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 玄奘法师 顶礼 玄奘法师 顶礼 玄奘法师

【10.3.9大臣求戒】=>《慈恩》

奘师回慈恩寺后,就专心从事译经的工作,分秒必争。为了如期完成,特别拟定一份「译经进度表」,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也一定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完经后,还要念经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后五更便又起床,一边诵读梵文原典,一边用朱笔作眉批,以作为一天译经的参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时段为寺众宣讲新译的经论,这是特别为来自各州县参学的僧尼决疑义而讲的;当然,身为一寺的住持,执事僧徒咨询请示的也不在少数。 寺内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来请示教诫,室外檐廊下常站满恭候谒见奘师的人,虽然事务繁忙,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空闲时还常为寺内的大德讲说西方圣贤的论义及各部的差异,偶尔提及少年时期在长安参学的往事和游学印度的经过;王公大臣常来寺礼佛,也需招待应酬,方便诱导,使他们都能虔诚皈依三宝,大家对奘师无不肃然起敬,衷心赞扬。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奘师,并请奘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奘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当时朝廷显贵对奘师的尊重与敬爱。

【10.4大雁塔中贮经像】=>《慈恩》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奘师深感世间无常,惟恐从天竺带回的经藏散失,也为了防范水火灾,上书高宗,请于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愿奘师过度辛劳,请他改为砖造。另外命令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的衣物捐出,帮助奘师兴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级,每层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层是石室,南面嵌有两座石碑,分别刻著太宗和高宗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二文,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这就是大雁塔的由来。 【10.4.2鱼雁互通】=>《慈恩》 奘师忙于建塔期间,接到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是戒贤论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学人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师在印度常与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还驳倒他对大乘的偏见,使他心服口服认输。 两位论师在大师回国后,非常怀念,来信赞颂并赠白毡两疋以示敬意。由于慧师较执守偏见,未能专心于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师在回复慧天论师的信中,殷殷相劝,力促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追悔。奘师并开列渡河时失落的经卷名单,请他设法补足。由此可见师奘对法宝之重视,未尝一刻稍忘也。

【10.4.3学士助译】=>《慈恩》=>《行状》

显庆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并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时有黄门侍郎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趁便参谒奘师,寒暄之后,问奘师说:「译经固然是佛门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扬圣教,古来的翻译仪式又是如何?」 奘师就告诉他们说:「佛法深奥,虽然弘扬与住持的工作必须依靠僧宝,可是外在的护持还是有赖君王支持;因此若无殊胜的因缘,得到君王护持,佛法也无法广益大众。譬如自苻坚、姚兴以来的译经工作,除了僧侣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坚时的昙摩难提译经,有黄门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的鸠摩罗什译经,则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执笔;后魏菩提留支译经时,也有侍中崔光执笔及制经序,乃至齐、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贞观初年波颇罗那译经时,尚由左仆射房玄龄等数人监阅,可是现在这些赞助都没有了。还有大慈恩寺是圣上特别为文德圣皇后所建造的,壮丽轮奂,古今无比,照理说应该撰文建碑,传芳后世才对,可是也没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议,必然可以获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师的心意后,果然于隔天上朝时,向皇上进言,高宗一一应允,马上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看阅润色。 奘师奉旨得偿宿愿,悲喜交集,隔天特地亲率徒众,至朝堂上表致谢。 【10.4.4萨尼受戒】=>《慈恩》 二月间,奘师受请为宝乘比丘尼传授大戒,她原是高祖宫中的女官,系出名门,精通文史,才思敏捷,高宗幼年时曾经从其受学,继位后为了报答师恩,特别赐封她为河东郡夫人,备极礼敬尊重。夫人晚年向道心切,志在出家,高宗为了依顺她的志趣,特地为她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鹤林寺,并建碑称颂她的懿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四事供养完全由国库支付,由此可见高宗对她的优厚。 二月十日,高宗下令奘师为阿阇黎,由奘师另选九位大德为尊证,各带一名侍者到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宝乘比丘尼授具足戒。

