十万南下攻打南唐。宋军很快兵临城下,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李煜为千古词帝,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由于经常写词表达自己亡国丧家之情,几年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词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使词这一种形式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伶工之词发展为士大夫之词。


唐朝、后唐和南唐在当时都是以「唐」为国号的,后世为了区分,就把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建立的中原王朝「唐」称为后唐,而将李昪建立的南方割据政权「唐」称为南唐。

即便李克用说:「我是忠君爱国的好臣子,我要复兴大唐的盛世。」,而李昪说:「我是李唐王室的后代,我要光复大唐的荣耀。」但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已经和大唐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之所以都用「唐」为国号,自然是想借大唐的光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李克用是后唐的缔造者,其先祖可追溯到贞观时期的陇右金城(现甘肃兰州)人朱耶拔野,也算是大唐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在征高句丽和平薛延陀时都建立了战功,朱耶拔野是第一代沙陀督府的都督,之后就是世袭制,一直到李克用的曾祖朱耶尽忠在和吐蕃交战中战死。李克用的祖父朱耶执宜在德宗时期成为阴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父亲朱耶赤心为唐州刺史,而李克用原名朱耶翼圣,生于神武川新城,排行第三。话说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也是排行老三,这两个人可不是一般的有缘。869年,庞勋起义,朱耶赤心和朱耶翼圣父子俩立下了大功,被唐懿宗赐姓李,从此,父子俩就成了李国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并不是一个姓,只是被赐了姓而已。

李克用在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汇总立下大功并成为一名强悍的节度使。后来朱温将唐昭宗迁到洛阳,改了年号,李克用固执的继续用原来的年号,而当朱温最终灭掉大唐建立后梁之后,李克用同样是拒绝承认后梁的合法性,仍旧坚持用大唐的年号,并在去世后继续让儿子李存勖攻打后梁,终于在923年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下令继续用年号「唐」,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权是合法的,但无论如何,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唐。而且,后唐也并没有存在多久,在936年就灭亡了。

在后唐灭国的第二年,徐知诰篡南吴而立南齐,再两年后,李昪和他的南唐应运而生。徐知诰原名就是李昪,李昪生于889年,其父李荣在他六岁的时候就死在了战乱中,不久母亲有去世,李昪一直在安徽一带流浪,后来被攻打濠州的杨行密收为养子,杨行密转手又将李昪送给了部将徐温收养,从这时起,李昪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徐知诰。

徐温父子在跟随杨行密建立南吴的过程中立功颇多,而在杨行密去世后,徐温父子逐渐把持朝政,成为南吴的实际掌权者。徐知诰在与徐温亲生子的争权中,徐知诰最终胜出,并在徐温去世后成为南吴的执政者。

徐知诰最终在937年逼杨溥退位,建立了南齐政权,并在939年改回原名李昪,将国号改为「唐」。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他称帝后还为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立庙。

不过关于李昪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能够得知的只是他的父亲是李荣,在那个战乱年代,李家并不富裕,而李荣又早死。再往上推的话,只能是李昪自己来说,他自认是李唐王室的后人,即李恪的四世孙,但是在《新唐书》中又明确写著建王李恪无嗣。所以对于李昪的身世,有很多中说法,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李昪与李唐王室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正史野史中,李昪为李唐王室的说法有好几种,比如陆游《南唐书》中写李昪自认是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比如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又写李昪自认是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后裔。

李昪的身世注定只能是一个谜,但即便他是李唐王室的后裔,其所建立的「唐」也已经与大唐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唐」确实能为李昪收买人心,只是南唐立国时间也不长,很快就被李昪的儿子李璟和孙子李煜给玩没了。

其实李昪认李唐王室为先祖这件事并不是他开的先例,当初李渊建国,也是追溯自己的祖宗到了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但其实李渊的祖上能够确定的只是其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属于关陇集团的贵族。


唐朝和后唐、以及南唐之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开国君主都姓李,不然也不会使用「唐」这个国号,虽然我们称后面的两个唐朝为后唐以及南唐,但是他们当时还是都称为唐的,只不过因为历史好区分,才称为后唐和南唐。

好了,回到核心问题,首先是后唐和唐朝之间有什么关系。后唐的开国君主叫做李存勖,你别看他姓李,实际上是沙陀族的,他这个「李」姓很显然是因为祖上有功所以被唐王朝被赐国姓「李」。这种操作更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航海英雄郑和了,郑和原本姓马,叫做马和,后来护朱棣有功,所以被赐姓郑。所以这个问题,我可以追溯到李存勖的爷爷—朱邪赤心(姓朱邪)。

