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在入秦之前,曾经在魏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叔痤曾经向魏王举荐卫鞅,但最终魏王也没有任用卫鞅,错失了一个大才。

公叔痤嫉贤妒能

公叔痤在魏武侯时期就是重臣,魏武侯死后,魏惠王在公叔痤的辅助下击败了自己得兄弟魏缓,所以公叔痤在魏惠王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在公叔痤被秦军俘虏后,魏王也没有杀他,病重时还去看望他。

卫鞅投奔公叔痤,公叔痤知晓卫鞅的才能,但他没有立马推荐卫鞅给魏惠王,这很大的原因是公叔痤犯了老毛病—嫉贤妒能。公叔痤在魏武侯时期因为嫉贤妒能设计赶跑了吴起,现在知晓了卫鞅的才能,为了保住相位他没有推荐卫鞅,直至自己病入膏肓才向魏王推荐,但魏王因为当时的卫鞅地位低下,再加上公叔痤病重,以为公叔痤病的太厉害才会让自己把国家大事交给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并没有采信,而卫鞅此后也没有机会再出现在魏惠王的视野中,直到去往秦国。如果公叔痤能够早点向魏王推荐卫鞅,并且多次推荐,以公叔痤在魏王心中的分量想必魏王一定会考察卫鞅,进而任用他。

魏惠王好虚名

魏惠王的性格中有好虚名的一面,魏国在遭到周边国家的围攻后,尤其是齐国两次击败魏国,魏国国力大损,魏惠王为了挽回魏国的霸业,没有选择发愤图强,反而选择了和齐威王相互称王以提高魏国声势。在与齐威王会猎时,两人比宝,魏惠王报的都是珍奇异物,而齐威王说的都是齐国的人才,可见魏王是比较好虚名的。

在人才选拔上,魏王承袭了自己重虚名的特色,庞涓因为是鬼谷子的高徒,立马招为上将军,而卫鞅虽然有公叔痤的推荐,但当时的卫鞅并没有什么名声,没有引起魏王的注意,最终错过了卫鞅。

魏国朝堂风气改变

魏文侯建立魏国时,魏国朝堂上人才济济如李悝、吴起、翟璜、乐羊等等,魏文侯在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后,为了打击秦国,邀请孔子弟子子夏前来,建立了西河学派,吸引了一大批人才。魏国的宗室在西河学派的教育下渐渐出现一批人才,而魏国原来的平民派官僚渐渐凋零,李悝、吴起、乐羊出身平民,一个去世,一个叛逃,一个被贬,朝堂上渐渐充满了贵族官僚如公子昂、公叔痤等人,卫鞅一个平民想要入仕主政难度极大。

公叔痤的嫉贤妒和魏惠王的重虚名,再加上魏国朝堂已经没有了卫鞅这类平民官僚进身之阶,使得魏国错过了这个能够让魏国再度起飞的人才。


商鞅在魏国时曾经侍奉魏国丞相公叔痤,作他的中庶子。所谓的「中庶子」,是为诸侯卿大夫庶子教育及管理 工作的官员。教育的范围包括文化、礼议、政治、军事等诸方面。虽然商鞅有奇才,但是年纪太轻,而且公叔痤知道此人有才能,但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考察,就已经病入膏肓。

公叔痤临终前向探望自己的魏王推荐商鞅,并说若其不能任用的话,就一定要杀掉商鞅。魏王走后公叔痤警告商鞅马上离开魏国,告诉他魏王可能要杀了他。因为自己曾向魏王推荐商鞅并且劝告他若不重用就一定要杀掉,然而据他观察魏王一定不会任用商鞅。商鞅却答道,「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最终并没有即刻离去。最后的事实证明,商鞅的判断能力超过公叔痤。

即便是在秦国,商鞅也不是愣头青一样直接找秦孝公毛遂自荐。而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四次觐见秦孝公,采用以退为进的游说手段,最重让秦孝公欣赏自己的霸道和强国方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改革家。商鞅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头百姓要像一展抱负,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注意借助权力、尊重权力、研究权力。如果因为才能就以为全天下的人都要想你折服,这是不可能的,早晚要撞得头破血流。