事先已命庄严宝车十乘,乐车十乘,恭候于景曜门内。先派人以骏马赴寺迎请,入城后改乘宝车,奘师与九位大德前行,乐车奏乐随后。当时正是大地回春的二月季节,桃李争妍,百花齐放,奘师车驾所经之处,男女老争仰慈颜,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热烈的景况,几乎可与佛陀初入王舍城媲美。

传戒法会一连三天,王公大臣随喜拈香观礼的,络绎不绝,法会的庄严隆重,可说空前。 传戒法会圆满后,高宗又命当时的名画家,绘制奘师等十位大德的德像,永留寺内供养。

【10.4.5御赐碑文】=>《慈恩》=>《行状》

显庆元年春三月,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将碑文送与奘师。师亲往谢恩,并请御笔亲书,敕匠镌讫,于夏四月初八,将碑送寺。 奘师蒙圣慈赐碑,不敢空默待送,乃率慈恩寺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花,共至芳林门迎碑。帝敕大常九部乐官,长安、万年二县乐车百余乘,至初七日,集于城西安福门街,惟是夜天雨,初八日路堪不堪行,又敕暂停。乃迎法师入内,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陈设,至十四日旦,方乃引发幢幡等依次陈列,从芳林门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间,蔚成大观。 帝登安福门楼,望之甚悦。京都士女,观者数万余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音乐于佛殿前,至晚方散。 十六日奘师又与徒众,诣朝堂陈谢。 【10.4.6冷病复发(656年,55岁)】=>《慈恩》

奘师于西行求法途中,因跋涉雪山受尽严寒,以致得到冷病;每次冷病发作,奘师就心中闷痛难当,数年来都亏按时吃药,才算把病情给稳住下来。

这一年的夏天,因天气酷热,奘师一时贪凉,以致感染风寒,使得冷病复发,结果病情一发不可收拾,大家都很忧心。 高宗知道后,遣御医数名专程前往医治奘师,不仅药物由宫内专程送达,就连奘师的寝室,也由内宫派专人侍候。高宗对奘师这般的珍重爱惜,就算是亲子之情,也不过如此。 过五日,奘师总算病愈,翌日即进表谢意。帝览表又遣人前往慰问,劝师大病初愈,体弱气虚,宜善自摄卫,不宜过于劳心。 人命无常,奘师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虽病卧五日即愈,但健康情形已大受影响。 【10.4.7佛光王子】=>《慈恩》 奘师病愈,帝遣使迎师入宫,安置于凝阴殿院之西阁供养,继续翻译。 冬十月,中宫皇后怀孕难产,于是皈依三宝,祈求佛菩萨加被。奘师告诉她,身体不会有事,不过如果怀的是男的,希望将来能让他出家,结果高宗马上亲口答应了。后来皇后果然平安生下了一个儿子,端正奇特。高宗很高兴,令人通报奘师,强调不会违背先前的承诺,请求加以护念,号为佛光王太子。 满月后,高宗下令为佛光王度七个人出家,并请奘师为佛光王剃发:所剃之发表示烦恼已落;所度之僧则表示王之侍卫具足矣。奘师为庆祝佛光王太子满月,并进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经一卷,香炉、宝字、香案、经架、数珠、锡杖等物,以充道具,俾善神见而踊跃,而为王子造福。

【10.4.8与姊扫墓(洛阳故乡)(657年,56岁)】=>《慈恩》 是年二月,高宗驾临洛阳宫,奘师也陪同前往。 回到故乡时,亲朋故旧已大都不在人间,只剩一个姐姐嫁给张氏。姊弟乍见,一时悲喜交集,奘师向姐询问父母所葬何处,随后两人一同前往父母坟前祭扫。奘师眼见父母亲的坟墓经四十余载,年久荒颓,就决定要另外找一个地方重新营葬,于是上表告假。高宗看到奘师请求续假的奏表,不但照准,而且下令有关部门,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 改葬当天前去参加的有一万多人。处理完毕,奘师请求归隐少林,但被高宗慰留,只好继续留在积翠宫译经。