朱邪赤心是唐朝沙陀族的首领,唐宣中时期任蔚州刺史、云州守提使。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桂州爆发了庞勋为首的戍卒起兵事件,朱邪赤心率兵镇压。事后,朱邪赤心升至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名「李国昌」。

所以说,后唐跟唐朝基本没什么鸟关系,只不过姓李而已。其中特别是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对唐朝算是非常忠心,在那个唐末藩镇割据时代背景下极力拥护李唐正统的将领,后被封为晋王,所以李存勖建国后就国号「唐」了。

虽然后唐跟李唐没啥关系,但是南唐倒还真的是唐朝皇室后裔。南唐的开国君主叫做李昪,从他往上数四代的太太爷爷叫做李恪,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八子,封建王。所以后唐算是跟三国时期蜀汉一样存在。

不过最后我们还需要说明的是,先不说李存勖,就李昪而言,从小出身卑微,就是个流浪汉,父亲在战乱中走散,成为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这是李昪发家最重要的途径,但问题是他真的是不是李唐后代,十有八九根本不是,而要把国号改成唐,只不过是声明自己正统的用意罢了。


从血统上讲,「后唐」与「唐朝」没有任何关系!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虽然信李,但他不是李唐宗室。甚至于连汉人都不是,他是沙陀人。

这个沙陀族乃是突厥人的分支,所以又被称为沙陀突厥。大概在唐朝中后期,沙陀族归附了唐朝,为唐朝屯守西北,屡立战功,

后来沙陀首领朱邪赤心即李存勖得爷爷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名「李国昌」,这便是李存勖李姓的由来。

后来李克用割据河东,并在朱温灭唐之后,建立晋国,与其争霸中原。

到了李存勖这一代,终于灭掉了朱梁,建立了后唐!

所以,这个后唐乃是沙陀人建立的一个新王朝,其与咱们历史上熟知的「李唐王朝」没有关系。

但如果抛开血统不谈,在法理上,这个「后唐」与「唐朝」又存在一定的存续关系!

首先在朱温代唐以后,李克用父子一直都是打著唐朝的旗号,用的也是唐朝的年号。所以从名义上来讲,李克用父子只是一个唐朝的军阀,他们乃是为大唐而战。

后来灭掉朱梁,李存勖也没有用「晋」这个国号,而是用的「唐」。而且他奉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为宗庙,说明他是奉唐朝为正统,奉李氏为先祖。

从某种角度来讲,在他这里,唐朝还没有灭亡。

倒是有点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的感觉,只是刘秀好歹也是刘家亲戚,宗室之后。李存勖则基本上是一点关系没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后唐之外,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以「唐」为国号的政权,即「南唐」,其建立者是李升。这哥们自称是唐宪宗李纯的四世孙。

如果其言非虚的话,他这个南唐倒是比后唐更正宗。

不过这个李升的身份来历也不是太光彩,一切都是他自己说的。

不过这个南唐政权还颇为出名,在当时的南方颇有势力,其最后一任国主李煜,是个大才子。


国号来说三家都叫「唐」,后人为了区分而称之为「唐朝」、「后唐」、「南唐」。后唐是五代之一,南唐是十国之一,他们都是借唐朝的光。后唐和唐朝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祖上被唐朝赐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为国号。南唐是号称唐朝宗室后裔(基本不靠谱)。

后唐创始人叫做李存勖,但根源要说到他的祖曾父,他是西突厥沙陀部落酋长,姓朱邪,叫朱邪执宜。沙陀部本属吐蕃,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各地掌控力减低,外族多有侵扰,归附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唐宪宗时吐蕃与回纥争夺甘州、凉州,调沙陀部北上参战。朱邪执宜认为沙陀部世为唐臣,不愿反叛,劝说其父朱邪尽忠带领族人东迁,被吐蕃围追堵截,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率余部万余人抵达山西代北,被唐朝接纳。此后,朱邪执宜替唐朝征战,官至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朔州刺史,借此统一了代北各部,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唐文宗时期,朱邪执宜去世,其子朱邪赤心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后一路建功立业,因为平定庞勋叛乱的功劳,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并准备计入宗籍,视为李唐宗室。这就是后来李存勖定国号为唐的根源。但是,李国昌却因为恃功而骄,不服调令,擅杀官员,占据州郡,与李唐王朝决裂,被唐懿宗派兵征讨,李国昌不敌,逃亡鞑靼。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在沙陀军中素有威望,于是李克用被赦免罪责,征召剿贼。沙陀军势如破竹,收复长安,李克用居功首位,唐僖宗任命他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任命李国昌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不久李国昌去世,李克用成为沙陀军首领。后来李克用继续征战,讨伐黄巢,其间与同样讨伐黄巢的朱温产生矛盾。黄巢被剿灭后,李克用被封为陇西郡王。此后,李克用拥兵自重,不断发展势力,割据河东。他与朱全忠(朱温被赐名全忠)成为唐朝两股强大势力,分别被封为晋王、梁王。双方相互攻击,最终,朱温代唐自立为帝,成为五代第一个朝代后梁,病重的李克用拒绝承认,坚持继续使用唐年号,一年后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继位为晋王。

