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虽然也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引起高度重视却是在他去世很多年以后的事,因为他在抗清失败后,一直隐居在船山这个小地方,虽然著述很多,却不被人所了解。

王夫之 (1619-1692)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问思录》、《黄书》、《读通鉴论》等。

清初三大思想家就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当首推王夫之。他继承了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明确提出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本体。他认为物质是可以转化的但却是不灭的,他说:气「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张子正蒙注》卷一)。他批判宋明理学关于理气、道气的关系的主张,认为理是依赖气而存在的客观规律。他说:「气者,理之依也」。他认为道是属于气的,「无其气则无其道」。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认为事物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是互为存在、互相依存的。他说:「无有阴而无阳,无有阳而无阴,两相倚而不分离也」。

王夫之在批判古代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他说:「形也(感觉),神也(思维),物也(事物),三者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强调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

王夫之的历史观也有不少进步的因素。他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反对那种「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的复古主义。他称发展规律为理,称历史发展的总趋向为势,认为「势因理成」,不能把理势割裂开来。这种「理势合一」的思想,是柳宗元「势」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是「红雨说历史」,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人,是湖南人,两湖地区人才确实多啊。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又叫船山先生。清入关,王夫之头投靠南明不在清朝为官。南明灭亡后,他隐居发愤著书。据说王夫之的遗作100多种,800多万字。

王夫之思想体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认为时间宇宙由「气」构成。这种「气」不依赖于人的意志思想存在的物质。不能因为自己没看见山就说没有山。因为山本来就在那里。

他强调实践,下棋要亲自去实践,不能只看棋谱,一步步慢慢练习才能达到精通的效果。他的思想中包含辩证法「气化日新,生生不息」,体现社会不断变化的。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土地不是君主皇帝的私人财产,应该归耕种土地的人拥有。他的这些学说对近代民主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王夫之以身忠于明朝,没有剃发留辫,直到死去,还要要求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明遗臣王某之墓」。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钦佩。

文/红雨说历史


王夫之(1619至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时期的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曾屡试不第,年轻的时候曾率领兄弟和乡亲们积极抗清。明亡后遂隐居衡阳附近的船山之麓,自筑草堂(现称湘西草堂),著书课子,终身不仕,表现了明朝遗臣的高尚节操。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他强调气是一切变化著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对唯心论有力的批判,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

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同情劳动人民,主张「循天下之公」,提出「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原则,提出让民众自治的思想,这是民主思想的先驱,难能可贵,应予大书。

相传入清后,隐居衡阳的王夫之深居简出,偶尔外出,无论天晴下雨,都是手打雨伞,脚履木屐,意为「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充分表现了前朝遗民的气节,就连前来捉他的亲王都十分钦佩,不敢进屋。


王夫之晚年思想成熟之后,讲学中慢慢将致良知变为良知,告诉人一切事都是自己的心在主导,做人要有良心!!!大道至简,很多读书人将道理讲的很深,彰显自己却迷了许多世人,曾国藩家书里文字质朴无华,肯定对于王阳明的学说有很深的借鉴学习,推崇他不足为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