【10.4.9译经瑞象(玉华寺)(659-663年,58-62岁)】=>《慈恩》

为了专心翻译大般若经,奘师请求移居玉华寺(即前玉华宫),这是一部大经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万颂,内容很多,翻译起来自然不容易,参译的人常常建议采取节译的方式。奘师考虑了很久,也想采纳大家的意见,效法鸠摩罗什著重意译,去繁从简。不料才作了这样的决定,当天夜里就有恶梦,非常恐怖:或经历危险,孤独无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脱身,常常在汗流浃背中惊醒,这种异常现象,好像在对奘师的决定提出警诫。奘师审自思维后,即重新向大众宣布,仍采广译不删略。 果然,宣告当晚,奘师就梦见诸菩萨眉间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说不出的舒畅;又见自己持著花、灯,供养诸佛,或者上升高座为大众说法,受大众围绕赞叹,恭敬供养。从此以后,奘师在翻译大般若经时,不敢删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译。 奘师在译大般若经时,除了自己频频见到瑞相后外,助译的法师大德们也多有梦见祥瑞。 玉华寺住持慧德法师和译经大德嘉尚法师在奘师译到初会的严净佛土品时,同时梦见玉华寺内广大清净,布置庄严,幢帐宝舆、花幡伎乐充满寺中;无数的僧侣手执华盖,捧著经中所说的各种供具来供养般若经,通道两边墙壁都装饰得美轮美奂,名花铺地,直通译经院内。

译经院内宛如内宫,三堂说法,奘师居中堂。他们惊喜而醒,同去参礼奘师,详细描述梦境,奘师很高兴的说:「现在正翻译到这一品,诸菩萨等,必有供养,诸师等现在该相信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在肃诚院旁棵双奈树,当般若经翻译快圆满时,忽然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几次开花,而且每次均只开六朵,每朵开成六瓣,红白都有,鲜艳可爱,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般若再度弘扬的先兆,六瓣应是象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奘师在翻译这部经期间,特别用功,并常勉励大家说:「我年事已高,加上这部经又很大,恐怕在我生前无法译完,因此大家要加倍努力,勿辞劳苦!」 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这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算圆满完成。奘师欢喜合掌告诉徒众: 「这经和此地有缘,我之所以能来此玉华寺,完全是这部经的力量。从前在京城,因外缘牵乱,事务繁忙,我一直担心会无法完成。现在能够顺利完成,可说都是诸佛加被,龙天护持的结果。这是镇国大典,人天至宝,各位应当感到欢喜荣幸。」 当时玉华寺的维那寂照法师,为了庆般若经译成而设斋供养,并将经文从肃诚殿请到嘉寿殿斋堂,当众宣讲读颂。正当迎经时,经卷忽然大放光明,异香远播,奘师更加欢喜的说: 「这部经中说:『此方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然有这段经文。不可不宣告大众周知。」并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求皇帝赐写经序获准。

【11.玄奘志业万古传】=>《慈恩》=>《行状》

【11.1奘师辞世(664年,63岁)】 奘师译完般若经后,觉得自己身体大不如前,知道无常将至,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后事说:「我到玉华寺来是因为翻译般若经,如今经已译完,我生命也快要结束了。