虽然商鞅是公认的法家,但钱穆先生认为,商鞅的学术渊源主要是来源于儒家。他的依据是,商鞅与吴起、李克有一定的政治渊源。商鞅在魏国曾经侍奉过魏相公叔痤,公叔痤推崇吴起,吴起施政又大为试法李克。吴起、李克曾经受业于儒门的经历。郭沫若认为商鞅的政治出发点是国家主义为本位,而韩非子则是集权的王权主义者。商鞅是真正的法家,韩非子称不上真正的法家,只能称为「法术家」。

郭沫若认为商鞅的政治出发点是国家主义为本位,而韩非子则是集权的王权主义者。商鞅抑制了私门与贵族的力量,变法出于国家的利益实行严刑酷法,不会把人民的利益完全抹杀。而韩非子完全出于君主权益的考虑,用法没有严格的度量,注重权术,称不上真正的法家,只能称为「法术家」。


魏惠王肉眼凡胎,毁人不倦,在他统治期间,魏国没留住的人才太多了,包括商鞅、张仪、孙膑等,只要留住一个,魏国也不致于那个熊样啊。

卫鞅就是商鞅,就是是卫国人,又称卫鞅。魏国宰相公叔痤倒是有伯乐之才,十分赏识商鞅的政治才华。可惜商鞅还没来得及表现,公叔痤就死了。临死前,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有非凡的才能,希望主上能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治理。

相国在病重时居然推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魏惠王十分扫兴。公叔痤又说:「主上如果不愿意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吧,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在魏惠王看来,相国是神经失常了,被病魔折腾得糊涂了吧。不过,为了表示对老臣的尊重,他一口答应公叔痤的请求。

魏惠王离去后,公叔痤唤来商鞅说:「你快逃吧。」商鞅莫名其妙,他又没干过什么非法勾当,干嘛逃跑?

公叔痤道:「我向主上推荐你为相国,可是主上不会同意的。我要把国家、君主放在首位,把臣下放在次位,所以劝主上杀了你,你若去了别国,会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我把意见先说给主上听,尽到臣子的职责;可我爱惜你的才华,所以叫你赶紧逃跑。」

商鞅感动了。但他并不逃:「主上如果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果不其然。魏惠王回到宫中后,对左右的人说:「相国真是病得太厉害了。真可悲啊,他居然要寡人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这不是太荒谬吗?」

过了不久,公叔痤死了,他说过的话很快被遗忘了。魏惠王既没有给商鞅一个官职,当然也没有空来杀他。商鞅被遗忘了。

很多年后,魏惠王才能明白公叔痤临死前那番话的深刻含义,只是悔之晚矣。


1、商鞅功高盖主,秦惠文王刚刚继位,很忌惮这个大权在握的权臣,而商鞅又不急流勇退、主动地交权。

2、秦惠文王与商鞅关系不睦。商鞅变法初期,秦惠文王那时还是太子,他不理解他父亲秦孝公欲变法图强的主张,不喜欢变法,他触犯了新法(极可能是在守旧派秦国大臣怂恿下故意触犯的),具体触犯了什么新法,正史记载不明。商鞅对此处罚了秦惠文王的师傅(也是他的伯父)赢虔割鼻子的刑罚。秦惠文王刚继位,赢虔就公报私仇举报商鞅谋反。

3、当时,新法实施已久,没有商鞅这个首脑并不影响新法的成效。


主要原因在于不对口。魏惠王一心想称霸称王,好战。他需要武将。魏惠王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侯,而他是王。

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经过李悝变法、吴起练兵…以后,到魏惠王时候已经很强大了。

魏惠王在位时间很长,在他的祖父和父亲统治下,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魏惠王东征西讨,打秦、赵、韩、齐,楚。他需要武将,他重用了庞涓,却错失孙膑。

