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朝篡位起家的皇帝除了王莽,还真有不少个,例如鼎鼎有名的曹氏家族,司马家族,南朝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一脉相承的篡位,北朝的宇文泰(宇文护)、高洋、杨坚,五代十国的朱温、郭威、赵匡胤、李昪。

第一个谋朝篡位成功就是王莽,不过由于他自己举措不当,最后身死国灭还身败名裂。

最后一个谋朝篡位成功的是赵匡胤,因为他手段了得,让他的王朝延续几百年,后人看到他就是白莲花。

这些篡位著对待前朝最好的,还是王莽和曹丕、司马炎,往后是一蟹不如一蟹,把赶尽杀绝斩草除根演绎的淋漓尽致。

个人认为这些篡位者中,最凶残的就数李昪,其他篡位者要么像曹丕司马炎那样,给个封爵,派人监视你,老实本分就不找你麻烦,要么像刘裕萧道成之流,杀光杀静,人死如灯灭也一了百了。

但李昪篡位后,怎么对待前主子的,他把老杨家男女老幼迁居到海陵,圈禁到永宁宫,严兵把守,阻止外人出入,就是把杨家的人圈养起来,禁止和外人接触,这样囚禁十几年,直接导致他们变成原始社会,男女自为匹配,老百姓们听说后都很可怜他们。

到后来,周世宗郭荣南征,下诏安抚杨氏,李昪的儿子李璟担心郭荣利用杨家,就派人把圈养的杨氏全部诛杀,力大无比能够日行三百里的杨行密英雄一世,被李氏弄的断子绝孙。

还不如你篡位时就把人杀光呢!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路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篡位」,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给江山改姓,而不仅仅是在皇族内容进行轮换。

那如果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话,在中国历史不同姓氏之间的「政权」的案例应该说是数不胜数的,如果要具体一些的话,我想最早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战国期间「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多的是通过武力,而不是通过朝廷内部的结党营私和阴谋诡计。

不过,其实通过战国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在天下处于「纷乱」之中,这种政权被「篡夺」的现象就变得十分明显,正所谓「天下乱,政权变」。

在中国历史上纷乱的时期,除了战国时期之外,一本都是出现在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末期,最早的便是西汉末年,王莽通过结党营私而篡夺「汉室江山」。

接下来的话,便是东汉末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他还没有走到「称帝」那一步,但其实他早就有了「称帝」的打算。

而在三国时期,最为典型的一个「篡权」事件便是「曹丕代汉」了,曹丕在他父亲曹操去世之后,还是按捺不住彻底地取代了「汉室」。

紧接著,曹家的江山便被「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给「篡夺」了,建立了「司马氏」所统治的大一统王朝——西晋。

......

总之,我最后再之前总结的那句话上再加几句的话,就是「天下乱,政权变,心不古,人不善」,我想这也是对乱世最为真实的一种写照。


看了本楼的答友回答了各个朝代,比较笼统,我单说元朝。这朝代简直是奇葩,谋朝篡位层出不穷。看元朝的皇位继承历史,看得我这个吃瓜群众一愣一愣的……

先说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国。

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建国大蒙古国(即蒙古帝国) 。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监国。两年后于1229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后尊称元太宗。

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由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监国。1246年3月的库里尔台大会由窝阔台儿子贵由即位,后追尊称元定宗。

1248年8月贵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孙子失烈门并监国。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会,因为拔都与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之子蒙哥,使得窝阔台系的失烈失去汗位。

蒙哥继承汗位,后尊称元宪宗。

这是元朝第一次政变。

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毙命。

蒙哥汗去世后,他的两个弟弟:在南宋打仗的忽必烈和留守蒙古的七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蒙古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蒙古皇帝(又称蒙古大汗)。

阿里不哥也不甘示弱,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被宗王和大臣推举为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

这是元朝第二次政变。

但由于忽必烈汗位取得不合蒙古的忽里台大会,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 。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兵败,一统长城内外。

1271年,忽必烈 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

1278年,南宋亡,元朝统一天下,混一宇内。

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由于太子真金早死, 真金的三子铁穆尔经过一番争斗夺权,继位即元成宗。

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由于太子德寿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拥护皇后卜鲁罕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忽必烈三子秦王忙哥剌之子)监国,并有意让阿难答称帝。

海山,忽必烈太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回来为元成宗奔丧。

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他们斩杀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势,拥护海山称帝,即元武宗。

这是元朝第三次政变。

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拥立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约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再传位给元武宗的儿子和世?,史称武仁之约。