我死了以后,你们要简单俭省处理,只要用一张粗的竹席将我卷好埋在偏僻的山水边即可,不要靠近宫寺,因我这不净的身体要离远一点。」

在座的弟子听了,都流著眼泪说:「和尚您气力很好,尊颜也和以前一样,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奘师回答:「我自己知道,你们不必安慰我。」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译经的大德和玉华寺僧众又慇勤启请奘师再主译一部大宝积经,奘师为了不拂逆大众的精诚,只好接受他们的请求,勉强提笔,作象征式的开始。只见他翻译了几行,就感觉力不从心,于是收拾梵本,搁笔告诉大众:「这部经典的卷数和大般若经相近,我衡量一下自己的气力,恐怕无法译完这部经典了。我自知已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我现在要到兰芝谷等处,礼拜俱胝佛。」随即奘师率领弟子出寺前去,弟子们相视黯然泪下。参拜后,奘师回到寺里就专精行道,绝笔不再译经。 初八日有一位高昌籍的弟子玄觉,夜间梦见一座高大庄严的佛塔突然崩塌了,惊醒之后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请问奘师,奘师说:「这不关你的事,是我辞世的预兆!」 不幸第二天傍晚,奘师不慎摔了一跤,虽然只是一点皮肉伤,却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大梦初醒,说他眼前有白莲花像大盘一样鲜洁可爱。十七日又梦见百千人外形魁伟,相貌庄严,全穿著锦衣华服,先以绮绣妙华珍宝装饰病房,接著是译经院内外,最后在后山森林里竖起五彩缤纷的幢幡,还有音乐伴奏;门外还有无数宝舆,装满百千种各式各样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间有的东西,他们各自捧著这些供品供养奘师,奘师辞谢说:「这些珍味只有证得神通的人才有资格吃,玄奘还没达到这种境界,怎么能够接受这样高贵的珍味呢?」 奘师虽然推辞,一面却不停的吃。后来被侍者的咳声惊醒,曾将梦中的情景告诉慧德法师:「我一生修的福慧,依这样看来功德是存在的,可见佛教说的因果,半点也不假。」接著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译的经论抄录过来,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统计一下,总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师又告诉弟子:「我的无常已经来到,速帮我集合有缘人。」奘师将所有衣资清点,准备布施结缘,又造像请僧众举行回向法会,发愿上生。 说完继续默念静坐。二十三日设斋供众,将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圆满后向大众辞别:「我这毒身深可厌患,应该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既不能久住尘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普愿有情众生同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亲侍慈尊,等佛下生时,随他下生,广作佛事,以成就无上菩提。」 当夜住持慧德法师,梦见千尊金像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院内,并且花香满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禅师亲眼看到两个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莲花,如小车轮般大,三重花瓣,叶子长一尺多,光净鲜洁,直到奘师床前恭谨的说:「法师您从无始以来所有烦恼和有情的各种恶业,都藉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应该高兴。」奘师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视一会儿,就右胁而卧,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

初五三更时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启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奘师回答:「得生。」

说完呼吸逐渐微弱,不久就圆寂了。奘师舍报之时,侍者并没有马上察觉,直到想起该为奘师换件法服时,才发现已气绝。足部虽已渐冷,顶骨却是暖的,而且面色红润,面带笑容,宛若安祥入梦。从下渐向上冷,最后暖顶,足见奘师确已上生兜率陀天。七天后大殓,奘师的容颜毫无改变,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气味。若没有相当的戒定慧,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奘师示寂前后,有各种祥瑞的征兆,比较确切的是慈寺的明慧法师,他勤苦精进,夜夜诵经绕佛,当晚正绕佛经行时,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横亘,皎洁明亮,很是讶异。想起从前世尊灭度时,有十二道白虹直贯太微,现在这个景象难道是在玉华寺的奘师已圆寂了吗?隔天向寺众描述,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直到第九天恶耗传到京师,果然奘师舍寿的时刻,正是他看到白虹的时刻。 奘师示寂一个月后,有人携带栴檀末香来,请求依照印度习俗涂在奘师遗体上,这时候奘师已经封棺很久了,弟子们都不答应,那个人正色的说:「弟子先不要代作决定,奘师如果不允许,请示现迹象气味告知!」大众勉强同意,等到开棺后,在场的四众弟子都闻到一股莲花般清香,那个人把大殓的法服层层揭除,只留衫衣,众人看到奘师相貌一如生前安详的躺著,又不禁一齐号哭。等到那个人涂好香,穿好殓服再盖棺后,却忽然不知去向,大众均怀疑是天人下降。 再有就是西明寺的上座道宣律师,他是南山律宗的始祖,戒行严谨,德能感神,曾向韦驮护法请问奘师的去处,神人告诉他: 「自古高僧大德各有不同的修持,证得的品位也不一样,玄奘奘师九生以来备修福慧,生生之中多闻博览,聪慧与辩才都冠于中国,福德也是一样。他所翻译的经典,文采和义理兼顾,和梵文原本本没有不同,因为这些善业,已经上生兜率陀天弥勒内院,听法开悟解脱,不再受生 人间。」 读完这些神异事迹,再次印证奘师一生的行谊,决不是偶然或传奇,足以明白显示大师的道业成就。