李存勖称晋王后十五年中,振兴晋国,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于923年四月称帝,定国号唐,史称后唐。追尊李国昌为献祖,追尊李克用为太祖。十二月后唐灭后梁,开启五代第二个朝代。李存勖在位其间的后唐也是五代中最鼎盛的时代。但不久,李存勖宠幸伶人、宦官,穷奢极欲,屠戮功臣,引发政局不稳,最后死于兴教门之变,兵变的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

然后说说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创始人叫李昪,其父名为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踪,李昪就被十国中的南吴太祖杨行密收养,因又与杨行密的儿子们不合,结果被送给大将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靠著徐温的势力,徐知诰一步步崭露头角,与其养父徐温一起把持南吴朝政。最后,937年南吴末代君主杨溥禅让于已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南吴灭亡。

但徐知诰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并不叫唐,而是因为自己齐王的封号叫做齐。两年后,徐知诰宣布恢复本姓李,改名为昪,自称唐宪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其实,他的父亲出身卑贱,李昪的说辞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用李唐王朝的名号捞取政治资本。他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四世孙谁也不知道,族谱可以伪造,全凭他自己说。


先明确一下,个人认为唐朝、后唐和南唐没有任何关系,后唐和南唐也根本不是唐朝皇室的后裔。要说关系,大概可以说后唐和南唐是大唐的「仰慕者」吧。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后世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是北魏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由李渊父亲李昺继承,后传至李渊。

后唐是公元923年由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定都洛京,共历4帝,历时14年的短命王朝。李存勖以唐朝的合法继承人自居,把自己的国号定为唐,但他自己的血缘和唐皇室真的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39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公元 975年被宋所灭。公元939年,南唐开国君主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恢复李姓,改名为昪。但这种为抬高自家门第,乱攀亲戚的真实性其实真是太不真实了。

所以,追根问底,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三家「唐」真的是此唐非彼唐,一点关系都没有。


简单来说,后唐与南唐以唐朝继承人自居,但他们不是唐朝皇室的后裔。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可再怎么强盛的王朝终有没落之时,安史之乱后唐朝便由盛转衰,起起落落折腾了一百五十多年,最终在907年落下帷幕,五代十国的乱世画卷彻底展开。

五代十国这15个政权里面有两个「唐朝」,一是五代之一的后唐,二是十国之一的南唐,这两个「唐朝」跟唐朝有什么关系?从现实来看,就是扯大旗的关系。

先说后唐

后唐的皇族跟唐朝皇室没有一丁点的血缘关系,二者连族属都不一样,后唐皇室是沙陀人。

沙陀人是突厥别部,源于西突厥处月部,首领以朱邪为氏。晚唐时期,沙陀首领朱邪赤心助唐朝平叛有功,唐懿宗赐姓为李,赐名国昌。

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在平定黄巢起义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

在唐朝的最后时光里,朱温占据汴梁(今开封),手握皇帝,李克用占据太原,虎视中原。在经过一番争斗后,朱温削弱了李克用,废唐自立,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大乱世。

后梁并没能获得天下众多势力的认可,彼时天下分崩离析,以梁、晋、蜀、吴四国最强,他们都是唐末藩镇当中的佼佼者,后梁最强,晋国次之,蜀、吴虽然实力不弱,但缺少开拓能君,五代初期的大戏还是由后梁与晋国主演。

朱温称帝次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继位,继续跟后梁掐架。四年后,朱温死在了内乱之中,梁晋争霸的主角变成了二人的子辈。

经过十余年苦战,923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建立了五代第二代,但这个王朝的名字不是晋,而是唐。

自打唐朝灭亡后,晋国就没承认过后梁的合法性,视其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眼看著要灭后梁的时候,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以唐朝继承人自居,史称后唐。

再说南唐

南唐的国号,原本叫齐,皇帝叫徐知诰,其前身就是上面提到的吴国。

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曾是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在唐末割据战中打下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一片江山,加上唐朝封他为吴王,吴国就此出现。