但这种事吧,总有问题,比如前有宋朝的金匮之盟,后有明朝明英宗明代宗的约定,结果都扯犊子了……

1311年元武宗因纵欲和酗酒过度而死,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

真不容易啊。

1320年元仁宗驾崩后,违背武仁之约,让自己的儿子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为元英宗。

1323年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际,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被叛臣所杀,史称南坡之变。

这是元朝第四次政变。

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夺得皇位。

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真金之孙、元显宗甘麻剌之子、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然后称帝,即元泰定帝。

1328年泰定帝崩于上都,太子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

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拥立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于漠北,伯颜拥立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

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

这是元朝第五次政变。

来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

元文宗放弃帝位,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元文宗复位,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这是元朝第六次政变。

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元朝在十三年内,换了八个皇帝。

1367年,明军开始北伐,元惠宗仓惶北逃回蒙古,元朝灭亡。

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

*

吐槽一下,元朝的皇位继承真不是一般的乱啊,90多年的时间,六次政变,平均十几年就一次,看资料看的我头都大了……


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

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成王,以摄政践阼,然周公未尝有天下也。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马伦、桓玄之徒,亦援以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诛起,而亦假代王之禅。朱温更以盗贼起,而亦假哀帝之禅。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这是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对改朝换代的看法,简单的说,古代的改朝换代只有两种,一是禅让,二是灭国。

而禅让,便是篡位。

从夏商周到刘项灭秦,改朝换代从来都是灭国,而禅让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第一个将禅让付诸实践的是主张一切复古的王莽,但成功实现了禅让的是曹丕。

因此,谋权篡位,起于王莽,成于曹丕。

从此,篡位成为改朝换代的主要方式。

司马炎窜魏建立晋朝,刘裕篡晋建立宋朝,萧道成篡宋建立齐朝,萧衍篡齐建立梁朝,陈霸先篡梁建立陈朝。

与此同时的北朝同样如此,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欢之子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李渊篡隋朝建立唐朝。

唐朝之后,后梁、后唐相争,后唐之后,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也都是篡位而来。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后周建立宋朝,这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次篡位——禅让。

也就是说,赵匡胤终结了篡位的传统,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有能力篡位的,一是权臣,二是悍将。

1、通过撤了宰相的椅子终结了权臣的产生土壤

宋朝之前,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离开的时候皇帝还要起身相送,地位极高,因此禅让篡位的大多都是位列宰辅之人。

而赵匡胤撤了宰相的椅子之后,宰相便只能站著回皇帝的话了,拉开了皇帝与宰相的距离,堵住了文官之长——宰相的禅让篡位之路。

2、以文统武,防止武将造反

另一个有能力造反的便是拥有兵权的大将,有鉴于此,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枢密使必须由文官担任,以文抑武,堵住悍将造反之路。

同时,宋朝大兴科举使普通士子上位,此前的世家大族们自然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而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寒门才子却只能感受到天威浩荡,从而对皇家感恩戴德,至于禅让篡位,基本不可能了。


中国历史上谋权篡位者不在少数,除了西汉王莽篡位,不得不提到三国时期篡位的曹氏和司马氏。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汉室衰落、名存实亡!曹操更是独霸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做了丞相,还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手握实权,而汉献帝只是个任由曹操随意摆布的傀儡而已。

曹操早有篡汉之心,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且曹操既有篡汉的实力,也有治国的才能,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曹操至死都没有迈开篡汉的最后一步。虽然曹操本人没有篡汉,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就干了!在汉献帝面前,曹操还是要「假模假样」的说一句吾皇万岁之类的客套话,但是曹丕已经没有了耐心。而曹操之所以没有选择篡位,综其原因,还是不愿意背上千古骂名。

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可就没有他老爹那么深谋远虑了。曹丕继任新魏王后,对登基称帝,取代汉室已经是迫不及待了,为了逼迫汉献帝退位,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曹丕的亲信华歆带领文武百官多次上书,要求汉献帝退位,逼迫交出玉玺,为了保命,汉献帝只能选择屈服与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已经走投无路的汉献帝昭告天下,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而「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接受。曹丕称帝后立国号为大魏,曹丕为魏文帝,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至此曹魏正式立国。

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作为曹魏「高级智囊团」成员之一的司马懿,竟然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图谋曹魏政权已久,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曹魏政权竟然被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篡位。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曾短暂的统一中国。

曹氏原本是大汉臣子,而大汉最终被曹氏篡位取代,建立大魏。同样司马氏也是大魏臣子,而大魏又被司马氏篡位取代,建立西晋。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巧合,值得回味与思考!


司马懿 朱棣


还有曹丕,司马炎,杨坚,赵匡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