【11.2帝哀罢朝,辎素送葬】=>《慈恩》=>《慈恩》=>《行状》

当二月三日,奘师因脚受伤而生病的消息上奏后,高宗急忙命御医带药前往诊察,可惜迟了一步,奘师已经往生,高宗万分哀恸说:「朕失国宝矣!」并罢朝三日,含悲哽咽,下令所有葬事所需,由国家支付。 译经的事因奘师的死而暂停,已译好的则照往例由官府抄写,其他没有译完的全交慈恩寺保管,奘师弟子及译经僧,原不属于玉华寺的,各回本寺去。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为奘师安葬日,京城僧尼可自由制作幢幡伞盖,并且送丧到墓地去。

奘师道茂德高,所以能劳动当时的皇帝连番降旨珍重善后,备极哀荣。 四月十四日出殡当天,僧尼道俗于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虽然大众相当铺张,光是幢幡帐盖就五百多种,但灵柩仍然安放在籧篨轿子上,东市各绢行虽然用了三千疋上绢结扎一顶涅盘舆,非常的庄严工巧,但弟子们不敢违背奘师的素志,只好以奘师的三衣及国家供养的百金纳,安置在涅盘舆上前行,向白鹿原进发。沿途观礼祭拜的人很多,没有不唏嘘落泪的。当夜留在墓地守灵的在家、出家人也有三万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天地变色,鸟兽哀鸣,草木悲凄,更别说人了。 白鹿原,在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楼遥望大师葬处,就哀伤不已。为了避免他触景伤情,后来下令迁葬到樊川北原,并营建塔寺,以为安奉灵骨之所。(可惜此塔在后来的黄巢之乱中被毁坏。 直至宋代年间,才又被终南山的可政比丘在紫阁寺中发现。于仁宗天圣五年,奘师的顶骨被移葬至南京天禧寺的东冈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又再移至南冈三塔之上,之后因日久湮没,便无人知晓下落了。) ※本内容的章节系参考Sally Hovey Wriggins《玄奘丝路行》(智库文化,杜默译,1997),章节以下之项目参考《玄奘大师的故事》(和裕出版社,1998)、朱斐《唐三藏玄奘大师画传》,菩提树杂志社,1978)所作。

玄奘大师的故事

1.大唐天子求法僧(602-629年,1岁-28岁) 1.1书香门第小沙弥 1.1.1幼年聪悟(河南陈留)(602年,1岁) 1.1.2随兄诣寺(洛阳净土寺)(611年,10岁) 1.1.3破例准度 1.1.4声名初扬 1.1.5避乱离邑 1.1.6游蜀受业(长安庄严寺~四川)(618年,17岁) 1.1.7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岁) 1.2访名师精进无懈 1.2.1泛舟三峡(至荆州天皇寺)(624年,23岁) 1.2.2不取嚫施 1.2.3亲近大德(河南、河北) 1.2.4结侣陈表 1.2.5夜梦宝山 1.3继法显立志西行(629年,28岁) 1.3.1西域闻名(凉洲) 1.3.2出境受禁(瓜州) 1.3.3毁却文书 1.3.4胡人求戒 1.3.5瘦老赤马 1.4渡沙河单骑迷津 1.4.1孑然孤行(玉门关) 1.4.2一箭飞来 1.4.3抵第四烽 1.4.4失水欲返