而卫鞅的富国之才大于领兵之才,不是魏惠王需要的人才类型。


卫鞅乃入魏国,公孙屋为相国,座知鞅之贤,存为中庶子,每有大一书,必与计议。座深爱′之,欲引居大位未及,而座病。惠王亲往问疾,乃问,公孙万一不起,寡人将托国于何人,座曰,中庶子卫鞅,其年虽少,实当世奇才也。君举国而听之,胜座十倍矣。惠王默然。座又曰,君如不用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恐见用于他国,必为魏害。惠王曰,诺。既上车叹曰,甚矣,座之病也,乃使我托国于卫鞅,又曰不用必杀之,夫鞅何能为。惠王既去。公孙座召卫鞅至床头,曰我适言于君如此,欲君用子,君不评,吾又言若不用必杀之。吾向先君而后臣,故先认告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母及祸也。鞅曰君既不听相国之言用臣,又怎能用相国之言杀臣子。竞不去。大夫公子卬与鞅善,卬复荐于惠王,惠王竞不能用。

秦孝公下令求贤,卫鞅入奏,得孝公信任,创新立法。通过二次变法使秦国秦民大悦,路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财足以富民,足食足兵,有战必胜,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卫鞅不被魏国重用,主要责任不再公叔痤。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二:其一、魏惠王无识人用人之眼,更无用人使人之能;其二、卫鞅不看好魏国,已经谋求去其它国家一展所学!

公叔痤因为排挤吴起出走楚国,而保住魏国丞相高位;因妻子是魏武侯姐姐,而成为魏国宗亲;因拥立魏惠王继位,而成为三朝元老,高居丞相大位。公叔痤就算有妒贤前例,也不至于在白首之年来阻止自己事实上的徒弟卫鞅主政魏国。公叔痤就算平庸,但也是一代名臣,衷心为魏国谋划,真心举荐卫鞅,又说不用卫鞅则杀之!可见卫鞅不为魏国重用,责任不再公叔痤!

魏惠王是第三代魏君,继位后任用庞涓为将,奋二世之余烈,横行天下无阻,成就了魏国霸业。但是魏惠王用人看出生,看传承,且妒贤。庞涓是鬼谷子高徒,受其重用;孙膑也是鬼谷子高徒,但是齐国人,故被魏惠王迫害。老而无断的魏惠王抛弃了中庶子卫鞅,因为卫鞅出身不高贵,且无名师!就算公叔痤极力推荐卫鞅,魏惠王不用也是枉然!李白如此有才,唐玄宗为何不用?

最后卫鞅也察觉到魏国庙堂的堕落腐化,作为法家名士是无法在魏国这样天下第一的强国上有大的作为。同时也深知魏惠王不会铁心支持他变法,因此卫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欣然前往秦国。因为卫鞅知道贫弱的秦国大有可为,秦孝公这样的君主更值得追随!


这个各占一半的责任,当然公叔痤的责任相对来说要大一些。首先,公孙痤的嫉妒心很强,曾经排挤了吴起,迫使吴起逃到楚国。其次,公孙痤知道商鞅有能力,先不推荐商鞅,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先让商鞅自己效劳,反正功劳是自己的。最后,公孙痤在病重的时候推荐商鞅,也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自己要死了,让别人做宰相还不如推荐自己的门生去。

在《大秦帝国》当中商鞅一直称公孙痤为老师,即便是自己的学生,公叔痤为了一己之私,才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显然这是他的责任。为什么不再自己健康的时候,推荐商鞅呢?不知道是不是司马迁故意这么写,总之公孙痤这么做,让魏惠王有点想不明白。

不过魏惠王也有责任,很多人才流失,就在他当政时期。比如吴起、孙膑、商鞅这三个人都被手底下的人排挤掉了。作为君主应该懂得赏识人才,即便公孙痤病种乱说,自己不知道辨别人才,只能怪他太昏庸。错过了吴起和孙膑就不说了,连商鞅也错过了,最后导致商鞅跑到秦国,后来商鞅带兵攻击魏国才知道商鞅是个人才。

所以,说公孙痤有责任,做国君的也有责任,仔细想想做国君的责任更大,毕竟用谁是国君说了算,也不考量一下,到底这人有没有才就妄下结论。总之,当时的魏国,几乎找不到人才的容身之所,这怪谁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