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一本《资治通鉴》,篡改历史的地方比比皆是,对这样一位大文豪、政治家、史学家,作为后人,本没资格对他说三道四。不过,就《资治通鉴》的历史选材来说,我认为,司马光以个人价值观为导向,胡乱篡改事实,应该受到批判!

以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为例,本来子虚乌有的事,硬被司马光编造成一段历史,误导后人!对杨安二人私通事件的真伪,我曾经专文分析(见本人头条文章)。这件事,从一开始只是由民间传言,安禄山曾经拜杨贵妃为干娘引起,即便传到北宋时期,故事的版本,也仅仅说,安禄山给杨贵妃行拜母礼。

司马光在这些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增加了杨贵妃给安禄山「洗三」,更赤露露地说,安禄山自由出入宫禁,通宵达旦,贵妃宫里传出「丑声」,公然把犹抱琵琶的传说,定性为奸情。

如果单纯是一部小说,无可厚非,清人蔡东藩的《唐史演义》,描写得更活色生香,人家很明确:我这就是小说!但《资治通鉴》作为历史著作,不但采信毫无根据的民间传闻,并且堂而皇之地加以改编,是一件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清代史学家袁枚,就曾经因此痛斥司马光,以村巷俚语,玷污皇室宫闱!

事实上,司马光的劣迹不止这一处,连本朝的历史,他都改写过。比如「金匮之盟」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件事都是假的,是司马光根据个人的笔记,然后加上自己的艺术加工,最后被他冠以一顶「正史」的大帽子,堂而皇之地载入《资治通鉴》。

这因为如此,后世史学家,对《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存在很大争议,甚至有人因此认为,司马光的人品值得怀疑。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费尽心机地「八卦」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史学家的严肃性,批判司马光,但司马光肯定不是兰陵笑笑生,更不是取悦于低级趣味的地摊作家。所以,他这个举动,肯定有很强的目的性。他的目的无非有如下三点:

一、以「红颜祸水」论,为君王开脱罪责

袁枚指责司马光,以「村巷俚语」为史是对的,但说他玷污皇室,有点冤枉他,起码司马光的意图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司马光是在为唐玄宗遮丑。

儒家思想的僵化,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到了明清则完全僵死。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历史,但凡有一个昏君,身边必有一位误国的女人。夏桀有妺喜,商纣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隋炀帝有萧皇后,唐玄宗有杨贵妃。

历史真的有那么巧合吗?其实都是扯淡,身居后宫被圈养的女人,顶多妃嫔之间使使绊子,朝政之事,她们哪有参与的兴趣,更没有资格。要说女人误国,武则天把李唐都干没了,咋没人说她呢?

说到底,都是借用儒家思想,君王是不能有错的,那是天,是神,形象不容玷污。所以,君王好色,不是君王的错,是女人色诱,红颜祸水,误国的是她们。

为了衬托红颜祸水的危害,总要下点笔墨嘛,比如好妒、好奢、残害后宫、阴险毒辣、干政,甚至连淫乱罪都被套上。似乎只有如此,君王的责任就会被洗得干干净净。

司马光虽没必要为唐玄宗做辩护人,但唐玄宗的身份,让司马光这个封建卫道士,不得不为其隐晦。

二、借古讽今,暗谏女人干政

大宋自宋真宗以后,太后干政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刘娥离皇位半步之遥,连龙袍都穿了。

唐朝被武则天拦腰砍断,两汉外戚专政,这些历史,作为史学家,司马光耳熟能详。一贯维护封建道统的他,其实对太后垂帘的现象,是充满忧虑的。可大宋当时的实际情况,要么皇帝身体状况不行,要么皇帝年幼,偏偏又碰上几个强势的皇太后。

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朝臣,是相当的矛盾,客观上,太后不得不干政,主观上,大臣们很不希望女人干政。

可是,这件事不能说,一个字都不能说,否则肯定被政敌一棍子打死。以《资治通鉴》女人是祸水的说教方式,来恐吓和暗讽,恐怕是司马光唯一能做的。

三、告诫君王,以女色为戒

皇帝好色一点都不稀奇,除了汉哀帝这样的「断袖之癖」的人,历史上不好色的君王,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一是有便利条件,天下女人都是皇帝的备选。按照法律规定,适龄女子不经选秀,不得私自嫁人,所以,后宫充实,皇帝想不好色都难。

皇帝好色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论依据:为保皇嗣兴旺。在古代,这是一条共识,现代人觉得这是很混账的理论,古人以为这是天理。为了子嗣兴旺,必须多妻妾。

法理上有保障,主观上有积极性,皇帝的荒淫往往一泻千里,拦都拦不住,怎么办?靠恐吓!红颜祸水恐吓!注意咯,不节制就会被女人弄亡国!

宋皇也一样,比如宋真宗的刘皇后(刘娥),是个嫁过人的女子,被好色的赵恒相中,宋仁宗为张贵妃多次违法礼法等等。

综上所述,司马光编造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史,从史实角度应该受到批判。但他这么做有自己的政治目的考量,是有意为之。如此看来,司马光把政治家的本性,卷进了学术界,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个时代病!


司马光可谓硕儒,无缘由去八卦某些人。大唐自安史之乱,元气大失,起死乏术了。究其原因,玄宗所至。开元时期的明君,到天宝时期的昏君,所谓「由来渐矣」。述安禄山与杨贵妃,意在揭玄宗之昏。其在玄宗眼皮子底下,乱作乱为,玄宗却插科打诨地跟著乐。其情可知也。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如其治学般严谨,且需经「圣览」,更知为尊者讳,若后之读史者以为「八卦」,只能说唐玄宗昏庸的可以。

司马光所述者,唐玄宗更有过之。安禄山与杨贵妃所为更有不便直叙者。


司马光是皇帝的老师,教育皇子的各类文化知识,政治统治学问是最关键的课程,他亲手为皇帝编写了这部历史书通过古代历代帝王的兴衰汲取历史教训!唐玄宗回马杨妃死,这个例子比较有代表性!他希望皇帝将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资治通鉴,资:问,治:统治政治,通鉴:学习借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