2.北道丝路诸绿洲(630年,29岁)

2.1暂止伊吾会高昌 2.1.1抵伊吾境(伊吾) 2.1.2专使来迎 2.1.3厚礼接师(高昌国) 2.2富贵不移西行志 2.2.1告辞不允 2.2.2佛前誓约 2.2.3隆重送行 2.2.4阿父师泉(阿耆尼国) 2.3过库车拜寺礼佛(屈支国境) 2.4风雪杂飞渡天山(跋禄迦国) 2.5过素叶城达可汗(西突厥) 3.亚洲十字路口(630年,29岁) 3.1开蒙诱俗飒秣建 3.1.1事火归正(窣利地区、奴赤建国、赭时国、窣堵利瑟那国,事火归正:飒秣建国) 3.1.2出铁门峰(屈霜尼迦国、喝捍国=东安国、捕喝国=中安国、伐地国=西安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史国) 3.2新后耽夫立新君(睹货罗国,新后立新君:活国) 3.3缚喝国中访伽蓝(缚喝国) 3.3.1佛牙光瑞 3.3.2不受珍宝 3.4梵衍那国睹大佛(梵衍那国) 3.5迦毕试国发秘宝(迦毕试国) 3.5.1掘宝营建 3.5.2论道五日 4.西北印度风情(631-633年,30-32岁) 4.1印度史地文化总述 4.2佛影窟佛陀现影(631年,30岁) 4.2.1礼佛遗迹(滥波国、那揭罗喝国) 4.2.2佛顶骨城(那揭罗喝国) 4.2.3说服强盗 4.2.4瞻礼佛影 4.3跋虏沙城访四塔(健陀罗国) 4.3.1四如来像 4.4收心经游乌仗那(乌仗那国) 4.4.1忍辱仙塔 4.4.2半偈舍身 4.4.3弥勒大像 4.5呾叉始罗探遗址(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刺叉国) 4.6迦湿弥罗勤修学(迦湿弥国) 4.6.1迦湿弥国 4.6.2舌战群僧

5.北中印度风情(633-635年,32-34岁)

5.1生死无动感盗匪(633年,32岁) 5.1.1林中遇贼(半奴嗟国、喝逻阇补罗国,林中遇贼:砾迦国) 5.1.2众来供养 5.1.3沿途参学(至那仆底国、阇烂达那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633-634年,32-33岁) 5.2印度中心秣菟罗(秣菟罗国) 5.3文明摇篮大恒河(萨他泥湿伐罗、禄勒那国 窣禄勤那国)(635年,34岁) 5.4僧伽耶礼三宝阶(婆罗吸摩补罗国、醯掣怛罗国、毗罗那拏国;劫比他国礼三宝阶) 5.5阿逾陀求道遇匪(635年,34岁) 5.5.1羯若鞠阇国 5.5.2恒河遇贼(阿逾陀国) 5.5.3降伏群贼 5.6戒日王即位治世(阿耶穆佉国、钵罗耶伽国) 5.7憍赏弥刻檀佛像(原始佛像,憍萨弥国)

6.佛教圣地菩提垣(636年,35岁)

6.1佛陀大神通遗址(鞞索迦国、室罗伐悉底国 舍卫国) 6.2降生圣迹岚毗尼 6.2.1迦毗罗城(劫比罗伐窣堵国 迦毗罗卫国) 6.2.2野象供塔(蓝摩国) 6.3沙罗树下般涅盘(拘尸那揭罗国 拘尸罗国) 6.4鹿野苑初转法仑(波罗奈斯国) 6.5吠舍厘第二结集(战主国,结集:毗舍离 吠舍厘国) 6.5.1维摩丈室(毗舍离) 6.6菩提树垣金刚座(摩揭陀国) 6.6.1摩揭陀国 6.6.2礼菩提树

