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依靠战功升至元帅。

陈友谅是湖北渔民家出身,在家排行老三,当时的渔民大多数衣食住行都在船上,既很少与外界交流,有一次一位江湖术士看到他,对他家里人说,这个孩子以后会大富大贵,随著元末各门各派的的农民起义的爆发,陈友谅便参加了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

不过陈友谅做了统帅以后,在其人情味上,显得很无情无义,也许主要因为幼年遭受贫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经历让陈友谅留下了阴影,也给他带来了异乎常人的出人头地的渴望。于是,在这种渴望下,人情味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那些阴影中,他不难对这个给他冷眼、嘲笑的世界采取无情的态度,这种思想,也是造成众叛亲离,自取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被陈杀),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

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决战时,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但由于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风向,陈友谅并没有占到便宜,处处挨打被动。

数日之后,陈友谅的部队被困,部下将领也多有投降。但是陈友谅依然不想投降,铤而走险冒死突围,结果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头颅,当场死去。

陈友谅作为元末的枭雄之一,从杀死倪文俊(一位背叛主子,投奔陈友谅的将军)开始展露头角,最终与朱元璋分庭抗礼公正天下。他在发家的过程中凶狠而阴险,杀伐果断。但这也导致手下多有叛变,《明史·陈友谅传》中有一句评价:「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怎么说呢?陈友谅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否则他不可能组建起60万人的庞大水军攻击南昌!

陈友谅这个人的人品很显然是卑鄙狠毒的,下克上杀死故主,典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像那句电影台词里说的: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陈友谅这个人的为人有点像电影里的董天宝这个角色,相信很多人都很清楚!

至于军事能力,从底层一步步爬起来的,最后攫取权力,控制了湖南附近的地盘,当时势力很大,朱元璋刚开始也没有必胜陈友谅的把握!后来朱元璋也组建了强大的水军,消灭了陈友谅!

总之,陈友谅这个人心狠手辣,他就是死了也丝毫不值得同情,完全是死有余辜!


在我看来,陈友谅作为元末起义军中兵锋最盛的一支,可称之为当世枭雄无疑。然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成也无情,败也无情」的人。

所谓其无情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当时的渔民大多数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与外界交流,同时也因常年与鱼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难免有异味(一部叫《花好月圆》的喜剧片里就有对古代渔民身上异味的戏剧化描述)。幼年遭受贫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经历或许给陈友谅留下了过于深的阴影,也给他带来了异乎常人的出人头地的渴望。于是,在这种渴望下,人情味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那些阴影中,他不难对这个给他冷眼、嘲笑的世界采取无情的态度。

何其无情

倪文俊,作为将陈友谅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在危难之际来投,陈友谅杀之。

赵普胜,作为徐寿辉手下四员干将之一,阻碍了陈友谅攫取权力,陈友谅杀之。

徐寿辉,作为陈友谅旧主,在让权与陈友谅后,陈友谅杀之。

因其无情

赵普胜被杀后,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于朱元璋得两员大将而陈友谅失两员大将。

由于对待士兵比较严苛,导致鄱阳湖兵败后士兵纷纷投降,未能有敛兵再战之机会。

补叙一、枭雄的要素

作为一个枭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过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与宽容,会让自己与周围的人离心离德,难以同舟共济。我们看到,朱元璋后来杀功臣心狠手黑远胜陈友谅,却在实力成长期怀柔待人,以至于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陈友谅手下只能听到一个张定边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让陈友谅走出几步,难以让陈友谅独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陈友谅打败了朱元璋,最终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也会很高。

PS:张士诚貌似与陈友谅走的是两个极端,张士诚怀柔亲民,让张士诚的臣民在明朝开国后几十年都对张士诚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两人的综合体。

补叙二、为何少见提及

原因一,经历短。

我们熟悉的割据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领袖名字,诸如齐桓,晋文,庄王,都是在一方割据几代传承百年的势力的雄主。这样长的割据,会给当地留下浓重的特色文化遗留,于是这些领袖的名字就得以随著文化遗留流传,扩散。反观陈友谅,割据时间太短,难以给领地留下什么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会被流传的太广。

同样因经历短而受到忽略的枭雄:大成国李雄等...

原因二,少传奇。

事实上,也有一些枭雄虽然经历短,却让我们耳熟能详。诸如袁绍、袁术、李密等等,这样的枭雄大多有个共同点,都被写入了某些传奇(文学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写入了流传甚广的小说里(如《三国演义》)这就使得这些枭雄在这种文学作品的载体中得以被传播。

为什么没有小说写陈友谅的故事呢?个人认为其一,小说,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大多见于明代,而在明代写陈友谅在与开国皇帝的激战中曾如何军容壮盛是比较犯忌讳的,其二,陈友谅故事流传的时间比较短,民间的丰富也不多,难以成为小说的材料。故而我们很少见到写时间距离很近的政权的历史小说。

尾声

其实陈友谅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枭雄,我想随著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挖掘之后,会给他一个更为丰富,流传更广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陈友谅在元末时期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也是一代枭雄,但是他也是最无情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