杨行密去世于905年,在十年前,他曾率兵攻打濠州,并在城中发现一个长得挺帅的孩子,想收其为义子。

按理说,那个年代收义子是稀松平常的事,可杨行密的亲生儿子却很不乐意,杨行密没办法,只得将这个孩子送给了手下大将徐温,让徐温将李昪收为养子。

徐温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徐知诰。杨行密做梦也想不到,就是这对父子,将颠覆他奋斗大半辈子才建立的吴国。

杨行密去世后,子杨渥继位。杨渥不善平衡,只喜欢游乐,导致手下将领离心离德。

在唐朝灭亡的同年,杨渥刚刚宣布不承认后梁,硬气了一把,转身就被徐温发动兵变给缴了械,大权尽失。

徐温大权独揽,作为养子的徐知诰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并最终找到了打开称帝之门的钥匙。

徐温获封齐国公后,将齐国治所迁到金陵(今南京),他在金陵遥控指挥朝政,而把亲子徐知训留在广陵,监控傀儡吴王杨隆演。养子徐知诰则在润州(在今镇江),担任团练使。

徐知训为人骄横放肆,跟大将朱瑾产生了矛盾,朱瑾一怒之下,将其斩杀。徐知诰得到消息后抢先赶到广陵平乱,朱瑾被迫自杀,徐知诰得以控制吴国政权。

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他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建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因而聚集了宋齐丘、骆知祥等一批谋士,他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还活著,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大多归向徐知诰。

徐温当然不想放弃,他直接派次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但人还没出发,徐温撑不住了,双脚一蹬就去见了杨行密。

原本怕得要死的徐知诰瞬间直起腰,磨好大刀就把徐知询砍了,掌控了吴国全部的权力。

接下来的戏码就很老套了,无非是加官进爵,然后禅让建国。

937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追尊徐温为太祖,以金陵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做了两年的皇帝,徐知浩突然家族荣誉感爆棚,立志要寻根问祖。最终,他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因此恢复李姓,改名为昪,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大旗好扯

作为最强王朝之一,唐朝一直被拿出来跟汉朝并列,汉朝灭亡后有人扯大旗,如东汉刘秀、蜀汉刘备以及匈奴刘渊。刘秀是真的拿的出族谱证明自己是宗室后人,刘备就断代了,至于刘渊不用说了,族属都不同,但他们都通过汉朝这杆大旗聚揽了一定的人心。

唐朝也一样,后唐和南唐这两个扯大旗的货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政权的逼格,甚至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历史直到南唐灭亡才结束,后唐、南唐一脉相承,构成五代十国的正统(后唐亡于936年),这种说法虽不是主流,但毕竟存在,说明这两个王朝扯大旗还是有效果的。


首先,谈谈这三国的关系。

唐朝存在时间为公元618年至907年。后唐为公元923年至936年。南唐存在于公元937至975年。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的唐朝大军中,有一支力量来自朱邪翼圣,即后来的后唐太祖李克用。因为协助唐镇压有功,朱邪翼圣受封河东节度使。公元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进入京城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勤王,打败三人,被唐昭宗加封为晋王。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克用认为后梁是伪朝,仍沿用唐朝年号。直到李克用去世,他都打著复兴唐朝的旗号与朱温对峙。

李克用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即晋王位。直到公元923年,李存勖才宣布称帝,但仍然沿用唐朝年号。这年底,李存勖攻进洛阳,灭掉了后梁,并在洛阳建都。

公元936年,石敬瑭用幽云十六州换来辽的兵力,攻入洛阳,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而就在次年,及公元937年,李昪在南方建立南唐,宣称延续唐正统。

我们今天把这三个国家分别称为唐、后唐和南唐,实际上是后来人为了方便史学研究而进行的命名。在这三国存在时,他们都称自己为唐。

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上,三者先后关系是唐、后唐、南唐。在正统传承上,后唐和南唐后都宣称自己沿袭唐的正统。但他们本质上已经是三个处在不同时间上的国家了。

再来说后两个唐是不是唐朝皇室后裔。

后唐太祖李克用曾名朱邪翼圣,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沙陀族的后代。关于李唐皇室的来源,至今未有定论。而沙陀族在唐朝历史中记载并不多,直到唐代末期,沙陀族才迅速崛起。如果李唐皇室和沙陀族没有沾亲带故,那李克用和李唐皇室就应该没有亲缘关系。

再说李昪。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李昪原姓李,后来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便被五代十国时吴国大将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