7.那烂陀寺礼戒贤(636年,35岁)

7.1参正法藏礼戒贤 7.1.1抵那烂陀 7.1.2膝行拜师,述前因缘 7.1.3供养丰盛 7.1.4那烂陀史 7.2骑宝象入王舍城 7.3灵鹭峰下乘退凡 7.3.1礼灵鹭山 7.3.2石窟结集 7.3.3铜立大佛 7.3.4雁塔因缘 7.4那烂陀修学精进 7.4.1归寺闻法 7.4.2兼读梵书 8.周游五印访群贤(637-640年,36-39岁) 8.1巡访东印度 8.1.1散花三愿(伊烂拏钵伐多国) 8.1.2食果变形(食果变形:瞻波国;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咤、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陀国、羯陵伽国) 8.2憍萨罗岩凿寺院(憍萨罗国,龙树菩萨=龙猛菩萨) 8.3陈那与护法等遗事(案达罗国--陈那论师,驮那羯磔迦国--清辩论师,达罗毗荼国--护法论师) 8.4玄奘神游僧伽罗 8.4.1师王之子 8.4.2佛像授珠 8.4.3太子宝冠(建那补罗国) 8.5西岸访岩寺遗址 8.5.1摩诃剌陀国 8.5.2野兽依人(摩腊婆国) 8.5.3钵伐多国驻学二年(阿咤厘国、契咤国、伐腊毗国,阿难陀补罗国、苏剌陀国、瞿折罗国,乌阇衍那国,掷枳陀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苏剌陀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剌斯国、拂禀国、西女国、臂多势罗国、阿参荼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 8.6罢游重归那烂陀 8.6.1道俗宗归 8.6.2舍利神变 8.6.3讲学会宗破恶见 8.6.4外道论难 8.6.5从奴学法 8.7问尼干子卜归程

9.奘师学成终赋归(641-644年,40-43岁)

9.1戒日王礼迎奘师 9.1.1诸德苦留(641年,40岁) 9.1.2鸠王坚请 9.1.3戒王迎师 9.2曲女城无遮大会(642年,41岁) 9.2.1曲女大会 9.2.2佛牙因缘 9.2.3无遮大施 9.3终赋归曲还大唐(643年,42岁) 9.3.1慇懃送别 9.4渡河鼓浪失经木(钵罗耶伽国~毗罗那拏国)(644年,43岁) 9.5寒风凄凛过雪山 9.5.1度越雪山(滥波国~迦毕试国) 9.5.2云结雪飞(安呾罗缚婆国=旧睹货罗国) 9.5.3妇女戴角(呬摩怛罗国=旧睹货罗国) 9.6登山遇盗失宝象(羯盘陀国) 9.6.1入定罗汉 9.7鼠壤桑蚕止和阗(佉沙=疏勒国~地乳国=和阗、于阗) 9.7.1至地乳国 9.7.2修表入朝 10.荣归译经二十载(645-663年,44-62岁) 10.1太宗降散迎奘师(645年,44岁) 10.2进宫洛阳谒太宗 10.2.1抵弘福寺 10.3奉敕撰成西域记(646年,45岁) 10.3.1沙门云集 10.3.2帝览新论=瑜伽论(玉华宫)(648年,47岁) 10.3.3帝为作序 10.3.4解夏施衣 10.3.5度僧万余 10.3.6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10.3.7太子礼佛 10.3.8帝崩含风(649年,48岁) 10.3.9大臣求戒 10.4大雁塔中贮经像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10.4.2鱼雁互通 10.4.3学士助译 10.4.4萨尼受戒 10.4.5御赐碑文 10.4.6冷病复发(656年,55岁) 10.4.7佛光王子 10.4.8与姊扫墓(洛阳故乡)(657年,56岁) 10.4.9译经瑞象(玉华寺)(659-663年,58-62岁)

11.玄奘志业万古传

11.1奘师辞世(664年,63岁) 11.2帝哀罢朝,辎素送葬

???y??1?=0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