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郑国的郑庄公,完全有资格入选春秋五霸,但为什么却没有入选呢?

我们先说一下郑庄公是怎样的人。

郑庄公,名字叫「姬寤生」,是郑武公和武姜的儿子。而「寤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有故事的,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段郑国内乱的历史证明。

寤生是什么意思呢?难产!原来,武姜在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加上郑庄公颜值不在线,所以武姜从小就一直不喜欢郑庄公,而对自己颜值在线的小儿子共叔段却是疼爱有加。由是之故,在郑庄公继承国君之位后,武姜和共叔段就图谋推翻他取而代之。

不过在古代,颜值这东西的作用远不如现代社会的作用大,郑庄公在大臣和国人的支持下,轻而易举的就挫败了母亲和弟弟的阴谋,共叔段被杀,武姜被囚。

这一事件之后,郑庄公就算是彻底解决了内部问题。郑国的政局才算稳定下来。

在平王东迁的时候,诸侯的勤王之师寥寥无几,而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在东周早期,郑国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郑庄公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以诸侯和卿士的双重身份辅佐周平王。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郑庄公的强大对于政治能量不够的周平王来说是一种威胁。

于是周平王让自己的亲信虢公分郑庄公的权,以压制郑庄公的势力,这自然是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为了安抚他,周平王又派自己的王子姬狐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也派自己的世子姬忽到朝廷当人质,这就是著名的「周郑交质」。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恶性的事件,因为周朝为天子,郑国为诸侯,天子向诸侯派人质,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事件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王室衰微,以天子至尊居然要向所属封国派人质,本身就是实力不济的象征,地位一落千丈。

二,郑庄公与周王室的关系已经极度微妙,周王既需要郑氏的力量,同时又非常的忌惮他。

后世的人,通常都是以此为春秋时期出现标志,自此之后,礼崩乐坏。

从这个层面来说,正是郑庄公开启了之后数百年的大乱世。

微妙的关系通常都不会维系太久,果不其然,后来因为一系列的事件,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兵戎相见。

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继位。

周桓王早就不满郑庄公的所作所为,于是便罢免了他卿士的职务,这再度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加上之前周郑之间早有嫌隙,于是在当年的秋天,郑国的军队便跑到周地去,把公家的麦子都强行收割了。

周桓王怒不可遏,决定对郑国用兵,周郑矛盾彻底公开化。

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觉得割麦子并不是多严重的事,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重的。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粮食产量低,非常宝贵;另一方面,周朝实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收割掉公家的麦子,等于是直接断了周王的粮。

于是周桓王带领著本国和其它诸侯国的联合军队浩浩荡荡的杀奔郑国,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联合军被郑国杀得大败,周桓王本人还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伤了肩膀。

从此之后,周王室彻底失去了重振的机会,沦为诸侯们称霸的傀儡。天下诸侯开始各自为战。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郑庄公对于当时那个时代和后世的影响力,完全不逊色于后来的那些霸主们,为什他无法入选春秋五霸?

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对君主不敬,不合礼数。无论是周郑交质还是箭射周王,都是非常出格的事,在讲求「忠君爱国」的古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二,郑国国力不济。郑庄公的霸业,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诸侯们服从周王的命令,认同周王室的权威,郑庄公才有发挥的舞台,一旦这个前提消失,以郑国的国力,是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楚晋争霸,郑国都是必争之地,郑国为了求生存,时而附楚,时而附晋,根本没有一点尊严。而反观其他的春秋霸主们,他们的霸业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本国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的,也许这一点,正是郑庄公无法跻身于春秋五霸的根本原因。


春秋五霸其中四霸可以确定为:齐、晋、秦、楚,第五个名额就麻烦了,毕竟是尾声咯,也就是颇为名不副实的:宋、吴、越。

何谓春秋的霸,即为伯,音转为霸,可视为州伯、方伯,换句话说就是商周时期的那种什么东南西北伯的地位。

这些诸侯的权重贵为诸侯之长,也就是率领诸侯,尊崇天子。

最后简化为尊王攘夷。

首要一点必须做的就是会盟诸侯。

宋襄公和吴王夫差就是在会盟诸侯出事情的,搞得称霸变成了不伦不类,给了对手机会。

很简单但非常必要的条件。

称霸之后就是尊崇天子,这也是称霸的条件之一,否则就直接步入战国,准备一统天下咯。

郑庄公不具备条件,故此无法入选霸主行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