按李昪在建国后追封祖上的情况来看,从李恪起分别是李恪、李超、李志、李荣。事实上,李恪生于公元619年,卒于公元653年。而李昪生于公元889年。两人死生之间间隔236年,说是四世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同时,根据2016年发现的李氏家谱:公元904年,当时的梁王朱温强迫皇室搬迁,随迁的李恪十一世孙李道携带皇族谱牒逃出。在这本《李氏家谱》中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与公元941年出生。所以,李昪应当和李唐皇室没有亲密关系。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历时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其间被视为正统中原政权就有五个朝代,加上同时并存的割据政权一共有十个国家,而这前后十几个政权中,以「唐」为国号的就有两个,分别被后人称为「后唐」和「南唐」。

「后唐」是五代的第二代,唐昭宗天祐四年,朱温灭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但此时控制今山西中北部的晋王李克用仍然声称拥护唐朝,与后梁交战不休。

李克用不是汉人,而是沙陀族人,沙陀族原名「处月」,是西突厥别部,原来生活在今新疆中部的沙漠,唐代文献将「处月」译写成「朱邪」,沙陀统治者便以此为姓氏。唐宪宗元和四年,吐蕃与回纥争夺甘州和凉州,欲将沙陀部众调往黄河以北参战,当时沙陀酋长是朱邪尽忠,其子朱邪执宜进言:「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于是朱邪尽忠率领部落三万户东迁,吐蕃派出大军前后围追堵截,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率领余部万余人进入山西代北地区,被唐朝灵盐节度使范希朝收留。

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赐名李国昌,预备属宗籍,并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但李国昌恃功骄纵,不服王化,最后被唐僖宗派军击败,被迫与其子李克用北奔鞑靼。

李克用后来又接受唐僖宗诏书,镇压了黄巢起义,唐昭宗时又率军勤王,救出皇帝,加封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对抗占据汴州的梁王朱温。

后梁末帝龙德三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打起中兴唐朝的旗号,以唐朝赐姓为李的合法继承人身份在魏州即位,国号仍为「唐」,为了与之前的唐朝区分开来,史称「后唐」。同年,后唐攻占开封,后梁灭亡,随后后唐定都洛阳,并统一了华北地区,所以被正统史学家认为是五代的第二个朝代。

「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后唐是五代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之前梁晋吴蜀四分天下,李存勖灭其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李存勖晚期治国无方,造成内乱,死于兴教门之变,后唐从此衰败,李嗣源统治时期虽有所起色,但他死后,后唐很快就被契丹扶持下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所灭。

后唐被灭后第二年,南吴大元帅徐知诰建立齐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改元升元。升元三年,徐知诰「复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为了与唐朝及「后唐」区分,宋代编史时将李昪建立的「唐」国称为「南唐」。

南唐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极盛时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最后被北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两个国号为「唐」的国家中,「后唐」皇帝并不是唐朝皇帝的后裔,只是以被唐朝赐姓为李的借口立国,「南唐」则自称唐朝李姓皇帝之后,其真伪虽无法分辨,但姑且信其有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唐朝和后唐、南唐说起来关系真不大。后两个虽然国号都叫唐,但是基本和李唐王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即便如此,后两个把国号定为唐,还是有一些原因的,只不过和血缘无关。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自陇西李氏,李渊的祖父李虎曾为陇西郡公,父亲李昺为唐国公,李渊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因此当他登基做皇帝后,他的国家就是唐朝。

后唐的开国君主是李存勖,李存勖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唐朝皇帝封其为朔州刺史。然而,李国昌在代北一带坐大之后,竟不听命于唐朝,后来逃亡鞑靼。

黄巢起义,唐朝无人可用,遂免了李国昌之罪,召其子李克用领兵攻打黄巢。李克用的沙陀兵不仅收复了长安,还剿灭黄巢于野狼谷。唐僖宗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李克用遂拥有了河东代北之地,成为沙陀首领。

李克用临死给了儿子李存勖三只箭,让他灭燕国,灭后梁,灭契丹。李存勖完成了前两项,原本他的国家应该叫晋,但是,考虑到自己被唐朝皇帝赐姓,自己又是唐朝的忠臣,因此,李存勖就把自己的国家也称为大唐。只不过史家为了区分,才写作后唐。

南唐为十国之一,南唐的前身是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可惜杨行密早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杨渥。杨渥的宰相叫做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政治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即是徐温的干儿子,名叫徐知诰。

李昪是个私盐贩子出身,他的父亲叫李荣,穷得都活不下去了,李昪才铤而走险去贩私盐,后来又改姓。然而等到李昪当了皇帝,他声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于是,他的国家也要叫唐。李昪到底是不是建王之后谁也不知道,只不过他出身寒微,总要认个祖宗来装门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